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比薩、錫耶納前往羅馬
關燈
小
中
大
界最出衆、最優美的了。
由于這些建築物遠離城市的忙碌與熙攘,群集一處,所以它們具有非常奇妙的令人肅然起敬和難以忘卻的特點。
那就是一座景色秀麗、曆史悠久的城市的建築精華,而城的全部普通生活、普通的住房就使人視而不見了。
西斯蒙迪[3]拿比薩斜塔與兒童圖畫書中通常畫的巴别通天塔[4]相比。
這個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它比冗長、牽強的描述更使人對斜塔有一個貼切的了解。
斜塔構造的優美、雅緻,整個外貌的奇絕,超然絕群,無可比拟。
在你從塔底向塔頂登上去的時候(塔内有坡度不大的樓梯可通),塔身傾斜的感覺不明顯。
然而一旦登上塔頂,傾斜便明顯了,使人覺得仿佛是乘在一艘因為潮水退落而傾斜的船上。
打一個比方說,當你站在塔的低下去的那一邊的時候&mdash&mdash從塔頂回廊低頭望,塔尖後傾到塔基&mdash&mdash你真覺得驚恐。
我就看見一個心情緊張的遊人,在低頭朝外面看了一眼之後,不覺伸手抓住塔身,仿佛有點要将斜塔支起來的意思。
站在塔内從底下擡頭往上望去&mdash&mdash就同在一根傾斜的管子裡朝上望一樣&mdash&mdash也非常奇妙。
斜塔的傾斜度達到了最樂觀的遊客所希望的程度。
坐在塔下草地上一面休息一面欣賞附近建築物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自然而然地避開斜塔傾斜的一面,坐到别的地方去,因為塔傾斜得很厲害。
大教堂和洗禮堂的許多妙處也就不必由我多說了,盡管對于比薩的教堂,我回憶起來自有我的樂趣;就同回憶許許多多其他地方的教堂一樣,你們聽了又覺得我絮絮叨叨有些厭煩,要做到我有樂趣而你們又不厭煩可也真難。
大教堂裡有沙托[5]畫的聖女艾格妮斯[6]像,洗禮堂則有許許多多的柱子,都非常強烈地吸引着我。
我希望,說說坎波·桑托教堂的情況不至于違背我不再贅述的保證。
教堂裡青草覆蓋的墓穴就挖在六百多年前從聖地[7]取來的泥土裡。
墓地四周回廊環繞,如此優美;光透過回廊上精美的窗花格,在石徑上投下婆娑陰影,又十分動人,即便記憶力最差的人也決不會忘記的。
在這個莊嚴而優美的地方,四壁有古代壁畫,雖然有很大程度的磨損和頹敗,但仍非常引人注目。
在意大利,幾乎所有收藏的繪畫(無論是什麼畫)中,倘若畫中有許多人頭,總有一個人頭非常巧合地酷似拿破侖。
我在這裡也同樣看到這種情形。
我一度曾愛作這樣的想象:這些過去的畫家落筆的時候是否有一種預感,即這個人有朝一日将會給藝術帶來一場浩劫,他的士兵将要拿偉大的繪畫作品當作射擊的靶子,宏偉壯麗的建築物也要被他們用作馬房。
然而這同一張科西嘉[8]型的臉在意大利某些地方至今還有很多,因此,關于這一巧合,就非得找出一個更加普通的解釋不可。
倘若因為有一座斜塔,比薩城成了世界第七大奇觀[9],那麼該城乞丐之多,至少可使它列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奇觀了。
乞丐成群結隊,到處攔截倒黴的遊人,一直跟着你,你進門了,他們就等在門口,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等在門口,知道你非出來不可。
&ldquo吱呀&rdquo一聲門響便是乞丐起哄的信号,你一出門就會被衣衫褴褛、奇形怪狀的乞丐們團團圍住,群起而攻之。
行乞似乎是比薩的唯一行業。
除了溫暖的風,這裡什麼動靜也沒有。
當你穿過一條條街道的時候,隻見昏沉沉的房屋,屋前屋後都是一個模樣,都是那樣靜悄悄的,不像是有人居住,全城大部分地區呈現出黎明時的氣氛,又仿佛全城的人都在午睡。
或者說這座城倒更像是普通的圖片或古代版畫中的背景房屋,門窗都是正方形的,畫面上有一個人影(無疑是一個乞丐)孤單地向無邊無際的前方走去。
裡窩那(因斯摩萊特[10]的墓而出名)則不是這樣。
這個城是一個繁榮興旺,辦事有條不紊,講究實效的地方,由于商業發達,城中感覺不到懶散的氣氛。
