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
關燈
小
中
大
柱。
約定的信号一發出,群馬立即放開四蹄飛奔。
馬沿着整條科索大街大聲叫喊的人們讓開的一條跑道,風馳電掣而過。
誰都知道,馬背上沒有人騎着,卻裝飾着閃亮的飾物,打了結的馬鬃上插了絢麗的飾物,兩側的馬腹懸挂了帶刺的小重錘,催馬快跑。
馬飾叮叮當當地響,馬蹄觸着硬石路,發出了一片嘩啦啦的聲音。
在響着一陣陣呐喊聲的街上,群馬奔騰,不,簡直是萬炮轟鳴&mdash&mdash而群馬奔騰的聲音又被人山人海中發出的歡呼聲、呐喊聲、掌聲所淹沒。
可是賽馬一下子就結束了&mdash&mdash幾乎是一瞬間的事。
又一陣轟鳴震撼了羅馬城。
馬群沖進了橫鋪在街道上攔馬的地毯,到達了終點。
勝利者得了獎(一部分獎品是可憐的猶太人獻的,他們沒有參加賽跑,因此獻出物品作為補救)。
這一次的活動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說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場面已經是那樣的豐富多彩,那樣的歡騰,到處都是人山人海,那麼到了最後一天,狂歡活動則達到了頂峰,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亂,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滿耳是嬉戲打鬧的喧嘩聲。
我此刻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覺得頭昏目眩。
最後一天,同樣的狂歡活動又進行到了同一個時刻,比先前更加激烈,更加狂熱。
賽馬又舉行了一次;又是萬炮轟鳴;又是一片歡呼聲、掌聲;接着又響起一陣轟鳴;賽馬又結束了;勝利者又得了獎。
但是那一輛輛的馬車,車内堆積了厚厚的一層小糖果,車外琳琅滿目,挂滿了鮮花,也積滿了塵土;馬車已不是三個鐘頭以前的模樣了,簡直叫人認不出來。
馬車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擁入科索大街,不一會就将這條大街擠得水洩不通,進退不得。
因為最後一項狂歡活動&mdash&mdash吹燈會&mdash&mdash就要在這裡舉行。
身前身後都是叫賣小蠟燭&mdash&mdash它很像英國的聖誕蠟燭&mdash&mdash的聲音:&ldquoMoccoli,Moccoli!EccoMoccoli!&rdquo[12]&mdash&mdash這是一項新的狂歡活動;白天不時聽到的、響徹在其它叫聲之上的叫賣花束的聲音&mdash&mdash&ldquoEccoFióri!EccoFior-r-r!&rdquo[13]&mdash&mdash現在早已聽不到了。
當那些五色斑斓的懸挂物和衣飾在暮霭中漸漸變得暗淡,融入一種昏暗、陰郁、單一的顔色的時候,各處的燈火開始閃現了:窗口的燈,屋頂上的燈,陽台上的燈,馬車裡的燈,行人手中提着的燈。
漸漸地,漸漸地,一盞一盞,燈越來越多,終于整條長街變成了一條火龍。
這時候街上每一個人的腦子裡想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要把别人的蠟燭吹滅,保護好自己的蠟燭,千萬不能讓人吹滅了。
不管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老爺還是太太,王子還是農民,本地人還是外國人,人人都在尖叫、大聲嚷嚷!朝被吹滅的蠟燭喊着:&ldqu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rdquo(吹滅了!吹滅了!)喊聲此起彼伏。
喊到後來,隻聽見齊聲高呼的這兩個字,夾雜着一陣陣的笑聲。
這時候的大街是人們所能想象的最不尋常的情景。
馬車慢慢地走着,人人都站在座位上,或者站在駕車人的位子上,伸直了胳膊把蠟燭高舉在頭上,這樣可以更加安全,不會被人吹滅了。
有的人給蠟燭加了一個紙罩,有的人手裡拿的是沒有紙罩的一把小蠟燭。
有的舉着熊熊的火把,有的是昏黃的小蠟燭。
不乘車的男人在車輪之間悄悄地觀察,尋找機會,突然蹿到一支蠟燭面前,将它一口吹滅。
有的爬到人家馬車上去硬搶。
有的人從馬車上下來去讨了一支或是偷了一支蠟燭,想将馬車上被吹滅的蠟燭重新點起來,卻不幸被人截住,他被人追着,繞着自己的馬車兜圈,還來不及登上馬車将蠟燭點亮,就被人吹滅了。
有的摘下頭上的帽子站在車廂門口,彬彬有禮地向一個好心腸的太太借個火點香煙,正當她滿心狐疑是否要遞過蠟燭去的時候,他将她用小手小心翼翼擋着的蠟燭吹滅了。
有的從窗口探出身子,放下裝有鈎子的長繩去偷人家手中的蠟燭,有的伸出一根頭上紮着手帕的枝條,正當一些人洋洋自得的時候,巧妙地将他們手中的蠟燭扇滅了。
有的人躲在角落裡等待着好時機,拿着長戟一樣的東西,突然跳出來,呼的一下把熊熊的火把撲滅了。
有的緊緊圍住一輛馬車,寸步不離。
有的人瞄準人家手中吹不滅的小燈籠,雨點似的扔着橘子和花束,或瞄準一疊羅漢中最上面的那個人,向他高高舉在頭上、藐視一切的昏暗的蠟燭頻頻進攻!SenzaMoccolo!SenzaMoccolo!花容月貌的婦人,在馬車裡站起來,手指着吹滅的燈,不住地嘲笑,當那輛馬車從身邊經過時,她們一面拍手,一面叫道:&ldqu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rdquo低矮的陽台上,擠滿了面容可愛、服飾豔麗的少女,她們在與街上的進攻者對戰。
