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
關燈
小
中
大
dash&mdash那麼,依我看來,他對于這兩幅畫中的一幅必定是缺乏觀察力的,而且,也許是對那境界偉大、崇高的一幅缺乏觀察力。
質疑畢竟是容易的,然而我倒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是否有時藝術的規律并沒有得到很嚴格的遵循,是否這樣就會很好或令人滿意,即我們看到畫之前就明白,什麼地方這個人物應該轉身,什麼地方那個人物應該躺下,什麼地方衣飾有皺褶,如此等等。
當我注意到在意大利美術館陳列的作品中,一些有價值的繪畫裡的頭像格調低于主題的時候,我并不将它歸咎于作者,因為,我懷疑,這些偉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是處于修道士和神甫的牢牢掌握之中,他們畫修道士和神甫已經畫得太頻繁了。
我常常發現在一些真正有力量的繪畫中,頭像的格調大大低于畫的意境,低于畫家的思想境界:而且我發現,那些頭像無一例外帶着修道院中的人的特點,在現在的修道院的人裡面還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因此,我自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格調低的原因不在于畫家,而是在于畫家的某些主子&mdash&mdash他們是傳道者,無論如何,在畫中是如此&mdash&mdash的浮華虛榮和愚昧無知。
卡諾瓦[32]的雕像具有的纖巧精美;許多古代雕刻作品,無論是在朱庇特神殿,還是在梵蒂岡,它們所具有的驚異的莊重、和諧;許多其它作品所具有的力量和熱情;這一切雖然表現手法各不相同,卻都無法用文字來形容。
看過貝爾尼尼[33]及其弟子的作品之後,這些雕刻作品尤其令人難忘,令人賞心悅目。
貝爾尼尼及其弟子的作品在羅馬的教堂(上自聖彼得大教堂,下至一般的小教堂)裡到處都有。
我由衷地認為,這些作品是這大千世界中最令人厭惡的作品。
我甯可(單作為藝術品來看)看中國藝術品中的三世佛的塑像[34],也絕不要看這些漠視一切的瘋人的最佳作品。
衣飾的每一層皺褶都被吹得翻開,最細的血管就有一般人的食指那麼粗,頭發仿佛是一窩遊動的蛇,而矯揉造作的姿态則使其它所有的荒誕現象變得不足挂齒。
我的厭惡心理真叫我覺得,在這天地之間再也找不到像羅馬這樣的地方,會有這麼多雕刻家鑿刀所造就的如此令人難以容忍的畸形兒了。
梵蒂岡收藏了很多埃及古物。
陳列這些古物的館内,天花闆都畫成了沙漠上的星空。
乍一看這個設想可能非常古怪,但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自埃及神殿的陰沉、半人半獸的怪物,在深藍的天花闆下面顯得更加陰沉,更加可怕;它使館内的一切都籠罩了一種奇怪的、捉摸不定的陰沉氣氛&mdash&mdash與館内陳列物相适應的神秘感。
你離開陳列館時的感覺與剛踏進陳列館時的感覺一樣,一切都籠罩着莊嚴肅穆的夜色。
在私人大宅裡,那些畫你可以充分地欣賞。
一處幾乎不會有多得叫人應接不暇、眼花缭亂的畫。
你可以從容不迫地欣賞,不會受到蜂擁而至的遊客的打擾。
人物畫不計其數,有提香的,有倫勃朗[35]的,有範戴克的;還有吉多[36]、多門尼齊諾[37]、卡羅·多爾齊[38]等人畫的頭像;還有柯雷喬[39]、牟利羅[40]、拉斐爾、薩爾瓦托·羅紮[41]、斯巴格諾萊托[42]等人畫的各種題材的畫&mdash&mdash其中許多畫任憑你如何贊歎、如何稱頌,都不會誇大,不會過分;因為,它們是如此纖巧優美,如此莊嚴、高尚,如此純潔,如此富有美感。
巴爾貝裡尼大廈内有一幅秦奇[43]的畫像,這是一幅叫人怎麼也忘不了的畫。
透過她臉部超絕的美,我看見了一種在我腦海中久久萦回的東西。
我看見了,曆曆在目,就像這張紙,就像我的筆那樣真切。
她臉上蒙着潔白的面紗,淺色的長發披在兩肩。
她蓦地回首看着你:兩眼流露出一種表情&mdash&mdash盡管她的眼睛非常溫柔、妩媚&mdash&mdash仿佛那一瞬間她在與一時的恐怖或精神錯亂所引起的瘋狂搏鬥,并将它戰勝了;臉上隻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希望,一陣美麗的悲傷,一種凄涼的人間孤寂感。
一說是吉多在秦奇斬首前夕畫的,一說是吉多在她去斷頭台的路上見了後據回憶畫的。
我則認為,依你從畫面上看到的來判斷,她剛瞥見了那屠刀,轉身朝人群中的吉多看着,于是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那側身一望,就像他的畫在我腦海中留下了那側身一望一樣,仿佛我也擠在人群中,站在吉多的身旁。
那座罪惡的秦奇府邸,就這樣一點點地破落了,并累及了整整一個城區;在我的想象中,那秦奇的臉龐仿佛就在府邸陰森森的門廊内,就在被堵死的黑洞洞的窗口,就在陰暗的樓梯上掠過,就在鬼魅出沒的回廊的黑暗中隐現。
自然之手将秦奇家族的曆史反映在這幅畫上,反映在臨刑時姑娘的臉龐上。
啊!就憑着她那側身一望,曆來的拙劣的捏造,認為她與之有親屬關系的渺小世界[44],在她面前潰逃了(而不是結成了親屬關系)! 我在斯巴達大廈看到了龐貝[45]的塑像,就是恺撒[46]倒在它腳下的那座塑像。
多麼嚴厲,多麼令人敬畏的塑像!我腦海中想象着一尊更加完美的塑像:精雕細刻,處處體現出藝術家的細膩風格。
