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周時代

關燈
總之,周公時代的禮樂制度非常有限,孔子理想中的周公的經綸,即《尚書》十二篇所收錄的事迹,隻停留在對殷民的懷柔、對成王及衛康叔的輔佐、确立國家制度和建設國家中心都城、培養宰相四個方面。

    孔子之後,周公更被理想化。

    特别是王莽時期,甚至認為周公創造了一切制度和文化,是大聖人。

     周公被理想化了兩次:第一次是孔子将其理想化,由此産生了以禮樂為主的儒家;第二次是劉歆将其理想化,由此周公成為了一切制度的創造者。

     成康昭穆的時代 接下來是成王和康王的時代,倘使将這一時代較之後世具有明确的記載的時代,則類似于漢代的文帝、景帝時代。

    當時四方仍未平定,需要多次征伐。

    周公的時代也是同樣的情況。

    有說法認為成王時代又讨伐了徐淮和奄,因此不能說進入了真正的平穩時期。

    好像到康王的時候,才逐漸平息了戰事。

    據說成王、康王時代持續一百四十年,與漢代文、景兩代相似。

     《尚書》的《顧命》和《康王之诰》兩篇記載了康王、成王之間的傳承。

    書中記載的成王病重讓位于康王和康王即位時的情況,顯然不是源自當時的記錄,但書中所記的傳承成了後來的範式。

    可能最初是以口頭形式流傳下來的,後來才形成了文字記錄。

    因此傳說也是可以相信的。

    《尚書》中關于官職的記載,不說與《周禮》相比,就是與戰國時代的文字資料中的名稱進行比對,也會發現很多矛盾的地方。

    我認為《尚書》的記載反而更加接近事實。

     順利經過成、康時代,接下來是昭、穆時代。

    《史記》中記載,周朝的王道自昭王開始就顯示出逐漸衰落的趨勢,昭王到南方巡狩時死于江上。

    關于昭王的死因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昭王渡江時,乘坐船夫用膠粘起來的船,船行到江中破裂,昭王溺死。

    雖然這時候德行頹靡,但帝王執掌國家大權,其勢力不可能未及江邊。

    其後的穆王時代是一個勇于嘗試、擴張領土的時代。

    後來的史學家忌諱談領土擴張,因為戰争征稅帶給百姓很多痛苦,作為賢明的君主不該有這樣的行為。

    此外,據說穆王起初攻擊犬戎失敗,夷狄便不再前來朝拜。

    《國語》即起于此,即從周朝開始出現動亂開始叙述。

    這些和穆王相關的故事,也許是偶然現象,但是非常類似漢武帝的事迹。

    《左傳》記載,穆王在征伐巡幸之後,因祭公謀父作&ldquo祈招&rdquo之詩,最終放棄了過分誇張的欲望,在自己的住所裡安樂而死。

    這與漢武帝早期四處征戰,在發出輪台撤兵之诏後平靜死去的故事非常類似。

     《尚書》中有三篇關于穆王的記載,即《君牙》《冏命》《呂刑》,《今文尚書》中隻有《呂刑》,《呂刑》在《今文尚書》中叫《甫刑》,所講為刑和罰,對刑和罰的種類進行了規定。

    《呂刑》中将刑分為五種,并記載了與刑相關的大量犯罪事項。

    值得懷疑的是,目前還不确定這是不是當時的記錄。

    在關于罰金事項的記述中用了&ldquo锾&rdquo字,有&ldquo百锾&rdquo&ldquo千锾&rdquo之說(《今文尚書》中用的是&ldquo率&rdquo或&ldquo锊&rdquo字)。

    有&ldquo锾&rdquo字的貨币在更早的時代就已出現。

    之前有&ldquo梁正尚金當爰&rdquo,其中的&ldquo爰&rdquo就是&ldquo锾&rdquo。

    開頭的&ldquo梁&rdquo讀作&ldquo乘&rdquo,古錢家将之稱為乘馬币,根據《管子》的《乘馬》篇記載應該是堯、舜時代的貨币,但現今沒人相信。

    因為&ldquo锾&rdquo字與《呂刑》中的&ldquo锾&rdquo相同,如果将之視為穆王時代出現的文字,在此基礎上可以考察《呂刑》與穆王時代的關系。

    但從貨币的制作方式來看,我認為它更有可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

    此外,盡管金文中沒有實物,但隻有銘文留存的&ldquo散氏盤&rdquo上刻有&ldquo爰千&rdquo&ldquo罰千&rdquo的字樣;曶鼎中有&ldquo百爰&rdquo的字樣。

