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

關燈
h&mdash我想是《聖經》&mdash&mdash在大聲地讀,但他念的是什麼,誰也聽不見,也沒有一個人留心去聽他朗讀。

    那些紅衣主教和其他一些随從不時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露出微笑,仿佛眼前演的是一出很有趣的滑稽劇;倘若他們果真這麼想,那麼毫無疑問,他們是非常有道理的。

    教皇就像一個聰明人應付繁文缛節一樣完成了一切非做不可的儀式,整個儀式結束時,他似乎覺得非常高興。

     &ldquo朝聖者的晚餐&rdquo是非常吸引人的。

    由老爺和太太們給朝聖者當招待,以此表示謙和,老爺和太太們的代表替朝聖者洗完腳,他們就親自來擦幹。

    然而,在所有這些從表面觀察是靠不住(因為它們隻是徒有形式而已)的奇觀當中,哪一個奇觀都不及&ldquo聖梯&rdquo那樣吸引着我,連一半都不到。

    &ldquo聖梯&rdquo我去參觀過幾次,而最有趣或最乏味的那一次是在耶稣受難日[60]。

     &ldquo聖梯&rdquo共有二十八級,據說原是在彼拉多的房屋内的,救世主從法庭上下來時走的就是這一架樓梯。

    朝聖者們是跪着登上這樓梯的。

    樓梯很陡,登上樓梯的最高一級,就到了一個小教堂,據說内有許多聖物。

    朝聖者就在鐵栅外朝小教堂内張望,然後從兩旁的樓梯下來。

    兩旁的樓梯不是聖梯,可以不必跪着下來。

     如若作一适中的估計,在耶稣受難日,一次就有一百個人在這樓梯上跪着上去;而就要上樓或已經下樓的人&mdash&mdash有幾個人已經下樓,等着再一次上樓&mdash&mdash則在底下的入口處閑步。

    入口處有一個老人,站在一個像崗亭一樣的地方,手裡拿着一隻鐵皮罐,上開有一小口,他不住地把那罐子晃得嘩啦啦地響,那是要提醒大家,知道他是收錢的。

    那裡的人大抵是鄉下人,有男的,也有女的。

    但那裡也有四五個耶稣會教士,以及五六個衣着很體面的女人。

    一隊學生娃娃,至少有二十人,他們差不多已上了一半樓梯了&mdash&mdash一看就知道他們覺得很好玩。

    他們在樓梯上一個緊接着一個;但是樓梯上的其他的人,都與這些男孩子盡量避得遠遠的,因為那些孩子跪着上樓時靴子總會碰着人的。

     我的一生中,從未見過像這樣既如此好笑又如此令人厭惡的事情&mdash&mdash說好笑是因為樓梯上免不了要發生怪誕的插曲;說厭惡是因為這件事情是莫名其妙、毫無意義的,是有失人的尊嚴的。

    樓梯第一二兩級上去後就是一個較寬的平台。

    腦子呆闆一些的人在平台上也是跪着移動的,就同在樓梯的梯級上一樣;他們在平台上扭擺着身子前進時的那副樣子,真無法用言語來描繪。

    再看看他們在入口處看準了機會,擠進緊靠牆腳的地方跪下的樣子吧!看看一個男人手裡拿着一把雨傘(雨傘是他特地帶來的,因為那天天很好),偷偷摸摸地拄着上樓的情景!看看一個五十五歲左右的假裝正經的太太,一步一回頭,看她那兩條腿是否擺正的情景吧! 各人上樓的快慢又是那樣奇怪地各不相同。

    有的人上樓仿佛是在搶時間;有的每上一級就念一篇祈禱文。

    這人每跪上一級就要用額頭去碰一下樓梯,叩頭之後還要吻一下樓梯;那人一路上樓,一路搔頭。

    那些學生娃娃上樓快得很,還沒等那老太太登上五六級樓梯,他們已經上去又下來了。

    然而,大多數忏悔的人下得樓來是一身輕的模樣,仿佛做了一件真正的、實實在在的大好事,要抵消它須有極壞的罪過才有可能。

    那亭子裡的老頭兒,我擔保,見他們一個個春風滿面時,便嘩啦啦地晃着錢罐朝他們走過來了。

     仿佛這樣的行進還不夠滑稽可笑,在樓梯頂上還豎着一個十字架,上面有一個木雕像,底下是一個大鐵盤一樣的東西:十字架搖搖晃晃的,每當一位充滿宗教狂熱的人,比通常更加虔誠地吻一下木像,或者比通常更加心甘情願地往鐵盤裡扔進一枚硬币時(因為那鐵盤這麼放着還起着第二個或附加捐錢盒的作用),那木偶像便會猛然一跳,鐵盤嘩啦啦地響,邊上的那一盞燈也險些兒熄了:叫後頭的人大吃一驚,而那些闖了禍的人則被弄得手足無措。

