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卑賤,我們從楚國把宰相稱為莫敖,即可知道降低了&ldquo王&rdquo的含義。
因此,盡管楚地之前沒有王的稱呼,但蚡冒之後,他的弟弟成了武王,武王的兒子成了文王,于是有王的稱呼。
此時是春秋時代的初期。
根據《史記》的記載,說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老師的說法,大概開始于楚武王時期。
此時的楚國在江陵(郢,今天長江沿岸的荊州),後來不斷擴大領土,到楚文王時,齊桓公稱霸。
楚文王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叫杜敖的人,杜敖以後是他的弟弟楚成王。
楚成王時期發生了齊桓公的召陵之會和晉文公的城濮之戰等事。
所以,真正給王加谥号是成王之後的事情,之前的武王、文王隻是模仿周朝追加的谥号罷了。
簡單來講,上面講了周以外的夷狄中崛起的大國最初是如何與周發生關系的,同時也是制造假宗譜的開始。
這時候地處江漢的姬姓國家開始衰落。
即使桓公稱霸,楚國的勢力依舊延伸到召陵,即陳、蔡之間(颍水、淮水附近),且楚國接連滅掉江、黃、息等淮水沿岸的小國,勢力擴張到了蔡國境内并即将與齊桓公發生沖突。
晉文公時,楚國俘虜了宋襄公,楚國勢力進一步擴大,鄭國甚至已對楚國稱臣。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楚國的勢力将延伸到黃河沿岸。
周朝即将陷于楚國的威脅之下,這關系到中原地區的局勢,晉文公為遏制楚國的勢力被迫對楚發起戰争。
宋國、鄭國是晉國與楚國的必争之地,陳國、蔡國加入到楚國陣營,直到楚國完全控制淮水沿岸,晉國和楚國開始争奪黃河南岸。
上面所說便是晉文公稱霸末期時的情況。
晉、楚争霸和吳國的崛起 齊桓公的霸業隻維持了一代就結束了,而晉文公的霸業在他死後還持續了百年有餘。
晉文公在位時間非常短,其子即位後保持了晉國的勢力,原因大概是晉文公有很多輔佐者。
齊桓公除管仲以外沒有其他人輔佐,而晉文公在長期流亡過程中,身邊聚集了很多有才幹的輔臣,這些人在晉文公死後繼續輔佐襄公。
如前所述,晉文公時期發動城濮之戰,遏制住了楚國對中原的攻占,晉襄公時期又遏制住了西邊秦國的擴張。
原來秦國幫助晉文公回到本國,有恩于晉,并且在城濮之戰中幫助晉國一方,與晉國的關系十分友好。
晉文公去世後,在襄公服喪期間,秦國想要進攻鄭國。
秦國攻擊鄭國時,必須經過其他國家,這時候晉襄公選擇援助鄭國,在朝臣大力支持下阻止了秦軍。
雖然此事獲得成功,其後果是此後六七十年秦、晉兩國不和。
晉國對戰南方的楚國時,還要提防西邊的秦國。
晉文公為了幫助周王室,甚至接納原本敵對的狄人。
晉國執行以武力立國、稱霸中原的政策,與秦國、楚國展開激戰,一勝一負。
因為與秦國關系不睦,晉國于秦穆公時期,堵住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導緻後來百餘年間秦國都不能到中原去。
秦國雖與楚國同樣出自夷狄,但成立的過程不同于楚國,文化較為落後。
但是,落後這一缺點,最終卻成為走向強盛的原因(馬骕《繹史》)。
盡管晉國三面受敵,但實際上是晉國在與楚國争霸。
楚成王敗給晉文公,後來的楚穆王等依舊試圖争霸中原。
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國力強盛,楚國成了春秋時代屈指可數的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的楚國處于鼎盛時期,在邲打敗晉軍,然後打着讨伐東周附近陸渾的戎人的旗号,進軍抵達黃河沿岸,向當時周的使者詢問鼎的輕重,周朝的王孫滿回答說:&ldquo在德而不在鼎。
&rdquo由于楚國的勢力太強,在宋國華元的斡旋之下,晉國與楚國在宋國展開了一次和談。
這是和平會議的萌芽,為召開更大範圍的和談打下基礎。
楚莊王是楚國難得一見的明君,十分注重德行,當時中原的諸侯紛紛加入以楚國為首的同盟,削弱了晉國勢力。
