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關燈
小
中
大
流逝的概念。
車一震,不動了,我也突然驚醒了。
一個林中驿站,這和描寫綠林好漢的童話中的情景完全一模一樣。
木屋裡亮着燈光。
茶炊在嗞嗞作響,挂鐘在嘀嘀嗒嗒地走動。
趕着雪橇來的那個車夫脫下衣服,驅散寒氣,在隔闆後邊跟給他準備夜宵的驿站老闆娘悄悄地說話,像夜間那樣小聲地說話,免得驚醒正在夢中的人。
這時,新的車夫已經在捋胡須,擦嘴唇,勒緊大袍,然後走到嚴寒的室外去套新的三駕雪橇。
接着又是拼命地奔馳,滑闆尖響,打瞌睡和做夢。
翌日&mdash&mdash又是一個陌生的遠方,工廠煙囪林立,一條冰封的大河上的一大片茫茫雪原,還有一條鐵路。
六 博布羅夫對我熱情得使我感到受之有愧。
他密切注意保護我的未來主義的純潔性,不讓我受到各種不良影響。
他認為長輩的支持就應該是這樣的。
他剛一發現他們注意到我的苗子,就會像生怕他們的撫愛把我拖進學院派似的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地急忙把剛剛冒頭的聯系割斷。
多蒙他的關照,我沒有停止過跟大家争吵。
我本來對阿尼西莫夫夫婦&mdash&mdash尤利安和他妻子薇拉·斯塔涅維奇[6]&mdash&mdash頗有好感。
可是我卻不得不迫不得已地加入博布羅夫跟他們夫婦的決裂。
維亞切斯拉夫·伊凡諾夫在贈給我的書上寫了幾句感人的題詞。
博布羅夫在勃留索夫的圈子裡對那題詞百般嘲諷,就仿佛是我在慫恿他揶揄别人。
從此以後,維亞切斯拉夫·伊凡諾夫再也不跟我打招呼了。
《現代人》雜志刊登了我譯的克萊斯特的喜劇《破甕記》。
譯文不成熟,譯得枯燥乏味。
我真應該為它的刊登而給這家雜志深深地鞠個躬。
此外,我更應該感謝編輯部,因為不知是誰潤色了譯文,使之重放光彩,增輝不少。
但是,在左翼藝術流派的青年們中間,正義感、謙虛、感激是不值錢的,并被認為是多情善感和想入非非的種種表現。
他們習慣于趾高氣揚、大搖大擺和厚顔無恥地行事,我雖然非常厭惡這種行為,但還是昧着良心地随波逐流,以便不遭朋友們的白眼。
喜劇的校樣出了一點問題。
它誤期了,上邊還有别人給排字車間寫的一些與正文無關的附筆。
應當替博布羅夫說句公道話,他本人從未過問過這件事,對所發生的一切,他确實一無所知。
他說,校樣弄得如此髒亂,而且也沒有人要求對譯文進行文字加工,對此不能置之不理,我應當向高爾基控告這種行為,因為據他了解,高爾基是不挂名地參與這份雜志的領導工作的。
我照辦了。
本來應當感謝《現代人》編輯部,我卻寫了一封充滿做作而又無知的傲慢口氣的愚蠢的信向高爾基控告他們對我表現的關心和善意的幫助。
過了一些年,真相大白,原來我這是在向高爾基控告高爾基。
劇本的譯文是根據他的指示刊登出來的,也是他親手修改的。
最後,我跟馬雅可夫斯基的相識也是出于兩個彼此對立的未來派小組為進行争論而舉行的一次會晤開始的。
他屬于一個小組,我屬于另一個。
根據會晤的安排者的設想,會上應當發生小小的沖突,但,話一出口,我們發現彼此是相互了解的,于是就沒有争吵起來。
七 我不打算描述我跟馬雅可夫斯基的關系。
我們二人從不是莫逆之交。
他的表白被誇大了。
他對我的作品的看法被歪曲了。
他不喜歡《一九○五年》和《施密特中尉》,認為我寫這兩部作品是個錯誤。
他喜歡兩本書,即《超越街壘》和《生活,我的姐妹》。
我不準備陳述我們每次會晤的經過和發生分歧的原因。
我想盡自己所能,給馬雅可夫斯基做個總的評價,同時談談他的意義。
當然,這兩點都将帶有我個人的主觀色彩和偏見。
八 揀主要的事先談。
我們一點也不知道自殺之前的心靈苦痛。
肉體在拷刑架上受刑随時都會使人失去知覺,嚴刑拷打的痛苦大得會使人因無法忍受而瀕臨死亡。
然而,一個人受盡劊子手的摧殘,還不等于他已被消滅;痛得失去知覺後,他在自己完蛋之時還存在于世,他的過去還屬于他,他還有自己的回憶,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還可以利用回憶,它能在死神面前助他一臂之力。
在産生自殺念頭時,人們會對自己表示絕望,會抛棄過去,會宣布自己是個破産者,而自己的回憶則是無用的。
這些回憶已經不能接近這個人,也不能拯救和支持他。
内心生活的連續性遭到了破壞,個性也完結了。