在塑像面前淌着鮮血的人,他兩眼昏眩,那塑像在他看來已經模糊不清,而當他仰望着塑像的臉上現出氣息奄奄的樣子時,那塑像在他眼中就成了像現在所見到的那種嚴厲而令人敬畏的姿态。
在羅馬郊外漫遊,真是令人神往,即便僅僅是觀賞一路所見的大平原上的千變萬化的風光,也使人覺得興趣盎然。
然而,東南西北,前後左右,每一寸土地都會引起你的懷古情思,每一寸土地都有美麗的風光。
大平原上的阿爾巴諾城,有美麗的湖,湖畔林木環抱;城中産葡萄酒。
當然那酒也并不比賀拉斯[47]時代好多少,現在的酒幾乎已經得不到他的贊美了。
還有肮髒不堪的提沃裡城,阿尼奧河從那裡流過,改道之後從八十英尺的高處飛流直下,又彙流向前。
建造别緻的女巫廟,就坐落在巉崖上。
一個個小瀑布在陽光下閃爍。
一個黑乎乎的大山洞,河水可怕地從洞内向外傾瀉,落到懸崖底下,向前流淌。
還有那座埃斯台别墅,早已荒廢、倒塌了,四周是陰郁的松柏林,看上去就像一座任人憑吊的陵墓。
還可看到法拉斯卡蒂城,在它背後的山坡上是古城圖斯庫倫[48]遺址。
那是西塞羅[49]生活過的地方,他在那座古城裡寫作,将他那幢心愛的房屋裝點一新(至今仍可以見到他那房屋的頹垣斷壁),那裡也是加圖[50]的誕生地。
我們去參觀了古城的圓形競技場廢址。
那是一個灰蒙蒙、陰沉沉的日子,三月的風呼呼地刮着,古城留下的亂石在孤零零的競技場四周遍地可見,冷落、蕭索,一片死氣沉沉,就像一堆早已熄滅的火留下的灰燼。
有一天,我們三個人,徒步前往十四英裡以外的阿爾巴諾城。
我們很想順着古代埃皮安大道走到那裡。
古代大道早已坍塌,野草蔓蓋了路面。
我們早晨七點半出發,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已經走上遼闊的大平原了。
我們走了十二英裡路,越過一個接一個的大大小小的廢墟堆。
墳墓、神殿都已被摧毀了,狼藉一地;到處是一截截的圓柱、柱子的壁緣、山牆,還有大塊的大理石、花崗石;倒塌的拱門,長滿了野草,日漸風化了;到處都是廢墟,足足可以用來建造一座很大的城市。
這一切遍布了我們的四周。
有時,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出現了牧羊人用廢墟上的一截截柱石搭起的結構松散的牆;有時,一條橫在兩堆碎石塊中間的深溝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有時,那些在我們腳下高低起伏的一堆堆斷磚碎瓦使我們難以翻越;然而,廢墟,到處是廢墟。
我們時而在地面之上追溯那條古道;時而又在一層蔓蓋的野草底下覓迹尋蹤,仿佛那便是古道的墳墓;然而,廢墟,一路上到處是廢墟。
在遠處,傾塌的溝渠在大平原上昂首闊步向前伸展;迎面向我們吹來、拂動早發的花草的每一陣風,就在這綿延不斷的廢墟上生成。
望不見的雲雀在我們頭上飛翔,隻有它們才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靜,它們就在這廢墟中築窩;一臉兇相的牧人披着羊皮,不時從他們栖息的角落裡鑽出來,朝我們瞠目怒視,他們就在這廢墟上居住。
蕭瑟的大平原,從最平坦的那個方向望去,那景色使我聯想起美國的大草原。
然而,與一片曾留下過一個強大的民族的腳印,而那些腳印現在已經消失的荒漠相比;與一片曾作為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栖息地,而現在也像已經消逝的人一樣傾覆了的荒漠相比;與一片破碎的計時沙漏現在已經化作一堆塵土的荒漠相比,那從不曾有人居住過的地方上的孤寂又算得了什麼!夕陽西下,我們從大路往回走;遠遠地望着我們早晨所走過的路,我不禁感到(與我第一次也在這個時間見到它時所感受到的一樣),仿佛那天晚上太陽将它最後的光線從這一片廢墟世界收盡,再也不會升出來了。
我們在這樣的一次漫遊之後,趁着月色,又回到羅馬。
這樣來結束一天是最合适不過了。
窄小的街路上沒有人行道,每一處陰暗的角落裡都堆滿了糞土、垃圾。
這些窄小的街路因為狹窄、肮髒、陰暗,與目空一切的教堂前的寬闊的廣場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教堂廣場的中央豎立了一座在古羅馬皇帝時代從埃及運來的方尖塔,尖塔上刻着象形文字,驚異地打量着周圍的異國環境。
有的教堂廣場上也許豎立着一個古代柱子,柱子上原來的受人尊敬的塑像推倒了,代之以一位基督教聖徒像:奧裡留斯[51]讓位給保羅[52],圖雷真[53]讓位給了聖徒彼得。
此外,還有從競技場的毀滅中豎起來的龐大的建築物,它們就像一座座的山,遮住了月光;而四處還有坍塌的拱門或斷裂的牆,月光就從拱門和牆窟窿裡直瀉下來,就像鮮血湧出傷口一樣。
房屋簡陋的小城,四面有圍牆,牆上有栅欄門,那裡是猶太人居住地,每晚八點栅欄門就鎖上了&mdash&mdash那是個凄慘的地方,人口稠密,到處散發着臭氣,然而,那裡居住的人既勤勞又會賺錢。
白天,當你走在這些狹窄的街路上時,你就會看見他們都在忙碌着:他們往往就在人行道上,而不是在他們陰暗、臭氣沖天的商店裡做生意:将舊衣服翻新,與人讨價還價。
走出這些黑洞洞的地段,又來到月光底下,隻見特雷維噴泉無數個噴嘴都在噴水,泉水落在假山上,銀光閃爍,淙淙有聲。
就在那窄小的路口,有一個貨攤,點起了通明的燈,插起樹枝;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肉湯、清湯,一盆盆煎魚,一瓶瓶酒,吸引了一群群悶悶不樂的羅馬人,圍坐在棚内。
