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變行動路線

關燈


    有錢人家比較好的房屋,用烏木建造;灰瓦鋪頂,屋檐象飛鳥展翅一般。

    這裡的草堆好像小醜的尖頂帽子。

    在這裡看不到江西的樟樹,隻有梧桐樹。

     鴉片這東西最壞不過了。

    那時貴州的鴉片已到飽和狀态。

    它使這些赤貧如洗的窮人變得遲鈍,渾渾噩噩,喪失勞力,鴉片也侵蝕了當地的軍隊。

    貴州軍閥部隊被稱為&ldquo雙槍兵&rdquo每人一定步槍,一支煙槍。

     在讨論紅軍應當到什麼地方去、下一步應往哪裡走時;鴉片卻起了令人信服的特殊作用。

    因為大多數地方軍的素質差,吸鴉片使他們的戰鬥力降到了最低點。

    這對紅軍是有利的因素。

     人們說貴州是&ldquo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rdquo。

    這大體符合實際。

    這些農民從法律上說不是奴隸,但在許多方面,他們連奴隸都不如。

    他們沒有土地,從生到死一輩子都欠地主的債,沒有别的出路。

    如果有人要,他們就賣孩子。

    将女嬰悶死或溺死是司空見慣的事。

    男孩子賣不出去也被弄死;;孩子們的價格是浮動的。

    一九八三年,一位在貴州出生的華僑回到自己的故鄉。

    他七歲時被人販子用五塊銀元買去&rdquo這個價錢已經很不錯了。

    人販子把他帶到香港,又轉賣了四次。

    最後,他終于逃走,去了美國。

    去年他回到貴陽時已是七十五歲的老人了。

     一九三四年甯貴州的嬰兒死亡率大約是百分之五十。

    由于嬰兒死亡率太高,孩子剛出生是不慶賀的,至少要到滿月才慶賀。

    貴州人的平均壽命是三十歲。

    由于這個地方太窮,所以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差别不大,至少在苗侗這樣的少數民族之間是這樣。

    所有的人都是文盲。

     朱德有一個筆記本,上面寫了他對農村的印象;關于貴州;他寫道: &ldquo玉米和少量的白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

    老百姓窮得吃不起糧食,&hellip&hellip老百姓自稱&lsquo幹人&rsquo&mdash&mdash什麼東西都被榨幹了。

    三種鹽:闊人吃白的,中等人家吃褐色的,窮苦大衆吃黑鹽巴。

    &hellip&hellip 到處都是又黑又爛的茅草屋。

    玉米稈和竹片編成小門。

    &hellip&hellip老百姓從地主舊谷倉地裡挖掘陳米。

    和尚稱之為&lsquo神米&rsquo&mdash&mdash老天爺給窮人的米。

    &rdquo 貴州農村的貧困狀況給農民出身的曾憲輝出了難題。

    作為幹部,他的任務之一是監督沒收那些富有的地主和富農的财産;然而在貴州東部,他找不到多少地主和富農。

    對于少數民族,紅軍又有嚴格的規定。

    處理少數民族問題要十分慎重,因為他們曾經受到漢族地主的殘酷剝削。

    一九八四年,曾憲輝還記得當年的情景,那些衣衫褴褛;幾乎&mdash絲不挂的人們蜷縮在路旁。

    紅軍把從地主那裡沒收來的衣服分給他們。

    至于鴉片,曾憲輝記得,當時打開存放鴉片煙土的倉庫,讓大家全拿走。

    他說紅軍不需要鴉片。

     曾憲輝的回憶也許不完全準确。

    鴉片在這個落後地區是值錢的東西。

    有的紅軍戰士回憶說,他們曾用鴉片當作貨币去購買生活必需品。

    當時在貴州,鴉片通常代替貨币流通。

    曾憲輝記得很清楚,紅軍沒有銷毀鴉片。

    他說:&ldquo我們打開地主的庫房讓農民把鴉片拿走,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用勞動和汗水生産出來的,是屬于他們的。

    &rdquo 從于都河開始長征之時起,紅軍指揮部裡就出現了緩慢而微妙的變化。

    損失慘重的湘江戰鬥之後,指揮員之間的争論越來越激烈;這時毛澤東越來越活躍起來了,他經常周王稼樣和洛甫商量問題;有些将領也悄悄地同毛澤東談問題。

    越來越多的下級指揮員表現出關切甚至驚恐。

    很明顯,由于傷亡實在慘重,部隊減員太大,因此重新整編,勢在必行。

     周恩來是一個嚴守紀律、性情溫和、有教養的共産黨人。

    據人們所知,黨的規定凡已形成決議的,他總是堅決執行,從未抵制過。

    然而,這時他似乎也對李德失去了耐心,這是人們所知道的他對李德的第一次反抗。

    通常麻木不仁的李德也開始感覺到了這一變化。

     紅軍過了湘江進入山區之後,軍事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