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維羅納、曼圖亞和米蘭,穿過辛普朗山口,進入瑞士
關燈
小
中
大
紅通通的兒童。
這裡有一種舒适安逸的氣氛,從意大利來到這裡,就有一種非常新鮮、非常愉快的感覺。
女人的衣着也不同,佩劍的扈從看不到了,到處見到的是漂亮潔白的胸衣,還有輕紗般的扇形黑色大帽。
汝拉山脈附近的鄉間,紛紛揚揚下過雪,雪後月光皎潔,水聲潺潺,令人賞心悅目。
漲了水的萊茵河水流湍急,顔色深綠,從巴勒的三王飯店的窗下流過。
萊茵河到了法國境内的斯特拉斯堡,水流同樣湍急,但河水并不是綠色的了,據說到了下遊,萊茵河水就混濁了。
在那個季節裡,要到巴黎去,水路就遠遠不如陸路穩當。
在斯特拉斯堡城内,它那壯麗雄偉的古老的哥特式的大教堂,尖屋頂、有山牆的古老房屋,給人展示了一幕幕古雅、有趣的景色。
正午,一群人聚集在大教堂内,觀看那著名的大機械鐘走動,敲響了十二點鐘。
當大鐘敲十二點鐘的時候,鐘上裝的許多木偶,全都一圈圈巧妙地轉動起來,其中有一隻木制公雞,停在大鐘頂上,高叫十二聲,聲音洪亮、清晰。
看着那隻公雞使勁地拍打着翅膀,延頸高唱,真是妙不可言;但是,顯而易見,那聲音與它自己的嗓子毫不相幹,那叫聲是從大鐘的深處離公雞很遠的地方發出來的。
從斯特拉斯堡到巴黎的途中是一路的泥濘,而從巴黎到海岸,道路稍有好轉,因為降過嚴霜。
當多佛爾海邊峭壁在望的時候,人會覺得頓時心曠神怡,英國是如此妙不可言地雅緻&mdash&mdash但是無可否認,英國的冬日陰沉沉的,沒有豔麗的色彩。
幾天之後我重渡英吉利海峽,天很冷,船甲闆上結了冰,法國的積雪已相當厚了。
郵車在雪地裡冒險地爬行,到了地勢起伏的地方則由幾匹強壯的馬來拉,行進很慢。
在巴黎郵政局大院的外面,天還沒有亮,一群衣衫褴褛、令人驚奇的發橫财的人在積雪覆蓋的大街上,手拿小耙子,搜撿破爛。
從巴黎到馬賽,積雪非常厚,但雪融了,那以後三百英裡左右的途中,馬車與其說是在滾動,倒不如說是在蹚水。
郵車每逢星期日晚上就要拆下彈簧修理。
車上的兩名乘客就得下車,到破破爛爛的彈子房去暖和暖和,吃點東西,提提精神,彈子房内的火爐邊圍坐了一夥披頭散發的人。
他們在打牌,那紙牌也同人一樣&mdash&mdash軟綿綿的,沒有精神,而且很髒。
到了馬賽,由于天氣的關系,到意大利去的船不能開。
說是汽艇可開,但實際上并沒有開。
那華麗的夏爾馬尼郵船終于起錨了。
途中天氣那樣惡劣,郵船一忽兒打算進土倫港,一忽兒又打算進尼斯港;然而風浪緩和了,無論土倫還是尼斯,郵船都沒有進,而是駛進了熱那亞港,那熟悉的鐘聲又在我耳際悅耳地響起來了。
船上有一個旅行團,其中有一人就在我旁邊,他病得很厲害,因為病痛的折磨而脾氣暴躁、固執,怎麼也不肯把枕頭下的詞典交給别人。
他老是叫他的同伴爬下床來,不停地問,&ldquo一塊糖&rdquo意大利語怎麼說?一杯加水白蘭地?鐘點怎麼說?如此等等。
他老是轉過他那因暈船而失神的雙眼去看一看那本詞典,他哪個人也不相信,不肯将詞典交給旁人。
我沒有忘記我要做的事是記述意大利風光,倘若不是因了這個緣故,我也會像格魯密歐[26]那樣,詳細地将這一切,還有其它一些見聞說給你聽&mdash&mdash但那樣做也沒有意義,我寫的是意大利。
因此,也同格魯密歐的故事一樣,就讓那些見聞&ldquo無聲無息地埋沒了&rdquo吧。
*** [1]莎士比亞早期悲劇之一,地點是意大利維羅納城。
[2]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主人公朱麗葉之父。
[3]《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幕第一場,羅密歐爬過凱府花園牆頭,向朱麗葉求愛。
[4]《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五場:&ldquo啊,她能叫火把增光!&hellip&hellip&rdquo這句話是羅密歐說的。
[5]意大利文:不幸的朱麗葉之墓。