當乘車嘎啦啦地拐過那個急轉彎時,你聽見了一陣隆隆聲。
車夫蓦地停車,脫下帽子緻禮:前面慢慢地來了一輛運貨馬車,車前一個人舉着十字架,一個人打着火把,還有一個神甫,那神甫一邊走,一邊口中唱着。
這是屍車,車上裝着窮人的屍體,到城外去埋葬。
到了城外屍體就扔進深坑裡,今晚就用石闆蓋好,封上一年。
然而,你乘着馬車一路上不論是經過方尖塔、柱子、古殿、劇院、房舍、門廊還是廣場,很奇怪,隻要在有頹垣斷壁的地方,那頹垣斷壁總是和幾座現代的建築融合在一起,并被用作現代的用途&mdash&mdash成了一堵牆,一間住房,一座谷倉,一間馬房&mdash&mdash當初建造的時候從不曾想到會有這樣的用途,而這樣的用途也隻能是不倫不類的。
更奇怪的是,許多古老神話的遺址,許多古代傳說和習俗中的遺迹已與對這裡的基督教祭壇的頂禮膜拜融為一體了;在許多方面,異教的信仰和基督教的信仰已經不加區分,十分荒謬地結合起來了。
從城的一角向城牆外望去,隻見在月光下有一座矮矮的金字塔(那是凱厄斯[54]的葬地),呈現出一個暗色的三角形來。
然而,對一個英國旅遊者來說,它也是雪萊[55]的墳墓的标志,他的骨灰就埋在附近一個小園子裡。
再靠近一些,就在那三角形的陰影裡,埋葬着濟慈[56]的遺骨,&ldquo他的聲名書于流水中[57]&rdquo,在靜谧的意大利之夜閃閃發光。
羅馬複活節前的那一周對所有的旅遊者都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倘若不是為了觀看複活節的場面,我勸那些來羅馬隻是為了參觀這座城的人不要在複活節前的一周到羅馬來。
那一周儀式總的說來是最令人厭煩、最乏味的;人們的狂熱,人群的擁擠,會叫人難受得喘不過氣來;嘈雜、喧嘩、騷亂,令人煩躁。
我們在慶祝活動剛一開始就離開了,又去尋訪羅馬的遺迹。
不過,我們曾擠進人群,觀賞慶祝活動最精彩的場面。
我将我們所見到的寫在下面。
在西斯廷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什麼。
那是複活節前那一周的第四天。
我們到達教堂的時候(盡管我們很早就到了),一層層的人群已經将教堂擠得滿滿的,一直站到了門口,就連旁邊的大廳裡也都是人。
禮拜堂裡,人們你推我擁,拼命地擠,相互争吵,每當一個昏過去的少女被送出去的時候,人群就猛地擁過來,仿佛她留下的空缺至少有五十人可以填補。
垂挂在教堂門口的是一塊很厚的門簾。
離門簾最近處大約有二十幾個人,他們急于要聽一聽《詩篇》第五十一篇[58],不停地撩起門簾,你抓過去我抓過來的,不讓它落下來将歌聲掩住。
這樣你推我拉的,引起了最不尋常的騷亂,看那樣子門簾似乎要像巨蛇一樣将不曾留意的人纏住。
一會兒一個女人被纏進門簾裡去了,怎麼也解不開來。
一會兒一個男人的聲音在門簾裡叫,求人将他放出來。
一會兒兩個胳膊被卷到門簾裡,好像悶在一隻大麻袋裡亂抓,也分不清是男人的胳膊還是女人的胳膊。
一會兒門簾被擁擠的人群朝裡掀将起來,被人群托着,像一塊遮篷。
一會兒門簾朝外托起,将那個正趕來維持秩序的教皇的瑞士衛士一頭蒙在裡面。
我們坐的地方離人群較遠,旁邊是教皇的兩三個随從,他們顯得非常困乏,巴望時間快點過去&mdash&mdash也許教皇也在等着快快結束。
因此,我們坐在那裡可以更方便地觀看這一稀奇古怪的表演,比聽詩篇還要方便。
有時候,一陣悲恸的歌聲傳來,聽起來非常悲哀;接着又由強變弱,聲音低沉;不過我們聽到的就是這些。
還有一次,聖彼得大教堂舉辦聖物展覽,時間是晚上六點至七點。
由于大教堂一片黑暗,氣氛陰沉沉的,聖物展覽非常引人注目,參觀的人非常多。
由三位神甫将聖物一件件拿上來展出的那個地方是靠近主祭壇的一個高台。
那裡是教堂内唯一點着燈的地方。
祭壇旁邊總是點着一百一十二盞燈,此外,在聖徒彼得的黑色塑像旁邊還有兩支很長的蠟燭;不過在這座如此宏偉的建築裡,那也算不了什麼。
當那些像畫或鏡子一樣閃光的東西拿出來展示的時候,氣氛陰沉,人們一個個都擡頭仰望,走道上虔誠的教徒無不拜服,這倒也使展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舉起聖物讓大家受到啟示的方式非常荒誕,展覽聖物的地方又非常高,真叫人有點覺得受了愚弄,因而減弱了由于完全相信這些都是真聖物而産生的慰藉。
到了複活節前一周的第五天,我們去觀看教皇在西斯廷教堂裡轉交聖體,存放到梵蒂岡的另一座教堂卡佩拉·保利納去;這是象征救世主複活之前的埋葬的儀式。
我們與一大群人(四分之三是英國人)一起,在寬敞的長廊内大約等了一個小時,這時候他們又在西斯廷教堂内唱第五十一篇《詩篇》。
長廊與這兩所教堂都可通:教皇必定要通過的那扇門偶爾間的一開一關,吸引了每一個人的目光。
這一開一關之間,人們所見到的最了不得的場面也不過是一個人爬在梯子上,點起無數支蠟燭;然而每開一次門就有一大群人非常可怕地朝這把梯子和這個人擁去,仿佛(我真這麼覺得)一大隊英國騎兵朝滑鐵盧挺進。
不過那人并沒有被撞下來,梯子也沒有被推倒;因為,所有的蠟燭點亮之後,那梯子在人群中做出了最奇怪的滑稽動作&mdash&mdash那人便在人群中扛着那把梯子;最後那梯子就歪歪斜斜地靠在長廊的壁上,正在這時,另一間教堂的門開了,又開始唱起《詩篇》來,那表明教皇要來了。
在這緊急關頭,先前就在将三五成群的人們驅趕到一旁的衛隊的衛兵,在長廊裡列隊站定了:隊伍來了,走在兩排衛兵的中間。
