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維羅納、曼圖亞和米蘭,穿過辛普朗山口,進入瑞士
關燈
小
中
大
歐·羅曼諾[19]畫的許多無法理解的可怕的畫(屋裡裝飾的并非全是這些可怕的畫,還有其他制作精巧的東西)。
有一處壁爐架上畫了一個斜眼看人的巨人,在另一間屋子的四壁上畫着十來個巨人(與朱庇特交戰的泰坦[20]),一個個模樣都無法想象地醜陋和怪誕,一個人竟會畫出這樣的東西來,真叫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一間畫滿了這些怪物的房間裡,這些怪物面孔腫脹,兩頰開裂,神色變态,手腳彎曲,什麼模樣的都有。
他們背馱着就要傾倒的樓房,雙腳搖晃;有的被房屋廢墟壓倒在地上;有的舉起大堆的巨石,将自己埋在底下;有的費盡力氣将倒塌在他們頭上的沉重的屋頂用柱子支起來,然而毫無結果。
總而言之,他們經受着,并做着種種發狂的、着了魔的破壞。
那些怪物都畫得非常大,誇大到極其粗野的地步,色彩刺眼,叫人看了非常不舒服。
這些畫所造成的總的效果是叫人看了渾身的血都往頭上湧(我這麼想着),而不像是什麼放在參觀者面前的出于藝術家之手的畫。
這些看了會讓人中風的怪物的表演是由一個滿臉病容的女人領着我們看的,她的病容我斷言是與沼澤的惡劣空氣有關。
然而,我還總免不了有這樣的感覺:她孑然一身居住在枯竭的蓄水池似的宮殿裡,四周是蘆葦與蒲草,外面霧氣缭繞,終年不散,這些巨怪老在她腦海裡出現,将她唬得沒了命。
我們漫步在曼圖亞的城中,幾乎每一條街上都可見到一座被廢止的教堂;有的用作倉庫,有的則不作任何用途,但全都是搖搖欲墜,破破爛爛的,隻是還不見有整座倒塌的。
這座沼澤城市極其呆滞、平坦,那垃圾似乎并不是如通常所見的那樣堆積在一起,而是鋪了一地,仿佛是滞留在死水上一般。
然而還有一些生意在做,還有一些錢可賺;因為,城中有猶太人聚居的連拱走道,那些非凡的人們就在兩旁的商店外面坐着,兩眼注視着店裡的呢絨、毛料、小件飾物和鮮豔的手絹。
無論在哪一個方面,他們都像倫敦豪恩茲迪奇街的同胞一樣,小心謹慎,有條不紊。
我們看中了附近住着的基督教徒的一輛四輪馬車,他們也答應用兩天半的時間将我們送到米蘭,第二天早晨城門一開就出發。
事情說定之後,我回到金獅飯店,就在我自己的房間裡,在兩張床鋪之間的狹窄過道上,擺上豐盛的菜肴,美美地吃了一頓,面對煙霧騰騰的爐火,背靠着衣櫃。
第二天早晨六點鐘,我們冒着籠罩全城的濕冷的大霧,乘着馬車,叮當有聲地摸黑出發了。
還不到中午時分,趕車的(他是曼圖亞本地人,年約六十上下)就開始問路,不知去米蘭怎麼走了。
到米蘭去須經過博佐羅。
它原先是一個小小的共和國,現在是最荒涼、最貧困的城鎮之一。
那個破破爛爛的旅店的老闆(上帝保佑他!這是他每星期必定做的)正在一群喧嚷的女人與孩子中間散發最最小的錢币。
那些女人與孩子聚集在他旅店門外,接受他的施舍,他們的褴褛的衣衫在門外的風雨中飄拂。
那一天,我們就在大霧、泥濘、風雨中行路,一路上隻見低矮近地面的葡萄藤。
第二天也是如此。
我們第一夜宿在克裡摩那。
那地方的黑磚砌的教堂和非常高的塔即托拉佐,至今令人難忘&mdash&mdash更不必提那地方的小提琴了,當然,在現在這種堕落的年代裡,是生産不出提琴來的。
第二夜是宿在羅迪。
第三天我們繼續趕路,還是在大霧、泥濘、風雨中行進,一路全是沼澤地。
沿途這麼大的霧,連深知大霧之苦的英國人也覺得,這大霧隻有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才能遇見。
終于,我們進了米蘭城内石鋪的街道。
這裡的霧如此大,從當時所能見到的聲名遠揚的大教堂的尖頂來看,這大教堂簡直像遠在印度的孟買似的。