    據傳這兩種東西是西周的,看起來也确實像西周的東西,但根據字義,有人認為&ldquo&rdquo(爰)字中間的兩點是貝币的形狀。

    這樣的話,散氏盤和曶鼎中的&ldquo爰&rdquo就有可能是貝币。

    金文中常有&ldquo錫貝百朋&rdquo的詞句,穆王時代用銅币作為罰金顯然是不可能的,但用貝币償還罰金是有可能的。

    有人認為穆王征伐四方,使得國内财政匮乏,希望通過罰金保證财政收入。

    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僅僅是用後世人的想法來推測古代的事情罷了。

    還有人認為穆王是傑出的名君,但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詩經》等也沒有相關記載。

    這種觀點,出現于明代張燧的《千百年眼》和馬骕的《繹史》中,其目的是反對普遍認為的從昭、穆時代開始,周朝逐漸走向衰敗的說法。

    這種說法尚不明确,隻是根據想象認為昭、穆時代由于增加了姬姓國,領土得到大幅擴張。

    他們以漢文帝之後出了漢武帝比拟周公、成康之後出現昭、穆二王,以此推測那個時代可能取得了重大發展。

    建立王朝的君主之後緊接着是勤儉的君主,再之後出現緻力于功業的君主是中國常見的曆史規律。

    所以推測昭王征伐徐淮是真實發生過的事。

    總而言之,這個時代征服了四方,姬姓國家的數量也大大增加。

    這是根據反面事實推導出來的結論:春秋時期齊桓公看着楚國日益強大,便以征伐的名義将江漢之間的很多姬姓小國消滅了。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穆天子傳》等是戰國時期的小說,都不可信。

     從共王到西周末期的時代 昭王、穆王之後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

    《史記》根據《國語》等史料記載了曆代周王的事情。

    一般認為,穆王之後的事情以《國語》的記述為準。

    《國語》中的《周語》,主要針對穆王以後周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進行了記述。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裡出現的王子朝的言論也簡單介紹了周朝走向衰敗的原因。

    王子朝之言概括地講述了成王以來的變遷,對夷王開始的變化叙述得尤為清晰明了。

    其中記載了夷王生病,諸侯期盼他痊愈;厲王因為暴虐被人民趕到彘,諸侯希望他歸還王政;宣王緻力于重修政事達到中興;幽王不懂如何做王而放棄王位。

    這些是王子朝所說的内容。

    《左傳》中的這些記述可能是根據簡冊創作的,都是後來的東西。

    這些是王子朝告誡諸侯的話。

    《國語》對這一時期的事也有記載,尤其對厲王、宣王時期的事記錄特别詳細。

    《國語》的内容多半不是引自簡冊,而是保存下來的瞽史的談話内容,這些内容大緻于戰國初期或中期被載入簡冊竹帛。

    《史記》中記載懿王以來周朝漸漸衰落,遭到戎狄侵犯。

    這一觀點可能也是源自根據瞽史的言傳彙編而成的書籍。

    即便王子朝之言載入簡冊,也是春秋時代的事了,時代并不算早,其資料大概也是來自瞽史。

    大緻這一時期的史實都是以瞽史的口頭傳誦為基礎而形成的。

     從《詩經》的《大雅》《小雅》中可以了解到宣王和幽王的事。

    《大雅》《小雅》中記錄了很多關于宣王的事,并且以詩的形式詳細地講述了事實。

    雖然《國風》也詳細地叙述了事實,但不借助《詩序》一般無法理解。

    有人認為《毛詩·序》是毛公寫的,這一觀點不可靠,也有人認為是東漢衛宏寫的,朱子、鄭樵将這部分内容删掉了。

    《詩序》記載《關雎》是&ldquo述後妃之德也&rdquo,《詩序》中講的事實與《詩經》是否存在《詩序》中所說的那種關系,這還是一個疑問。

    就算認為《詩序》與《詩經》沒有關系,但《詩序》中所寫的事不會是毫無根據的。

    如果抛開《詩經》來看,《詩序》的記述作為曆史資料的價值是很大的。

    當然,《詩序》是作為傳說時代的史料起作用,但《詩序》中頌揚的人物都是明君,昏君是被諷刺的對象,可以說《詩序》中不存在很大的錯誤,可是它與《詩經》結合到一起,就出現了錯誤的地方。