隊伍中有幾個唱詩班的歌手,接着是許多教士,兩個人一排,手中拿着&mdash&mdash至少是相貌端正的教士手中拿着&mdash&mdash點燃的蠟燭,好讓燈光将他們的臉照得一清二楚;因為室内暗下來了。
相貌不端正,或者沒有長須的人,他們總算也拿着他們的蠟燭,凝神沉思起來。
《詩篇》唱得非常單調,非常郁悶。
隊伍慢慢地走過去,進入了教堂,那單調、郁悶的歌聲随着前面的隊伍唱遠了,又随着後面的隊伍唱近了。
最後教皇來了,他走在潔白的緞子華蓋底下,兩手捧着聖體;在教皇的前後,簇擁了一群紅衣主教和教堂牧師會的成員,前呼後擁,非常壯觀。
教皇過來時衛兵一律下跪;兩旁觀看的人也都鞠躬緻意。
這樣,教皇進入了教堂。
潔白的緞子華蓋在他進門時拿走了,代之以一把潔白的緞傘,撐在年老教皇的可憐的頭上。
教皇進入之後,隊伍最後還有幾個人,他們也都進入了教堂。
然後教堂的門關上了,儀式完畢了。
大家又拼命地擁出去,去看别的場面,他們說,真不值得來看。
我以為人們最愛看、看的人最多的場面(複活節和第二天的活動除外,那些活動不分貴賤都可以參加)是教皇給十三個人濯足,那十三人代表耶稣的十二門徒和出賣耶稣的猶大[59]。
舉行這一虔誠的祭禮的地方是在聖彼得大教堂内的一個小教堂内。
小教堂為舉行這一儀式而布置一新。
十三個人&ldquo一字兒排開&rdquo,坐在一條很高的長凳上,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局促不安,因為天知道有多少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瑞士人、德國人、俄國人、瑞典人、挪威人以及其他外國人的眼睛,在這整個儀式過程中緊緊盯着他們的臉。
他們身穿白袍,頭戴硬繃繃的白帽,樣子活像英國大啤酒杯,隻是沒有柄。
每人手中拿一束花,有一顆大的甘藍那麼大;其中兩人在這個場合戴着眼鏡:想起他們兩人扮的角色,我覺得那眼鏡是那一身裝束的可笑的附屬品。
挑選這些&ldquo門徒&rdquo的人是很有眼光的。
扮使徒約翰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年輕人。
使徒彼得是一個模樣端莊的老年人扮的,他留着褐色長須;扮猶大的是一個如此虛僞的大騙子(可是我看不出他臉上的表情是真的,還是裝出來的),我真覺得,倘若他扮演這個角色一直到猶大死為止,自己去吊死了,那麼大家都會滿意的。
由于留給女人坐着觀看這一情景的兩個包廂裡已經擠得水洩不通,要走近一些也是絕不可能的,我們就與一大群人及時站到餐桌邊去了。
教皇就在那餐桌邊親自侍候着那十三個人。
在梵蒂岡的樓梯上經過一番争鬥,又與教皇的瑞士衛士發生了幾次面對面的争吵之後,一群人擁進室内。
這是一個很長的樓座,懸挂着紅白帷幕,也有一個留給女人的大包廂(在這些場合女人須穿黑服,披黑面紗),還有一個豪華包廂是留給那不勒斯國王和他的随從的。
那張餐桌就擺在樓座一邊的高台上,餐桌上擺得像舞會晚餐,還裝飾着耶稣門徒的像。
那些仿制的耶稣門徒的刀和叉放在餐桌靠牆的那一邊,這樣,那些刀叉就可以再次讓人們清清楚楚地看一看。
房間的中央擠滿了男人;人群非常擁擠;室内熱氣騰騰;人們你推我擠的,有時真覺得可怕。
濯足儀式之後,人們一擁而入,那時是最擁擠的時候;接着,隻聽得一聲聲尖叫和呼喊,一隊皮得蒙騎兵隻好進來替瑞士衛士解圍,協助他們平息騷亂。
女人們搶位子特别兇狠。
我認識的一位太太,在留給女人坐的包廂内,被一個身強力壯的婦人從位子上攔腰抱起來,搶了她的座位。
包廂裡還有一個女人(坐在同一包廂的後排),她為了要讓自己坐得舒服一些,拿一枚大别針去戳坐在前面的人。
坐在我旁邊的人很想看看餐桌上放了些什麼東西;一位英國人似乎竭盡全力,定要查明餐桌上是否有芥末。
&ldquo天哪,餐桌上有醋!&rdquo在他踮起腳來望了很久、并遭到四周的人推擠和痛打之後,我聽見他對他的朋友這樣說了一句。
&ldquo還有油!!我看得清清楚楚,裝在瓶子裡!哪位坐在前面的,看得見餐桌上放着芥末嗎?先生,您能不能告訴我?您是不是看見一隻芥末瓶了?&rdquo 人們等候了很久,十二門徒和猶大終于在高台上出現了。
他們被引至餐桌前,排成一排,以彼得為首。
十二個門徒拿起花束來聞了很久,猶大&mdash&mdash使勁地翕動着兩片嘴唇&mdash&mdash則在心裡祈禱,這時候人們久久地凝視着他們。
接着,教皇在一群紅衣主教和其他要人的簇擁下出現了。
他身穿一件猩紅長袍,頭戴一頂白緞便帽,手拿一隻小小的金水瓶。
他用水瓶在彼得的一隻手上倒了一點水。
他旁邊的一個随從手裡捧着一隻金盆子。
第二個随從手裡拿着一塊細布。
第三個随從手裡拿着彼得的花束,那是剛從彼得那裡接過來的。
教皇動作相當迅速地從頭至尾給十三個人滴了水(我看那猶大尤其為教皇的謙和所感動)。
接着,十三個人都坐下來用餐。
教皇做了餐前感恩禱告。
彼得坐首席。
餐桌上有白葡萄酒,有紅葡萄酒,菜肴看上去非常豐盛。
每道菜都是分成一份份以後端上來的,一人一份;紅衣主教跪在地上,将一份份的菜遞給教皇,再由教皇遞給那十三個人。
猶大面對着他那一份,變得膽小,不敢伸手,可憐見兒的,腦袋垂向一邊,仿佛他沒有一點兒胃口,那樣子真無法形容。
彼得是一個心地善良、身體健康的老人,他入了席,如俗話所說,要&ldquo戰而勝之”上什麼菜吃什麼菜,來者不拒(他吃的是最佳的肴馔,因為他坐的是首席),同誰也不說一句話。
菜肴大抵是魚和蔬菜一類。