但是,因為我們停下來好好休息了幾天,而且第二年夏天又來到此地,所以,我有很多機會來瞻仰這座雄偉建築的整個富麗堂皇的氣派。
向在這座大教堂裡安息的聖徒緻以基督教徒的崇高的敬意!死後被宣布為聖徒的名單中,有許多虔誠的和真正的聖徒,然而聖卡羅·波羅米歐赢得了&mdash&mdash倘若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以引用普利姆羅斯夫人的話&mdash&mdash&ldquo我的熱愛&rdquo。
他是病人的慈善的醫生,窮人的慷慨的朋友;而且他之所以這麼做,并非出于盲目的偏執,而是作為羅馬天主教倒行逆施的反對者,我深深懷念他。
因為他試圖改造修道士之間假惺惺的和虛僞的兄弟關系,一位教士在其他教士的唆使下要将他害死在祭壇上,他險遭這位教士的毒手,然而,我并不因此而減少對他的懷念。
上帝保佑了聖卡羅·波羅米歐,也必定保佑所有效法他的人!一個熱心于改革的教皇即便是今日也需要上帝的保佑的。
保存着聖卡羅·波羅米歐遺體的地下教堂呈現出最顯著而可怕的對比。
在地下教堂裡燃着的蠟燭,照得高大的金銀浮雕晶瑩閃爍。
浮雕是由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表現了這位聖徒生前的重大事件。
四面是珠光寶氣,金銀閃爍。
一架起動機慢慢地将聖壇的面闆吊起來,裡面有一座金銀做的華麗的聖龛,聖龛内,透過雪花石膏,可以看到安放着的已經幹癟的木乃伊。
覆蓋在遺體上的法衣,裝飾着金剛石、綠寶石、紅寶石,以及各種各樣珍貴、華麗的美玉,閃閃發亮。
在這一片閃閃發光的美玉之中,那幹癟的遺體,比躺在糞土堆中更加可憐。
所有這些珍奇美玉的每一道被囚禁的閃光,無不在嘲弄曾經是炯炯有神的、而現在積了塵埃的那兩個窟窿。
那華麗的法衣上的每一根絲線,從吐絲的蠶寶寶那兒抽來,似乎僅僅是為供給在墓穴中繁殖的蛆蟲的需要而已。
在已經部分倒塌的聖塔瑪利亞·德·格拉齊女修道院的餐廳裡,有一幅也許是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藝術品都要聞名的壁畫,這就是列昂納德·達·芬奇畫的《最後的晚餐》[21]&mdash&mdash多明我會[22]的聰明的修道士在壁畫中開了一扇門,大概是為了他們用餐時的方便。
從技巧上來說,我對于繪畫藝術并不熟知,判斷一幅畫的好壞,我隻是看它是否根據自然進行描繪和加工,體現出形式與色彩的優美結合。
因此,關于這個或那個藝術大師的&ldquo風格&rdquo,我無權說東道西;不過我非常清楚(任何人隻要願意認真思考一番都會非常清楚),沒有幾個非常偉大的藝術大師能夠在他們的一生中畫出署有他們的大名,并被許多熱心追求鑒賞名望的人承認為毋庸置疑的原作的那些油畫的一半作品。
不過這是附帶提一筆。
至于米蘭的《最後的晚餐》,我隻有兩句話:就其構思之優美,布局之巧妙而言,它确是一幅絕妙的壁畫;而就其本來的色彩,抑或它的每一人物的原來的面部表情或特征而言,則不然。
由于潮濕、腐蝕、缺乏保護,壁畫已經毀壞,除此之外,這幅畫(如巴萊所指出的那樣)已經過一再修補、重新加色,而且修補得如此拙劣,許多畫中人的頭顯然已經變形,修補之處顔料堆積,宛如一個個粉瘤,全然歪曲了面部的表情。
這位獨具一格的藝術家在人物的面部隻需一根線條或稍加一點色彩就留下了他那天才的印記,從而使他與那些低劣的畫家泾渭分明,成為一個藝術大師。
在這些地方,那些後世的笨拙的畫家隻會填補畫面的裂紋、缺口,根本無法模仿芬奇的手法;而他們擅自在人物臉上加上種種蹙額皺眉的表情,結果卻塗污、損壞了這幅壁畫。
這早已是一樁無法改變的曆史事實,我原是不該令人厭煩地喋喋不休的,隻是我看到壁畫前有一位英國紳士,由于發現畫面上沒有某些細微的表情,他忍俊不禁,發出陣陣我或許可以稱之為竊笑的低低笑聲。
