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關燈
下的概括:&ldquo喏,好吧。

    我們的确是兩類人。

    你喜歡天空中的閃電,而我喜歡電熨鬥裡的閃電。

    &rdquo 當時他努力地進行宣傳工作,硬要讓自己和夥伴們深入到社會意識中去,愛交際,好拉幫結派,并聽命于大衆迫切的呼聲。

    我不理解他的這些做法。

     以他為首的《列夫[17]》雜志、該刊的成員以及該刊所維護的思想體系是我更加無法理解的。

    這個否定一切的小組中唯一一個始終如一的、真誠的人是謝爾蓋·特列季亞科夫,因為他會把自己的否定引導到自然的結論上去。

    特列季亞科夫和柏拉圖一樣認為,藝術在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是沒有地位的,至少在它誕生初期是如此。

    至于列夫中盛行的那種為符合時代需要而被改得一塌糊塗的、非創造性的、刻闆的半吊子藝術,根本就不值得人們花力氣去關心,揚棄它是輕而易舉的事。

     除了死前寫的那部不朽的文獻性作品《放開喉嚨唱》以外,始于《滑稽宗教劇》的馬雅可夫斯基的後期作品是我所理解不了的。

    我理解不了這些押韻拙劣的陳詞濫調、這種華麗的空話、這些被如此做作、如此混亂和如此不巧妙地講出來的老生常談和老道理。

    我認為這根本就不是馬雅可夫斯基,而是個不存在的馬雅可夫斯基。

    奇怪的是,一個根本就不是馬雅可夫斯基的人開始被視為革命的馬雅可夫斯基了。

     可是别人錯把我們視為朋友,比方說,葉賽甯在對意象派感到不滿意的那個時期曾請求我進行調停,并把他引薦給馬雅可夫斯基,因為他認為我辦這事最合适。

     雖然我跟馬雅可夫斯基相互以&ldquo您&rdquo相稱,而跟葉賽甯以&ldquo你&rdquo相稱,但我與後者的會晤次數要更少一些。

    幾次會晤,屈指可數,每次會晤都是以大鬧一場而告終的。

    有時我們熱淚橫飛地發誓要相互忠于對方,有時則會打得頭破血流,别人就會強行把我們分開和拖走。

     十三 在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的最後幾年裡,當任何人的詩,無論是他本人的詩,還是别的任何人的詩都不複存在時,當葉賽甯自缢而死時,簡而言之,當文學停滞時,因為那時就連《靜靜的頓河》的寫法,還有皮利尼亞克[18]和巴别爾[19]、費定[20]和弗謝沃洛德·伊凡諾夫的活動方法也算是詩歌,在那幾年裡,阿謝耶夫&mdash&mdash這位聰明的、有天才的、内心自由的和不為任何事物所迷惑的好同志,是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主要支柱。

     至于我嘛,已經徹底跟他分道揚镳。

    我和馬雅可夫斯基斷絕關系是由于下述原因。

    我已聲明退出《列夫》編輯部,不再是他們中間的一員,可是我的姓名還印在同人的名單中,為此,我給馬雅可夫斯基寫了一封措詞激烈的信,這封信準把他氣炸了。

     更早一些時候,當我還處于他的熱情、内在力量的魔力和他那巨大的創作權力和潛力的影響之下,而他則對我報以相應的溫情時,我在贈給他的《生活,我的姐妹》一書上的題詞中有這麼幾行詩: 您潛心研究我國的收支平衡、 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的悲劇, 您曾像個飛舞的荷蘭人 在任何詩的領域上空歌唱! 我知道,您的道路是真誠的, 但怎麼能 在您的真誠的道路上 把您送到這種養老院的拱門之下去的? 十四 有兩句關于時代的名言,說是活得更美好,活得更開心了,還說馬雅可夫斯基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時代最優秀和最有才能的詩人。

    第二句話使我親自寫信去感謝了這句話的作者,因為這句話使我擺脫了我在三十年代中期快要召開作家代表大會時開始受到的對我的作用的吹捧。

    我愛我的生活,并滿足于這種生活。

    我不需要額外為它貼金。

    我不會去想沒有秘密和引人注目的生活,也不會去想披着展覽櫥窗的鏡子光輝的生活。

     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被強行推廣,如同葉卡捷琳娜時代推廣馬鈴薯。

    這是他的第二次死亡。

    這一次他是無辜的。

     *** [1]喬·布魯諾(1548&mdash1600),意大利思想家,無神論者。

     [2]俄國十九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哲學和社會思想的派别,代表保守的貴族利益和反對歐洲資産階級革命。

     [3]康·巴爾蒙特(1867&mdash1942),俄羅斯詩人。

     [4]迦梨陀娑(生活于350&mdash472年之間),印度詩人、戲劇家。

     [5]斯溫伯恩(1837&mdash1909),英國詩人、劇作家、評論家。

     [6]薇·斯塔涅維奇(1890&mdash1967),女翻譯家。

     [7]帕·亞什維裡(1895&mdash1937),格魯吉亞詩人、社會活動家。

     [8]&ldquo希加廖夫&rdquo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群魔》中的反面人物,此處暗喻1937年葉若夫迫害無辜知識分子的罪行。

     [9]亞·法捷耶夫(1901&mdash1956),俄羅斯作家。

    下文的&ldquo薩沙&rdquo是他的昵稱。

     [10]謝·特列季亞科夫(1892&mdash1939),俄羅斯作家。

     [11]瓦·舍爾舍涅維奇(1893&mdash1942),俄羅斯詩人、翻譯家。

     [12]亞·格林(1880&mdash1932),俄羅斯作家。

     [13]阿·康·托爾斯泰(1817&mdash1875),俄羅斯詩人、劇作家。

     [14]阿·科利佐夫(1809&mdash1842),俄羅斯詩人。

     [15]&ldquo伊萬王子&rdquo是俄羅斯童話故事中的人物,他曾經不避艱險騎着灰狼去捉火鳥。

     [16]艾·鄧肯(1877&mdash1927),美國舞蹈家,曾一度與葉賽甯結為夫妻。

     [17]列夫(全稱&ldquo左翼藝術陣線&rdquo),1922年在莫斯科出現的文學團體,創辦過《列夫》(1923&mdash1925)和《新列夫》(1927&mdash1928)雜志,1929年改組。

     [18]鮑·皮利尼亞克(1894&mdash1941),俄羅斯作家。

     [19]伊·巴别爾(1894&mdash1941),俄羅斯作家。

     [20]康·費定(1892&mdash1977),俄羅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