[6]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場中,一個掘墓人遞給哈姆雷特一顆骷髅頭,說是老國王的弄臣約裡克的頭骨。
這時,哈姆雷特說,約裡克是&ldquo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想象極為豐富&rdquo。
狄更斯在《遊美劄記》第十八章中也提及約裡克。
[7]《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一場中艾斯卡拉斯親王說的話。
蒙泰玖(羅密歐之父)與凱普萊特兩家有世仇,并累及仆人。
[8]即阿迪傑(Adige)河,自北流向東南,入亞得裡亞海,全長二百二十英裡。
[9]意大利西部一古國。
[10]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歐仁·蘇(EugèneSue,1804&mdash1857)的代表作。
小說最早是在法國《評論報》上連載發表的,自一八四二年六月至一八四三年十月,連載一年多。
發表之後,轟動法國,并很快譯成英、德、意等國文字。
讀這部小說的人很多,連不識字的人也想找人讀給自己聽。
小說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社會生活,非常引人入勝。
狄更斯在意期間正是蘇的小說轟動之時。
[11]《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三幕第三場。
[12]羅密歐為了替自己的朋友報仇雪恨,殺了凱府裡的人,維羅納的艾斯卡拉斯親王将他驅逐出境,于是,羅密歐到了曼圖亞。
[13]羅密歐從曼圖亞一窮藥商那裡買下毒藥,趕回維羅納,在朱麗葉墓中服毒自盡。
[14]法國過去的一種金币,上有拿破侖一世的頭像,值二十法郎。
[15]中世紀傳說中所謂耶稣在最後的晚餐中用的杯子。
[16]維吉爾(PubliusVergiliasMaro,公元前70&mdash前19),古羅馬詩人。
一般認為維吉爾是繼荷馬以後的最重要的史詩詩人。
[17]喬舒亞·雷諾爾茲爵士(SirJoshuaReynolds,1723&mdash1792),英國肖像畫家。
[18]彌達斯(Midas)是希臘神話中公元前八世紀末至公元前七世紀初小亞細亞境内弗裡吉亞的王。
傳說有一次阿波羅與牧神潘比賽音樂,由彌達斯充當裁判,而彌達斯偏護潘,阿波羅于是懲罰他,将他的耳朵變成了驢耳朵。
彌達斯設法将自己的長耳朵掩蓋起來,但因他的仆人對蘆葦說了這個秘密,走漏了消息。
[19]朱利歐·羅曼諾(GiulioPippideGiannuzziRomano,1492?&mdash1546),意大利畫家和建築師。
[20]希臘神話中統治宇宙的巨人族的成員。
[21]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mdash1519),意大利藝術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
他的繪畫如《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屬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之列。
《最後的晚餐》是指基督教《聖經》故事中耶稣被釘死的前夜與十二門徒舉行的最後一次晚餐。
歐洲的藝術家曆來以此作為繪畫與雕塑的題材,而以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最為著名。
[22]天主教多明我會,由西班牙修道士聖·多米尼克創建。
[23]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為人類從天上竊取了火,因而受懲罰,被縛于高加索山上,每日被巨鹫啄食。
[24]拿破侖一世意大利戰役(1796)中事。
[25]瑞士西北城市馬塞爾的法文名,該城坐落在萊茵河上。
[26]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中主人公彼得魯喬的仆人。