然而,對于旅遊者及評論家們來說,能夠對這幅畫有一個總的認識
有一處壁爐架上畫了一個斜眼看人的巨人,在另一間屋子的四壁上畫着十來個巨人(與朱庇特交戰的泰坦[20]),一個個模樣都無法想象地醜陋和怪誕,一個人竟會畫出這樣的東西來,真叫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一間畫滿了這些怪物的房間裡,這些怪物面孔腫脹,兩頰開裂,神色變态,手腳彎曲,什麼模樣的都有。
他們背馱着就要傾倒的樓房,雙腳搖晃;有的被房屋廢墟壓倒在地上;有的舉起大堆的巨石,将自己埋在底下;有的費盡力氣将倒塌在他們頭上的沉重的屋頂用柱子支起來,然而毫無結果。
總而言之,他們經受着,并做着種種發狂的、着了魔的破壞。
那些怪物都畫得非常大,誇大到極其粗野的地步,色彩刺眼,叫人看了非常不舒服。
這些畫所造成的總的效果是叫人看了渾身的血都往頭上湧(我這麼想着),而不像是什麼放在參觀者面前的出于藝術家之手的畫。
這些看了會讓人中風的怪物的表演是由一個滿臉病容的女人領着我們看的,她的病容我斷言是與沼澤的惡劣空氣有關。
然而,我還總免不了有這樣的感覺:她孑然一身居住在枯竭的蓄水池似的宮殿裡,四周是蘆葦與蒲草,外面霧氣缭繞,終年不散,這些巨怪老在她腦海裡出現,将她唬得沒了命。
我們漫步在曼圖亞的城中,幾乎每一條街上都可見到一座被廢止的教堂;有的用作倉庫,有的則不作任何用途,但全都是搖搖欲墜,破破爛爛的,隻是還不見有整座倒塌的。
這座沼澤城市極其呆滞、平坦,那垃圾似乎并不是如通常所見的那樣堆積在一起,而是鋪了一地,仿佛是滞留在死水上一般。
然而還有一些生意在做,還有一些錢可賺;因為,城中有猶太人聚居的連拱走道,那些非凡的人們就在兩旁的商店外面坐着,兩眼注視着店裡的呢絨、毛料、小件飾物和鮮豔的手絹。
無論在哪一個方面,他們都像倫敦豪恩茲迪奇街的同胞一樣,小心謹慎,有條不紊。
我們看中了附近住着的基督教徒的一輛四輪馬車,他們也答應用兩天半的時間将我們送到米蘭,第二天早晨城門一開就出發。
事情說定之後,我回到金獅飯店,就在我自己的房間裡,在兩張床鋪之間的狹窄過道上,擺上豐盛的菜肴,美美地吃了一頓,面對煙霧騰騰的爐火,背靠着衣櫃。
第二天早晨六點鐘,我們冒着籠罩全城的濕冷的大霧,乘着馬車,叮當有聲地摸黑出發了。
還不到中午時分,趕車的(他是曼圖亞本地人,年約六十上下)就開始問路,不知去米蘭怎麼走了。
到米蘭去須經過博佐羅。
它原先是一個小小的共和國,現在是最荒涼、最貧困的城鎮之一。
那個破破爛爛的旅店的老闆(上帝保佑他!這是他每星期必定做的)正在一群喧嚷的女人與孩子中間散發最最小的錢币。
那些女人與孩子聚集在他旅店門外,接受他的施舍,他們的褴褛的衣衫在門外的風雨中飄拂。
那一天,我們就在大霧、泥濘、風雨中行路,一路上隻見低矮近地面的葡萄藤。
第二天也是如此。
我們第一夜宿在克裡摩那。
那地方的黑磚砌的教堂和非常高的塔即托拉佐,至今令人難忘&mdash&mdash更不必提那地方的小提琴了,當然,在現在這種堕落的年代裡,是生産不出提琴來的。
第二夜是宿在羅迪。
第三天我們繼續趕路,還是在大霧、泥濘、風雨中行進,一路全是沼澤地。
沿途這麼大的霧,連深知大霧之苦的英國人也覺得,這大霧隻有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才能遇見。
終于,我們進了米蘭城内石鋪的街道。
這裡的霧如此大,從當時所能見到的聲名遠揚的大教堂的尖頂來看,這大教堂簡直像遠在印度的孟買似的。
但是,因為我們停下來好好休息了幾天,而且第二年夏天又來到此地,所以,我有很多機會來瞻仰這座雄偉建築的整個富麗堂皇的氣派。