也許,人們最終殺死自己并不是因為要忠于已做出的決定,而是由于忍受不了這種不知屬于何人的煩惱、這種沒有受者的痛苦、這種不想繼續活下去的空期待。
我覺得馬雅可夫斯基好像是由于孤傲而開槍自殺的,因為他譴責了自身中或自己周圍的某些為他的自尊心所無法容忍的事。
葉賽甯自缢而死,他沒有認真考慮後果,内心深處還以為&mdash&mdash誰曉得,也許這還不是結局,時間還未到點,結果還難料。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生中都用工作來規避日常瑣事,當她覺得這樣做似乎是不能容忍的侈靡之舉,以及為了兒子她必須暫時放棄招人喜愛的激情,并清醒地看一眼周圍時,她發現眼前是一片混亂,這是通過創作也忽略不了的、停滞不動的、不習慣的、落後的混亂,于是她吓得急忙躲開了,由于不知該跑到哪兒去避開恐懼,便倉皇躲進了死亡,把頭伸進了繩套,如同把頭埋在枕頭下一樣。
我覺得帕奧洛·亞什維裡[7]好像是被一九三七年的希加廖夫勾當[8]弄昏了頭腦,他已經什麼事也弄不明白了,夜裡望着酣睡的女兒,并認為自己再也不配去看她了,于是第二天一清早他便去找幾位朋友,并用雙管獵槍的霰彈打碎了自己的顱骨。
我也好像覺得,法捷耶夫[9]帶着他通過錯綜複雜的政治陰謀而長久保留下來的那種内疚的微笑,在開槍之前的最後一刹那,在跟自己告别時是不是會說出這種話來:&ldquo喏,一切都已終結。
永别了,薩沙。
&rdquo 不過,他們都痛苦得難以言表,痛苦到憂郁感已成為一種心病的那種程度。
除了他們的才能和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外,讓我們也同情地向他們所蒙受的苦難鞠躬緻敬吧! 九 總之,一九一四年夏天,在阿爾巴特街上的一家咖啡館裡,兩個文學小組本該發生一場沖突的。
我們這一方有我和博布羅夫。
對方原計劃派來的是特列季亞科夫[10]和舍爾舍涅維奇[11],可是他們把馬雅可夫斯基也帶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青年人的外貌是我在第五中學的走廊裡就見到過的,他比我低個年級。
在交響樂廳的回廊裡也見過面,幕間休息時我經常遇見他。
車一震,不動了,我也突然驚醒了。
一個林中驿站,這和描寫綠林好漢的童話中的情景完全一模一樣。
木屋裡亮着燈光。
茶炊在嗞嗞作響,挂鐘在嘀嘀嗒嗒地走動。
趕着雪橇來的那個車夫脫下衣服,驅散寒氣,在隔闆後邊跟給他準備夜宵的驿站老闆娘悄悄地說話,像夜間那樣小聲地說話,免得驚醒正在夢中的人。
這時,新的車夫已經在捋胡須,擦嘴唇,勒緊大袍,然後走到嚴寒的室外去套新的三駕雪橇。
接着又是拼命地奔馳,滑闆尖響,打瞌睡和做夢。
翌日&mdash&mdash又是一個陌生的遠方,工廠煙囪林立,一條冰封的大河上的一大片茫茫雪原,還有一條鐵路。
六 博布羅夫對我熱情得使我感到受之有愧。
他密切注意保護我的未來主義的純潔性,不讓我受到各種不良影響。
他認為長輩的支持就應該是這樣的。
他剛一發現他們注意到我的苗子,就會像生怕他們的撫愛把我拖進學院派似的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地急忙把剛剛冒頭的聯系割斷。
多蒙他的關照,我沒有停止過跟大家争吵。
我本來對阿尼西莫夫夫婦&mdash&mdash尤利安和他妻子薇拉·斯塔涅維奇[6]&mdash&mdash頗有好感。
可是我卻不得不迫不得已地加入博布羅夫跟他們夫婦的決裂。
維亞切斯拉夫·伊凡諾夫在贈給我的書上寫了幾句感人的題詞。
博布羅夫在勃留索夫的圈子裡對那題詞百般嘲諷,就仿佛是我在慫恿他揶揄别人。
從此以後,維亞切斯拉夫·伊凡諾夫再也不跟我打招呼了。
《現代人》雜志刊登了我譯的克萊斯特的喜劇《破甕記》。
譯文不成熟,譯得枯燥乏味。
我真應該為它的刊登而給這家雜志深深地鞠個躬。
此外,我更應該感謝編輯部,因為不知是誰潤色了譯文,使之重放光彩,增輝不少。
但是,在左翼藝術流派的青年們中間,正義感、謙虛、感激是不值錢的,并被認為是多情善感和想入非非的種種表現。
他們習慣于趾高氣揚、大搖大擺和厚顔無恥地行事,我雖然非常厭惡這種行為,但還是昧着良心地随波逐流,以便不遭朋友們的白眼。
喜劇的校樣出了一點問題。
它誤期了,上邊還有别人給排字車間寫的一些與正文無關的附筆。
應當替博布羅夫說句公道話,他本人從未過問過這件事,對所發生的一切,他确實一無所知。
