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時代

關燈
的後裔。

    這些都不可信。

    燕國據說與齊國也有關系,是召公的後裔,這也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魯昭公時期與齊景公時期确實有過燕的國名出現。

    最開始把燕國與齊國聯系起來,大概是因為黃河口逐漸出現土地,使得齊國和燕國在黃河口接壤。

    邊境上興起的國家,除燕國外都能左右中原的會盟,而這些新興國家崛起時,最先與之結成強國同盟的是周的同姓國。

    與楚國接觸的國家中,不用說鄭國,就連魯僖公都與楚國來往且将楚國作為倚靠。

    魯國在吳國剛剛強大起來的時候就與之建立了親密關系,并慫恿它與齊開戰,同晉國争奪盟主地位。

    據說孔子的門人子貢參與過此事。

    魯國素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繼承國,它在國際間采取了上述做法。

    越國開始強大的時候,也是魯國最先與其建立聯系,魯哀公甚至親自走訪越國,想借助越國的力量抑制國内三桓的勢力。

    然而,新興國家都不長久,吳國僅僅兩代就亡國了。

    越國因為很快就與中原斷絕了聯系,存在時間稍微久一點,但最終持續的時間也不算長。

    中國人口中夷狄國家不會長久存在的說法就是據此來的。

    更早就吸收、融合中國文化而發展起來的楚國和秦國,得以長久地存續下來。

    戰國時代大約持續兩百餘年,這時期文化方面也發生了各種變化。

     盡管《左傳》中收錄的當時的文章和辭命等内容,其可信度值得懷疑,但似乎可以從中看出初期的辭命與中期以後的辭命有明顯的差異。

    齊桓公、晉文公從周王那裡接受的辭命,其風格多少類似《尚書》,後期的辭命則變成了大段文章。

    晉國的呂相以使臣的身份與秦國斷絕交往時所寫的《絕秦書》(名義上是絕秦書,實際上不是書,是口述的辭命)是一篇很長的文章。

    王子朝将自己的立場向諸侯宣告的辭命,也是從周初的事開始陳述的長篇文章。

    另外,鄭國的子産寫給晉國的叔向的信,據說也是一篇實在的名文,盡管不知道這一說法是否可信。

    這篇文章的體裁也不同于多少帶有《尚書》風格的《左傳》初期的作品,雖然都是辭命,但有進步,文章中帶有某些遊說的意味。

    從中期開始,《左傳》中收錄了很多長段記述的篇章,有點像《國語》的記言。

    但兩者所收文章的情況還是存在不同之處。

    崔述在《考信錄》中對《左傳》和《國語》進行了區别,他認為《左傳》是當時的記錄,《國語》是後世的創作。

    這個見解有些偏激,實際上,《左傳》可能因為有後人的加工,反而文章更為通暢。

    但無論如何,二者都收錄了當時的辭辯,因此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

    根據《左傳》《國語》大緻的傾向來看,兩書均以《周禮》為基礎,認為依照這一原則記述的文章則榮,反之則衰。

    在這種傾向的影響下,時常同情小國,認為将小國滅掉是壞事,議論也相對保守,這些都與戰國時代不同。

    這種辭命或不成辭命的瞽史,是通過述說古代事實來告誡當代人,從而引起人們回顧思考。

    從《左傳》等的辭命及《國語》等的說書先生一樣的語言中,逐漸産生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故事。

    不用說這時代的人,他們的語言多具有詩性,但即使是詩,實際上也有試圖讓人們回顧這一時代的傾向包含在裡面。

    《詩經·周頌》中有很多向神報告的文句,非常容易理解。

    但《魯頌》首先是回顧魯僖公功德的文句較多,并追溯到周人祖先,變得具有曆史性、回顧性的意味。

    春秋時代中期以後,很多辭命中都利用了詩,于是出現了不顧其原本意思,斷章取義的風潮。

    也就是将把詩作為當時所談到的事件的證據,并将之當成可靠史料來用。

     另外,春秋時代末期,還盛行針對春秋時代所發生災禍所做的預言。

    當然,這當中很多都不能看成是當時确實存在過的事物。

    尤其是《左傳》或《國語》中所引的《易經》預言,很多都直接照搬了盛行于戰國時代的《易經》家的記錄。

    《易經》各家為吹噓自我而編造了一些事情,這是根本不能相信的,但春秋時代中期以後,與術數相關的東西似乎有了很大發展。

    新城博士認為春秋時代中期以後明确了曆法。

    而《左傳》中所記錄的四到處散布災禍論的梓慎、苌弘等人,也是春秋時代中期以後的人。

    這樣的事情,經常出現在擁有很多文獻卻又面臨衰敗的國家裡。

    縱然《左傳》所記不可全信,但應該可以确定,确實出現了這樣的人,并且成為了術數的始祖。

    大體而言,從周朝初期開始,延續到春秋時代,重視祭祀的風氣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災禍的預言。