但是,從莊王參與了陳國内亂之後,楚國已然出現衰落的征兆。
晉國、楚國之間隔着陳、宋、蔡、鄭四國。
其中宋國、鄭國較為強大,這兩個國家的變化經常會影響晉國、楚國勢力的消長。
陳國、蔡國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内,是楚國進入中原的門戶,因此楚國經常幹涉陳國的内亂。
實際上,這個時候楚國事實上滅亡并吞并了陳國,将它變成了一個縣。
那個時代滅掉别人的國家,斷絕别人的後裔,是為罪大惡極之事,尤其陳國為舜的後裔,這是絕對不能做的事。
因此,後來楚莊王采納意見使陳複國。
原本這可以說是莊王盛德的體現,但此事卻無端給楚國帶來了打擊,這發生在楚莊王去世之後。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又過了七年,事情發生了。
實際上,在楚莊王去世後的第三年就已經初見端倪,在楚莊王之子楚共王時爆發。
陳國發生内亂。
陳靈公與臣下夏徵舒的母親夏姬之間有苟且,同時陳靈公的兩個臣下也與夏姬私通。
夏徵舒将陳靈公殺了。
當時楚莊王讨伐夏徵舒,平定了内亂,但楚莊王因為夏姬美麗想娶夏姬。
這時候,楚莊王的臣下申公巫臣進谏說,美人是妖物,有很多的人因為她受到傷害,不能娶她。
這時候,楚國有個掌握實權的名叫子反的大臣也喜歡夏姬,申公巫臣同樣加以勸阻。
于是楚莊王把夏姬嫁給了别人,那個娶了夏姬的人果然沒有好結果。
楚莊王的時代随之結束。
楚共王二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出使齊國,不知為何中途改變了主意,偷偷把夏姬安排到自己身邊,不能回國就去了晉國。
後來申公巫臣又替晉國出使吳國。
此時的吳國處于壽夢時代,吳國自壽夢時代開始強大起來,其中申公巫臣起了一定的作用。
申公巫臣逃亡後,他的家人遭到殺害,為向楚國報仇,申公巫臣認為應該極力促成晉國與吳國聯合。
此前,吳國是與楚國接壤的蠻國,楚國根本瞧不上吳國。
申公巫臣到吳國後,将中原戰法傳授給吳國,以謀求吳國強大,結果吳國成了楚國的敵對國。
可能也是申公巫臣告訴吳國他們是太伯的後裔。
申公幫助吳國與魯國接觸,想讓吳國與中原建立聯系。
周朝遺物在魯國為最多,吳國大概從這裡得知自己的祖先是周王室之兄,從此以後,吳國經常以&ldquo吳子&rdquo之稱參與中原的會盟。
春秋時代,子是蠻人爵位的稱呼,楚國也一樣。
在周朝,子是個暧昧的爵位,用它稱呼暧昧的國家非常适合。
夏姬是有名的淫婦,但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她以一己之力使晉國、楚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楚國文化的進步也對邊境産生影響,借此将一些小國吞并了。
另一方面,由于申公巫臣的力量,原本的邊疆小國&mdash&mdash吳國也強大起來,成了楚國的強勁對手,楚國對此很苦惱又無可奈何。
楚國兼并了庸、濮、舒等國。
庸國、濮國曾經幫助過周武王征伐,根據《牧誓》的記載,舒國在江淮地區。
吳國則在偏南的地方。
申公巫臣見吳國逐漸強大起來,便讓它保持獨立。
因為楚國一直陷入與吳國的争鬥中,國力損耗,于是不能專門對付中原。
處于崛起時期的吳國又出現了賢人,這就是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劄。
壽夢想讓季劄繼承王位,但季劄沒有接受,而選擇了出使中原,後聞名天下(季劄是類似聖德太子與稚郎子合體的才子)。
這個時期,晉國、楚國争霸不斷,楚共王與晉厲公戰于鄢陵,此戰晉國取勝。
晉國與吳國之間有了聯系,而且此時的晉悼公是繼晉文公、晉襄公之後的賢君,晉國的霸業終于又恢複了。
當時是這樣的形勢:秦國獨立于西邊,晉國滅掉了狄人中的赤狄,東邊的齊國還有着齊桓公以來霸業的影響,依舊算是大國,常常持中立态度。
因此,晉國、楚國想将齊國、秦國拉入到自己的陣營中。
楚共王時期曾經試圖進攻中原以擴大勢力,但沒有成功,這之後再無新的舉動,于是楚康王時代真正的和平會議召開了。
和平會議名為&ldquo弭兵會&rdquo。