他說,校樣弄得如此髒亂,而且也沒有人要求對譯文進行文字加工,對此不能置之不理,我應當向高爾基控告這種行為,因為據他了解,高爾基是不挂名地參與這份雜志的領導工作的。
我照辦了。
本來應當感謝《現代人》編輯部,我卻寫了一封充滿做作而又無知的傲慢口氣的愚蠢的信向高爾基控告他們對我表現的關心和善意的幫助。
過了一些年,真相大白,原來我這是在向高爾基控告高爾基。
劇本的譯文是根據他的指示刊登出來的,也是他親手修改的。
最後,我跟馬雅可夫斯基的相識也是出于兩個彼此對立的未來派小組為進行争論而舉行的一次會晤開始的。
他屬于一個小組,我屬于另一個。
根據會晤的安排者的設想,會上應當發生小小的沖突,但,話一出口,我們發現彼此是相互了解的,于是就沒有争吵起來。
七 我不打算描述我跟馬雅可夫斯基的關系。
我們二人從不是莫逆之交。
他的表白被誇大了。
他對我的作品的看法被歪曲了。
他不喜歡《一九○五年》和《施密特中尉》,認為我寫這兩部作品是個錯誤。
他喜歡兩本書,即《超越街壘》和《生活,我的姐妹》。
我不準備陳述我們每次會晤的經過和發生分歧的原因。
我想盡自己所能,給馬雅可夫斯基做個總的評價,同時談談他的意義。
當然,這兩點都将帶有我個人的主觀色彩和偏見。
八 揀主要的事先談。
我們一點也不知道自殺之前的心靈苦痛。
肉體在拷刑架上受刑随時都會使人失去知覺,嚴刑拷打的痛苦大得會使人因無法忍受而瀕臨死亡。
然而,一個人受盡劊子手的摧殘,還不等于他已被消滅;痛得失去知覺後,他在自己完蛋之時還存在于世,他的過去還屬于他,他還有自己的回憶,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還可以利用回憶,它能在死神面前助他一臂之力。
在産生自殺念頭時,人們會對自己表示絕望,會抛棄過去,會宣布自己是個破産者,而自己的回憶則是無用的。
這些回憶已經不能接近這個人,也不能拯救和支持他。
内心生活的連續性遭到了破壞,個性也完結了。
也許,人們最終殺死自己并不是因為要忠于已做出的決定,而是由于忍受不了這種不知屬于何人的煩惱、這種沒有受者的痛苦、這種不想繼續活下去的空期待。
我覺得馬雅可夫斯基好像是由于孤傲而開槍自殺的,因為他譴責了自身中或自己周圍的某些為他的自尊心所無法容忍的事。
葉賽甯自缢而死,他沒有認真考慮後果,内心深處還以為&mdash&mdash誰曉得,也許這還不是結局,時間還未到點,結果還難料。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生中都用工作來規避日常瑣事,當她覺得這樣做似乎是不能容忍的侈靡之舉,以及為了兒子她必須暫時放棄招人喜愛的激情,并清醒地看一眼周圍時,她發現眼前是一片混亂,這是通過創作也忽略不了的、停滞不動的、不習慣的、落後的混亂,于是她吓得急忙躲開了,由于不知該跑到哪兒去避開恐懼,便倉皇躲進了死亡,把頭伸進了繩套,如同把頭埋在枕頭下一樣。
我覺得帕奧洛·亞什維裡[7]好像是被一九三七年的希加廖夫勾當[8]弄昏了頭腦,他已經什麼事也弄不明白了,夜裡望着酣睡的女兒,并認為自己再也不配去看她了,于是第二天一清早他便去找幾位朋友,并用雙管獵槍的霰彈打碎了自己的顱骨。
我也好像覺得,法捷耶夫[9]帶着他通過錯綜複雜的政治陰謀而長久保留下來的那種内疚的微笑,在開槍之前的最後一刹那,在跟自己告别時是不是會說出這種話來:&ldquo喏,一切都已終結。
永别了,薩沙。
&rdquo 不過,他們都痛苦得難以言表,痛苦到憂郁感已成為一種心病的那種程度。
除了他們的才能和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外,讓我們也同情地向他們所蒙受的苦難鞠躬緻敬吧! 九 總之,一九一四年夏天,在阿爾巴特街上的一家咖啡館裡,兩個文學小組本該發生一場沖突的。
我們這一方有我和博布羅夫。
對方原計劃派來的是特列季亞科夫[10]和舍爾舍涅維奇[11],可是他們把馬雅可夫斯基也帶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青年人的外貌是我在第五中學的走廊裡就見到過的,他比我低個年級。
在交響樂廳的回廊裡也見過面,幕間休息時我經常遇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