那些人要爬上陽台來,她們中有的挺身上前擋住他們,有的彎下身去,有的倚在欄杆上,有的往後退去&mdash&mdash嬌嫩的雙臂和胸脯&mdash&mdash優美的身姿&mdash&mdash耀眼的燈火,飄拂的衣裙,SenzaMoccol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o-o!&mdash&mdash正當人們狂熱地喊叫,争搶得最激烈的時候,教堂尖頂上傳來了鐘聲,召喚人們去向聖母馬利亞祈禱,狂歡節瞬息間結束了&mdash&mdash就像一支小蠟燭,一口氣就吹滅了! 晚上,在劇院裡舉行化裝舞會。
那舞會與倫敦的一樣乏味和無聊,隻是到了十一點鐘清場時,那動作之迅速,倒是實在驚人。
舞台後面靠牆站了一排士兵,他們好像一把大掃帚,将人們統統掃出了劇院。
Moccoletti(這個詞的單數形式是Moccoletto,它是Moccolo加上表示&ldquo小&rdquo的-etto構成的,意即&ldquo小燈&rdquo或&ldquo燭花&rdquo)&mdash&mdash吹燈之戲,有人認為,那是一種以滑稽有趣的方式悼念狂歡節的完結的儀式,天主教會表示悲哀就離不開蠟燭。
然而,不管它是悼念儀式,還是古代祭農神節的殘餘,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還是起源于别的風俗,我将永遠把這盛會記在心裡,将那狂歡的情景記在心裡,那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情景。
狂歡活動的所有參加者,包括那最底層的人(在那些爬馬車的人中,許多都是最普通的男人和兒童),從頭至尾興緻勃勃的勁頭,與狂歡節的天真活潑,都令人歎為觀止。
因為,盡管對這種不顧别人、充滿個人表現的遊戲說這樣的話也許有點不倫不類,然而,狂歡節期間沒有一點粗野魯莽的行為,男女混雜的大聚會中最文明的也不過如此。
在整個狂歡節期間,到處充滿了一種普遍的、幾乎是孩子氣的天真無邪和相互信任的感情。
在教堂召喚人們去向聖母馬利亞祈禱的鐘聲宣告狂歡節已經結束後,在整整一年中人們都會不無痛苦地回味這種感情。
狂歡節過去了,複活節前的一周還未到來,人們度完了一個節日都紛紛散去,為了另一個節日又重新趕回來的人還不多。
就在這平靜的時日裡,我們抽了幾天空,去看看整個羅馬城,否則,好像責任未盡似的。
我們大清早就出門,晚上很晚才回來,真是早出晚歸,整天忙碌。
我相信,我們已經熟悉了城内的每一根柱子和城外的全部鄉村。
尤其是,我參觀了這麼多的教堂,沒等看完全城教堂的一半我就卻步了,免得在我有生之年裡再也不想進教堂了。
然而,我幾乎每天總要抽一點時間再去看看競技場,并且驅車到城外塞西麗亞·彌苔拉之墓以遠的遼闊的大平原。
我們在這些驅車訪古迹的過程中,常常會遇上一群英國旅遊者,我熱切地希望同他們認識認識,交談幾句,但沒能如願以償。
他們是一位叫戴維斯的先生和他的幾個朋友。
戴維斯太太在那一行人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那一行人又總是到處跑,因此她的大名無人不曉。
在複活節前的那一周裡,每個儀式的每個場面,每個場面的每個時刻,他們總是在場。
在那以前的兩三周時間裡,每一座墓冢,每一座教堂,每一處廢墟,每一所繪畫陳列館,他們都去過;我從來不曾看見她有過一分鐘的安靜。
在深深的地下教堂裡,在高高的聖彼得大教堂裡,在城外的大平原上,在令人窒息的猶太人居住區裡,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
我總覺得她什麼也沒有看到,什麼也沒有去看。
她老是有什麼東西忘記裝進她的草編手提包;丢了東西之後她總是全力以赴,在大把大把的半便士英國硬币裡尋找,這些硬币像海灘上的沙鋪在她那隻草包底上。
她那一行人(都是從倫敦來的,訂了契約,一行十五至二十餘名)配備了一名職業導遊。
倘若那導遊擡起兩眼望着戴維斯太太,她總是要打斷他的話,說道,&ldquo喔,上帝保佑,别叫人心煩了!你說什麼來着?我怎麼一個字也聽不懂!你使足了力氣說得臉色發青,也還是一個樣,我聽不懂!&rdquo戴維斯先生那件黃褐色的大衣總是不離身,手裡總是拿着一把綠色的大傘,他常常為一種緩慢地産生的好奇心所驅使,做出異乎尋常的事來。
譬如,他會去揭開墓中骨灰甕的蓋子,看看裡面的骨灰,仿佛裡面裝的是泡菜&mdash&mdash還會用雨傘的尖頭一行行地劃過碑文,一面深思熟慮地說,&ldquo你瞧,這個字母是B,那是一個R,我們就該這樣去看,正是這樣!&rdquo他那研究文物的習慣常常叫他掉隊。
戴維斯太太,還有那一行人,感到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老是提心吊膽的,生怕戴維斯走丢了。
這就弄得大家在最不适當的地方,而且是在最不該高聲喊叫的時候,尖聲喊叫戴維斯先生。
他從某一個墳墓走出來,活像一個不懷惡意的食屍鬼,來到大家面前,說,&ldquo我來了!&rdquo這時,戴維斯太太見了他總是說,&ldquo你會被活埋在外國的,想保護你也是枉費心機!&rdquo 戴維斯夫婦和他們那一行人,從倫敦到達這裡大約花了九至十天時間。
一千八百年前,克勞第厄斯[14]統率的古羅馬軍團,拒不出征戴維斯夫婦的祖國,硬說那個地方是遠在這個世界之外。