那裡關于貿易與商人的規定非常松,這個城當然也因此而得到好處。
裡窩那城因刺客之故而名聲不好。
這件事必須正确對待;因為沒有多少年之前,城裡有一個&ldquo暗殺俱樂部&rdquo。
其成員并非對哪一個人懷有惡意,他們夜間活動,刺殺街頭行人(他們素不相識的人),隻是鬧着玩、尋找刺激而已。
我記得這個可愛的團體的主席是一個鞋匠。
不過,他已被關押,俱樂部也解散了。
随着裡窩那&mdash比薩鐵路的建成,這個俱樂部也許本來就會自然消亡的。
這條鐵路的情況很好,它開創了嚴守時刻、遵守秩序、辦事光明正大、不斷進步的先例,并已經由此開始驚動意大利全國&mdash&mdash在令人驚訝的所有事物之中,鐵路的建成是最具有危險性、最具有異端色彩的事物。
當意大利第一條鐵路通車的時候,羅馬教廷[11]肯定稍稍有過一陣轟動,猶如地震造成的轟動一樣。
我們從裡窩那回到比薩,雇了一個非常和氣的馬車夫,套上他的四匹馬,出發前往羅馬。
在這一天的旅途之中,我們經過美麗的塔斯坎村莊,欣賞了優美的風景。
意大利這一帶地方,路旁十字架非常多,非常引人注目。
十字架上很少看到有人像,隻是偶爾見到有一張臉;但是,這些十字架卻非常引人注目,因為十字架上裝飾着各種木頭小玩意兒,凡是與救世主耶稣之死有關的東西都有。
在使徒彼得三次不認主[12]後一聲長啼的雄雞,通常就停在十字架的最高處。
雄雞通常是禽鳥類的傑出代表。
雄雞的下面是銘文。
挂在十字架的橫木上的有矛,一端的棉球上蘸了醋和水的葦稈,士兵為之抓阄的紫袍,士兵擲骰子的盒子,敲釘子用的頭,拔釘子用的鐵鉗,靠在十字架上的梯子,荊棘編的花冠,鞭打用的工具,聖母進入墳墓時(我這麼想)用的燈籠,彼得刺傷大祭司的衛士時用的劍&mdash&mdash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玩具店,擺滿了小玩意兒,一路上每隔四五英裡就有這麼一個十字架。
離開比薩城後的第二天傍晚,我們到了美麗的古城錫耶納。
當時适逢他們的所謂&ldquo狂歡節&rdquo[13],
由于這些建築物遠離城市的忙碌與熙攘,群集一處,所以它們具有非常奇妙的令人肅然起敬和難以忘卻的特點。
那就是一座景色秀麗、曆史悠久的城市的建築精華,而城的全部普通生活、普通的住房就使人視而不見了。
西斯蒙迪[3]拿比薩斜塔與兒童圖畫書中通常畫的巴别通天塔[4]相比。
這個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它比冗長、牽強的描述更使人對斜塔有一個貼切的了解。
斜塔構造的優美、雅緻,整個外貌的奇絕,超然絕群,無可比拟。
在你從塔底向塔頂登上去的時候(塔内有坡度不大的樓梯可通),塔身傾斜的感覺不明顯。
然而一旦登上塔頂,傾斜便明顯了,使人覺得仿佛是乘在一艘因為潮水退落而傾斜的船上。
打一個比方說,當你站在塔的低下去的那一邊的時候&mdash&mdash從塔頂回廊低頭望,塔尖後傾到塔基&mdash&mdash你真覺得驚恐。
我就看見一個心情緊張的遊人,在低頭朝外面看了一眼之後,不覺伸手抓住塔身,仿佛有點要将斜塔支起來的意思。
站在塔内從底下擡頭往上望去&mdash&mdash就同在一根傾斜的管子裡朝上望一樣&mdash&mdash也非常奇妙。
斜塔的傾斜度達到了最樂觀的遊客所希望的程度。
坐在塔下草地上一面休息一面欣賞附近建築物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自然而然地避開斜塔傾斜的一面,坐到别的地方去,因為塔傾斜得很厲害。
大教堂和洗禮堂的許多妙處也就不必由我多說了,盡管對于比薩的教堂,我回憶起來自有我的樂趣;就同回憶許許多多其他地方的教堂一樣,你們聽了又覺得我絮絮叨叨有些厭煩,要做到我有樂趣而你們又不厭煩可也真難。
大教堂裡有沙托[5]畫的聖女艾格妮斯[6]像,洗禮堂則有許許多多的柱子,都非常強烈地吸引着我。
我希望,說說坎波·桑托教堂的情況不至于違背我不再贅述的保證。
教堂裡青草覆蓋的墓穴就挖在六百多年前從聖地[7]取來的泥土裡。