教皇還給這十三個人斟酒。
席間自始至終都有一個人拿着一本很大的書&mdas
質疑畢竟是容易的,然而我倒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是否有時藝術的規律并沒有得到很嚴格的遵循,是否這樣就會很好或令人滿意,即我們看到畫之前就明白,什麼地方這個人物應該轉身,什麼地方那個人物應該躺下,什麼地方衣飾有皺褶,如此等等。
當我注意到在意大利美術館陳列的作品中,一些有價值的繪畫裡的頭像格調低于主題的時候,我并不将它歸咎于作者,因為,我懷疑,這些偉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是處于修道士和神甫的牢牢掌握之中,他們畫修道士和神甫已經畫得太頻繁了。
我常常發現在一些真正有力量的繪畫中,頭像的格調大大低于畫的意境,低于畫家的思想境界:而且我發現,那些頭像無一例外帶着修道院中的人的特點,在現在的修道院的人裡面還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因此,我自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格調低的原因不在于畫家,而是在于畫家的某些主子&mdash&mdash他們是傳道者,無論如何,在畫中是如此&mdash&mdash的浮華虛榮和愚昧無知。
卡諾瓦[32]的雕像具有的纖巧精美;許多古代雕刻作品,無論是在朱庇特神殿,還是在梵蒂岡,它們所具有的驚異的莊重、和諧;許多其它作品所具有的力量和熱情;這一切雖然表現手法各不相同,卻都無法用文字來形容。
看過貝爾尼尼[33]及其弟子的作品之後,這些雕刻作品尤其令人難忘,令人賞心悅目。
貝爾尼尼及其弟子的作品在羅馬的教堂(上自聖彼得大教堂,下至一般的小教堂)裡到處都有。
我由衷地認為,這些作品是這大千世界中最令人厭惡的作品。
我甯可(單作為藝術品來看)看中國藝術品中的三世佛的塑像[34],也絕不要看這些漠視一切的瘋人的最佳作品。
衣飾的每一層皺褶都被吹得翻開,最細的血管就有一般人的食指那麼粗,頭發仿佛是一窩遊動的蛇,而矯揉造作的姿态則使其它所有的荒誕現象變得不足挂齒。
我的厭惡心理真叫我覺得,在這天地之間再也找不到像羅馬這樣的地方,會有這麼多雕刻家鑿刀所造就的如此令人難以容忍的畸形兒了。
梵蒂岡收藏了很多埃及古物。
陳列這些古物的館内,天花闆都畫成了沙漠上的星空。
乍一看這個設想可能非常古怪,但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自埃及神殿的陰沉、半人半獸的怪物,在深藍的天花闆下面顯得更加陰沉,更加可怕;它使館内的一切都籠罩了一種奇怪的、捉摸不定的陰沉氣氛&mdash&mdash與館内陳列物相适應的神秘感。
你離開陳列館時的感覺與剛踏進陳列館時的感覺一樣,一切都籠罩着莊嚴肅穆的夜色。
在私人大宅裡,那些畫你可以充分地欣賞。
一處幾乎不會有多得叫人應接不暇、眼花缭亂的畫。
你可以從容不迫地欣賞,不會受到蜂擁而至的遊客的打擾。
人物畫不計其數,有提香的,有倫勃朗[35]的,有範戴克的;還有吉多[36]、多門尼齊諾[37]、卡羅·多爾齊[38]等人畫的頭像;還有柯雷喬[39]、牟利羅[40]、拉斐爾、薩爾瓦托·羅紮[41]、斯巴格諾萊托[42]等人畫的各種題材的畫&mdash&mdash其中許多畫任憑你如何贊歎、如何稱頌,都不會誇大,不會過分;因為,它們是如此纖巧優美,如此莊嚴、高尚,如此純潔,如此富有美感。
巴爾貝裡尼大廈内有一幅秦奇[43]的畫像,這是一幅叫人怎麼也忘不了的畫。
透過她臉部超絕的美,我看見了一種在我腦海中久久萦回的東西。
我看見了,曆曆在目,就像這張紙,就像我的筆那樣真切。
她臉上蒙着潔白的面紗,淺色的長發披在兩肩。
她蓦地回首看着你:兩眼流露出一種表情&mdash&mdash盡管她的眼睛非常溫柔、妩媚&mdash&mdash仿佛那一瞬間她在與一時的恐怖或精神錯亂所引起的瘋狂搏鬥,并将它戰勝了;臉上隻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希望,一陣美麗的悲傷,一種凄涼的人間孤寂感。
一說是吉多在秦奇斬首前夕畫的,一說是吉多在她去斷頭台的路上見了後據回憶畫的。
我則認為,依你從畫面上看到的來判斷,她剛瞥見了那屠刀,轉身朝人群中的吉多看着,于是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那側身一望,就像他的畫在我腦海中留下了那側身一望一樣,仿佛我也擠在人群中,站在吉多的身旁。
那座罪惡的秦奇府邸,就這樣一點點地破落了,并累及了整整一個城區;在我的想象中,那秦奇的臉龐仿佛就在府邸陰森森的門廊内,就在被堵死的黑洞洞的窗口,就在陰暗的樓梯上掠過,就在鬼魅出沒的回廊的黑暗中隐現。
自然之手将秦奇家族的曆史反映在這幅畫上,反映在臨刑時姑娘的臉龐上。
啊!就憑着她那側身一望,曆來的拙劣的捏造,認為她與之有親屬關系的渺小世界[44],在她面前潰逃了(而不是結成了親屬關系)! 我在斯巴達大廈看到了龐貝[45]的塑像,就是恺撒[46]倒在它腳下的那座塑像。
多麼嚴厲,多麼令人敬畏的塑像!我腦海中想象着一尊更加完美的塑像:精雕細刻,處處體現出藝術家的細膩風格。
在塑像面前淌着鮮血的人,他兩眼昏眩,那塑像在他看來已經模糊不清,而當他仰望着塑像的臉上現出氣息奄奄的樣子時,那塑像在他眼中就成了像現在所見到的那種嚴厲而令人敬畏的姿态。
