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變行動路線

關燈
導緻全軍覆滅。

     紅軍在通道會議作出的改變行動路線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決定。

    說明了毛澤東等人&ldquo擔架上的陰謀&rdquo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中國人開始團結在毛澤東的周圍,形成反對共産國際派來的德國顧問的陣線。

    李德說,在非正式的讨論中,中國人說話太快,他聽起來有困難。

    第二天,他要周恩來跟他詳細說說,周恩來顯得不耐煩,說紅軍累了,需要休息,大概要到貴州才能休息。

    他從前同李德說話可從來沒有這麼生硬過。

     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紅軍又踏上了征途,向黎平挺進。

     黎平位于貴州東南部,剛過湖南省邊境,是一座比較繁華的縣城,當時全縣人口約二十萬(一九八四年為三十七萬)。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旬,紅軍幾乎沒打一仗就占領了黎平,一軍團二師六團和三團首先發起進攻。

    主力部隊和中央軍委是十二月十五和十六日到達黎平的。

    毛澤東、王稼樣和洛甫先前曾一緻同意,一有&ldquo合适的機會&rdquo就召開會議讨論軍事計劃和方針。

    在匆匆召開的通道會議上,大家默認了這一決定。

    現在,軍事壓力暫時沒有了,最艱險的高山激流也已經越過(指的是中國貴州這一地區最艱險的路程,實際上更艱難的曆程還在前頭)。

    在黎平給養又比較充足,每個人都能吃飽肚子。

    這是難得的好機會。

     十二月十八日晚,進黎平沒幾天就舉行了政治局會議。

    會議在紅軍總部舉行。

    總部設在黎平市中心一個徐姓商人的相當漂亮的店房裡,隔壁是德國路德教教堂。

    徐老闆聽說紅軍要進城,早就逃離了黎平。

    那次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博古、王稼祥、洛甫、毛澤東、朱德和林彪都參加了。

    李德和其他領導人大概也參加了。

    會議開得很緊張,發言人都提高了嗓門。

    周恩來幾次發言,公開批評李德。

    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他在通道發表的意見。

    他正式建議放棄北進與賀龍會合的計劃,而提出紅軍西進貴州,向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挺進,并在該地區建立一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

    他強調指出,現在紅軍不再受到湘軍的襲擊了,黔軍又有煙瘾成疾的緻命弱點。

    因此他建議在遵義召開一次正式會議。

    據說,李德又提出,如果能把國民黨部隊引開,還是可以北進的。

    李德借口有病,未參加黎平會議。

    他在會前向周恩來概述了自己的意見,他建議紅軍避開貴陽,因為有情報說,&ldquo國民黨六七個半機械化師&rdquo正向貴陽集結。

    他極力主張紅軍渡過烏江,把遵義作為同蔣軍作戰的臨時基地。

    李德的計劃(據三十年後的回憶)同毛澤東的計劃分歧不大。

    博古作了一番争辯之後,會議接着便通過了毛澤東的方案。

    紅軍決定向烏江挺進,渡過烏江,向遵義前進,并建立新的根據地。

     在黎平至少對兩支部隊進行了改編:紅八軍團的殘部并入後衛五軍團;取消&ldquo特别軍團&rdquo,即大部分附屬于中央縱隊的後備隊和後勤隊伍,其士兵被派去補充減員嚴重的部隊,包括三軍團。

     十二月十九日,向二軍團、六軍團和四方面軍發了電報,向他們通報了兩項決議(改變行軍路線,向貴州挺進以及準備另開一次會議)。

    各軍團奉命作相應的配合。

    二軍團和六軍團向湘南挺進,意在牽制湘軍對主力紅軍的壓力。

    紅四方面軍則要向四川出擊,吸引川軍向北,使其放棄在黔西北作戰的計劃。

    此外還給在瑞金附近基地作戰的陳毅發去了通報。

    這個基地很快就要消失了。

     十二月十九日晨六時,紅軍按照新的指示開始行動,到二十日,所有部隊均巳離開黎平地區向烏江前進。

    他們的行動相當順利,沒有遇到多少抵抗。

    烏江成為他們向遵義前進的主要障礙。

     黎平會議結束了,會議作出的簡明扼要的決議得到了貫徹。

    沒有迹象表明李德意識到他指揮中國革命軍隊的日子從此宣告結束,除非他有了什麼疾病,可以得到某種心靈上的暗示,他所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毛澤東也未必意識到他當時已赢得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權,而且後來便一直掌權,直至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肯定也沒有别人想到這一點。

    事實上,除了少數幾個共産黨領導核心人員外,多年來無人知道曾經舉行過黎平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