墓地四周回廊環繞,如此優美;光透過回廊上精美的窗花格,在石徑上投下婆娑陰影,又十分動人,即便記憶力最差的人也決不會忘記的。
在這個莊嚴而優美的地方,四壁有古代壁畫,雖然有很大程度的磨損和頹敗,但仍非常引人注目。
在意大利,幾乎所有收藏的繪畫(無論是什麼畫)中,倘若畫中有許多人頭,總有一個人頭非常巧合地酷似拿破侖。
我在這裡也同樣看到這種情形。
我一度曾愛作這樣的想象:這些過去的畫家落筆的時候是否有一種預感,即這個人有朝一日将會給藝術帶來一場浩劫,他的士兵将要拿偉大的繪畫作品當作射擊的靶子,宏偉壯麗的建築物也要被他們用作馬房。
然而這同一張科西嘉[8]型的臉在意大利某些地方至今還有很多,因此,關于這一巧合,就非得找出一個更加普通的解釋不可。
倘若因為有一座斜塔,比薩城成了世界第七大奇觀[9],那麼該城乞丐之多,至少可使它列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奇觀了。
乞丐成群結隊,到處攔截倒黴的遊人,一直跟着你,你進門了,他們就等在門口,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等在門口,知道你非出來不可。
&ldquo吱呀&rdquo一聲門響便是乞丐起哄的信号,你一出門就會被衣衫褴褛、奇形怪狀的乞丐們團團圍住,群起而攻之。
行乞似乎是比薩的唯一行業。
除了溫暖的風,這裡什麼動靜也沒有。
當你穿過一條條街道的時候,隻見昏沉沉的房屋,屋前屋後都是一個模樣,都是那樣靜悄悄的,不像是有人居住,全城大部分地區呈現出黎明時的氣氛,又仿佛全城的人都在午睡。
或者說這座城倒更像是普通的圖片或古代版畫中的背景房屋,門窗都是正方形的,畫面上有一個人影(無疑是一個乞丐)孤單地向無邊無際的前方走去。
裡窩那(因斯摩萊特[10]的墓而出名)則不是這樣。
這個城是一個繁榮興旺,辦事有條不紊,講究實效的地方,由于商業發達,城中感覺不到懶散的氣氛。
那裡關于貿易與商人的規定非常松,這個城當然也因此而得到好處。
裡窩那城因刺客之故而名聲不好。
這件事必須正确對待;因為沒有多少年之前,城裡有一個&ldquo暗殺俱樂部&rdquo。
其成員并非對哪一個人懷有惡意,他們夜間活動,刺殺街頭行人(他們素不相識的人),隻是鬧着玩、尋找刺激而已。
我記得這個可愛的團體的主席是一個鞋匠。
不過,他已被關押,俱樂部也解散了。
随着裡窩那&mdash比薩鐵路的建成,這個俱樂部也許本來就會自然消亡的。
這條鐵路的情況很好,它開創了嚴守時刻、遵守秩序、辦事光明正大、不斷進步的先例,并已經由此開始驚動意大利全國&mdash&mdash在令人驚訝的所有事物之中,鐵路的建成是最具有危險性、最具有異端色彩的事物。
當意大利第一條鐵路通車的時候,羅馬教廷[11]肯定稍稍有過一陣轟動,猶如地震造成的轟動一樣。
我們從裡窩那回到比薩,雇了一個非常和氣的馬車夫,套上他的四匹馬,出發前往羅馬。
在這一天的旅途之中,我們經過美麗的塔斯坎村莊,欣賞了優美的風景。
意大利這一帶地方,路旁十字架非常多,非常引人注目。
十字架上很少看到有人像,隻是偶爾見到有一張臉;但是,這些十字架卻非常引人注目,因為十字架上裝飾着各種木頭小玩意兒,凡是與救世主耶稣之死有關的東西都有。
在使徒彼得三次不認主[12]後一聲長啼的雄雞,通常就停在十字架的最高處。
雄雞通常是禽鳥類的傑出代表。
雄雞的下面是銘文。
挂在十字架的橫木上的有矛,一端的棉球上蘸了醋和水的葦稈,士兵為之抓阄的紫袍,士兵擲骰子的盒子,敲釘子用的頭,拔釘子用的鐵鉗,靠在十字架上的梯子,荊棘編的花冠,鞭打用的工具,聖母進入墳墓時(我這麼想)用的燈籠,彼得刺傷大祭司的衛士時用的劍&mdash&mdash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玩具店,擺滿了小玩意兒,一路上每隔四五英裡就有這麼一個十字架。
離開比薩城後的第二天傍晚,我們到了美麗的古城錫耶納。
當時适逢他們的所謂&ldquo狂歡節&rdquo[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