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殷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發掘的文物可以證實這一點。
殷代盤庚之後,一直居于原來的地方,在那期間武丁(高宗)出現了,兩三百年來國泰民安。
盡管後來出現了暴君纣,但正如孟子所說,如果君主暴虐,但輔佐中有賢者的話,周滅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殷人似乎對盤庚以後的事記憶特别清晰。
從盤庚到纣有八代直系。
日本阿伊努族人可以記憶十代的事。
因此,現存的書籍中記錄的關于盤庚之後的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再加上近年殷墟的發掘成果,給曆史研究帶來了光明的前景。
&ldquo殷虛(墟)&rdquo這個名字是早就産生了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ldquo項羽乃與(章邯)期洹水南殷墟上。
&rdquo《水經注》中的&ldquo洹水&rdquo一條,也記錄了殷墟。
在近年的發掘中,從很早開始便被稱作殷墟的地方挖掘出了很多甲骨文以及其他遺物,這些東西,與以往的傳說和記述十分一緻。
很多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了曆代帝王的名字,其中也有排列殷時曆代帝王名字的甲骨文。
王國維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并且将其中殷代帝王的排列順序,與《史記》以及其他書籍中一些篇目(《史記·殷本紀》《史記·三代世表》《漢書·古今人表》)中的排列順序進行對比,可以說非常一緻。
盡管甲骨文的記錄中隻有直系的人,省略了其他人,但無論如何,總算是有實際的證據能與目前的記錄相吻合了。
終于出現了能夠證明殷代的帝王并不隻是傳說中人物的證據了。
這些出土的文物還記錄了一些盤庚之前的事情,據此,我們得以證實以前那些書籍中所記錄的盤庚之前的事情是否屬實。
成湯以前的事也與《史記》所載的殷代宗譜吻合。
《史記》記載的順序是: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湯)。
甲骨文中的記錄則是這樣的:上甲微為甲、報丁為乙、報乙為丙、報丙為丁、主壬為示壬、主癸為示癸,無天乙,之後是大丁。
究竟上甲微的&ldquo上&rdquo是标注&ldquo甲、乙、丙順序的最早的人&rdquo的意思,還是類似&ldquo帝()&rdquo字之上的&ldquo二&rdquo那樣表示&ldquo稱帝&rdquo的意思?報是祭祀的名稱,主和示都是被祭祀的人,稱為木主。
令人産生疑問的是這個排列順序(甲、乙、丙、丁、壬、癸等)太過嚴謹,這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成湯以前的記述存在想象的成分?原來殷時的人祭祀生日,會對生日進行占蔔。
但值得懷疑的是,甲、乙、丙、丁的順序過于嚴謹。
如果懷疑湯以前的記錄有存疑之處,那麼湯以後的記錄基本可信。
在湯以前,商的祖先以十幹為名,夏代也有人以十幹為名,二者的可信度應該是一樣的。
夏代隻留下了胤甲、孔甲、履癸幾個名字,最開始是甲,最後是癸,其排列順序也十分嚴謹。
此外,桀和湯的名字都叫履,可能&ldquo履&rdquo在傳說中有特殊的意義。
我認為&ldquo履&rdquo字在古代應該有另外的含義。
綜上所述,盤庚以後的事是殷滅亡時的存活的殷民準确流傳下來的,通過這點可以斷定,盤庚以前到湯為止的那些嚴謹的排列或許是可信的。
以往書籍中讀到的記述,與近年新出土的文物提供的信息是一緻的。
這些材料,并不是曆史學家為編著史書而留下的記錄,而是在偶然的事實下書寫,并保存至今的。
盤庚因其無比偉大,因此那個時代隻有他的事被百姓記住。
根據上述關于殷代系統的論述來看,王國維的研究結論表明,古代的繼承法并不堅持子承父位的原則,這一點有确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且無長子繼承王位這樣的固定模式。
