第五章 春秋時代

關燈


    按規定盟主先歃血,晉國、楚國都想争先,最終楚國人衷甲劫盟搶先歃血。

    這時候,晉國正處于霸業開始衰落的時代。

    由于晉國衰落,楚國也逐漸失去與晉國對抗的力量,這之後,諸侯中沒再出現過有名的盟主。

     春秋末期的形勢 一旦失去盟主,各諸侯國被迫加強自衛。

    這是中等諸侯國中産生政治家的最好時機,此時大國卻苦于内亂。

    因為失去了外部戰争的壓力,晉國發生内亂,楚靈王時期,國内也發生了大亂。

    晉國、楚國的勢力都因此減弱。

    這時,中等諸侯國中出現一些政治家,如鄭國的子産,齊國的晏嬰,時間再晚一點有魯國的孔子和衛國的蘧伯玉等,這些有名的政治家在各國加強自身防衛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這一時期大概是春秋時代文化發展最快的階段。

    在各國依靠霸主就可以生存的時代,霸主國一心發動戰争,各國響應其号令,很少會去專心思考本國發展的機會。

    到了現在,霸主已經不存在,各諸侯國都要獨立考慮自身防衛的問題,且這時候隐隐有了改革内政的趨勢。

    鄭國的子産作為改革的先驅為人所知。

    子産新政的一項内容是鑄刑書,它作為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可以說是很大的突破。

    子産的政治是法治性的,剛開始,民衆因嫌麻煩不願意執行。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人們覺得它确實帶來很大的便利,于是各國争相效仿。

    從中國政治的發展過程來看,子産是這個時代十分重要的存在。

    這一時期,各諸侯國賢人輩出,據說吳國的季劄出使中原的諸侯國時,曾與這些賢人有過交流。

    但這話可信度有多少不能确定。

    說季劄在魯國欣賞音樂,評論各國的詩等,這很像後來編造的。

    不管怎樣,各諸侯國中都有賢人出現應該是确定無疑的。

    這個時期,多數的賢人并不是依靠明君施政,齊國的晏嬰侍奉了三代君主,三代君主皆昏庸,但晏嬰仍然推行了傑出的政治措施。

    《論語》中說衛靈公昏庸無道,憑着手下的賢人沒有亡國。

    在這些賢人中,孔子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他在這方面比不上晏嬰和子産。

    這固然與孔子本人有關系,但也與國情有很大關系。

    魯國雖然不是大國,但三桓得勢,其領地比魯公的領地還大,因此孔子削掉三桓、恢複王室的願望未能實現。

     吳國的崛起給春秋的形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吳國在壽夢之孫阖闾時期迎來強盛,讨伐楚國并占領了其都城。

    楚國幾乎要被滅亡了。

    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恢複了國家。

    這時候幫助吳國的是來自楚國的逃亡者伍子胥。

    齊國的逃亡者慶封沒有向齊國報仇,伍子胥卻差點幫助吳國滅亡了自己的國家。

    到阖闾之子夫差時,吳國已位列中原大國之列,開始與晉國争霸。

    晉國擁有被周朝稱為伯的家世,吳國擁有被周朝稱為兄的家世,現在這兩個國家争奪霸主之位。

    夫差因為本國遭受越國襲擊,對晉國讓步。

    春秋末期,類似吳國、越國這樣的以地方為根據地進入中原争奪勢力的情況十分常見。

    這與日本足利時代末期細川、大内等人以地方為根據地争奪京都的情況是一樣的。

    總體來說,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占據優勢地位的霸主,大國苦于内亂,主要的士大夫家族飛揚跋扈,公室衰弱,中等諸侯國中一些有名的政治家應運而生,為文化進步做出了貢獻。

    這些便是春秋末期的整體形勢。

     春秋時代通論 春秋時代的整體情況在一些地方與日本德川時代後半期的情況類似。

    春秋時代初期,衆多諸侯國中出現賢明的人,也類似日本田沼時代前後的情況。

    日本田沼時代因為國家窮困出現了很多賢侯,而春秋時代則因為各諸侯國忙于解決内亂或其他問題,使得很多賢侯出現。

    其中主要代表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等,此外還有平王時期的晉文侯,桓王時期的鄭莊公,五霸時期的晉獻公、魯僖公、衛文公等。