在羅馬郊外漫遊,真是令人神往,即便僅僅是觀賞一路所見的大平原上的千變萬化的風光,也使人覺得興趣盎然。
然而,東南西北,前後左右,每一寸土地都會引起你的懷古情思,每一寸土地都有美麗的風光。
大平原上的阿爾巴諾城,有美麗的湖,湖畔林木環抱;城中産葡萄酒。
當然那酒也并不比賀拉斯[47]時代好多少,現在的酒幾乎已經得不到他的贊美了。
還有肮髒不堪的提沃裡城,阿尼奧河從那裡流過,改道之後從八十英尺的高處飛流直下,又彙流向前。
建造别緻的女巫廟,就坐落在巉崖上。
一個個小瀑布在陽光下閃爍。
一個黑乎乎的大山洞,河水可怕地從洞内向外傾瀉,落到懸崖底下,向前流淌。
還有那座埃斯台别墅,早已荒廢、倒塌了,四周是陰郁的松柏林,看上去就像一座任人憑吊的陵墓。
還可看到法拉斯卡蒂城,在它背後的山坡上是古城圖斯庫倫[48]遺址。
那是西塞羅[49]生活過的地方,他在那座古城裡寫作,将他那幢心愛的房屋裝點一新(至今仍可以見到他那房屋的頹垣斷壁),那裡也是加圖[50]的誕生地。
我們去參觀了古城的圓形競技場廢址。
那是一個灰蒙蒙、陰沉沉的日子,三月的風呼呼地刮着,古城留下的亂石在孤零零的競技場四周遍地可見,冷落、蕭索,一片死氣沉沉,就像一堆早已熄滅的火留下的灰燼。
有一天,我們三個人,徒步前往十四英裡以外的阿爾巴諾城。
我們很想順着古代埃皮安大道走到那裡。
古代大道早已坍塌,野草蔓蓋了路面。
我們早晨七點半出發,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已經走上遼闊的大平原了。
我們走了十二英裡路,越過一個接一個的大大小小的廢墟堆。
墳墓、神殿都已被摧毀了,狼藉一地;到處是一截截的圓柱、柱子的壁緣、山牆,還有大塊的大理石、花崗石;倒塌的拱門,長滿了野草,日漸風化了;到處都是廢墟,足足可以用來建造一座很大的城市。
這一切遍布了我們的四周。
有時,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出現了牧羊人用廢墟上的一截截柱石搭起的結構松散的牆;有時,一條橫在兩堆碎石塊中間的深溝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有時,那些在我們腳下高低起伏的一堆堆斷磚碎瓦使我們難以翻越;然而,廢墟,到處是廢墟。
我們時而在地面之上追溯那條古道;時而又在一層蔓蓋的野草底下覓迹尋蹤,仿佛那便是古道的墳墓;然而,廢墟,一路上到處是廢墟。
在遠處,傾塌的溝渠在大平原上昂首闊步向前伸展;迎面向我們吹來、拂動早發的花草的每一陣風,就在這綿延不斷的廢墟上生成。
望不見的雲雀在我們頭上飛翔,隻有它們才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靜,它們就在這廢墟中築窩;一臉兇相的牧人披着羊皮,不時從他們栖息的角落裡鑽出來,朝我們瞠目怒視,他們就在這廢墟上居住。
蕭瑟的大平原,從最平坦的那個方向望去,那景色使我聯想起美國的大草原。
然而,與一片曾留下過一個強大的民族的腳印,而那些腳印現在已經消失的荒漠相比;與一片曾作為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栖息地,而現在也像已經消逝的人一樣傾覆了的荒漠相比;與一片破碎的計時沙漏現在已經化作一堆塵土的荒漠相比,那從不曾有人居住過的地方上的孤寂又算得了什麼!夕陽西下,我們從大路往回走;遠遠地望着我們早晨所走過的路,我不禁感到(與我第一次也在這個時間見到它時所感受到的一樣),仿佛那天晚上太陽将它最後的光線從這一片廢墟世界收盡,再也不會升出來了。
我們在這樣的一次漫遊之後,趁着月色,又回到羅馬。
這樣來結束一天是最合适不過了。
窄小的街路上沒有人行道,每一處陰暗的角落裡都堆滿了糞土、垃圾。
這些窄小的街路因為狹窄、肮髒、陰暗,與目空一切的教堂前的寬闊的廣場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教堂廣場的中央豎立了一座在古羅馬皇帝時代從埃及運來的方尖塔,尖塔上刻着象形文字,驚異地打量着周圍的異國環境。
有的教堂廣場上也許豎立着一個古代柱子,柱子上原來的受人尊敬的塑像推倒了,代之以一位基督教聖徒像:奧裡留斯[51]讓位給保羅[52],圖雷真[53]讓位給了聖徒彼得。
此外,還有從競技場的毀滅中豎起來的龐大的建築物,它們就像一座座的山,遮住了月光;而四處還有坍塌的拱門或斷裂的牆,月光就從拱門和牆窟窿裡直瀉下來,就像鮮血湧出傷口一樣。
房屋簡陋的小城,四面有圍牆,牆上有栅欄門,那裡是猶太人居住地,每晚八點栅欄門就鎖上了&mdash&mdash那是個凄慘的地方,人口稠密,到處散發着臭氣,然而,那裡居住的人既勤勞又會賺錢。
白天,當你走在這些狹窄的街路上時,你就會看見他們都在忙碌着:他們往往就在人行道上,而不是在他們陰暗、臭氣沖天的商店裡做生意:将舊衣服翻新,與人讨價還價。
走出這些黑洞洞的地段,又來到月光底下,隻見特雷維噴泉無數個噴嘴都在噴水,泉水落在假山上,銀光閃爍,淙淙有聲。
就在那窄小的路口,有一個貨攤,點起了通明的燈,插起樹枝;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肉湯、清湯,一盆盆煎魚,一瓶瓶酒,吸引了一群群悶悶不樂的羅馬人,圍坐在棚内。
當乘車嘎啦啦地拐過那個急轉彎時,你聽見了一陣隆隆聲。
