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比薩、錫耶納前往羅馬

關燈
們總算過了這一關,人人都舒了一口氣;還有那陰沉、肮髒的教皇邊界,也過來了。

    此後我們經過兩座小城,其中有一個城叫阿誇朋當,那裡也在舉行狂歡節活動。

    遊行隊伍中有一人是男扮女裝,另一個是女扮男裝,在街道的深至腳踝的泥濘中行走,那光景非常凄慘。

    黃昏時分,我們來到了博爾薩那湖畔。

    湖畔有一座也叫博爾薩那的城。

    這個城瘧疾流行,遠近聞名。

    除了這一處可憐的地方之外,湖邊遠近沒有一間房屋(因為哪個人也不敢在這裡睡覺),湖面上也沒有一隻小船。

    在這方圓二十七英裡的凄涼、蕭瑟的沼澤地帶,看不到一草一木。

    由于剛下過大雨,道路泥濘難行,我們到達的時候天色已晚。

    天黑之後,這一帶氣氛的沉悶就叫人無法忍受了。

     第二天黃昏,夕陽西下,我們進入了一個荒涼地帶,這裡與先前所見完全不同,景色也好多了。

    我們過了蒙地非阿斯沖(因其葡萄酒而出名)和維特波(因其泉水而聞名)。

    此後我們爬上一座綿延近十英裡的山坡,眼前蓦地出現了一片孤立的湖水。

    湖一半景色非常秀麗,草木蔥茏;一半岩石裸露,光秃秃的一片,旁邊是荒涼的火山。

    古時候,那湖水閃爍的地方有一座城。

    有一天,那城被吞沒了,出現了一片湖水。

    這裡有着種種古老的傳說(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說),當湖水清澈的時候,人們曾看見湖底沉沒古城的廢墟。

    然而不管古老傳說如何動聽,這裡的古城一去不複返了。

    地面呼呼地上升,湖水也上升了,淹沒了這座城;這裡的一切就像幽靈一樣,突然間被另一個世界所包圍、封閉,再也無法回到原來那個模樣了。

    它們仿佛是在等候随着歲月的變遷而在這裡發生又一次地震,到那時候,等大地一張開嘴巴,它們就陷入地下,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地下的古城是那樣荒涼、凄冷,而地面上的這些滿身焦黑的山嶺和死水也同樣荒涼、凄冷。

    紅日睜着奇怪的眼睛望着,仿佛它知道,焦黑的山嶺與死水的形成是專門用來制造地窟和黑暗的;那悲哀的流水滲進了泥土,靜悄悄地潛入水草和蘆葦叢中,仿佛它還在為淹沒那些古代的高塔與屋尖,淹死那些生長在這裡的古代的人們而問心有愧,感到内疚。

     乘上馬車從這湖畔出發,不多一會兒就到了朗錫格裡奧尼。

    那是一個大豬圈一樣的小鎮。

    我們在小鎮宿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七點鐘,我們徑自朝羅馬而去。

     我們一出了那豬圈,就進入了羅馬城四周的大平原。

    這是一片起伏的平原(正如你們所知),幾乎沒有人居住,幾英裡之内看不到一點兒變化,盡是那樣單調、沉悶。

    在羅馬城門之外有可能出現的鄉野之中,這裡是最合适不過的埋葬死城的地點。

    如此悲涼、如此寂靜、如此蕭瑟;地下掩埋了龐大的廢墟,遮蓋得如此嚴密、不露一點痕迹;它與古代耶路撒冷[16]中了邪的人常去嚎哭、将心撕碎的荒野又何其相似乃爾。

    我們要在這大平原上行進三十英裡;我們行了二十二英裡的路,偶爾隻看見一所孤立的房屋,或是一個一臉橫肉的牧羊人。

    那牧羊人亂蓬蓬的頭發遮了一臉,一件散發着臭味的深褐色鬥篷一直裹到了他的下巴。

    他在看着羊群。

    走完了那一段路之後,我們停下來讓馬吃點草料、休息一會兒,我們自己也到小客店裡吃了一頓中飯。

    那是一家瘧疾蔓延、令人沮喪的蹩腳小客店。

    客店裡每一寸牆壁與橫梁上都塗了漆,畫着畫(這是風俗),樣子是那樣的粗劣,那房間看起來就像另一間房間的反面,房間裡挂了破破爛爛帳幕一樣的東西,上面還橫七豎八地畫了古希臘的七弦琴,似乎是從哪一個流動馬戲團後台偷來的。

     當我們又上路之後,我們心中熱乎乎的,開始激動起來,睜大眼睛盼望着羅馬早一點出現。

    當馬車又跑了一兩英裡路之後,不朽城[17]終于在遠處出現了。

    它看上去像&mdash&mdash我有一點怕寫出那兩個字來&mdash&mdash倫敦!這座城就在濃雲之下,極目望去,隻見數不清的塔樓,教堂尖頂,建築物的屋頂,直上雲霄,而巍然獨立在這一切之上的是一個圓頂。

    我發誓,盡管我拿倫敦來比羅馬聽起來非常荒唐,然而羅馬遠遠地望去的确非常像倫敦,倘若你拿了望遠鏡叫我看,我也絕不會将它當作是别的什麼地方的。

     *** [1]見《一千零一夜》:《辛巴德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ldquo第二次航行&rdquo。

     [2]即著名的比薩斜塔,建于一一七四年,高五十四點五米,因奠基不慎而緻塔身傾斜。

     [3]西斯蒙迪(Sismondi,1773&mdash1842),瑞士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

     [4]見《聖經·創世記》第十一章第四至第九節。

     [5]沙托(AndreadeSarto,1486&mdash1581),意大利畫家。

     [6]三世紀人,守護西方教會的四大女聖徒之一,一月二十一日為她的紀念日 [7]《聖經》中的地中海東岸古國巴勒斯坦。

     [8]科西嘉島(Corsica)位于地中海,拿破侖出生于該島。

     [9]西方所謂古代的&ldquo世界七大奇觀&rdquo是:一、埃及的金字塔;二、哈利卡納蘇(小亞細亞)的摩索拉斯墓;三、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四、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五、地中海羅得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六、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七、亞曆山大城的燈塔。

    并不包括比薩斜塔。

     [10]斯摩萊特(TobiasGeorgeSmollet,1721&mdash1771),英國小說家,出生于蘇格蘭。

    一七六三年前往國外養病,一七七一年死于意大利。

     [11]即梵蒂岡。

     [12]見《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六十九至第七十四節。

     [13]四旬齋(複活節前的四十天)前的狂歡活動。

     [14]維蘇威火山本書有記。

     [15]英國西南部的一個郡。

     [16]耶路撒冷(Jerusalem),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奉為&ldquo聖地&rdquo。

     [17]羅馬亦稱不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