    他們使瀕臨衰亡的國家得以複興。

    這之後,周王室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就像《繹史》和其他書籍中所記那樣,比起歸因于諸侯的跋扈,不如說原因在于王室内部不統一、大臣之間紛争不斷,以及君王家族内部出現矛盾等。

    這時候正處于家族制度變遷的過渡時期。

    中國曆來延續少子繼承王位,随着國事變得複雜,繼承方式改成了長子繼承。

    這一時期,年少的兒子備受寵愛,大臣也幫助他,這就使得同族不和,甚至導緻王室混亂。

    針對這種情況,諸侯國中在較早的時候自然地順利改變家族制度的國家,沒有受到危害。

    但是在實現從少子繼承變成長子繼承的過程中,出現同族不和的情況較多。

    就像前面所說的,到了春秋後半期,有力的霸主已經衰落,中等諸侯國興起,但這時候多數中等諸侯國家興起并不是因為出了賢明的諸侯。

    大的諸侯國的一般情況是這樣的,公室衰頹,往往勢力大的卿大夫家族橫行霸道,其中也有卿大夫的家臣得勢,卿大夫反而受制于家臣的情況。

    春秋時代末期,卿大夫家臣橫行的現象很明顯,晉國、魯國都苦于家臣的叛逆。

    另外,一些比較小的國家中,也出現了一些賢能之人。

    總而言之,在諸侯或上大夫中産生賢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賢人從下層中産生,這是向戰國時代轉移的過渡時期的特點。

     此時同樣顯著的是兼并現象。

    很多春秋時代初期存在的國家逐漸消失,到春秋時代末期,隻剩下了數量很少的國家,逐漸演變成為後來的戰國七雄。

    其中,齊國兼并了萊夷(自稱萊侯),宋國滅了曹國,衛國滅了邢國,鄭國兼并了許國。

    消滅小國最多的是楚國,不僅消滅了一些姬姓國,甚至還消滅了古代聖賢後裔的國家(如臯陶的子孫受封的英、六等國)。

    秦國成了西戎的霸主,據傳有二十個小國被它吞并。

    晉國先滅了同姓的國家,然後吞并了赤狄和其他戎狄。

    如此一來,各諸侯國都擴大了自身的規模,就像戰國時代初期的孟子所說,最初面積僅為方圓百裡的國家都成了大國,就連較小的魯國,其面積也擴大了四五倍。

    事實證明,隻有大國才能存留下來,這種變化随之帶來文化方面的變化。

     春秋向戰國過渡的這段時期,軍事上的車戰變為步戰,這一現象值得注意。

    似乎這一變化源自春秋時期與戎狄作戰的需要。

    剛開始晉國與肥、鼓等赤狄作戰時,使用的都是戰車組成的軍隊,後來臨時把車戰改成步戰才打敗了夷狄。

    可能這就是最初的步戰。

    進入戰國時期,又将車戰改為騎戰,還比較新奇,這個時候開始,車戰轉變為步戰是常見的。

    此事關系到戰士的名譽,據說此時晉國有人不聽命令。

    但總的來說,這一變化是由實際需要引起的。

     還有一件應該注意的事,即春秋時代邊境的夷狄發展強大。

    最初,楚國的崛起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後來楚國逐步擴張,其勢力延伸到了中原,并與晉國争奪霸主之位,甚至成為了主導中原的盟主,楚國在文化上也不斷發展,看起來似乎與中原相融合了。

    但根據《左傳》和《國語》的記載,對楚國與中原具有相同的文化是否起于春秋時代,仍然存疑。

    《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錄&ldquo左史倚相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rdquo,雖然《三墳》《五典》可解釋為三皇五帝之書,但不知此話是不是春秋時代的真實記述。

    有可能是把《左傳》成書時的話,當成了春秋時代的事從而收錄在《左傳》中。

    但總歸會有一些這方面的記述。

    孟子也曾說及梼杌之事,從其素樸的名稱可以知道其所記也是素樸的内容。

    楚國是大國,可以想象楚國國君及國内主要貴族的生活狀态應該與中原并無多大差異。

    楚國逐漸強大,同時位于其邊境的吳國也興盛起來,吳國之後,越國也逐漸強盛。

    《左傳》中記載,楚國曾有個叫熊繹的人侍奉過周康王。

    這一傳說産生的基礎是将楚國與當時的齊國、晉國等同視之。

    吳國為周太伯的後人,是周天子祖先之兄的後裔。

    而越國從更古老的宗譜關系來看,則是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