殷商共計三十一代,其中由直系繼承的共計十七代,很多是兄弟繼承王位。
同輩兄弟間繼承了王位後,下一任王位繼承人,多數情況是年幼兒子之子,而非年長兒子之子。
這樣的繼承模式,很多地方都曾實行過。
這種繼承方式并不看重嫡庶的區别,在長子和少子中,繼承權也總是在少子一方。
這是中國嚴格的繼承制度,即宗法制,尚未形成的時代。
因此,此時服的關系,即繼承關系,較之周代,尤其是周代中期以後有很大的區别。
王國維認為直到周代初期仍保留着殷代遺風,而殷周更替之際正是宗法制産生的時期。
因此關于殷代的記述,《尚書·周書》中開始的部分大緻是可信的。
即《無逸》《君奭》中記述的是殷代的事實。
《無逸》中告誡天子說,君主不貪圖享樂便能長壽,其中引用了殷代天子的事以證明這一說法,說中宗(大戊)很長壽,在位七十五年,高宗(武丁)在位五十九年,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這幾代帝王都體會過農耕的艱辛,不貪圖享樂。
但其中完全沒有引用殷以前的事,因為當時還不了解殷以前的事情。
此外,《君奭》有記載:明君應有賢者輔佐。
作為例子,後世肯定會舉堯、舜、禹等人,但《君奭》中隻列舉了殷代的人,如成湯時的伊尹,太甲時的保衡,大戊時的伊陟、臣扈、巫鹹,祖乙時的巫賢,武丁時的甘盤等。
雖然不能确定《君奭》成書的年代,但可以确認,周代初期已開始流傳有關殷代的君臣關系的故事。
這些說法與孟子說的&ldquo由湯至于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rdquo是吻合的。
孟子的話證實了殷代的傳說是确實存在的。
盡管目前尚無确鑿證據,但如果基于古書,以确實的證據為中心,去尋找與之相符的可信的記述,我想也能得出以上結論。
殷代的社會狀态 此外,從殷墟出土的遺物還引發了人們的種種想法。
羅振玉發表在《殷虛書契考釋》中的研究成果也讓很多事情逐漸清晰明了。
他認為,那些為占蔔而寫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殷墟的書契。
羅振玉根據占蔔的種類對甲骨上的文字進行了研究,把占蔔的内容劃分為祭、告、享、出入、田獵、年、風雨、征伐等。
這裡所列舉出來的内容,實際上過去已經知道,關于祭祀的竟有三百零六項,占比最多。
告是指向神靈或祖先報告,有十六項;享(酒席)有十五項;出入有一百二十八項,步、往、在、還等與場所有關的内容也包含在内,步、在等,《尚書》中也有記述,且金文(銅器上的銘文)中也有記載,這些材料證實了金文與甲骨文的一緻性,增強了史料價值;與田獵相關的有一百三十項,其中狩占一百二十三項,漁占七項;年有二十二項;風雨有七十七項;征伐有三十五項。
所列出來的數據,僅僅隻是羅振玉讀過部分的統計,并不是對整體的統計,但是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推測其大概。
如果把那個時代的事情與日本進行比較,會更加便于理解。
在中國,祭祀是古代天子一年裡固定的活動,而日本到明治初年為止,祭祀活動的日子在日曆中有體現。
享在古代中國是相當平常的活動,日本德川時代大名與大名的往來也以這種活動為主。
出入、田獵等活動到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為止稱為狩鷹獵,中國曾在三代存在過的活動,在日本則一直到德川初期依然存在。
甲骨文記述的内容主要以占蔔為主,因此,如果将前面所說的事情看作史料,就需要明确這是事先的記錄,而不是事後的記錄。
《春秋》等書中的記錄就是事後的記錄。
這與曆法相關,日本王朝時代也有&ldquo具注曆&rdquo,由賀茂氏(土禦門氏)執掌,每年将曆本頒發給天皇和大臣。
天皇一天有五行,攝政和關白有三行,地位往下行數遞減,把每一天發生的事寫在曆本上。
這說明《春秋》的曆法流傳到了日本。
因此說《春秋》之法是以日曆為本,将已經發生的事情按天記錄下來。
殷墟的記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将問蔔的話寫到甲骨上,而形成的記錄。
