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殷時代

關燈
此外,讀羅振玉的著作還能知曉殷代官職的情況。

    羅振玉發現如下官名:卿士、大史、方、小臣、豎、掃臣、巫、衡、尹等。

    卿士自然是最主要的官職,官名中&ldquo卿&rdquo字之後的&ldquo士&rdquo表明其掌管刑、罰方面的事。

    大史,我認為是執掌與記錄相關的官職。

    方指的是地方官,《周禮》中提到的&ldquo職方&rdquo&ldquo訓方&rdquo&ldquo土方&rdquo,可能就是出自此處。

    小臣是奴隸的官,臣扈地位也在奴隸之上,豎同。

    掃臣是負責打掃衛生的官職,類似于日本的掃部頭。

    另外,巫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包括巫鹹、巫賢,都是輔佐天子的職位。

    衡也稱為衡麓,章炳麟認為這一官職後來成為光祿,光祿是負責工的官職。

    章炳麟認為,古時候天子居住在山上。

    《爾雅》中有&ldquo林為君&rdquo的意思,君的住所&ldquo禁&rdquo即由&ldquo林&rdquo字衍生而來,即禁區。

    因為君主居住在山上,所以宰相居住在山麓。

    這樣就産生了&ldquo大麓&rdquo的說法,&ldquo衡&rdquo也随之出現。

    雖然不能完全确定這句話是否可信,但從中可以得到研究古代官職問題的一些啟發。

    虞也是山林的官職:&ldquo尹&rdquo&ldquo君&rdquo字義相同,&ldquo尹&rdquo加上&ldquo口&rdquo就是&ldquo君&rdquo。

    與殷有關的事一半是傳說,另一半則不是古代想象出來的故事,而是事實,這些事情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進步。

     對于殷墟出土的遺物,《朝日講演集》有對當時使用的物品進行記錄,主要是骨器或牙器。

    骨器或牙器顯示了非常高的制作水平,雕刻很精巧。

    我在對銅器進行研究的時候,認為殷代銅器的制作工藝十分高超,銅器非常精美,而周代的銅器則比較粗糙。

    我想,這是由于殷代狩獵十分盛行,那時人們經常在動物骨頭上進行雕刻,人們直接将雕刻骨頭的技巧轉用在了銅器上,是以這一時期的銅器雕刻技術十分了得。

    而周朝人從西邊來,盡管滅了殷,但周朝人的文化程度有限,制作技術也很一般,所以周朝的銅器看起來很粗糙。

    我在近期見到的牙器中,發現有些試圖在上面鑲嵌石頭。

    我曾懷疑過羅振玉的《殷代古銅器圖錄》中講述的鑲嵌銅器,但結合我所看到的牙器的工藝水平,羅振玉所說的鑲嵌銅器應該是真實存在的。

    殷墟的出土遺物中還有石器、玉器,這些東西的質地不算上乘,但其磨琢雕刻的水平已經稱得上是藝術級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還有一些看起來像貨币的東西,無法分辨究竟是用作裝飾品還是貨币,或是既是裝飾品又是貨币,這類東西是用骨頭做成的,形狀類似貝。

    這種用骨做的類似貝的東西比天然的貝還要多,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已經将骨器作為貨币大量使用。