    簡而言之,《詩經》的《大雅》《小雅》中所記載的宣王、幽王時代的事,不借助《詩序》也能知道。

    裡面記錄了宣王時期有功績的人的姓名。

    有讨伐夷狄的一支&mdash&mdash猃狁(與獯鬻、匈奴、昆夷、鬼方所指相同)的尹吉甫,有讨伐南方荊蠻的方叔,有讨伐江漢的召虎(召公的子孫),有讨伐徐淮的南仲。

    此外,還可以看到韓侯、申伯、仲山甫這些人的名字。

    《大雅》《小雅》中都記載這些在内外戰争中立下功勞的人的名字,即便沒有《詩序》也可以很清楚。

    這一時期征伐的區域相當廣闊,南邊一直到江漢淮水附近,東北方一直到貊(也稱貉,這是後來對高句麗、朝鮮等所有東北部落的稱呼。

    大概到了直隸附近,還沒有到中國東北)。

    《史記》中記載召公受封于燕,實際上這一地區在西周時期還處在野蠻狀态,這應該是編造的話。

     《大雅》《小雅》中與宣王有關的部分,有些内容應該是當時編撰而成的。

    據說當時有尹吉甫這樣的名人傳誦這些事實。

    這就可以知道,當時已經創作了一些詩。

    這一做法類似日本将說話的底本編寫成《古事記》。

    這一時期周朝文化得到發展。

    虢季子白盤&mdash&mdash被認為是這一時期的銅器(出土于陝西,銘文所記被認為是西周時代的事)&mdash&mdash中的文句與《大雅》《小雅》的文句非常相似。

    因此,認為《大雅》《小雅》是那時開始編寫的觀點是可信的。

    這些大概是為紀念當時的功績所寫的詩。

    這種功績報告是上傳給明堂、大廟的,據說後來于辟雍進行報告。

    辟雍是在方形的建築物外側修建一個圓形池塘,也就是大學。

    報告誦詩或慶祝活動都在辟雍舉行。

    清朝也效仿這種做法,在國子監豎了征伐西域的獻馘碑。

    《大雅》《小雅》是那時流傳下來的,可以說内容是傳說中比較真實的部分,所謂史詩時代就是以這一時代為中心的。

    &ldquo頌&rdquo出現的時間比這個時代更早,因此文和韻都不規範,較為粗糙,大部分用于祈神。

    &ldquo雅&rdquo則與&ldquo頌&rdquo相反,大部分内容是歌功頌德的。

    因此,通過&ldquo雅&rdquo來考察那個時代的事,可信度較高。

    而有關宣王的故事,《國語》中僅記載了他不好的方面。

    《詩經》中則記述了他的功績。

    《國語》中所記認為宣王征伐無功,調查人民的戶籍(&ldquo料民于大原&rdquo),制定了發兵、征稅的政策。

    古史研究者們說宣王開始是明君,是後來變得昏庸無能,理政中不恰當的事情很多。

    但《詩經》大體是為頌揚功績而作的。

    《國語》記述了穆王以來君王的失政,用以訓誡君王。

    應該從兩者不同的側重點看到全面的事實。

     厲王、宣王之間出現過一段共和的時代。

    據《史記》記載,周公、召公曾經有一段時期暫時沒有參與政治,所以将這一時期稱為共和時代。

    《竹書紀年》中記載共伯和代替君王處理政事。

    《史記》《竹書紀年》中都出現了&ldquo共和&rdquo,不知道哪方的記載是真的,但共和時代應該真實存在過。

    此&ldquo共和&rdquo在曆史上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從這個時候開始,《史記》開始有了明确的紀年。

    《史記》以前有《三代世表》,其中沒有紀年隻記代,《十二諸侯年表》中記載了共和,因此明确了紀年。

    鄭樵認為從春秋開始有紀年,但不清楚從共和到春秋有多少年,似乎《史記》中有些可以作為依據的史料。

    所以,不應該用後世的見解去全面排斥這些東西。

    根據《史記》的紀年,大體可以明白宣王的年代,即在位四十六年。

    宣王在位時間這麼漫長,此間有過征伐,又整肅國内政治,可以想見這是一個政治非常緊張的時期。

    因此,倘若宣王之後的繼承人不夠優秀的話,很難繼承宣王的事業。

    這是實際情況,後世也有這種情況,漢武帝就是一個例子。

    及至幽王時代,王子朝所言也認為幽王昏庸,可能最開始的時候就有幽王是昏君的傳聞。

    《國語》中記載,幽王時期遭遇地震等天災,幽王也因為家庭關系紊亂受到犬戎的侵略,最終導緻西周走向滅亡。

    這裡所說的家庭關系紊亂,指的是因為與女人有關的事情而導緻國家滅亡。

    《大雅》也記載了此事,可見應該是事實。

    《大雅》還記載,除地震外,還出現過饑荒。

    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當王朝到達鼎盛之後普遍流于貪圖奢靡,内部腐敗,再加上自然災害,沒有相當傑出的人物很難維持政局。

