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時代

關燈
&rdquo,起因是女人和家業的繼承人。

    十二諸侯國中比較重要的國家基本都發生過内亂。

    這種内亂持續了百年的時間,結果出現了在内亂中受到鍛煉的人物,這一時期,齊桓公成為了霸主。

    總的來說,各諸侯國的内亂與周幽王滅亡的原因一樣,一半在于王室的内亂。

    大體來說,從周宣王以後,周開始富有起來,與此同時,各諸侯國也富裕起來,由此出現了内亂。

    這種富有起來的現象不同于日本德川初期的諸侯。

    日本的諸侯在最初的時候就擁有财力,雖然内亂一直存在,諸侯的經濟實力也能應對長時間的戰争消耗,自天正年間統一後,各國因為沒有了戰争一下變得富裕。

    德川幕府緻力于抑制諸侯的發展。

    在這之後的一百年時間裡,幕府以及諸侯各國要麼忙着解決&ldquo禦家騷動&rdquo,要麼沉醉于奢侈生活。

    這一情況十分類似東周初期諸侯的情況。

    内亂促使各國産生了賢明的君主和丞相。

    日本也有同樣的例子,德川時代的享保年間以後,幕府和各諸侯國中都出現了賢明的君主和丞相。

    這一時期中國賢明的君主和丞相以齊國的桓公和他的輔佐者管仲為最。

    這時候,其他各國也出現了與桓公不相上下的明君。

    魯國在經過不斷的内亂後,出了僖公,與齊桓公大緻處于同一時期。

    晉國的獻公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傑出人物,晉國後來又出現了文公。

    這些諸侯國中多少有共通之處,即明君之後又出現了得力的輔佐者。

    齊國的管仲,魯國的三桓,即桓公之後的孟孫、叔孫、季孫(這幾人後來成了國家的禍害),季孫後的季友,輔佐僖公建立了國家。

     上述人物中最出色的是齊桓公,因采用管仲的良策,使齊國取得了很大發展。

    但管仲的政策是否如《管子》所言那般傑出是個疑問。

    《左傳》中所記關于桓公的事,也有必要思考其真實性。

    《左傳》中詳細記錄了有關齊桓公的事情:向北征伐山戎收複燕地,向西南方征伐召陵,召見楚國使臣,指責其不向周朝貢,以及其經曆的&ldquo九合一匡&rdquo等。

    所記很多,不能确定哪些是真實的。

    《春秋》中也記載了讨伐山戎的事情,但燕國是周國的親族,不存在被山戎侵犯又收複的說法。

    《公羊傳》中完全沒有提及此事,隻在《左傳》和《穀梁傳》中有記述。

    《穀梁傳》對此事的記述非常模糊。

    另外,《韓非子》中說,讨伐山戎的時間是從秋天到春天,但《左傳》認為時間在冬天,認為從齊國到燕國,為讨伐山戎進軍到孤竹,冬天行軍非常艱難。

    其中所記錄的翌夏将捕獲的東西送回魯國也值得懷疑。

    後來注解《公羊傳》的人說,讨伐山戎後,在歸來的路上順便去了魯國。

    山戎與燕國沒有關系,好像是在中國曾經存在過的夷狄的一支。

    《穀梁傳》弄不清楚這類記述,在對&ldquo獻戎捷&rdquo進行解釋時,将&ldquo戎&rdquo說成是&ldquo豆菽&rdquo來敷衍了事。

    總的來看,幫助燕國的事情不實,可能是為了誇耀春秋時代齊國的霸業才編造的。

    另外,召楚國使臣至召陵,《公羊傳》中并未記載責備楚國不向周王朝貢和昭王南征不歸的事情,隻是《左傳》和《穀梁傳》中有記述。

    這同樣是讓人懷疑的誇張記錄。

    這些說法類似于說書先生講的戰争故事,不能完全相信。

    當然,這一時期楚國已經崛起,基于此,作為接觸政治家的管仲必然會考慮做些什麼,我想基本事實或許存在。

     齊桓公的真正事業,在于邢國、衛國遭到狄(翟)人侵略,幾乎快要亡國時使其複興。

    在中國,曆來頗受贊賞的王霸之業是&ldquo繼絕興廢&rdquo,特别看重繼承絕國的功績。

    且不說文王、武王之後的姬姓諸侯,就是一般諸侯也被看作神聖的後裔,要消滅它是極大的罪惡,反之,如果使之複興,則被認為是極大的善事。

    尤其不是讓邢國、衛兩回故地,而是在别處另立新城使其複興。

    齊桓公為達成此事召集各路諸侯,運用了同盟的力量。

    差點使得邢國、衛國滅亡的狄人大緻住在太行山脈附近,防禦狄人入侵也是齊國自身的大事。