車夫蓦地停車,脫下帽子緻禮:前面慢慢地來了一輛運貨馬車,車前一個人舉着十字架,一個人打着火把,還有一個神甫,那神甫一邊走,一邊口中唱着。
這是屍車,車上裝着窮人的屍體,到城外去埋葬。
到了城外屍體就扔進深坑裡,今晚就用石闆蓋好,封上一年。
然而,你乘着馬車一路上不論是經過方尖塔、柱子、古殿、劇院、房舍、門廊還是廣場,很奇怪,隻要在有頹垣斷壁的地方,那頹垣斷壁總是和幾座現代的建築融合在一起,并被用作現代的用途&mdash&mdash成了一堵牆,一間住房,一座谷倉,一間馬房&mdash&mdash當初建造的時候從不曾想到會有這樣的用途,而這樣的用途也隻能是不倫不類的。
更奇怪的是,許多古老神話的遺址,許多古代傳說和習俗中的遺迹已與對這裡的基督教祭壇的頂禮膜拜融為一體了;在許多方面,異教的信仰和基督教的信仰已經不加區分,十分荒謬地結合起來了。
從城的一角向城牆外望去,隻見在月光下有一座矮矮的金字塔(那是凱厄斯[54]的葬地),呈現出一個暗色的三角形來。
然而,對一個英國旅遊者來說,它也是雪萊[55]的墳墓的标志,他的骨灰就埋在附近一個小園子裡。
再靠近一些,就在那三角形的陰影裡,埋葬着濟慈[56]的遺骨,&ldquo他的聲名書于流水中[57]&rdquo,在靜谧的意大利之夜閃閃發光。
羅馬複活節前的那一周對所有的旅遊者都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倘若不是為了觀看複活節的場面,我勸那些來羅馬隻是為了參觀這座城的人不要在複活節前的一周到羅馬來。
那一周儀式總的說來是最令人厭煩、最乏味的;人們的狂熱,人群的擁擠,會叫人難受得喘不過氣來;嘈雜、喧嘩、騷亂,令人煩躁。
我們在慶祝活動剛一開始就離開了,又去尋訪羅馬的遺迹。
不過,我們曾擠進人群,觀賞慶祝活動最精彩的場面。
我将我們所見到的寫在下面。
在西斯廷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什麼。
那是複活節前那一周的第四天。
我們到達教堂的時候(盡管我們很早就到了),一層層的人群已經将教堂擠得滿滿的,一直站到了門口,就連旁邊的大廳裡也都是人。
禮拜堂裡,人們你推我擁,拼命地擠,相互争吵,每當一個昏過去的少女被送出去的時候,人群就猛地擁過來,仿佛她留下的空缺至少有五十人可以填補。
垂挂在教堂門口的是一塊很厚的門簾。
離門簾最近處大約有二十幾個人,他們急于要聽一聽《詩篇》第五十一篇[58],不停地撩起門簾,你抓過去我抓過來的,不讓它落下來将歌聲掩住。
這樣你推我拉的,引起了最不尋常的騷亂,看那樣子門簾似乎要像巨蛇一樣将不曾留意的人纏住。
一會兒一個女人被纏進門簾裡去了,怎麼也解不開來。
一會兒一個男人的聲音在門簾裡叫,求人将他放出來。
一會兒兩個胳膊被卷到門簾裡,好像悶在一隻大麻袋裡亂抓,也分不清是男人的胳膊還是女人的胳膊。
一會兒門簾被擁擠的人群朝裡掀将起來,被人群托着,像一塊遮篷。
一會兒門簾朝外托起,将那個正趕來維持秩序的教皇的瑞士衛士一頭蒙在裡面。
我們坐的地方離人群較遠,旁邊是教皇的兩三個随從,他們顯得非常困乏,巴望時間快點過去&mdash&mdash也許教皇也在等着快快結束。
因此,我們坐在那裡可以更方便地觀看這一稀奇古怪的表演,比聽詩篇還要方便。
有時候,一陣悲恸的歌聲傳來,聽起來非常悲哀;接着又由強變弱,聲音低沉;不過我們聽到的就是這些。
還有一次,聖彼得大教堂舉辦聖物展覽,時間是晚上六點至七點。
由于大教堂一片黑暗,氣氛陰沉沉的,聖物展覽非常引人注目,參觀的人非常多。
由三位神甫将聖物一件件拿上來展出的那個地方是靠近主祭壇的一個高台。
那裡是教堂内唯一點着燈的地方。
祭壇旁邊總是點着一百一十二盞燈,此外,在聖徒彼得的黑色塑像旁邊還有兩支很長的蠟燭;不過在這座如此宏偉的建築裡,那也算不了什麼。
當那些像畫或鏡子一樣閃光的東西拿出來展示的時候,氣氛陰沉,人們一個個都擡頭仰望,走道上虔誠的教徒無不拜服,這倒也使展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舉起聖物讓大家受到啟示的方式非常荒誕,展覽聖物的地方又非常高,真叫人有點覺得受了愚弄,因而減弱了由于完全相信這些都是真聖物而産生的慰藉。
到了複活節前一周的第五天,我們去觀看教皇在西斯廷教堂裡轉交聖體,存放到梵蒂岡的另一座教堂卡佩拉·保利納去;這是象征救世主複活之前的埋葬的儀式。
我們與一大群人(四分之三是英國人)一起,在寬敞的長廊内大約等了一個小時,這時候他們又在西斯廷教堂内唱第五十一篇《詩篇》。
長廊與這兩所教堂都可通:教皇必定要通過的那扇門偶爾間的一開一關,吸引了每一個人的目光。
這一開一關之間,人們所見到的最了不得的場面也不過是一個人爬在梯子上,點起無數支蠟燭;然而每開一次門就有一大群人非常可怕地朝這把梯子和這個人擁去,仿佛(我真這麼覺得)一大隊英國騎兵朝滑鐵盧挺進。
不過那人并沒有被撞下來,梯子也沒有被推倒;因為,所有的蠟燭點亮之後,那梯子在人群中做出了最奇怪的滑稽動作&mdash&mdash那人便在人群中扛着那把梯子;最後那梯子就歪歪斜斜地靠在長廊的壁上,正在這時,另一間教堂的門開了,又開始唱起《詩篇》來,那表明教皇要來了。
在這緊急關頭,先前就在将三五成群的人們驅趕到一旁的衛隊的衛兵,在長廊裡列隊站定了:隊伍來了,走在兩排衛兵的中間。
隊伍中有幾個唱詩班的歌手,接着是許多教士,兩個人一排,手中拿着&mdash&mdash至少是相貌端正的教士手中拿着&mdash&mdash點燃的蠟燭,好讓燈光将他們的臉照得一清二楚;因為室内暗下來了。