    幽王昏聩,用人也不當,才造成了亡國。

    盡管這些是傳聞,但大概也是事實。

    所以,像《國語》這樣的史書,将周朝的衰亡作為根本進行記述,告誡君主,再追溯到國家全盛時代的起源和穆王時代。

    而穆王、宣王時代正是鼎盛時期,即使出現過一兩次政治失誤,國力依然強盛。

    但由于當時對外征伐,培養了很多諸侯,這給外敵帶來了新的刺激,導緻一旦内部産生羸弱的狀況,由于之前的四方征伐,一定會遭受外部的壓迫。

    《史記》中記載,猃狁進攻周朝始于懿王,也就是說從穆王的孫一代開始出現了對此前征伐的反彈。

    秦始皇征伐匈奴,緻使漢代初期遭受來自冒頓的壓迫,這大概也是對秦始皇征伐的反彈。

    來自徐淮的反彈在穆王時代已然出現。

    因宣王時代對外的征伐還在繼續,所以來自外部的反彈對應推遲。

    到幽王時,鄰近猃狁的犬戎消滅了西周。

    《考信錄》質疑周室是被申侯與犬戎聯手消滅了的說法。

    最初,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後,後來被廢,幽王寵愛褒姒并想把王位傳給褒姒的兒子,申侯憤怒之下勾結犬戎滅掉了幽王。

    這可能是後來編造的動亂,雖說有些詭異,但被鄰近的蠻人所滅是事實。

    那麼對遠處蠻人的影響是怎樣的呢?荊蠻地區在成王時期誕生了楚國,及至昭王之後,受到宣王征伐的刺激,楚國在春秋時代發展為同姓諸侯的大敵。

    從周朝全局來看,周朝文化影響到地方,對戎狄造成了刺激,戎狄中出現了新興國家,甚至這些國家發展到了企圖侵犯中原的地步,同時也成了中國文化擴展的一條路徑。

    《史記》記載西周滅亡的原因是自穆王開始君主德行衰退,從外界來看,周朝于穆王、宣王時期實現鼎盛,較之由小國突然變成大國的武王、成王時期,這一時期的周朝的确有很多不可相提并論的地方。

    就如同厲王時期,因為國家實力過于強大,民衆加以反對,到了幽王時期,又因為國家在全盛之後遭受四方的反彈,加之君主昏庸,還有天災,民衆在國内已經難以為生。

    穆王、宣王時期,在向四方進行征伐的同時,也将周朝的文化帶到了各個地方,就如同楚國因受到周朝征伐的刺激而獲得發展一般,這個時候的夷狄已經學會了利用周朝的文化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考察《大雅》《小雅》以及銅器銘文中的内容,可以得知這一時期已經産生了貝币。

    借由計算貝币時使用的&ldquo十朋&rdquo&ldquo百朋&rdquo之語,也能對這時候經濟發展的程度有所了解。

    《大雅》中記有&ldquo徹土田&rdquo等說法,意為種田之人需要負擔十分之一的稅。

    雖然尚不清楚先前公劉時期是否實行過&ldquo徹法&rdquo,但據《大雅》中的記錄,這已經是确然在實行的政策。

    後來由于課稅過重,《孟子》等書認為應該維持之前的輕稅政策。

    奇怪的是,宣王時期的&ldquo徹土田&rdquo并沒有減輕租稅。

    當時對周朝境外的土地,不用繳納田稅,隻需繳納當地土特産,但是周朝新近平定的地區,則需要&ldquo徹土田&rdquo,讓種田的人承擔十分之一的稅。

     《竹書紀年》認為西周持續了兩百五十七年,有的書則認為持續的時間還稍微長一些。

    根據後來的曆史來看,一個王朝從出現到滅亡的過程通常需要兩百五十到三百年的時間。

    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祖先的功德就會變得淡薄,這時候一旦有動亂出現,王朝便會遭緻滅亡。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的說法大緻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