在羅馬的可以稱為&ldquo次名勝&rdquo[15]的地方當中,有一處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遊人常可以在那裡見到這頭&ldquo幼獅&rdquo,它的窩就在從斯巴納廣場通向蒙地三一教堂的長石階上。
說得明白一點,這些石階是藝術家的&ldquo模特兒&rdquo雲集的勝地,他們常在那裡等候受雇的機會。
我初次到那裡的時候,怎麼也揣摩不出為什麼那些臉我是這樣熟悉;為什麼他們的各種姿勢與裝束幾年來一直在我的腦際萦回;他們在大白天裡像沉重的、無法擺脫的許多惡夢,突然在羅馬出現在我的面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我不久就發現,我們在各個藝術展覽館的壁上相識多年了,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有一位老先生,留着長長的白發和胡子,據我所知,在英國皇家藝術院[16]的目錄冊中,有一半可以找到他。
這是令人肅然起敬或德高望重的模特兒。
他手中握一根長手杖。
手杖上的每一處凸出部分和彎曲部分,都非常忠實地反映在畫中,我已見過無數次了。
還有一個男子,披着一件藍色的鬥篷,他老是裝出在太陽下閉起眼睛躺在那裡的樣子(隻要天上有太陽),而我也不必贅言,他其實一點也沒有睡着,兩條腿該怎麼放他心裡一清二楚。
這是閑适的模特兒。
另一個男子,身上裹着一件黃褐色的鬥篷,他雙臂緊抱着,倚在牆上,兩眼斜睨,一頂寬邊軟呢帽幾乎遮沒了雙眼。
這是刺客的模特兒。
另一個男子,他總是在那裡回頭顧盼,好像要走開,但他一步也沒有動。
這是目空一切或不屑一顧的模特兒。
至于天倫之樂和聖潔的家庭的模特兒,那就不怎麼稀罕了。
因為在這長長的石階上真可謂俯拾即是。
這事情的妙處在于:他們都是世間最虛假的流浪漢,是為了做模特兒而特别裝出來的,在羅馬找不到與他們完全相似的人,在這地球的任何别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找不到與他們完全相似的人。
我在前面寫到的狂歡節,使我想起了有人說過的話,即狂歡節是四旬齋前的喜慶活動[17]的假舉哀(狂歡節儀式以普遍的痛苦而告終),也使我想起了羅馬的真舉哀和真出殡。
同意大利的大多數其它地方一樣,人死之後,屍體普遍都是随随便便地處理的,這一點是特别吸引外國人的。
這并非由于活着的人能來得及将對死者的懷念與牢牢銘刻在活着的人心中的死者音容笑貌分隔開來;而是因為人死之後很快就要埋葬,幾乎在死後二十四小時内,有的在十二小時内就要埋葬。
在羅馬,與我已經寫到過的熱那亞所流行的一樣,也有扔屍體的深坑,那些深坑在一片荒涼、空曠、蕭瑟的大空地上。
我去參觀的時候正是中午,我看到那裡停放着一口白皮松木棺材,沒有任何遮蓋,沒有棺罩,而且棺材的松木闆很薄,倘有一隻騾子跑到那裡,一腳就可以踩出一個窟窿來。
那口孤零零的棺材就馬馬虎虎地停放在深坑口,而且向一邊傾斜,任憑風吹日曬。
&ldquo怎麼讓它這樣放在這裡?&rdquo我問那個領着我們參觀的人。
&ldquo半個鐘頭之前剛放在這裡,先生,&rdquo他答道。
我記起來了,我們來的時候,那出殡的隊伍才回去,我們在路上遇到過他們,隻見他們三三兩兩,步履輕快而矯健。
&ldquo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擡進深坑裡去?&rdquo我問他。
&ldquo等車子一來就動手,深坑晚上開,&rdquo他答道。
&ldquo不用車子而是由人擡到這裡,那得花多少錢?&rdquo我問他道。
&ldquo十個斯古迪,&rdquo他答道(約二英鎊二先令六便士)。
&ldquo沒有付什麼錢的都擡到聖瑪麗亞·台·康索拉齊翁教堂,&rdquo他接着說道,&ldquo晚上一起用車子運到這裡。
&rdquo我站在那裡朝那棺材望了一會兒,隻見棺材頂上草草地寫了兩個姓名的起首字母,我轉過臉去。
大概我的臉上露出了非常不喜歡讓棺材這樣暴露在那裡的表情;因為他聳了聳肩,輕松活潑,愉快地一笑,答道,&ldquo可是,他已經死了,先生,他已經死了。
為什麼就不可以呢?&rdquo 在許許多多的教堂中,我特别要提一提其中的一座教堂。
這就是阿勒·凱裡教堂。
據說,這座教堂是在古代朱庇特·費勒特裡厄斯神殿的遺址上建造的,它的一側有又長又陡的石級相通,倘若石級盡頭上沒有一群長胡須的占蔔者,就會顯得不完整。
這座教堂因藏有一尊令人驚歎的木雕聖嬰耶稣像而著稱。
我第一次見到這令人驚歎的聖嬰耶稣像的情景是這樣的,用法律術語來說,是以下述方式,即: 一天下午,我們走進了這座教堂,順着長排的陰郁的圓柱(因為這些建造在古代神殿遺址上的古老教堂都是陰暗而令人不快的)向遠處望着。
正在這時,我們的有膽量的旅遊從仆匆匆跑進來,隻見他樂滋滋的,笑得合不攏嘴。
他要我們立即跟他走,一刻也不要延誤,因為他們要讓一些經過挑選的遊客瞻仰聖嬰耶稣木雕像。
于是我們急急匆匆地趕到了一處像教堂祈禱室或是聖器收藏室的地方,那裡緊挨着主祭壇,但不在這座教堂裡。
我們到了那裡,隻見已有幾個經過挑選的人聚集在那裡,那是兩三個男女天主教徒(不是意大利人)。
一個兩頰凹陷的年輕修道士正在點幾支蠟燭,另一個修道士正在他棕色的粗布僧袍外面套上法衣。
蠟燭就放在一個像祭壇一樣的地方,上方有兩個很好看的雕像,就同英國随便哪個集市上都可買到的一樣。
我想那是聖母與聖約瑟,他們非常虔誠地俯視着一個木盒,盒子緊蓋着。
修士甲,即那個兩頰凹陷的,将那些蠟燭點上之後,跪到一個角落裡,面對着這個盒子。
修士乙戴上一雙裝飾考究的繡金手套,畢恭畢敬地捧起那木盒,放到聖壇上。
