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殷時代

關燈
小正。

    這比《論語》出現得晚,這就意味着,夏代的曆法出現在孔子之後,可能是六國時期。

    孟子所說&ldquo夏後氏五十而貢&rdquo,指的是夏代的井田制和學校制度。

    孔、孟所記載的有關夏代的事情不過是一些傳聞,很難判斷孔、孟之時是否已經存在書籍,因此很難确定孔、孟記錄的傳聞是否屬實,隻能說夏後氏是真實存在的。

    有關夏代的情況,我們僅能知道這些罷了。

    《竹書紀年》中記載仲康五年曾出現過日食。

    這事引起了西方學者的注意。

    此說被記錄在《竹書紀年》可以被證實的部分中,并不是後來僞造的部分,但此書成書于周代末期,又可能是根據周代末期的曆法推算出來的。

     夏殷革命說 夏的末代君王桀十分殘暴,成湯取代夏桀,建立了殷朝,邁出革命的第一步。

    很早以前就有這種革命說在流傳了。

    《尚書》對周公的記錄是可信的,其中《多士》《多方》兩篇是周滅殷後,向殷的遺民所發的告谕。

    這兩篇所記内容為《尚書》中确實存在的部分,其中有關于夏殷革命說的記錄。

    《多士》《多方》記載,周滅商時,遭到了商朝人民的強烈抵抗,周人将之稱為頑民,周公勸說他們說:&ldquo天命無常。

    你們的祖先成湯不也是因夏君主無德而取代夏成為天子的嗎?周代替殷也與之相同。

    &rdquo這段話多少包含一些策略。

    夏商革命是否類似商周革命,借助殘酷滅敵來推翻前代王朝,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mdash&mdash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就有這樣的說法存在&mdash&mdash桀因為殘暴而被成湯取代,與纣因為殘暴而被周消滅是相同的道理。

    桀、纣成了暴君的範本。

    但根據《論語》所記子貢的話來看,似乎纣王并沒有那麼暴虐。

    常言道:君子惡居下遊,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句話的議論十分正确。

    雖然亡國有其原因,但我們并不清楚桀的真實情況,隻能根據後世纣的情況來推測桀的行為。

    近來王國維稱:&ldquo古代的諸侯和天子,在地位上的差别不大,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内都稱王。

    殷的祖先中也有叫王亥的,這裡的&lsquo王&rsquo即是&lsquo大王&rsquo的意思,盡管這有可能是後來追谥的,但也有像湯自己用&lsquo武王&rsquo為号的例子。

    周朝在本族諸侯之外,異姓諸侯中也有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稱王的,如徐州的偃王和楚國各代的王。

    周文王也是王,但這不一定是贊頌的稱謂。

    因此,稱王是被允許的,隻是此&lsquo王&rsquo是否居于諸侯之上的問題,區别在于是否為天下一統之王的問題。

    &rdquo根據王國維的說法,夏殷革命并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由于夏代子孫德行衰頹以緻國勢下降,所以殷取代了夏。

    也有可能由于末代君王要強,在進攻新興起來的湯時失敗了,最終被扣上了暴君的惡名。

    總的來說,夏殷革命不過是根據後來的殷周革命想象的說法,沒有确鑿的材料可以證實。

     對此,《尚書·湯誓》記錄了桀滅亡的一些情況。

    《尚書·湯誓》類似于《甘誓》,是一篇押韻文。

    此文在現今的《尚書》中與《史記》中所錄不同,《史記》中收錄的是今文本,大緻是可信的。

    根據這篇文章的前後内容來看,《史記》中時間順序更加順當。

    這是讨伐夏桀時的軍令,除此之外,似乎還有名為《湯誓》的文章,其文與《論語·堯曰》《墨子》《呂氏春秋》《國語》中的文句都有共通的地方。

    從前學者們将這些名為《湯誓》的文章都視為讨桀的軍令,而清朝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後,認為它并非讨桀的軍令,應當是湯的時期,面對長久的幹旱向上天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降雨的誓言。