     複活節,以及複活節之前的星期四,教皇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的陽台上向人們祝福。

    今年的複活節陽光明媚,天空蔚藍,萬裡無雲,氣候溫暖,一片燦爛,真叫人将前些日子裡的風雨天氣一時間全丢在腦後了。

    我記得複活節前的星期四那一天,教皇的祝福儀式落到了數以百計的濕淋淋的雨傘上,而在羅馬的上百個噴泉上&mdash&mdash多麼奇妙的噴泉!&mdash&mdash見不到一點閃爍,而這一次複活節的早晨,那些噴泉噴出的水珠如鑽石般閃閃發光。

    我們的馬車所通過的幾英裡簡陋的街道(教皇的騎兵這時成了羅馬的警察,他們指揮我們隻能照一定的路線走),到處是五光十色,街上沒有一件東西呈現出暗淡的顔色。

    那些平民百姓一個個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比較有錢的人乘着他們最漂亮的車子;紅衣主教們坐在豪華的馬車裡,前往那個以&ldquo窮漁夫&rdquo命名的教堂[61];一件件褴褛的衣衫,一頂頂褪色的三角帽,在陽光下招搖過市,破則破矣,卻神氣十足;羅馬每一輛馬車都動用起來,群集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廣場上。

     廣場上至少有十五萬人!但仍然有很大的空地。

    廣場上停了多少輛馬車我不知道,但那裡還有停車的地方,而且綽綽有餘。

    教堂的寬闊的台階也都擠滿了人群。

    廣場上有許多從阿爾巴諾來的農民(他們很喜歡紅的顔色),都聚集在廣場的一角。

    廣場上的人群五彩缤紛,分外好看。

    台階下面士兵們列隊排成行。

    廣場上人群聚集、色彩豔麗奪目的那些地方,看上去就像花壇一樣。

    闆着臉兒的羅馬人,從近鄉來的興高采烈的農民,從意大利邊遠地區來的一群群朝聖者,世界各地到意大利來觀光的外國人,人聲鼎沸,在清新的空氣裡,隻聽得嘁嘁喳喳,嗡嗡嘤嘤,就像許許多多昆蟲在鳴叫;兩個美麗的噴泉不住地噴着水,在人群的上空嘩嘩地濺着水花,在陽光下呈現出五顔六色來。

     陽台的正面挂着一種顔色很鮮豔的梯毯;大窗的兩邊垂挂着鮮紅的簾幕。

    陽台頂上還支起了遮篷,給這位老人[62]遮擋炎熱的太陽光。

    将近正午時分,所有的眼睛都望着這大窗。

    時候到了,人們隻見一把椅子搬到陽台前面,後面是孔雀羽毛制成的大扇,緊靠着椅子。

    椅子上的那個小小的人(因為陽台非常高)站起來,伸開很小的兩臂,這時廣場上所有擡頭仰望的男人都摘下帽子,還有一些人(但絕不是大多數人)跪在地上。

    緊接着,聖安其羅城堡壁壘上大炮齊鳴,宣告祝福儀式開始。

    敲起鼓,吹起号,刀槍咔嚓地響。

    陽台下面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就像攪動了的五顔六色的沙子,頓時散開了,在各處集合,彙成了一隊隊人流。

     我們乘着馬車離開廣場的時候,中午的太陽是多麼燦爛啊!台伯河已不再是黃的了,而是湛藍的。

    映照在古老的大橋上的一抹紅光,使大橋重又變得朝氣蓬勃。

    萬神殿雄偉莊嚴的正面已經布滿裂紋,就像一張老人的臉,它那倒塌的牆壁上,傾瀉着夏日的陽光。

    不朽城裡每一間肮髒、凄涼的小屋(每一座陰沉沉的古老的宏偉建築,都可以為擠進建築群的平民鄰屋的污穢和苦難作證,那是毋庸置疑的,如同時光的流逝已經使羅馬貴族的大廈倒塌是毫無疑問的一樣!)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面目一新。