    殷墟出土的遺物以骨器、牙器為主,這些似乎都是狩獵時代的東西。

    但是已然發現的文字遺物中有&ldquo牧&rdquo字,這就說明當時有一部分人也從事農業生産。

    就建築方面來說,根據《商代遺物銘》中的重層形可以看出當時已有了兩層結構的房子,後來這種房子成了明堂,也就是祀天祭祖的地方。

    政治上祭祀是重要的活動,因此明堂成了祭祀建築。

    結合明堂和蔔辭中諸多有關祭祀的内容,就會知道殷代非常重視祭祀。

    用祭祀記錄年代,是從一年一度的大祭&mdash&mdash冬至的祭祀為起始的。

    天子就是神主,因此殷代在天子之外沒有其他祭祀方面的官職。

    當遭遇大旱的時候,湯向桑林祈禱,這時候湯一動不動,做出一副神靈附體的樣子,可以看出殷代的天子基本上扮演了神主的角色。

    &ldquo王&rdquo字也由祭祀而來,後來說&ldquo王&rdquo乃統貫天地人之三才。

    而其原字是,是火,火是祭祀中的重要東西,因此,&ldquo王&rdquo的字義應當是&ldquo掌管火的主神&rdquo。

     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是針對殷代出土的遺物、記錄所做的解釋。

    可以說,中國文化有據可考起于殷代,在那之前不過是開創天地萬物等傳說類的東西,中國的史實大緻是從殷代開始的。

     殷的亡因 殷代亡于纣。

    關于纣的說法有很多。

    某個時期把所有暴君所做的事都強加于纣王身上,但也有人同情纣王。

    對纣王的同情自古就有,比如之前所提的《論語》中子貢的話,認為纣王的不善并未及于如此程度。

    &ldquo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rdquo,所說的便是對纣王的同情。

    《論語》成書的時代大緻是在戰國初期到中期。

    《尚書》中有關纣王的議論比較多。

    《尚書·商書》的《西伯戡黎》和《微子》(今文)都對纣王之事有所記錄。

    今文《尚書·周書》中的《牧誓》《酒诰》《立政》也都記錄了纣王的一些事情;雖然《無逸》篇中的記載未明說是纣王,但有記載說殷代末期的諸王天生享樂安逸。

    但是必須認真思考這些材料是否值得相信。

    最初的兩篇,特别是《微子》看起來較為可信。

    現在我們僅從文體上來判讀《微子》,《微子》文體與周代初期的史書較相近,相較于《牧誓》,更類《酒诰》或《大诰》《洛诰》,看起來确實像是源自簡冊的内容。

    當然《商書》等于戰國初期編纂成書,但它可能把時間更早的簡冊的内容彙編到了書中。

    盡管我們不能說其成書于殷代滅亡之時,但可以推測其寫作年代應該距離殷亡時不遠。

    因為其中還未收錄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得以了解諸多情況,其中不乏與《論語》中子貢所言相符之處。

    《西伯戡黎》中記載,文王讨伐黎時,纣王的臣子祖尹驚恐地說:&ldquo天子!天既訖我殷命。

    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

    &rdquo對此,纣王答:&ldquo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rdquo《微子》中說纣:&ldquo沉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

    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

    凡有辜罪,乃罔恒獲,小民方興,相為敵仇。

    &rdquo據說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微子》中還記錄了其告太師、少師的話。

    《牧誓》中記載:&ldquo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rdquo《牧誓》在殷周的書籍中文辭比較流暢,不像是簡冊的轉述。

    《牧誓》為武王讨伐殷時發出的命令,可能因為比較出名,得以廣泛流傳。

    《酒诰》中也講述了與纣王相關的事,将殷代天子的事情作為告誡飲酒惹禍的例子進行了記錄:因溺于酒,祭祀時酒臭沖天,以至天滅之。

    《立政》中記載,纣王重用受過刑罰的壞人,卻不用本國賢人。

    《商書》《周書》有諸多相似的内容,我認為這些相似的内容大概很久以前就以傳說的形式出現了。

    《無逸》中說到:直至祖甲均為好天子,不貪圖享樂且深知百姓的艱難;這之後的王貪圖享樂且不知農業勞動的艱難,因此短命。

    關于這類事,崔述的《考信錄》中所發論說較為中肯。

    崔述認為:《微子》中記錄的纣王之事,除了嗜酒外,其他事與其說是纣王所犯的過錯,毋甯說是殷人自己犯下的錯誤。

    此皆民衆風俗之弊,并非針對纣王。

    話雖如此,但究其原因還在于,官吏互相效仿做壞事,不聽前人的勸告。

    但根本原因在于王不知用人之道,最終以淫戲斷絕自身。

    将帝王失德作為亡國原因的說法,在中國的興替論中是常見的,但崔述能注意到百姓中風俗弊壞,這一點是其見解卓越。

    此外,崔氏認為,纣王過錯有五點:聽婦人之言、嗜酒、怠祭、不納谏、用小人。

    别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