他接着一次又一次地屈膝,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着禱詞,然後才打開盒子,拿下盒子的面闆,從盒子裡揭開一層又一層的緞蓋和飾帶。
女人們一開頭就跪在那裡;當修道士乙将木雕像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那幾個男人也虔誠地跪下了。
木雕像的面孔很像美國矮人大拇指湯姆[18]将軍:穿了華麗的緞衫,紮着金色的飾帶,珠寶琳琅滿目,十分耀眼。
它的頸項、胸口、腹部,幾乎無處沒有虔誠的教徒奉獻的閃爍的珠寶。
接着,他将那偶像從盒子裡取出來,捧着它在跪着的教徒中間巡回,還用偶像的臉去碰一下每個人的額頭,讓大家去吻偶像的粗制濫造的腳&mdash&mdash就連從大街上跑進來的一個滿臉污垢、衣衫褴褛的小孩子也跟着大家這樣做了。
儀式完畢之後,修士乙又将偶像放入盒内。
跪着的人此時都站起身來,圍着偶像悄聲稱贊那些珠寶。
修士乙等人們稱贊完了重又将緞蓋披在木雕上,蓋緊了盒子,放回原處,最後将這一切(包括聖母、聖約瑟等雕像在内)全都鎖在折門内。
這時他脫下法衣,從瞻仰木雕像的教徒手中接過照例都收的&ldquo小費”此時,修道士甲用紮在一根長竿頭上的熄火器,一支一支地将蠟燭都熄滅了。
蠟燭熄滅了,費也收了,兩名修士走了,瞻仰偶像的人也散了。
過了沒多久,我又在街上看到這座木雕像,他們隆重地捧着它,到一個病人家裡去。
他們常常是哪裡有病人就捧着它到那裡去,跑遍了整個羅馬城;然而,我知道,它并非總是如希望的那樣靈驗。
因為,前呼後擁的人伴送這木雕像,來到身體孱弱、精神高度緊張的病人的床邊,病人因此而吓得一命嗚呼也不是少見的事。
請的最多的是女人生孩子的時候,這時它往往大顯神通,所以女人臨産時,倘若不像通常那樣順利,就會趕緊打發人去請聖嬰耶稣木雕像急速前來助産。
木雕像是無價之寶,深受人們的信賴&mdash&mdash尤其是在這偶像所屬的宗教團體當中。
從一位教士的近親(他本人也是天主教徒,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說的話中聽來,一些虔誠的而又了解内情的天主教徒,并不認為這偶像是萬能萬靈的,這使我聽了很高興。
那位教士要那個向我提供消息的人保證,絕不讓那木雕像進入他們兩人都有些意思的一位生病婦人的房内。
&ldquo因為,&rdquo他說,&ldquo倘若那些修道士用那偶像去打擾她,而且他們自己也闖入她的房内的話,那一定會送了她的命的。
&rdquo于是,那個向我提供消息的人注視着窗外,見那木雕偶像一來,便婉言謝絕,連門也不開。
還有一次,這位向我提供消息的人路過一處,隻聽得人家說那木像要擡到一個氣味難聞的小房間裡去,他竭力阻止他們進入這間躺着一個就要斷氣的可憐姑娘的房間。
可是,他的阻止無濟于事,前呼後擁的一群人圍住了她的病榻,她斷氣了。
在偶爾得閑走進聖彼得大教堂來,跪在走道上,悄然說上幾句禱詞的人中,也有各類學校的學生,他們有一些是神學院的學生,有些是别的學校的,一來就有二三十人。
這些學生娃娃排成一列跪在那裡,壓陣的是一個高個子、闆着臉兒的穿黑袍的先生。
他們那樣子看上去仿佛是一副豎着的、一碰就要倒的紙牌,最後是一張特别大的梅花&ldquoJ&rdquo。
到了主祭壇處讓他們解散了一會,他們就亂爬了,然後又亂七八糟撲通撲通地跳下來,重新排好隊,向聖母堂,或聖餐室走去,倘使有人真的撞了他們的先生,那一整隊的學生娃娃就會跟着突然一個個倒在地上。
最奇怪不過的是所有的教堂都共有的那種景象。
同樣的單調、有口無心、沒精打采的吟誦老是可以聽到;同樣的陰暗的建築物,由于教堂外面街道上那樣明媚,教堂内顯得愈加陰暗了;同樣的光線昏暗的燈;同樣的人在各處跪着;在這個或那個祭壇前,同樣的教士背朝着你,他們的背上繡着同樣的大十字架;無論這個教堂與那個教堂在大小、形狀、财富、建築等方面有多少差異,情形依舊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蓬頭垢面的乞丐中斷他們的低聲祈禱,向人們求乞;同樣面目凄慘的跛子站在門口,露出那殘廢的肢體;同樣的瞎子,手中搖着像胡椒瓶那樣的小罐子,發出丁丁的響聲&mdash&mdash那是用來儲放人們施舍給他們的東西的;在一幅人物衆多的畫中,惟有聖徒和聖母的頭上有一頂銀冠,而且畫中山上的一個很小的人,他的頭飾竟比前景中的一座聖殿還要大,比鄰近綿延幾英裡的景物還要大;人人頂禮膜拜的神龛或偶像,同樣地琳琅滿目,上面挂滿了銀質的小十字架和心形物,以及諸如此類的物品&mdash&mdash仿佛所有的珠寶商店都集中到了這裡;崇敬與亵渎,誠笃與冷漠,都同樣怪誕地混雜在一起&mdash&mdash他們跪在石闆地上,同時又朝地上大聲地吐着痰;他們會停下祈禱,站起身來,乞讨一點東西,或關心一下别的俗務,然後又跪下來,從剛才中斷的地方繼續做悔罪的祈禱。
我在一個教堂裡遇見一個女人,她跪在地上祈禱,見我們過去她站起身來,遞給我們一張名片,原來是一個教授音樂的,接着又跪下祈禱去了;在另一個教堂裡,我又看見一個體面的紳士,手握一根粗大的手杖,從那虔誠的祈禱中站起來,迎頭痛打他的狗,因為那隻狗汪汪地朝另外一隻狗嚎叫。
而當狗的主人悄然回到先前的靜思默想中去的時候,汪汪聲又響徹了整座教堂&mdash&mdash主人一面口中念念有詞,一面兩眼緊緊盯着他的狗。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教堂裡總可以看到形狀各不相同的容器,專供收集虔誠的教徒捐錢币之用。