相貌不端正,或者沒有長須的人,他們總算也拿着他們的蠟燭,凝神沉思起來。
《詩篇》唱得非常單調,非常郁悶。
隊伍慢慢地走過去,進入了教堂,那單調、郁悶的歌聲随着前面的隊伍唱遠了,又随着後面的隊伍唱近了。
最後教皇來了,他走在潔白的緞子華蓋底下,兩手捧着聖體;在教皇的前後,簇擁了一群紅衣主教和教堂牧師會的成員,前呼後擁,非常壯觀。
教皇過來時衛兵一律下跪;兩旁觀看的人也都鞠躬緻意。
這樣,教皇進入了教堂。
潔白的緞子華蓋在他進門時拿走了,代之以一把潔白的緞傘,撐在年老教皇的可憐的頭上。
教皇進入之後,隊伍最後還有幾個人,他們也都進入了教堂。
然後教堂的門關上了,儀式完畢了。
大家又拼命地擁出去,去看别的場面,他們說,真不值得來看。
我以為人們最愛看、看的人最多的場面(複活節和第二天的活動除外,那些活動不分貴賤都可以參加)是教皇給十三個人濯足,那十三人代表耶稣的十二門徒和出賣耶稣的猶大[59]。
舉行這一虔誠的祭禮的地方是在聖彼得大教堂内的一個小教堂内。
小教堂為舉行這一儀式而布置一新。
十三個人&ldquo一字兒排開&rdquo,坐在一條很高的長凳上,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局促不安,因為天知道有多少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瑞士人、德國人、俄國人、瑞典人、挪威人以及其他外國人的眼睛,在這整個儀式過程中緊緊盯着他們的臉。
他們身穿白袍,頭戴硬繃繃的白帽,樣子活像英國大啤酒杯,隻是沒有柄。
每人手中拿一束花,有一顆大的甘藍那麼大;其中兩人在這個場合戴着眼鏡:想起他們兩人扮的角色,我覺得那眼鏡是那一身裝束的可笑的附屬品。
挑選這些&ldquo門徒&rdquo的人是很有眼光的。
扮使徒約翰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年輕人。
使徒彼得是一個模樣端莊的老年人扮的,他留着褐色長須;扮猶大的是一個如此虛僞的大騙子(可是我看不出他臉上的表情是真的,還是裝出來的),我真覺得,倘若他扮演這個角色一直到猶大死為止,自己去吊死了,那麼大家都會滿意的。
由于留給女人坐着觀看這一情景的兩個包廂裡已經擠得水洩不通,要走近一些也是絕不可能的,我們就與一大群人及時站到餐桌邊去了。
教皇就在那餐桌邊親自侍候着那十三個人。
在梵蒂岡的樓梯上經過一番争鬥,又與教皇的瑞士衛士發生了幾次面對面的争吵之後,一群人擁進室内。
這是一個很長的樓座,懸挂着紅白帷幕,也有一個留給女人的大包廂(在這些場合女人須穿黑服,披黑面紗),還有一個豪華包廂是留給那不勒斯國王和他的随從的。
那張餐桌就擺在樓座一邊的高台上,餐桌上擺得像舞會晚餐,還裝飾着耶稣門徒的像。
那些仿制的耶稣門徒的刀和叉放在餐桌靠牆的那一邊,這樣,那些刀叉就可以再次讓人們清清楚楚地看一看。
房間的中央擠滿了男人;人群非常擁擠;室内熱氣騰騰;人們你推我擠的,有時真覺得可怕。
濯足儀式之後,人們一擁而入,那時是最擁擠的時候;接着,隻聽得一聲聲尖叫和呼喊,一隊皮得蒙騎兵隻好進來替瑞士衛士解圍,協助他們平息騷亂。
女人們搶位子特别兇狠。
我認識的一位太太,在留給女人坐的包廂内,被一個身強力壯的婦人從位子上攔腰抱起來,搶了她的座位。
包廂裡還有一個女人(坐在同一包廂的後排),她為了要讓自己坐得舒服一些,拿一枚大别針去戳坐在前面的人。
坐在我旁邊的人很想看看餐桌上放了些什麼東西;一位英國人似乎竭盡全力,定要查明餐桌上是否有芥末。
&ldquo天哪,餐桌上有醋!&rdquo在他踮起腳來望了很久、并遭到四周的人推擠和痛打之後,我聽見他對他的朋友這樣說了一句。
&ldquo還有油!!我看得清清楚楚,裝在瓶子裡!哪位坐在前面的,看得見餐桌上放着芥末嗎?先生,您能不能告訴我?您是不是看見一隻芥末瓶了?&rdquo 人們等候了很久,十二門徒和猶大終于在高台上出現了。
他們被引至餐桌前,排成一排,以彼得為首。
十二個門徒拿起花束來聞了很久,猶大&mdash&mdash使勁地翕動着兩片嘴唇&mdash&mdash則在心裡祈禱,這時候人們久久地凝視着他們。
接着,教皇在一群紅衣主教和其他要人的簇擁下出現了。
他身穿一件猩紅長袍,頭戴一頂白緞便帽,手拿一隻小小的金水瓶。
他用水瓶在彼得的一隻手上倒了一點水。
他旁邊的一個随從手裡捧着一隻金盆子。
第二個随從手裡拿着一塊細布。
第三個随從手裡拿着彼得的花束,那是剛從彼得那裡接過來的。
教皇動作相當迅速地從頭至尾給十三個人滴了水(我看那猶大尤其為教皇的謙和所感動)。
接着,十三個人都坐下來用餐。
教皇做了餐前感恩禱告。
彼得坐首席。
餐桌上有白葡萄酒,有紅葡萄酒,菜肴看上去非常豐盛。
每道菜都是分成一份份以後端上來的,一人一份;紅衣主教跪在地上,将一份份的菜遞給教皇,再由教皇遞給那十三個人。
猶大面對着他那一份,變得膽小,不敢伸手,可憐見兒的,腦袋垂向一邊,仿佛他沒有一點兒胃口,那樣子真無法形容。
彼得是一個心地善良、身體健康的老人,他入了席,如俗話所說,要&ldquo戰而勝之”上什麼菜吃什麼菜,來者不拒(他吃的是最佳的肴馔,因為他坐的是首席),同誰也不說一句話。
菜肴大抵是魚和蔬菜一類。
教皇還給這十三個人斟酒。
席間自始至終都有一個人拿着一本很大的書&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