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代
關燈
小
中
大
,托爾斯泰安息了,像一個浪人似的在路旁安息了,這條路就在那個時代的俄羅斯的通車要道附近,他筆下的男女主人公們繼續還在這些要道上飛奔與旋轉,從車窗裡望着這個不起眼的中途小站,可是卻并不知道,那雙終生都在觀察他們的、用目光擁抱他們的、使他們流芳百世的眼睛就是在這兒永遠地阖上了。
十五 如果從每一位作家身上各選取一種品質,比方說,萊蒙托夫的強烈激情,丘特切夫[42]的豐富内涵,契诃夫的詩意,果戈理的光彩奪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想象力,&mdash&mdash那麼隻許用一個特點來形容托爾斯泰,該說些什麼話呢? 這位道德家、平均主義者、宣傳那種對所有人都毫不姑息和概不破例的法制思想的人的主要品質就是他那種與衆不同的、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程度的獨創性。
他一生中随時都具有一種能在徹底割斷的一瞬間中、在詳盡和突出的輪廓中看現象的本領,而我們隻有在少年時代,或是在能更新一切的那種幸福的高潮時期,或是在心靈獲得巨大勝利的凱旋時刻,才能偶然有這種能力。
若想要這樣看現象,我們的眼睛就需要由激情來控制。
正是這種激情才會以它所迸發出來的光芒去照亮物體,從而增加物體的能見度。
托爾斯泰一直胸懷這種激情,即創作直覺的激情。
正是在它的光芒中,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帶有原始的新鮮感,都是用新目光看到的,并且都是如同初次看到的。
他所看到的東西的真實性和我們的習慣是極不一緻的,因此我們會覺得它是奇怪的。
然而,托爾斯泰尋求的并不是這種奇異性,也沒有把它當作目的去追求,更沒有把它當作作家的一種寫作方法付諸自己的作品。
*** [1]奧列尼娜·達爾海姆(1869&mdash1970),俄羅斯室内女中音歌唱家。
[2]東正教的一種禱告。
[3]維·伊凡諾夫(1866&mdash1949),俄羅斯詩人,1924年移居意大利,死于羅馬。
[4]本·瓊森(1572&mdash1637),英國劇作家、詩人、評論家。
[5]維·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娅(1864&mdash1910),最初是皇家劇院的演員,由于不願拘泥于宮廷舞台的陳規,于1904年建立自己的劇院,上演契诃夫、高爾基、易蔔生等人的戲劇。
[6]漢姆生(1859&mdash1952),挪威作家。
[7]斯·坡什貝塞夫斯基(1868&mdash1927),波蘭作家。
[8]瑪·安德烈耶娃(1872&mdash1953),高爾基的第二個妻子。
[9]歐洲十二到十五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
[10]斯·德羅仁(1848&mdash1930),俄羅斯農民出身的詩人,自學成才,早年作品傾訴了農民的哀怨,十月革命後寫了一些歌頌新生活的詩篇。
[11]維爾哈倫(1855&mdash1916),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
[12]瓦·克柳切夫斯基(1841&mdash1911),俄羅斯曆史學家,俄國資産階級自由派曆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3]康·索莫夫(1869&mdash1939),俄羅斯畫家、版畫家,&ldquo藝術世界&rdquo社成員。
[14]尼·薩普諾夫(1880&mdash1912),俄羅斯油畫家,&ldquo淡藍色玫瑰&rdquo社成員。
[15]尼·克雷莫夫(1884&mdash1958),俄羅斯油畫家。
[16]米·拉裡奧諾夫(1881&mdash1964),俄羅斯畫家、舞台美術家。
[17]納·岡察羅娃(1881&mdash1962),俄羅斯女畫家、舞台美術家,1915年起移居巴黎。
[18]博納爾(1867&mdash1947),法國畫家。
[19]維亞爾(1868&mdash1940),法國油畫家、版畫家、舞台美術家。