    就連那條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令人眼花缭亂的街道上的監獄,也難得地透過它那一個個窗洞,表現出過節的樣子來:那些臉色陰郁的囚徒,因為鐵窗被堵住了,無法探出頭來把臉轉來轉去,便伸出雙手,抓住生鏽的窗栅,并将它們伸出窗外,伸向人來人往的街道:仿佛那街道是一堆熊熊的火,他們這樣便可在火堆邊分享溫暖。

     然而,當夜幕降臨,天空中沒有一絲兒雲影,隻見朗月當空,大廣場上又是人山人海;無數盞燈籠順着這座建築的輪廓懸挂,把整座大教堂從尖頂上的十字架到地面都照亮,在廣場柱廊的四周也有燈在閃爍發光,那真是一大奇觀!當教堂的大鐘敲響七點半鐘的時候&mdash&mdash頃刻之間&mdash&mdash隻見一團熊熊的烈火從教堂圓頂直蹿到十字架的頂尖。

    烈火到達目标的時刻便是一個信号,無數盞燈突然點燃,就像那團烈火一樣壯觀,一樣通紅,閃現在大教堂的每一個角落;這時,每一個檐口,每一處柱頂,連最細小的石頭裝飾,都在火光中顯現出來;那巨大圓頂的黑乎乎的堅實的頂壁,變得仿佛像蛋殼一樣透明。

    那情景多麼令人欣喜欲狂、無比興奮! 火藥的引爆,線路的通電&mdash&mdash論其來勢之突然,其速度之快,什麼也比不上這第二次光明的到來。

    當我們兩個鐘頭之後離開廣場,登上離教堂很遠的一個高處,向大教堂遙望的時候,整座教堂依舊在寂靜的夜空中閃爍發光,就像一顆夜明珠!它的輪廓一根線條也不少,它的棱角一處也沒有磨損,它的光輝沒有一星半點的泯沒。

     第二天晚上&mdash&mdash即複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mdash&mdash聖安其羅城堡煙火怒放。

    我們在城堡的對面租了一間房間,從那裡出發前往觀看,時候正好;人群密密層層,堵塞了城堡前面的廣場和通向城堡的所有道路,我們就在這些人群中擠着。

    在通向城堡的橋上站了這麼多的人,似乎那橋立即就要墜入水深流急的台伯河中。

    這座橋上有許多塑像(拙劣的作品),在這些塑像之間放着裝滿了燃着的粗麻屑的大盛器,火焰熊熊,異樣地照着擠在橋上的人的臉,也照着人群上面的塑像。

     一陣大炮的轟鳴宣告煙火開始發射。

    接着在約二十分鐘至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整座城堡一道道火光接連不斷,一圈圈光環疊映交錯,色彩各異,大小不一,快慢不等;曳光爆竹競發,蹿向空中,一次不是一枚,也不是兩枚,也不是幾十枚,而是幾百枚。

    那最後一次煙火的發射&mdash&mdash旋轉煙火&mdash&mdash仿佛是将整座巨大的城堡轟的一聲抛向空中,卻不見煙霧,也不見灰燼。

     半個鐘頭以後,聚集在那裡的人群散去了。

    月亮靜悄悄地俯視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中它自己的倒影。

    五六個男人與兒童,手中拿着點燃的蠟燭,在四處移動,在尋找人們在擁擠中失落的、還值得讓他們撿起來的東西。

    除了他們幾個人,再也沒有别人來欣賞這夜景了。

     為了作一對照,我們在這一片焰火怒放聲和鼎沸的人聲消逝之後,驅車來到了古羅馬的廢址,向競技場告别。

    我過去也曾在月夜來到這裡(我沒有一天不到競技場來轉一轉),然而,那一晚競技場的寂寞是難以形容的。

    那廣場上影影綽綽的圓柱,古代帝王的凱旋門,過去曾矗立着帝王宮殿的大片廢墟,标明是倒塌了的教堂墓地的荒冢,被古羅馬人的雙腳磨光的聖路之石,甚至這些充滿極為悲涼的氣氛的古迹,在這昔日血流遍地的競技場的巍然聳立、面目猙獰的黑影下,也變得愈加黯然無光了。

    那黑影在這舊地徘徊不去。

    發動浩劫的教皇,好鬥的王侯,将它洗劫一空,但沒有将它夷為平地。

    那黑影擰絞着枝葉紛披的野草、蓬蒿、荊棘,從每一個罅隙,每一個倒塌的拱門裡朝着這黑夜恸哭&mdash&mdash那無法驅除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競技場的黑影! 第二天,在我們到佛羅倫薩去的途中,當我們躺在大平原的荒草上,聽着雲雀的歌唱,我們發現在那位到羅馬來朝拜的伯爵夫人被害的地方,豎立着一個小小的木十字架。