在宋國的斡旋下以停戰為目的,召開了各路諸侯都參加的和平會議
因此,盡管楚地之前沒有王的稱呼,但蚡冒之後,他的弟弟成了武王,武王的兒子成了文王,于是有王的稱呼。
此時是春秋時代的初期。
根據《史記》的記載,說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老師的說法,大概開始于楚武王時期。
此時的楚國在江陵(郢,今天長江沿岸的荊州),後來不斷擴大領土,到楚文王時,齊桓公稱霸。
楚文王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叫杜敖的人,杜敖以後是他的弟弟楚成王。
楚成王時期發生了齊桓公的召陵之會和晉文公的城濮之戰等事。
所以,真正給王加谥号是成王之後的事情,之前的武王、文王隻是模仿周朝追加的谥号罷了。
簡單來講,上面講了周以外的夷狄中崛起的大國最初是如何與周發生關系的,同時也是制造假宗譜的開始。
這時候地處江漢的姬姓國家開始衰落。
即使桓公稱霸,楚國的勢力依舊延伸到召陵,即陳、蔡之間(颍水、淮水附近),且楚國接連滅掉江、黃、息等淮水沿岸的小國,勢力擴張到了蔡國境内并即将與齊桓公發生沖突。
晉文公時,楚國俘虜了宋襄公,楚國勢力進一步擴大,鄭國甚至已對楚國稱臣。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楚國的勢力将延伸到黃河沿岸。
周朝即将陷于楚國的威脅之下,這關系到中原地區的局勢,晉文公為遏制楚國的勢力被迫對楚發起戰争。
宋國、鄭國是晉國與楚國的必争之地,陳國、蔡國加入到楚國陣營,直到楚國完全控制淮水沿岸,晉國和楚國開始争奪黃河南岸。
上面所說便是晉文公稱霸末期時的情況。
晉、楚争霸和吳國的崛起 齊桓公的霸業隻維持了一代就結束了,而晉文公的霸業在他死後還持續了百年有餘。
晉文公在位時間非常短,其子即位後保持了晉國的勢力,原因大概是晉文公有很多輔佐者。
齊桓公除管仲以外沒有其他人輔佐,而晉文公在長期流亡過程中,身邊聚集了很多有才幹的輔臣,這些人在晉文公死後繼續輔佐襄公。
如前所述,晉文公時期發動城濮之戰,遏制住了楚國對中原的攻占,晉襄公時期又遏制住了西邊秦國的擴張。
原來秦國幫助晉文公回到本國,有恩于晉,并且在城濮之戰中幫助晉國一方,與晉國的關系十分友好。
晉文公去世後,在襄公服喪期間,秦國想要進攻鄭國。
秦國攻擊鄭國時,必須經過其他國家,這時候晉襄公選擇援助鄭國,在朝臣大力支持下阻止了秦軍。
雖然此事獲得成功,其後果是此後六七十年秦、晉兩國不和。
晉國對戰南方的楚國時,還要提防西邊的秦國。
晉文公為了幫助周王室,甚至接納原本敵對的狄人。
晉國執行以武力立國、稱霸中原的政策,與秦國、楚國展開激戰,一勝一負。
因為與秦國關系不睦,晉國于秦穆公時期,堵住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導緻後來百餘年間秦國都不能到中原去。
秦國雖與楚國同樣出自夷狄,但成立的過程不同于楚國,文化較為落後。
但是,落後這一缺點,最終卻成為走向強盛的原因(馬骕《繹史》)。
盡管晉國三面受敵,但實際上是晉國在與楚國争霸。
楚成王敗給晉文公,後來的楚穆王等依舊試圖争霸中原。
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國力強盛,楚國成了春秋時代屈指可數的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的楚國處于鼎盛時期,在邲打敗晉軍,然後打着讨伐東周附近陸渾的戎人的旗号,進軍抵達黃河沿岸,向當時周的使者詢問鼎的輕重,周朝的王孫滿回答說:&ldquo在德而不在鼎。
&rdquo由于楚國的勢力太強,在宋國華元的斡旋之下,晉國與楚國在宋國展開了一次和談。
這是和平會議的萌芽,為召開更大範圍的和談打下基礎。
楚莊王是楚國難得一見的明君,十分注重德行,當時中原的諸侯紛紛加入以楚國為首的同盟,削弱了晉國勢力。
但是,從莊王參與了陳國内亂之後,楚國已然出現衰落的征兆。
晉國、楚國之間隔着陳、宋、蔡、鄭四國。
其中宋國、鄭國較為強大,這兩個國家的變化經常會影響晉國、楚國勢力的消長。