這裡有一種舒适安逸的氣氛,從意大利來到這裡,就有一種非常新鮮、非常愉快的感覺。
女人的衣着也不同,佩劍的扈從看不到了,到處見到的是漂亮潔白的胸衣,還有輕紗般的扇形黑色大帽。
汝拉山脈附近的鄉間,紛紛揚揚下過雪,雪後月光皎潔,水聲潺潺,令人賞心悅目。
漲了水的萊茵河水流湍急,顔色深綠,從巴勒的三王飯店的窗下流過。
萊茵河到了法國境内的斯特拉斯堡,水流同樣湍急,但河水并不是綠色的了,據說到了下遊,萊茵河水就混濁了。
在那個季節裡,要到巴黎去,水路就遠遠不如陸路穩當。
在斯特拉斯堡城内,它那壯麗雄偉的古老的哥特式的大教堂,尖屋頂、有山牆的古老房屋,給人展示了一幕幕古雅、有趣的景色。
正午,一群人聚集在大教堂内,觀看那著名的大機械鐘走動,敲響了十二點鐘。
當大鐘敲十二點鐘的時候,鐘上裝的許多木偶,全都一圈圈巧妙地轉動起來,其中有一隻木制公雞,停在大鐘頂上,高叫十二聲,聲音洪亮、清晰。
看着那隻公雞使勁地拍打着翅膀,延頸高唱,真是妙不可言;但是,顯而易見,那聲音與它自己的嗓子毫不相幹,那叫聲是從大鐘的深處離公雞很遠的地方發出來的。
從斯特拉斯堡到巴黎的途中是一路的泥濘,而從巴黎到海岸,道路稍有好轉,因為降過嚴霜。
當多佛爾海邊峭壁在望的時候,人會覺得頓時心曠神怡,英國是如此妙不可言地雅緻&mdash&mdash但是無可否認,英國的冬日陰沉沉的,沒有豔麗的色彩。
幾天之後我重渡英吉利海峽,天很冷,船甲闆上結了冰,法國的積雪已相當厚了。
郵車在雪地裡冒險地爬行,到了地勢起伏的地方則由幾匹強壯的馬來拉,行進很慢。
在巴黎郵政局大院的外面,天還沒有亮,一群衣衫褴褛、令人驚奇的發橫财的人在積雪覆蓋的大街上,手拿小耙子,搜撿破爛。
從巴黎到馬賽,積雪非常厚,但雪融了,那以後三百英裡左右的途中,馬車與其說是在滾動,倒不如說是在蹚水。
郵車每逢星期日晚上就要拆下彈簧修理。
車上的兩名乘客就得下車,到破破爛爛的彈子房去暖和暖和,吃點東西,提提精神,彈子房内的火爐邊圍坐了一夥披頭散發的人。
他們在打牌,那紙牌也同人一樣&mdash&mdash軟綿綿的,沒有精神,而且很髒。
到了馬賽,由于天氣的關系,到意大利去的船不能開。
說是汽艇可開,但實際上并沒有開。
那華麗的夏爾馬尼郵船終于起錨了。
途中天氣那樣惡劣,郵船一忽兒打算進土倫港,一忽兒又打算進尼斯港;然而風浪緩和了,無論土倫還是尼斯,郵船都沒有進,而是駛進了熱那亞港,那熟悉的鐘聲又在我耳際悅耳地響起來了。
船上有一個旅行團,其中有一人就在我旁邊,他病得很厲害,因為病痛的折磨而脾氣暴躁、固執,怎麼也不肯把枕頭下的詞典交給别人。
他老是叫他的同伴爬下床來,不停地問,&ldquo一塊糖&rdquo意大利語怎麼說?一杯加水白蘭地?鐘點怎麼說?如此等等。
他老是轉過他那因暈船而失神的雙眼去看一看那本詞典,他哪個人也不相信,不肯将詞典交給旁人。
我沒有忘記我要做的事是記述意大利風光,倘若不是因了這個緣故,我也會像格魯密歐[26]那樣,詳細地将這一切,還有其它一些見聞說給你聽&mdash&mdash但那樣做也沒有意義,我寫的是意大利。
因此,也同格魯密歐的故事一樣,就讓那些見聞&ldquo無聲無息地埋沒了&rdquo吧。
*** [1]莎士比亞早期悲劇之一,地點是意大利維羅納城。
[2]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主人公朱麗葉之父。
[3]《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幕第一場,羅密歐爬過凱府花園牆頭,向朱麗葉求愛。
[4]《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五場:&ldquo啊,她能叫火把增光!&hellip&hellip&rdquo這句話是羅密歐說的。
[5]意大利文:不幸的朱麗葉之墓。
[6]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場中,一個掘墓人遞給哈姆雷特一顆骷髅頭,說是老國王的弄臣約裡克的頭骨。