    這就意味着,認為《湯誓》是那時的文章是有事實依據的。

    同樣是韻文,以此考察古代祭祀的狀況是可以的,但不一定能據此斷定此即為殷湯時的事實。

    由于湯的時期年代相較于夏代而言更加晚,是以總是有一些可信的事物存在的,但不可将之作為确然的史料。

     《尚書·湯誓》和《詩經·商頌》五篇中都有關于殷商之事的記錄,但可信度較低,不能将之視作強有力的史料。

    《商頌》中有關于殷的始祖契誕生的故事,講的是簡狄吞下玄鳥的蛋而生下了契,這是開辟論的說法。

    然而在中國,因為洪水傳說是開辟論,那麼《商頌》中應該記錄洪水傳說中的冥的事迹,但是這一點在《商頌》中沒有體現,所記錄的與洪水相關的事隻講到了禹。

    《商頌》中出現了&ldquo九圍&rdquo&ldquo九有&rdquo的說法,據此可以知道,《商頌》是在禹的洪水傳說确定以後,産生了将中國劃分為九州的想法,&ldquo九圍&rdquo&ldquo九有&rdquo出現在&ldquo九州&rdquo之後。

    大緻來說,因《詩經》是口頭流傳的作品,比文字記述更古老,所以《商頌》中并未記載。

    一般認為,《商頌》為孔子祖上正考父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取自周代大師,被正考父帶到自己國内。

    這是西周末期的事,距今十分久遠;實際上,就其出現的時間來說,似乎比那時晚得多。

    南宋朱子的門人早已對此産生懷疑,認為《商頌》較之簡潔的《周頌》,文句過長。

    朱子對此進行了暧昧的解釋,認為&ldquo《商頌》之辭本來就奧古&rdquo。

    根據其所記載的内容,也不能将之視為考察殷代的準确材料。

    那麼,中國曆史有據可考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們接下來将論述這個問題。

     殷代的史實 中國古代史的傳說和事實是何時開始趨于統一的,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認為大緻上開始于殷商的盤庚時期。

    《尚書》中有記載盤庚時候的事情,《尚書·盤庚》三篇都是對當時的記錄,但所記是否全然屬實,答案是否定的。

    這三篇作為記述殷代情況的文章,篇幅過長,内容也比較複雜。

    文章的形式與《尚書·周書》中記錄周公的内容類似,且不同于當時《周書》完全從簡冊或金文中傳錄的《洛诰》。

    周代初期成書的《多士》《多方》《無逸》《君奭》等均不是源自直接記錄,它們最初由傳說形成,後來才以記錄的形式保留下來。

    《盤庚》的情況與這些書差不多。

    隻是相較于《尚書》的古代部分,如《典》《谟》《甘誓》《湯誓》等,《盤庚》的記錄時間上更早。

    《盤庚》三篇又名《盤庚之诰》。

    《史記》記載了這部書的成書時間,說是盤庚死後,小辛時期國勢衰落,民衆因想念盤庚,作《盤庚之诰》。

    我認為這實際上還類似于一種傳說。

    《呂氏春秋》有記載,周武王攻克殷時,命周公問殷的遺老殷亡國的原因以及殷民有什麼要求。

    遺老回答說:&ldquo希望回到盤庚之政。

    &rdquo是以周武王同意在過去殷商的地盤推行盤庚之政。

    我認為這是《盤庚》篇得以留存于現今《尚書》中的原因。

    但周武王時《盤庚》三篇并未即刻被記載下來,而是在其後不久的年代成書的。

    因此,即便不是直接記錄的内容,也是口口相傳的事實。

    《盤庚》中所記事情不同于後來那些通過想象寫成的内容,可以确定《盤庚》所記内容源自從殷代百姓那裡詢問的情況。

     《史記》中有記,殷曾經數度遷都,盤庚時期将國名定為殷。

    在此之前,商代的都城從黃河的南邊遷至北邊,盤庚又把都城遷回先祖成湯的亳(今河南商丘北)。

    關于此事有不同說法,《史記·殷本紀》的注中引用古書《竹書紀年》的說法:自盤庚到纣,其都城位置都沒有變化,其間有七百七十三年。

    王國維認為實際上是二百七十三年,盤庚将都城遷到殷,後來殷字變成衛字,是以周代的衛即過去殷的地盤,所以,殷的都城并不是由黃河北邊遷到南邊,而是由黃河南邊遷到北邊。

    王國維的看法有一定根據,在殷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