    也就是說,從以古代祭祀為中心的信仰轉變為相信預言,這是宗教發展的必然過程。

     春秋時代末期出現了依靠術數建功立業的趨勢。

    此外,孔子門下的人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孔子的門人均跟随孔子學習周朝作為治國工具的禮樂。

    這無關乎人的地位,而是專門研讨學問。

    學問需要找到用武之地,孔子在世時一直緻力于尋找這樣的地方。

    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去了衛國,冉有效力于魯國的季孫氏,這些都不是孔子滿意的地方。

    據說後來子夏去了魏文侯處。

    這些人運用自身的學問,成為諸侯的老師或者輔佐諸侯,成了到處奔走謀生的官吏。

    這些人與前面所說的不被自己本國接納而出走他國的申公、慶封的流亡相比,雖然情況不同,但從實際功用的角度來看,結果幾乎是一樣的。

    可以說,他們在文化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另一方面,與官職相伴的文化從官職中分離出來,官吏也由過去的國人變成上面所說的流亡者。

    這是新出現的局面,是從春秋時代到戰國時代的過渡時期的情況。

    春秋末年之後的兩年,孔子去世,其後的數十年間是孔子弟子活躍的時代。

    這一時期,缺少詳細記錄和傳說,是一段十分模糊的時期,但姑且可以将之認為是孔子弟子的初期教會史的時期吧。

     在此期間,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根據儒者的說法,周朝爵位中有非常嚴格的尊卑之别,但是到了春秋時代,随着國家的盛衰,實際上爵位發生了改變。

    且不說從夷狄進入中原而獲得爵位的楚國和吳國,即便是中原的諸侯,也面臨着僭越的問題。

    像楚國君主自稱為王,其臣下稱公的也很多。

    在周朝,公僅用于稱呼三王之下的人,而這時出現了諸侯之下稱公的人。

    春秋時代&ldquo公&rdquo是内部的稱呼,對侯稱&ldquo公&rdquo仍被視為僭越。

    《尚書》中有&ldquo文侯之命&rdquo的記述,這表示使用谥号應當與爵位相匹配。

    另外,滕、薛、杞是從高位變為低位的例子。

    杞屬于公一級的國家,但最開始的時候将其記為&ldquo伯&rdquo,滕、薛屬于侯一級的國家,卻記為&ldquo子&rdquo。

    這說明爵位的登記随着國勢的下降跟着下降。

    在春秋時代的諸侯會盟中,不能提供相應數量的玉、帛、币的國家,隻能列入低爵國家之中,依照的是實力本位制。

    大夫中随意稱&ldquo子&rdquo的有魯國的季文子、季平子、季康子等。

    到這時為止,還與爵位無關。

    用伯、仲、叔、季等做谥号的,有齊國的管敬仲、魯國的臧僖伯、臧文仲等。

    帶有這幾個字的谥号,大概已經難以與爵位分出高低了。

    這個時候,禮樂也逐漸下移,傳言特别允許魯國使用天子的禮樂,後來作為臣下的季氏也使用了王的禮樂(《左傳》《禮記》)。

    從春秋時代中期開始,就出現了大夫享受華夏禮樂的例子。

    這意味着下位者已經能夠享用原本上位者所用的器物和禮法,上位者日益頹靡,中位者獲得了财富和勢力。

    崔述詳細研究了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得勢的情況。

    不知三桓肆虐鄉黨、六卿橫行都鄙的說法有多少可信度,需另外考慮但中間階層得勢是确定無疑的[殷代以來的古國舊族滅亡(例如颛臾、阏伯、實沈、台骀等),周朝同姓諸侯(十二國中的大部分)進入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