    于是,我們在那十字架的周圍堆起了幾塊石頭,算是為哀悼她而建的墓冢的基石,心想不知我們是否還會再躺在那荒草上,回望不朽城羅馬。

     *** [1]台伯河(Tiber)自意大利中部經羅馬流入地中海,全長二百四十四英裡。

     [2]通常所謂聖彼得大教堂即羅馬教廷教堂。

    建于一五〇六至一六二六年。

    教堂中央的穹窿直徑約四十二米,教堂頂高約一百三十八米。

    前面有用兩重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小莎迦洛等參與設計。

    教堂内有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的繪畫與雕塑。

     [3]即古羅馬巨大的圓形競技場,在羅馬巴拉丁山丘與阿文丁山丘之間。

     [4]即君士坦丁一世(288?&mdash337),公元三二四至三三七年在位。

     [5]塞佛留(LuciusSeptimusSeverus,146&mdash211),羅馬帝國皇帝,公元一九三至二一一年在位。

     [6]台塔斯(FlaviusSabinusVespasianus,40?&mdash81),羅馬帝國皇帝,公元七九至八一年在位。

     [7]古羅馬大道,自羅馬至布侖狄西恩城(今布林狄西),羅馬皇帝克勞第厄斯一世(41&mdash54在位)時開始修築,全長約三百五十英裡。

     [8]據羅馬傳說,羅慕洛是古羅馬的建國者(公元前753),古羅馬帝國的第一代皇帝,被羅馬人尊為守護神。

    傳說他出生後被棄,由狼哺育長大。

     [9]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Ⅰ)在位期間(1603&mdash1625),通過了一條條對付天主教會的嚴厲法令,這引起了天主教徒的極端不滿。

    當時,天主教徒羅伯特·凱茨貝(RobertCatesby)、羅伯特·溫特(RobertWinter)、弗蘭西斯·屈萊申(FrancisTresham)和托馬斯·帕賽(ThomasPercy)等人想用火藥炸毀議院大廈,炸死國王和他的大臣們。

    後陰謀敗露,陰謀者全部抓獲,處以死刑。

    那是一六〇五年十一月五日。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自一六〇五年至今,每逢十一月五日,英國城鄉幾乎無處沒有營火、焰火。

     [10]福斯塔夫(SirJohnFalstaff),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四世》及《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一個愛吹噓、大膽、快活、滑稽、肥胖的武士。

     [11]希臘神話裡所謂冥府中的一條河流,誰飲了這條河中的水就将過去的一切都遺忘了。

     [12]意大利文:蠟燭!蠟燭!賣蠟燭喽! [13]意大利文:賣花!賣花! [14]羅馬皇帝克勞第厄斯一世,公元四一至五四年在位,公元四三年入侵英國。

     [15]英語&ldquo獅子&rdquo(lion)有&ldquo名勝&rdquo的意思,那是從鄉下人進城參觀倫敦塔内的獅子這一習慣引申出來的。

    狄更斯則用&ldquo幼獅&rdquo(cubs)或&ldquo小獅&rdquo(minorlions)來指&ldquo次名勝。

    &rdquo [16]英國皇家藝術院(theRoyalAcademy)是一七六八年英王喬治三世(GeorgeⅢ)創建的。

     [17]即狂歡節的慶祝活動。

     [18]大拇指湯姆原是英國童話中的小人。

     [19]木偶戲《潘趣與朱黛》(PunchandJudy)中的人物,鷹鼻、駝背。

     [20]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一場:&ldquo然而誰能料到,那個老頭兒身上竟會有那麼多的血?&rdquo&ldquo那個老頭兒&rdquo指被麥克白害死的國王鄧肯。

     [21]救世主即耶稣。

    撒瑪利亞是巴勒斯坦北部、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的一古國。

    《聖經·路加福音》第十章第三十節至第三十七節提到一個行善的撒瑪利亞人。

     [22]彼拉多(PontiusPilate),《聖經》中審判耶稣的猶底亞(Judea,即古羅馬統治下的南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總督,任期公元約二六至約三六年。

     [23]現為德國南部一州,過去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24]狄更斯《雙城記》中關于斷頭台的&ldquo帶有皮袋與刀的活動機械&rdquo(第一卷第一章)源于此。