這時,哈姆雷特說,約裡克是&ldquo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想象極為豐富&rdquo。
狄更斯在《遊美劄記》第十八章中也提及約裡克。
[7]《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一場中艾斯卡拉斯親王說的話。
蒙泰玖(羅密歐之父)與凱普萊特兩家有世仇,并累及仆人。
[8]即阿迪傑(Adige)河,自北流向東南,入亞得裡亞海,全長二百二十英裡。
[9]意大利西部一古國。
[10]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歐仁·蘇(EugèneSue,1804&mdash1857)的代表作。
小說最早是在法國《評論報》上連載發表的,自一八四二年六月至一八四三年十月,連載一年多。
發表之後,轟動法國,并很快譯成英、德、意等國文字。
讀這部小說的人很多,連不識字的人也想找人讀給自己聽。
小說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社會生活,非常引人入勝。
狄更斯在意期間正是蘇的小說轟動之時。
[11]《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三幕第三場。
[12]羅密歐為了替自己的朋友報仇雪恨,殺了凱府裡的人,維羅納的艾斯卡拉斯親王将他驅逐出境,于是,羅密歐到了曼圖亞。
[13]羅密歐從曼圖亞一窮藥商那裡買下毒藥,趕回維羅納,在朱麗葉墓中服毒自盡。
[14]法國過去的一種金币,上有拿破侖一世的頭像,值二十法郎。
[15]中世紀傳說中所謂耶稣在最後的晚餐中用的杯子。
[16]維吉爾(PubliusVergiliasMaro,公元前70&mdash前19),古羅馬詩人。
一般認為維吉爾是繼荷馬以後的最重要的史詩詩人。
[17]喬舒亞·雷諾爾茲爵士(SirJoshuaReynolds,1723&mdash1792),英國肖像畫家。
[18]彌達斯(Midas)是希臘神話中公元前八世紀末至公元前七世紀初小亞細亞境内弗裡吉亞的王。
傳說有一次阿波羅與牧神潘比賽音樂,由彌達斯充當裁判,而彌達斯偏護潘,阿波羅于是懲罰他,将他的耳朵變成了驢耳朵。
彌達斯設法将自己的長耳朵掩蓋起來,但因他的仆人對蘆葦說了這個秘密,走漏了消息。
[19]朱利歐·羅曼諾(GiulioPippideGiannuzziRomano,1492?&mdash1546),意大利畫家和建築師。
[20]希臘神話中統治宇宙的巨人族的成員。
[21]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mdash1519),意大利藝術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
他的繪畫如《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屬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之列。
《最後的晚餐》是指基督教《聖經》故事中耶稣被釘死的前夜與十二門徒舉行的最後一次晚餐。
歐洲的藝術家曆來以此作為繪畫與雕塑的題材,而以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最為著名。
[22]天主教多明我會,由西班牙修道士聖·多米尼克創建。
[23]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為人類從天上竊取了火,因而受懲罰,被縛于高加索山上,每日被巨鹫啄食。
[24]拿破侖一世意大利戰役(1796)中事。
[25]瑞士西北城市馬塞爾的法文名,該城坐落在萊茵河上。
[26]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中主人公彼得魯喬的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