有的是一個錢盒,放在禮拜者和與真人一樣大的木雕耶稣像之間;有的是小箱子,專
約定的信号一發出,群馬立即放開四蹄飛奔。
馬沿着整條科索大街大聲叫喊的人們讓開的一條跑道,風馳電掣而過。
誰都知道,馬背上沒有人騎着,卻裝飾着閃亮的飾物,打了結的馬鬃上插了絢麗的飾物,兩側的馬腹懸挂了帶刺的小重錘,催馬快跑。
馬飾叮叮當當地響,馬蹄觸着硬石路,發出了一片嘩啦啦的聲音。
在響着一陣陣呐喊聲的街上,群馬奔騰,不,簡直是萬炮轟鳴&mdash&mdash而群馬奔騰的聲音又被人山人海中發出的歡呼聲、呐喊聲、掌聲所淹沒。
可是賽馬一下子就結束了&mdash&mdash幾乎是一瞬間的事。
又一陣轟鳴震撼了羅馬城。
馬群沖進了橫鋪在街道上攔馬的地毯,到達了終點。
勝利者得了獎(一部分獎品是可憐的猶太人獻的,他們沒有參加賽跑,因此獻出物品作為補救)。
這一次的活動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說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場面已經是那樣的豐富多彩,那樣的歡騰,到處都是人山人海,那麼到了最後一天,狂歡活動則達到了頂峰,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亂,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滿耳是嬉戲打鬧的喧嘩聲。
我此刻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覺得頭昏目眩。
最後一天,同樣的狂歡活動又進行到了同一個時刻,比先前更加激烈,更加狂熱。
賽馬又舉行了一次;又是萬炮轟鳴;又是一片歡呼聲、掌聲;接着又響起一陣轟鳴;賽馬又結束了;勝利者又得了獎。
但是那一輛輛的馬車,車内堆積了厚厚的一層小糖果,車外琳琅滿目,挂滿了鮮花,也積滿了塵土;馬車已不是三個鐘頭以前的模樣了,簡直叫人認不出來。
馬車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擁入科索大街,不一會就将這條大街擠得水洩不通,進退不得。
因為最後一項狂歡活動&mdash&mdash吹燈會&mdash&mdash就要在這裡舉行。
身前身後都是叫賣小蠟燭&mdash&mdash它很像英國的聖誕蠟燭&mdash&mdash的聲音:&ldquoMoccoli,Moccoli!EccoMoccoli!&rdquo[12]&mdash&mdash這是一項新的狂歡活動;白天不時聽到的、響徹在其它叫聲之上的叫賣花束的聲音&mdash&mdash&ldquoEccoFióri!EccoFior-r-r!&rdquo[13]&mdash&mdash現在早已聽不到了。
當那些五色斑斓的懸挂物和衣飾在暮霭中漸漸變得暗淡,融入一種昏暗、陰郁、單一的顔色的時候,各處的燈火開始閃現了:窗口的燈,屋頂上的燈,陽台上的燈,馬車裡的燈,行人手中提着的燈。
漸漸地,漸漸地,一盞一盞,燈越來越多,終于整條長街變成了一條火龍。
這時候街上每一個人的腦子裡想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要把别人的蠟燭吹滅,保護好自己的蠟燭,千萬不能讓人吹滅了。
不管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老爺還是太太,王子還是農民,本地人還是外國人,人人都在尖叫、大聲嚷嚷!朝被吹滅的蠟燭喊着:&ldqu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rdquo(吹滅了!吹滅了!)喊聲此起彼伏。
喊到後來,隻聽見齊聲高呼的這兩個字,夾雜着一陣陣的笑聲。
這時候的大街是人們所能想象的最不尋常的情景。
馬車慢慢地走着,人人都站在座位上,或者站在駕車人的位子上,伸直了胳膊把蠟燭高舉在頭上,這樣可以更加安全,不會被人吹滅了。
有的人給蠟燭加了一個紙罩,有的人手裡拿的是沒有紙罩的一把小蠟燭。
有的舉着熊熊的火把,有的是昏黃的小蠟燭。
不乘車的男人在車輪之間悄悄地觀察,尋找機會,突然蹿到一支蠟燭面前,将它一口吹滅。
有的爬到人家馬車上去硬搶。
有的人從馬車上下來去讨了一支或是偷了一支蠟燭,想将馬車上被吹滅的蠟燭重新點起來,卻不幸被人截住,他被人追着,繞着自己的馬車兜圈,還來不及登上馬車将蠟燭點亮,就被人吹滅了。
有的摘下頭上的帽子站在車廂門口,彬彬有禮地向一個好心腸的太太借個火點香煙,正當她滿心狐疑是否要遞過蠟燭去的時候,他将她用小手小心翼翼擋着的蠟燭吹滅了。
有的從窗口探出身子,放下裝有鈎子的長繩去偷人家手中的蠟燭,有的伸出一根頭上紮着手帕的枝條,正當一些人洋洋自得的時候,巧妙地将他們手中的蠟燭扇滅了。
有的人躲在角落裡等待着好時機,拿着長戟一樣的東西,突然跳出來,呼的一下把熊熊的火把撲滅了。
有的緊緊圍住一輛馬車,寸步不離。
有的人瞄準人家手中吹不滅的小燈籠,雨點似的扔着橘子和花束,或瞄準一疊羅漢中最上面的那個人,向他高高舉在頭上、藐視一切的昏暗的蠟燭頻頻進攻!SenzaMoccolo!SenzaMoccolo!花容月貌的婦人,在馬車裡站起來,手指着吹滅的燈,不住地嘲笑,當那輛馬車從身邊經過時,她們一面拍手,一面叫道:&ldqu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rdquo低矮的陽台上,擠滿了面容可愛、服飾豔麗的少女,她們在與街上的進攻者對戰。