陳國、蔡國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内,是楚國進入中原的門戶,因此楚國經常幹涉陳國的内亂。
實際上,這個時候楚國事實上滅亡并吞并了陳國,将它變成了一個縣。
那個時代滅掉别人的國家,斷絕别人的後裔,是為罪大惡極之事,尤其陳國為舜的後裔,這是絕對不能做的事。
因此,後來楚莊王采納意見使陳複國。
原本這可以說是莊王盛德的體現,但此事卻無端給楚國帶來了打擊,這發生在楚莊王去世之後。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又過了七年,事情發生了。
實際上,在楚莊王去世後的第三年就已經初見端倪,在楚莊王之子楚共王時爆發。
陳國發生内亂。
陳靈公與臣下夏徵舒的母親夏姬之間有苟且,同時陳靈公的兩個臣下也與夏姬私通。
夏徵舒将陳靈公殺了。
當時楚莊王讨伐夏徵舒,平定了内亂,但楚莊王因為夏姬美麗想娶夏姬。
這時候,楚莊王的臣下申公巫臣進谏說,美人是妖物,有很多的人因為她受到傷害,不能娶她。
這時候,楚國有個掌握實權的名叫子反的大臣也喜歡夏姬,申公巫臣同樣加以勸阻。
于是楚莊王把夏姬嫁給了别人,那個娶了夏姬的人果然沒有好結果。
楚莊王的時代随之結束。
楚共王二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出使齊國,不知為何中途改變了主意,偷偷把夏姬安排到自己身邊,不能回國就去了晉國。
後來申公巫臣又替晉國出使吳國。
此時的吳國處于壽夢時代,吳國自壽夢時代開始強大起來,其中申公巫臣起了一定的作用。
申公巫臣逃亡後,他的家人遭到殺害,為向楚國報仇,申公巫臣認為應該極力促成晉國與吳國聯合。
此前,吳國是與楚國接壤的蠻國,楚國根本瞧不上吳國。
申公巫臣到吳國後,将中原戰法傳授給吳國,以謀求吳國強大,結果吳國成了楚國的敵對國。
可能也是申公巫臣告訴吳國他們是太伯的後裔。
申公幫助吳國與魯國接觸,想讓吳國與中原建立聯系。
周朝遺物在魯國為最多,吳國大概從這裡得知自己的祖先是周王室之兄,從此以後,吳國經常以&ldquo吳子&rdquo之稱參與中原的會盟。
春秋時代,子是蠻人爵位的稱呼,楚國也一樣。
在周朝,子是個暧昧的爵位,用它稱呼暧昧的國家非常适合。
夏姬是有名的淫婦,但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她以一己之力使晉國、楚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楚國文化的進步也對邊境産生影響,借此将一些小國吞并了。
另一方面,由于申公巫臣的力量,原本的邊疆小國&mdash&mdash吳國也強大起來,成了楚國的強勁對手,楚國對此很苦惱又無可奈何。
楚國兼并了庸、濮、舒等國。
庸國、濮國曾經幫助過周武王征伐,根據《牧誓》的記載,舒國在江淮地區。
吳國則在偏南的地方。
申公巫臣見吳國逐漸強大起來,便讓它保持獨立。
因為楚國一直陷入與吳國的争鬥中,國力損耗,于是不能專門對付中原。
處于崛起時期的吳國又出現了賢人,這就是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劄。
壽夢想讓季劄繼承王位,但季劄沒有接受,而選擇了出使中原,後聞名天下(季劄是類似聖德太子與稚郎子合體的才子)。
這個時期,晉國、楚國争霸不斷,楚共王與晉厲公戰于鄢陵,此戰晉國取勝。
晉國與吳國之間有了聯系,而且此時的晉悼公是繼晉文公、晉襄公之後的賢君,晉國的霸業終于又恢複了。
當時是這樣的形勢:秦國獨立于西邊,晉國滅掉了狄人中的赤狄,東邊的齊國還有着齊桓公以來霸業的影響,依舊算是大國,常常持中立态度。
因此,晉國、楚國想将齊國、秦國拉入到自己的陣營中。
楚共王時期曾經試圖進攻中原以擴大勢力,但沒有成功,這之後再無新的舉動,于是楚康王時代真正的和平會議召開了。
和平會議名為&ldquo弭兵會&rdquo。
在宋國的斡旋下以停戰為目的,召開了各路諸侯都參加的和平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