向在這座大教堂裡安息的聖徒緻以基督教徒的崇高的敬意!死後被宣布為聖徒的名單中,有許多虔誠的和真正的聖徒,然而聖卡羅·波羅米歐赢得了&mdash&mdash倘若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以引用普利姆羅斯夫人的話&mdash&mdash&ldquo我的熱愛&rdquo。
他是病人的慈善的醫生,窮人的慷慨的朋友;而且他之所以這麼做,并非出于盲目的偏執,而是作為羅馬天主教倒行逆施的反對者,我深深懷念他。
因為他試圖改造修道士之間假惺惺的和虛僞的兄弟關系,一位教士在其他教士的唆使下要将他害死在祭壇上,他險遭這位教士的毒手,然而,我并不因此而減少對他的懷念。
上帝保佑了聖卡羅·波羅米歐,也必定保佑所有效法他的人!一個熱心于改革的教皇即便是今日也需要上帝的保佑的。
保存着聖卡羅·波羅米歐遺體的地下教堂呈現出最顯著而可怕的對比。
在地下教堂裡燃着的蠟燭,照得高大的金銀浮雕晶瑩閃爍。
浮雕是由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表現了這位聖徒生前的重大事件。
四面是珠光寶氣,金銀閃爍。
一架起動機慢慢地将聖壇的面闆吊起來,裡面有一座金銀做的華麗的聖龛,聖龛内,透過雪花石膏,可以看到安放着的已經幹癟的木乃伊。
覆蓋在遺體上的法衣,裝飾着金剛石、綠寶石、紅寶石,以及各種各樣珍貴、華麗的美玉,閃閃發亮。
在這一片閃閃發光的美玉之中,那幹癟的遺體,比躺在糞土堆中更加可憐。
所有這些珍奇美玉的每一道被囚禁的閃光,無不在嘲弄曾經是炯炯有神的、而現在積了塵埃的那兩個窟窿。
那華麗的法衣上的每一根絲線,從吐絲的蠶寶寶那兒抽來,似乎僅僅是為供給在墓穴中繁殖的蛆蟲的需要而已。
在已經部分倒塌的聖塔瑪利亞·德·格拉齊女修道院的餐廳裡,有一幅也許是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藝術品都要聞名的壁畫,這就是列昂納德·達·芬奇畫的《最後的晚餐》[21]&mdash&mdash多明我會[22]的聰明的修道士在壁畫中開了一扇門,大概是為了他們用餐時的方便。
從技巧上來說,我對于繪畫藝術并不熟知,判斷一幅畫的好壞,我隻是看它是否根據自然進行描繪和加工,體現出形式與色彩的優美結合。
因此,關于這個或那個藝術大師的&ldquo風格&rdquo,我無權說東道西;不過我非常清楚(任何人隻要願意認真思考一番都會非常清楚),沒有幾個非常偉大的藝術大師能夠在他們的一生中畫出署有他們的大名,并被許多熱心追求鑒賞名望的人承認為毋庸置疑的原作的那些油畫的一半作品。
不過這是附帶提一筆。
至于米蘭的《最後的晚餐》,我隻有兩句話:就其構思之優美,布局之巧妙而言,它确是一幅絕妙的壁畫;而就其本來的色彩,抑或它的每一人物的原來的面部表情或特征而言,則不然。
由于潮濕、腐蝕、缺乏保護,壁畫已經毀壞,除此之外,這幅畫(如巴萊所指出的那樣)已經過一再修補、重新加色,而且修補得如此拙劣,許多畫中人的頭顯然已經變形,修補之處顔料堆積,宛如一個個粉瘤,全然歪曲了面部的表情。
這位獨具一格的藝術家在人物的面部隻需一根線條或稍加一點色彩就留下了他那天才的印記,從而使他與那些低劣的畫家泾渭分明,成為一個藝術大師。
在這些地方,那些後世的笨拙的畫家隻會填補畫面的裂紋、缺口,根本無法模仿芬奇的手法;而他們擅自在人物臉上加上種種蹙額皺眉的表情,結果卻塗污、損壞了這幅壁畫。
這早已是一樁無法改變的曆史事實,我原是不該令人厭煩地喋喋不休的,隻是我看到壁畫前有一位英國紳士,由于發現畫面上沒有某些細微的表情,他忍俊不禁,發出陣陣我或許可以稱之為竊笑的低低笑聲。
然而,對于旅遊者及評論家們來說,能夠對這幅畫有一個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