那些人要爬上陽台來,她們中有的挺身上前擋住他們,有的彎下身去,有的倚在欄杆上,有的往後退去&mdash&mdash嬌嫩的雙臂和胸脯&mdash&mdash優美的身姿&mdash&mdash耀眼的燈火,飄拂的衣裙,SenzaMoccolo,SenzaMoccolo,SenzaMocco-lo-o-o!&mdash&mdash正當人們狂熱地喊叫,争搶得最激烈的時候,教堂尖頂上傳來了鐘聲,召喚人們去向聖母馬利亞祈禱,狂歡節瞬息間結束了&mdash&mdash就像一支小蠟燭,一口氣就吹滅了! 晚上,在劇院裡舉行化裝舞會。
那舞會與倫敦的一樣乏味和無聊,隻是到了十一點鐘清場時,那動作之迅速,倒是實在驚人。
舞台後面靠牆站了一排士兵,他們好像一把大掃帚,将人們統統掃出了劇院。
Moccoletti(這個詞的單數形式是Moccoletto,它是Moccolo加上表示&ldquo小&rdquo的-etto構成的,意即&ldquo小燈&rdquo或&ldquo燭花&rdquo)&mdash&mdash吹燈之戲,有人認為,那是一種以滑稽有趣的方式悼念狂歡節的完結的儀式,天主教會表示悲哀就離不開蠟燭。
然而,不管它是悼念儀式,還是古代祭農神節的殘餘,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還是起源于别的風俗,我将永遠把這盛會記在心裡,将那狂歡的情景記在心裡,那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情景。
狂歡活動的所有參加者,包括那最底層的人(在那些爬馬車的人中,許多都是最普通的男人和兒童),從頭至尾興緻勃勃的勁頭,與狂歡節的天真活潑,都令人歎為觀止。
因為,盡管對這種不顧别人、充滿個人表現的遊戲說這樣的話也許有點不倫不類,然而,狂歡節期間沒有一點粗野魯莽的行為,男女混雜的大聚會中最文明的也不過如此。
在整個狂歡節期間,到處充滿了一種普遍的、幾乎是孩子氣的天真無邪和相互信任的感情。
在教堂召喚人們去向聖母馬利亞祈禱的鐘聲宣告狂歡節已經結束後,在整整一年中人們都會不無痛苦地回味這種感情。
狂歡節過去了,複活節前的一周還未到來,人們度完了一個節日都紛紛散去,為了另一個節日又重新趕回來的人還不多。
就在這平靜的時日裡,我們抽了幾天空,去看看整個羅馬城,否則,好像責任未盡似的。
我們大清早就出門,晚上很晚才回來,真是早出晚歸,整天忙碌。
我相信,我們已經熟悉了城内的每一根柱子和城外的全部鄉村。
尤其是,我參觀了這麼多的教堂,沒等看完全城教堂的一半我就卻步了,免得在我有生之年裡再也不想進教堂了。
然而,我幾乎每天總要抽一點時間再去看看競技場,并且驅車到城外塞西麗亞·彌苔拉之墓以遠的遼闊的大平原。
我們在這些驅車訪古迹的過程中,常常會遇上一群英國旅遊者,我熱切地希望同他們認識認識,交談幾句,但沒能如願以償。
他們是一位叫戴維斯的先生和他的幾個朋友。
戴維斯太太在那一行人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那一行人又總是到處跑,因此她的大名無人不曉。
在複活節前的那一周裡,每個儀式的每個場面,每個場面的每個時刻,他們總是在場。
在那以前的兩三周時間裡,每一座墓冢,每一座教堂,每一處廢墟,每一所繪畫陳列館,他們都去過;我從來不曾看見她有過一分鐘的安靜。
在深深的地下教堂裡,在高高的聖彼得大教堂裡,在城外的大平原上,在令人窒息的猶太人居住區裡,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
我總覺得她什麼也沒有看到,什麼也沒有去看。
她老是有什麼東西忘記裝進她的草編手提包;丢了東西之後她總是全力以赴,在大把大把的半便士英國硬币裡尋找,這些硬币像海灘上的沙鋪在她那隻草包底上。
她那一行人(都是從倫敦來的,訂了契約,一行十五至二十餘名)配備了一名職業導遊。
倘若那導遊擡起兩眼望着戴維斯太太,她總是要打斷他的話,說道,&ldquo喔,上帝保佑,别叫人心煩了!你說什麼來着?我怎麼一個字也聽不懂!你使足了力氣說得臉色發青,也還是一個樣,我聽不懂!&rdquo戴維斯先生那件黃褐色的大衣總是不離身,手裡總是拿着一把綠色的大傘,他常常為一種緩慢地産生的好奇心所驅使,做出異乎尋常的事來。
譬如,他會去揭開墓中骨灰甕的蓋子,看看裡面的骨灰,仿佛裡面裝的是泡菜&mdash&mdash還會用雨傘的尖頭一行行地劃過碑文,一面深思熟慮地說,&ldquo你瞧,這個字母是B,那是一個R,我們就該這樣去看,正是這樣!&rdquo他那研究文物的習慣常常叫他掉隊。
戴維斯太太,還有那一行人,感到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老是提心吊膽的,生怕戴維斯走丢了。
這就弄得大家在最不适當的地方,而且是在最不該高聲喊叫的時候,尖聲喊叫戴維斯先生。
他從某一個墳墓走出來,活像一個不懷惡意的食屍鬼,來到大家面前,說,&ldquo我來了!&rdquo這時,戴維斯太太見了他總是說,&ldquo你會被活埋在外國的,想保護你也是枉費心機!&rdquo 戴維斯夫婦和他們那一行人,從倫敦到達這裡大約花了九至十天時間。
一千八百年前,克勞第厄斯[14]統率的古羅馬軍團,拒不出征戴維斯夫婦的祖國,硬說那個地方是遠在這個世界之外。
在羅馬的可以稱為&ldquo次名勝&rdquo[15]的地方當中,有一處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遊人常可以在那裡見到這頭&ldquo幼獅&rdquo,它的窩就在從斯巴納廣場通向蒙地三一教堂的長石階上。