     [25]即聖徒方濟各。

     [26]聖塞巴斯蒂安,三世紀一殉道者,文藝複興時期繪畫最喜歡描繪的人物,畫為一少年被許多箭所射穿。

     [27]提香(Titian,1477&mdash1576),意大利畫家。

     [28]丁托列托(Tintoretto,真名JacopoRobusti,1518&mdash1594),意大利畫家。

     [29]米開朗琪羅(BuonarotiMichelangelo,1475&mdash1564),意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

     [30]拉斐爾(RaffaeloSanzio,1483&mdash1520),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建築師。

     [31]利奧四世(LeoⅣ,855年卒),羅馬教皇,任期公元八四七至八五五年。

     [32]卡諾瓦(AntonioCanova,1757&mdash1822),意大利雕刻家。

     [33]貝爾尼尼(GiovanniLorenzoBernini,1598&mdash1680),意大利雕刻家、畫家、建築師。

     [34]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過去佛指迦葉清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

     [35]倫勃朗(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mdash1669),荷蘭畫家。

     [36]吉多(Guido,1575&mdash1642),意大利巴洛克派畫家。

     [37]多門尼齊諾(Domenichino,1581&mdash1641),意大利畫家。

     [38]多爾齊(Dolci,1616&mdash1686),意大利佛羅倫薩派畫家。

     [39]柯雷喬(AntonioAllegridaCorreggio,1494&mdash1534),意大利畫家。

     [40]牟利羅(BartoloméEstebanMurillo,1617&mdash1682),西班牙畫家。

     [41]羅紮(SalvatoreRosa,1615&mdash1673),意大利畫家、詩人。

     [42]Spagnoletto意為&ldquo小西班牙人&rdquo,是西班牙那不勒斯派畫家裡貝拉(JusedaRibera,1588&mdash1656)的綽号。

     [43]白阿特麗絲·秦奇(BeatricediCenci,1577&mdash1599),意大利一個貴族少女,其父暴虐,遂與繼母及兄弟同謀弑之,後被處死。

    許多小說、詩歌以其身世為題材。

     [44]指秦奇家族及其罪惡。

     [45]龐貝(Pompey,公元前106&mdash前48),羅馬大将及政治家。

     [46]恺撒(GaiusJuliusCaesar,公元前100&mdash前44),古羅馬将軍、政治家、曆史學家。

    公元前四四年三月被布魯特斯(DeciusBrutusAlbinus)和卡西厄斯(Cassius)等人刺死。

    當時,恺撒在反對者的一把把利劍的逼迫下,一邊抵抗一邊退卻;但當他看見布魯特斯也抽出利劍來時,他撩起衣服蒙住頭,不再抵抗了。

    他于是被有意無意地窮追到龐貝塑像基座的邊上。

    曆史學家認為将恺撒逼到龐貝塑像基座旁邊,被刺死在龐貝的腳下,是替龐貝報了仇。

    據說,恺撒死前身披二十三處劍傷。

    (參看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恺撒傳》) [47]賀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mdash前8),羅馬詩人。

     [48]在羅馬東南。

     [49]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mdash前43),羅馬政治家、演說家、作家。

     [50]加圖(MarcusPorciusCato,公元前234&mdash前149),羅馬政治家、軍人、作家。

     [51]奧裡留斯(MarcusAurelius,121&mdash180),斯多葛派哲學家、作家,公元一六一至一八〇年為羅馬皇帝。

     [52]保羅(SaintPaul),耶稣十二門徒之一,據說《聖經·新約》的書信部分多出于保羅之手,其節日為一月二十五日。

     [53]圖雷真(MarcusUlpiusTrajanus,52?&mdash117),羅馬皇帝,公元九八至一一七年在位。

     [54]凱厄斯(SaintCaius,296年卒),公元二八三至二九六年為教皇。

     [55]雪萊(PercyByssheShelley,1792&mdash1822),英國詩人,一八一八年來到意大利居住。

    一八二二年七月八日在意大利海邊,因其小船被暴風雨刮沉而淹死。

     [56]濟慈(JohnKeats,1795&mdash1821),英國詩人。

     [57]這是依照濟慈臨終時的心願寫在墓碑上的一句話,原文整句為:&ldquo長眠于此者乃聲名書于流水者也。

    &rdquo [58]《聖經·詩篇》第五十一篇開首一句為:&ldquo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rdquo [59]耶稣的十二門徒應包括猶大在内,但因原文如此,故照譯。

    另據《聖經》載,耶稣在最後晚餐之前,曾為十二門徒濯足。

     [60]複活節前的星期五,是耶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受難紀念日。

     [61]即聖彼得教堂。

    據《聖經》記載,彼得原是漁夫。

     [62]指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