羅振玉的研究則以當時存在的文字為依據,有關祭祀的内容很多,從他的著作中可以讀到從殷代開始出現了哪些祭祀。
殷代盤庚之後,一直居于原來的地方,在那期間武丁(高宗)出現了,兩三百年來國泰民安。
盡管後來出現了暴君纣,但正如孟子所說,如果君主暴虐,但輔佐中有賢者的話,周滅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殷人似乎對盤庚以後的事記憶特别清晰。
從盤庚到纣有八代直系。
日本阿伊努族人可以記憶十代的事。
因此,現存的書籍中記錄的關于盤庚之後的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再加上近年殷墟的發掘成果,給曆史研究帶來了光明的前景。
&ldquo殷虛(墟)&rdquo這個名字是早就産生了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ldquo項羽乃與(章邯)期洹水南殷墟上。
&rdquo《水經注》中的&ldquo洹水&rdquo一條,也記錄了殷墟。
在近年的發掘中,從很早開始便被稱作殷墟的地方挖掘出了很多甲骨文以及其他遺物,這些東西,與以往的傳說和記述十分一緻。
很多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了曆代帝王的名字,其中也有排列殷時曆代帝王名字的甲骨文。
王國維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并且将其中殷代帝王的排列順序,與《史記》以及其他書籍中一些篇目(《史記·殷本紀》《史記·三代世表》《漢書·古今人表》)中的排列順序進行對比,可以說非常一緻。
盡管甲骨文的記錄中隻有直系的人,省略了其他人,但無論如何,總算是有實際的證據能與目前的記錄相吻合了。
終于出現了能夠證明殷代的帝王并不隻是傳說中人物的證據了。
這些出土的文物還記錄了一些盤庚之前的事情,據此,我們得以證實以前那些書籍中所記錄的盤庚之前的事情是否屬實。
成湯以前的事也與《史記》所載的殷代宗譜吻合。
《史記》記載的順序是: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湯)。
甲骨文中的記錄則是這樣的:上甲微為甲、報丁為乙、報乙為丙、報丙為丁、主壬為示壬、主癸為示癸,無天乙,之後是大丁。
究竟上甲微的&ldquo上&rdquo是标注&ldquo甲、乙、丙順序的最早的人&rdquo的意思,還是類似&ldquo帝()&rdquo字之上的&ldquo二&rdquo那樣表示&ldquo稱帝&rdquo的意思?報是祭祀的名稱,主和示都是被祭祀的人,稱為木主。
令人産生疑問的是這個排列順序(甲、乙、丙、丁、壬、癸等)太過嚴謹,這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成湯以前的記述存在想象的成分?原來殷時的人祭祀生日,會對生日進行占蔔。
但值得懷疑的是,甲、乙、丙、丁的順序過于嚴謹。
如果懷疑湯以前的記錄有存疑之處,那麼湯以後的記錄基本可信。
在湯以前,商的祖先以十幹為名,夏代也有人以十幹為名,二者的可信度應該是一樣的。
夏代隻留下了胤甲、孔甲、履癸幾個名字,最開始是甲,最後是癸,其排列順序也十分嚴謹。
此外,桀和湯的名字都叫履,可能&ldquo履&rdquo在傳說中有特殊的意義。
我認為&ldquo履&rdquo字在古代應該有另外的含義。
綜上所述,盤庚以後的事是殷滅亡時的存活的殷民準确流傳下來的,通過這點可以斷定,盤庚以前到湯為止的那些嚴謹的排列或許是可信的。
以往書籍中讀到的記述,與近年新出土的文物提供的信息是一緻的。
這些材料,并不是曆史學家為編著史書而留下的記錄,而是在偶然的事實下書寫,并保存至今的。
盤庚因其無比偉大,因此那個時代隻有他的事被百姓記住。
根據上述關于殷代系統的論述來看,王國維的研究結論表明,古代的繼承法并不堅持子承父位的原則,這一點有确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且無長子繼承王位這樣的固定模式。
殷商共計三十一代,其中由直系繼承的共計十七代,很多是兄弟繼承王位。
同輩兄弟間繼承了王位後,下一任王位繼承人,多數情況是年幼兒子之子,而非年長兒子之子。