說得明白一點,這些石階是藝術家的&ldquo模特兒&rdquo雲集的勝地,他們常在那裡等候受雇的機會。
我初次到那裡的時候,怎麼也揣摩不出為什麼那些臉我是這樣熟悉;為什麼他們的各種姿勢與裝束幾年來一直在我的腦際萦回;他們在大白天裡像沉重的、無法擺脫的許多惡夢,突然在羅馬出現在我的面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我不久就發現,我們在各個藝術展覽館的壁上相識多年了,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有一位老先生,留着長長的白發和胡子,據我所知,在英國皇家藝術院[16]的目錄冊中,有一半可以找到他。
這是令人肅然起敬或德高望重的模特兒。
他手中握一根長手杖。
手杖上的每一處凸出部分和彎曲部分,都非常忠實地反映在畫中,我已見過無數次了。
還有一個男子,披着一件藍色的鬥篷,他老是裝出在太陽下閉起眼睛躺在那裡的樣子(隻要天上有太陽),而我也不必贅言,他其實一點也沒有睡着,兩條腿該怎麼放他心裡一清二楚。
這是閑适的模特兒。
另一個男子,身上裹着一件黃褐色的鬥篷,他雙臂緊抱着,倚在牆上,兩眼斜睨,一頂寬邊軟呢帽幾乎遮沒了雙眼。
這是刺客的模特兒。
另一個男子,他總是在那裡回頭顧盼,好像要走開,但他一步也沒有動。
這是目空一切或不屑一顧的模特兒。
至于天倫之樂和聖潔的家庭的模特兒,那就不怎麼稀罕了。
因為在這長長的石階上真可謂俯拾即是。
這事情的妙處在于:他們都是世間最虛假的流浪漢,是為了做模特兒而特别裝出來的,在羅馬找不到與他們完全相似的人,在這地球的任何别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找不到與他們完全相似的人。
我在前面寫到的狂歡節,使我想起了有人說過的話,即狂歡節是四旬齋前的喜慶活動[17]的假舉哀(狂歡節儀式以普遍的痛苦而告終),也使我想起了羅馬的真舉哀和真出殡。
同意大利的大多數其它地方一樣,人死之後,屍體普遍都是随随便便地處理的,這一點是特别吸引外國人的。
這并非由于活着的人能來得及将對死者的懷念與牢牢銘刻在活着的人心中的死者音容笑貌分隔開來;而是因為人死之後很快就要埋葬,幾乎在死後二十四小時内,有的在十二小時内就要埋葬。
在羅馬,與我已經寫到過的熱那亞所流行的一樣,也有扔屍體的深坑,那些深坑在一片荒涼、空曠、蕭瑟的大空地上。
我去參觀的時候正是中午,我看到那裡停放着一口白皮松木棺材,沒有任何遮蓋,沒有棺罩,而且棺材的松木闆很薄,倘有一隻騾子跑到那裡,一腳就可以踩出一個窟窿來。
那口孤零零的棺材就馬馬虎虎地停放在深坑口,而且向一邊傾斜,任憑風吹日曬。
&ldquo怎麼讓它這樣放在這裡?&rdquo我問那個領着我們參觀的人。
&ldquo半個鐘頭之前剛放在這裡,先生,&rdquo他答道。
我記起來了,我們來的時候,那出殡的隊伍才回去,我們在路上遇到過他們,隻見他們三三兩兩,步履輕快而矯健。
&ldquo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擡進深坑裡去?&rdquo我問他。
&ldquo等車子一來就動手,深坑晚上開,&rdquo他答道。
&ldquo不用車子而是由人擡到這裡,那得花多少錢?&rdquo我問他道。
&ldquo十個斯古迪,&rdquo他答道(約二英鎊二先令六便士)。
&ldquo沒有付什麼錢的都擡到聖瑪麗亞·台·康索拉齊翁教堂,&rdquo他接着說道,&ldquo晚上一起用車子運到這裡。
&rdquo我站在那裡朝那棺材望了一會兒,隻見棺材頂上草草地寫了兩個姓名的起首字母,我轉過臉去。
大概我的臉上露出了非常不喜歡讓棺材這樣暴露在那裡的表情;因為他聳了聳肩,輕松活潑,愉快地一笑,答道,&ldquo可是,他已經死了,先生,他已經死了。
為什麼就不可以呢?&rdquo 在許許多多的教堂中,我特别要提一提其中的一座教堂。
這就是阿勒·凱裡教堂。
據說,這座教堂是在古代朱庇特·費勒特裡厄斯神殿的遺址上建造的,它的一側有又長又陡的石級相通,倘若石級盡頭上沒有一群長胡須的占蔔者,就會顯得不完整。
這座教堂因藏有一尊令人驚歎的木雕聖嬰耶稣像而著稱。
我第一次見到這令人驚歎的聖嬰耶稣像的情景是這樣的,用法律術語來說,是以下述方式,即: 一天下午,我們走進了這座教堂,順着長排的陰郁的圓柱(因為這些建造在古代神殿遺址上的古老教堂都是陰暗而令人不快的)向遠處望着。
正在這時,我們的有膽量的旅遊從仆匆匆跑進來,隻見他樂滋滋的,笑得合不攏嘴。
他要我們立即跟他走,一刻也不要延誤,因為他們要讓一些經過挑選的遊客瞻仰聖嬰耶稣木雕像。
于是我們急急匆匆地趕到了一處像教堂祈禱室或是聖器收藏室的地方,那裡緊挨着主祭壇,但不在這座教堂裡。
我們到了那裡,隻見已有幾個經過挑選的人聚集在那裡,那是兩三個男女天主教徒(不是意大利人)。
一個兩頰凹陷的年輕修道士正在點幾支蠟燭,另一個修道士正在他棕色的粗布僧袍外面套上法衣。
蠟燭就放在一個像祭壇一樣的地方,上方有兩個很好看的雕像,就同英國随便哪個集市上都可買到的一樣。
我想那是聖母與聖約瑟,他們非常虔誠地俯視着一個木盒,盒子緊蓋着。
修士甲,即那個兩頰凹陷的,将那些蠟燭點上之後,跪到一個角落裡,面對着這個盒子。
修士乙戴上一雙裝飾考究的繡金手套,畢恭畢敬地捧起那木盒,放到聖壇上。
他接着一次又一次地屈膝,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着禱詞,然後才打開盒子,拿下盒子的面闆,從盒子裡揭開一層又一層的緞蓋和飾帶。