[20]馬蒂斯(1869&mdash1954),法國畫家,野獸派代表人物。
[21]羅丹(1840&mdash1917),法國雕刻家。
[22]謝·杜雷林(1877&mdash1954),俄羅斯文藝學家、藝術學家、戲劇批評家。
[23]維·别林斯基(1811&mdash1848),俄羅斯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政治家,朋友們稱他為&ldquo狂暴的維薩裡昂&rdquo。
[24]伊·安年斯基(1856&mdash1909),俄羅斯詩人。
[25]蘭波(1854&mdash1891),法國詩人,象征主義者。
[26]莫斯科象征主義者創辦的一種刊物(1910&mdash1917)。
[27]彼得堡的一種文藝雜志(1909&mdash1917)。
[28]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馬生物,森林中的精靈,又稱肯陶洛斯人。
傳統認為他們性格野蠻,嗜酒如命。
[29]費·斯捷蓬(1884&mdash1965),俄羅斯哲學家、作家、文藝評論家,1922年出國,死于慕尼黑。
[30]格·拉欽斯基(1859&mdash1939),俄羅斯哲學家、翻譯家(主要翻譯法德文學作品)。
[31]鮑·薩多夫斯基(1881&mdash1952),俄羅斯作家、文藝評論家。
[32]埃·梅特納,筆名沃爾芬格,1912年在&ldquo缪薩革忒斯&rdquo出版社出版過《現代主義與音樂》一書。
[33]弗·申羅克(1853&mdash1910),俄羅斯文藝學家。
[34]米·彼得羅夫斯基(1887&mdash1940),俄羅斯文藝學家、翻譯家。
[35]列·埃裡斯(1879&mdash1947),俄羅斯詩人、批評家,1913年遷居瑞士。
[36]弗·尼連德(1883&mdash1965),俄羅斯詩人、翻譯家。
[37]謝·梅爾庫羅夫(1881&mdash1952),俄羅斯雕刻家。
[38]托爾斯泰的夫人。
[39]高加索的高山。
[40]曉戈列夫(1877&mdash1931),俄羅斯文藝學家、革命運動史學家。
[41]即岡察羅娃(1812&mdash1863),普希金的妻子。
[42]費·丘特切夫(1803&mdash1873),俄羅斯抒情詩人。
十五 如果從每一位作家身上各選取一種品質,比方說,萊蒙托夫的強烈激情,丘特切夫[42]的豐富内涵,契诃夫的詩意,果戈理的光彩奪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想象力,&mdash&mdash那麼隻許用一個特點來形容托爾斯泰,該說些什麼話呢? 這位道德家、平均主義者、宣傳那種對所有人都毫不姑息和概不破例的法制思想的人的主要品質就是他那種與衆不同的、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程度的獨創性。
他一生中随時都具有一種能在徹底割斷的一瞬間中、在詳盡和突出的輪廓中看現象的本領,而我們隻有在少年時代,或是在能更新一切的那種幸福的高潮時期,或是在心靈獲得巨大勝利的凱旋時刻,才能偶然有這種能力。
若想要這樣看現象,我們的眼睛就需要由激情來控制。
正是這種激情才會以它所迸發出來的光芒去照亮物體,從而增加物體的能見度。
托爾斯泰一直胸懷這種激情,即創作直覺的激情。
正是在它的光芒中,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帶有原始的新鮮感,都是用新目光看到的,并且都是如同初次看到的。
他所看到的東西的真實性和我們的習慣是極不一緻的,因此我們會覺得它是奇怪的。
然而,托爾斯泰尋求的并不是這種奇異性,也沒有把它當作目的去追求,更沒有把它當作作家的一種寫作方法付諸自己的作品。
*** [1]奧列尼娜·達爾海姆(1869&mdash1970),俄羅斯室内女中音歌唱家。
[2]東正教的一種禱告。
[3]維·伊凡諾夫(1866&mdash1949),俄羅斯詩人,1924年移居意大利,死于羅馬。
[4]本·瓊森(1572&mdash1637),英國劇作家、詩人、評論家。