這樣的繼承模式,很多地方都曾實行過。
這種繼承方式并不看重嫡庶的區别,在長子和少子中,繼承權也總是在少子一方。
這是中國嚴格的繼承制度,即宗法制,尚未形成的時代。
因此,此時服的關系,即繼承關系,較之周代,尤其是周代中期以後有很大的區别。
王國維認為直到周代初期仍保留着殷代遺風,而殷周更替之際正是宗法制産生的時期。
因此關于殷代的記述,《尚書·周書》中開始的部分大緻是可信的。
即《無逸》《君奭》中記述的是殷代的事實。
《無逸》中告誡天子說,君主不貪圖享樂便能長壽,其中引用了殷代天子的事以證明這一說法,說中宗(大戊)很長壽,在位七十五年,高宗(武丁)在位五十九年,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這幾代帝王都體會過農耕的艱辛,不貪圖享樂。
但其中完全沒有引用殷以前的事,因為當時還不了解殷以前的事情。
此外,《君奭》有記載:明君應有賢者輔佐。
作為例子,後世肯定會舉堯、舜、禹等人,但《君奭》中隻列舉了殷代的人,如成湯時的伊尹,太甲時的保衡,大戊時的伊陟、臣扈、巫鹹,祖乙時的巫賢,武丁時的甘盤等。
雖然不能确定《君奭》成書的年代,但可以确認,周代初期已開始流傳有關殷代的君臣關系的故事。
這些說法與孟子說的&ldquo由湯至于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rdquo是吻合的。
孟子的話證實了殷代的傳說是确實存在的。
盡管目前尚無确鑿證據,但如果基于古書,以确實的證據為中心,去尋找與之相符的可信的記述,我想也能得出以上結論。
殷代的社會狀态 此外,從殷墟出土的遺物還引發了人們的種種想法。
羅振玉發表在《殷虛書契考釋》中的研究成果也讓很多事情逐漸清晰明了。
他認為,那些為占蔔而寫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殷墟的書契。
羅振玉根據占蔔的種類對甲骨上的文字進行了研究,把占蔔的内容劃分為祭、告、享、出入、田獵、年、風雨、征伐等。
這裡所列舉出來的内容,實際上過去已經知道,關于祭祀的竟有三百零六項,占比最多。
告是指向神靈或祖先報告,有十六項;享(酒席)有十五項;出入有一百二十八項,步、往、在、還等與場所有關的内容也包含在内,步、在等,《尚書》中也有記述,且金文(銅器上的銘文)中也有記載,這些材料證實了金文與甲骨文的一緻性,增強了史料價值;與田獵相關的有一百三十項,其中狩占一百二十三項,漁占七項;年有二十二項;風雨有七十七項;征伐有三十五項。
所列出來的數據,僅僅隻是羅振玉讀過部分的統計,并不是對整體的統計,但是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推測其大概。
如果把那個時代的事情與日本進行比較,會更加便于理解。
在中國,祭祀是古代天子一年裡固定的活動,而日本到明治初年為止,祭祀活動的日子在日曆中有體現。
享在古代中國是相當平常的活動,日本德川時代大名與大名的往來也以這種活動為主。
出入、田獵等活動到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為止稱為狩鷹獵,中國曾在三代存在過的活動,在日本則一直到德川初期依然存在。
甲骨文記述的内容主要以占蔔為主,因此,如果将前面所說的事情看作史料,就需要明确這是事先的記錄,而不是事後的記錄。
《春秋》等書中的記錄就是事後的記錄。
這與曆法相關,日本王朝時代也有&ldquo具注曆&rdquo,由賀茂氏(土禦門氏)執掌,每年将曆本頒發給天皇和大臣。
天皇一天有五行,攝政和關白有三行,地位往下行數遞減,把每一天發生的事寫在曆本上。
這說明《春秋》的曆法流傳到了日本。
因此說《春秋》之法是以日曆為本,将已經發生的事情按天記錄下來。
殷墟的記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将問蔔的話寫到甲骨上,而形成的記錄。
羅振玉的研究則以當時存在的文字為依據,有關祭祀的内容很多,從他的著作中可以讀到從殷代開始出現了哪些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