女人們一開頭就跪在那裡;當修道士乙将木雕像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那幾個男人也虔誠地跪下了。
木雕像的面孔很像美國矮人大拇指湯姆[18]将軍:穿了華麗的緞衫,紮着金色的飾帶,珠寶琳琅滿目,十分耀眼。
它的頸項、胸口、腹部,幾乎無處沒有虔誠的教徒奉獻的閃爍的珠寶。
接着,他将那偶像從盒子裡取出來,捧着它在跪着的教徒中間巡回,還用偶像的臉去碰一下每個人的額頭,讓大家去吻偶像的粗制濫造的腳&mdash&mdash就連從大街上跑進來的一個滿臉污垢、衣衫褴褛的小孩子也跟着大家這樣做了。
儀式完畢之後,修士乙又将偶像放入盒内。
跪着的人此時都站起身來,圍着偶像悄聲稱贊那些珠寶。
修士乙等人們稱贊完了重又将緞蓋披在木雕上,蓋緊了盒子,放回原處,最後将這一切(包括聖母、聖約瑟等雕像在内)全都鎖在折門内。
這時他脫下法衣,從瞻仰木雕像的教徒手中接過照例都收的&ldquo小費”此時,修道士甲用紮在一根長竿頭上的熄火器,一支一支地将蠟燭都熄滅了。
蠟燭熄滅了,費也收了,兩名修士走了,瞻仰偶像的人也散了。
過了沒多久,我又在街上看到這座木雕像,他們隆重地捧着它,到一個病人家裡去。
他們常常是哪裡有病人就捧着它到那裡去,跑遍了整個羅馬城;然而,我知道,它并非總是如希望的那樣靈驗。
因為,前呼後擁的人伴送這木雕像,來到身體孱弱、精神高度緊張的病人的床邊,病人因此而吓得一命嗚呼也不是少見的事。
請的最多的是女人生孩子的時候,這時它往往大顯神通,所以女人臨産時,倘若不像通常那樣順利,就會趕緊打發人去請聖嬰耶稣木雕像急速前來助産。
木雕像是無價之寶,深受人們的信賴&mdash&mdash尤其是在這偶像所屬的宗教團體當中。
從一位教士的近親(他本人也是天主教徒,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說的話中聽來,一些虔誠的而又了解内情的天主教徒,并不認為這偶像是萬能萬靈的,這使我聽了很高興。
那位教士要那個向我提供消息的人保證,絕不讓那木雕像進入他們兩人都有些意思的一位生病婦人的房内。
&ldquo因為,&rdquo他說,&ldquo倘若那些修道士用那偶像去打擾她,而且他們自己也闖入她的房内的話,那一定會送了她的命的。
&rdquo于是,那個向我提供消息的人注視着窗外,見那木雕偶像一來,便婉言謝絕,連門也不開。
還有一次,這位向我提供消息的人路過一處,隻聽得人家說那木像要擡到一個氣味難聞的小房間裡去,他竭力阻止他們進入這間躺着一個就要斷氣的可憐姑娘的房間。
可是,他的阻止無濟于事,前呼後擁的一群人圍住了她的病榻,她斷氣了。
在偶爾得閑走進聖彼得大教堂來,跪在走道上,悄然說上幾句禱詞的人中,也有各類學校的學生,他們有一些是神學院的學生,有些是别的學校的,一來就有二三十人。
這些學生娃娃排成一列跪在那裡,壓陣的是一個高個子、闆着臉兒的穿黑袍的先生。
他們那樣子看上去仿佛是一副豎着的、一碰就要倒的紙牌,最後是一張特别大的梅花&ldquoJ&rdquo。
到了主祭壇處讓他們解散了一會,他們就亂爬了,然後又亂七八糟撲通撲通地跳下來,重新排好隊,向聖母堂,或聖餐室走去,倘使有人真的撞了他們的先生,那一整隊的學生娃娃就會跟着突然一個個倒在地上。
最奇怪不過的是所有的教堂都共有的那種景象。
同樣的單調、有口無心、沒精打采的吟誦老是可以聽到;同樣的陰暗的建築物,由于教堂外面街道上那樣明媚,教堂内顯得愈加陰暗了;同樣的光線昏暗的燈;同樣的人在各處跪着;在這個或那個祭壇前,同樣的教士背朝着你,他們的背上繡着同樣的大十字架;無論這個教堂與那個教堂在大小、形狀、财富、建築等方面有多少差異,情形依舊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蓬頭垢面的乞丐中斷他們的低聲祈禱,向人們求乞;同樣面目凄慘的跛子站在門口,露出那殘廢的肢體;同樣的瞎子,手中搖着像胡椒瓶那樣的小罐子,發出丁丁的響聲&mdash&mdash那是用來儲放人們施舍給他們的東西的;在一幅人物衆多的畫中,惟有聖徒和聖母的頭上有一頂銀冠,而且畫中山上的一個很小的人,他的頭飾竟比前景中的一座聖殿還要大,比鄰近綿延幾英裡的景物還要大;人人頂禮膜拜的神龛或偶像,同樣地琳琅滿目,上面挂滿了銀質的小十字架和心形物,以及諸如此類的物品&mdash&mdash仿佛所有的珠寶商店都集中到了這裡;崇敬與亵渎,誠笃與冷漠,都同樣怪誕地混雜在一起&mdash&mdash他們跪在石闆地上,同時又朝地上大聲地吐着痰;他們會停下祈禱,站起身來,乞讨一點東西,或關心一下别的俗務,然後又跪下來,從剛才中斷的地方繼續做悔罪的祈禱。
我在一個教堂裡遇見一個女人,她跪在地上祈禱,見我們過去她站起身來,遞給我們一張名片,原來是一個教授音樂的,接着又跪下祈禱去了;在另一個教堂裡,我又看見一個體面的紳士,手握一根粗大的手杖,從那虔誠的祈禱中站起來,迎頭痛打他的狗,因為那隻狗汪汪地朝另外一隻狗嚎叫。
而當狗的主人悄然回到先前的靜思默想中去的時候,汪汪聲又響徹了整座教堂&mdash&mdash主人一面口中念念有詞,一面兩眼緊緊盯着他的狗。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教堂裡總可以看到形狀各不相同的容器,專供收集虔誠的教徒捐錢币之用。
有的是一個錢盒,放在禮拜者和與真人一樣大的木雕耶稣像之間;有的是小箱子,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