[5]維·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娅(1864&mdash1910),最初是皇家劇院的演員,由于不願拘泥于宮廷舞台的陳規,于1904年建立自己的劇院,上演契诃夫、高爾基、易蔔生等人的戲劇。
[6]漢姆生(1859&mdash1952),挪威作家。
[7]斯·坡什貝塞夫斯基(1868&mdash1927),波蘭作家。
[8]瑪·安德烈耶娃(1872&mdash1953),高爾基的第二個妻子。
[9]歐洲十二到十五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
[10]斯·德羅仁(1848&mdash1930),俄羅斯農民出身的詩人,自學成才,早年作品傾訴了農民的哀怨,十月革命後寫了一些歌頌新生活的詩篇。
[11]維爾哈倫(1855&mdash1916),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
[12]瓦·克柳切夫斯基(1841&mdash1911),俄羅斯曆史學家,俄國資産階級自由派曆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3]康·索莫夫(1869&mdash1939),俄羅斯畫家、版畫家,&ldquo藝術世界&rdquo社成員。
[14]尼·薩普諾夫(1880&mdash1912),俄羅斯油畫家,&ldquo淡藍色玫瑰&rdquo社成員。
[15]尼·克雷莫夫(1884&mdash1958),俄羅斯油畫家。
[16]米·拉裡奧諾夫(1881&mdash1964),俄羅斯畫家、舞台美術家。
[17]納·岡察羅娃(1881&mdash1962),俄羅斯女畫家、舞台美術家,1915年起移居巴黎。
[18]博納爾(1867&mdash1947),法國畫家。
[19]維亞爾(1868&mdash1940),法國油畫家、版畫家、舞台美術家。
[20]馬蒂斯(1869&mdash1954),法國畫家,野獸派代表人物。
[21]羅丹(1840&mdash1917),法國雕刻家。
[22]謝·杜雷林(1877&mdash1954),俄羅斯文藝學家、藝術學家、戲劇批評家。
[23]維·别林斯基(1811&mdash1848),俄羅斯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政治家,朋友們稱他為&ldquo狂暴的維薩裡昂&rdquo。
[24]伊·安年斯基(1856&mdash1909),俄羅斯詩人。
[25]蘭波(1854&mdash1891),法國詩人,象征主義者。
[26]莫斯科象征主義者創辦的一種刊物(1910&mdash1917)。
[27]彼得堡的一種文藝雜志(1909&mdash1917)。
[28]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馬生物,森林中的精靈,又稱肯陶洛斯人。
傳統認為他們性格野蠻,嗜酒如命。
[29]費·斯捷蓬(1884&mdash1965),俄羅斯哲學家、作家、文藝評論家,1922年出國,死于慕尼黑。
[30]格·拉欽斯基(1859&mdash1939),俄羅斯哲學家、翻譯家(主要翻譯法德文學作品)。
[31]鮑·薩多夫斯基(1881&mdash1952),俄羅斯作家、文藝評論家。
[32]埃·梅特納,筆名沃爾芬格,1912年在&ldquo缪薩革忒斯&rdquo出版社出版過《現代主義與音樂》一書。
[33]弗·申羅克(1853&mdash1910),俄羅斯文藝學家。
[34]米·彼得羅夫斯基(1887&mdash1940),俄羅斯文藝學家、翻譯家。
[35]列·埃裡斯(1879&mdash1947),俄羅斯詩人、批評家,1913年遷居瑞士。
[36]弗·尼連德(1883&mdash1965),俄羅斯詩人、翻譯家。
[37]謝·梅爾庫羅夫(1881&mdash1952),俄羅斯雕刻家。
[38]托爾斯泰的夫人。
[39]高加索的高山。
[40]曉戈列夫(1877&mdash1931),俄羅斯文藝學家、革命運動史學家。
[41]即岡察羅娃(1812&mdash1863),普希金的妻子。
[42]費·丘特切夫(1803&mdash1873),俄羅斯抒情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