    因此,不可能發生為了燕國跨越此地征伐山戎之事。

    再說平息周國内亂,保護王室的事。

    周朝東遷後國勢已經非常衰弱,這一時期,與周朝距離最近的鄭國也向東遷移,遷到東周的東邊,鄭國是分封時期(厲王時期)新生的國家。

    &ldquo周之東遷,晉、鄭是依&rdquo可以說明周對鄭國的信賴。

    但是鄭國與周朝的關系最糟糕,最先與周朝開戰,甚至有鄭人用箭射中周王肩膀的故事流傳。

    周朝向東遷移不久,剛嘗到國家滅亡的痛苦,此時王室緊張,才剛剛得以緩一緩,國内就發生了動亂。

    第一次是王子頹的内亂,第二次是王子帶的内亂。

    其中第二次内亂依靠桓公的力量得以緩和,沒有動用武力。

    在齊桓公的努力之下,離開都城的周王得以重新返回。

    後世傳言當時的諸侯都輕視周王室,齊桓公卻非常尊重周王室,使得周王室多少恢複了一些尊嚴。

    這樣的做法被後來的霸業者效仿。

    這樣的事情在内亂之後經常發生,讓我想起日本足利時代末期的情況。

    所謂&ldquo九合一匡&rdquo,是指兵車之會有三次,衣裳之會有六次。

    因此有人認為桓公的政策是和平政策。

    也有人認為是兵車之會六次,衣裳之會三次。

    這些說法都是傳說,不可信。

    總而言之,持續了百餘年的動亂局面暫時得到了控制。

    桓公在位長達四十餘年,成為了那個時期的中心力量。

     這個時候,中國的諸侯中還有與桓公所起作用不同的人,那就是晉國的獻公。

    一開始,晉國的内亂較之其他國家就更為嚴重,本家的晉國與分家的曲沃一直處于戰争中,分家逐漸強大而壓制了本家,後來幹脆攻占了本家。

    這時晉獻公出現了。

    晉獻公的做法與齊桓公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一開始就采取殘酷手段,将所有同姓諸侯全部消滅。

    這種做法不得民心,最終未能成就霸業。

    到了晉文公時期,晉獻公的做法産生了強大的反彈效果。

    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大内亂,文公在國外流亡十九年。

    這時候齊桓公已死,齊國也出現了内亂。

    宋國的襄公作為齊國的保護人本想借機繼承霸業,但迫于楚國的壓力沒能成功。

    這時候,流亡國外的晉文公回國,君主與侍從長期流亡,其間嘗盡各種艱辛,也因此出了很多其他諸侯國中沒有的人才。

    這個時期,晉文公想要成就霸業的理由之一是效法齊桓公,實現攘楚救王之目的。

    于是在城濮與楚國開戰,為整治王室内亂殺了王子帶。

    晉文公的做法與桓公相反,完全憑借兵力權謀達到目的。

    盡管晉文公治世隻有短暫的十年,但其下輔佐的臣子中傑出人物衆多,承繼了他的計劃,使得其霸業持續到了春秋時代結束。

     這時面臨的問題是楚國的崛起。

    楚國在以周朝同姓諸侯為中心的中國同盟之外,形成獨占一方的勢力。

    關于楚國是怎樣興起的,有各種說法,《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很長的宗譜。

    有說楚的祖先曾侍奉周文王,是文王的老師等,諸如此類。

    這些都是後世編造的。

    楚源自芈氏,&ldquo芈&rdquo是南方蠻夷中常用的名字。

    如同閩、苗、濮、沐、孟一樣,同屬南方的泰族,芈也是其中之一。

    《史記》也記錄了楚國最早時候王的情況,當時稱楚王為夷王。

    楚國人認為自己是蠻夷,不受中原王朝的統治,因此一個叫熊渠的人,将自己的三個兒子任命為王。

    這也是後人編造的傳說,當時的楚人不可能在如此早的時期就知道有王的稱呼。

    西周末期的宣王、幽王時期,楚地的王叫若敖,這之後的王叫霄敖,再然後是蚡冒,由此推測,大概前二者中的&ldquo敖&rdquo字在楚語中是&ldquo王&rdquo的意思。

    這些夷狄語言最初用來稱呼地位最尊貴的人,及至中國語言傳入後,也開始尊重中國的稱呼,使原有語言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