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倫亞、斐拉拉紀程
關燈
小
中
大
就都要逃之夭夭,離開這座城與城堡;在這座城與這座城堡裡
隻聽得明晃晃刀起頭落,
隻看見悲切切黑夜蕭索[11]。
除此之外再也聽不到一點兒别的聲音了。
我們來到波河岸邊,隻見河水暴漲,水流湍急。
我們從船隻搭起的一座浮橋上走過,來到了奧地利境内[12],又繼續趕路。
面前的鄉村地帶,很多地方已經被大水淹沒,茫茫一片,綿延數英裡。
那很有膽量的旅遊從仆開始的時候為了我們的無期限護照與那些軍人争吵了半個多鐘頭。
然而争吵卻不過是我們這位很有膽量的從仆的日常消遣。
那些模樣寒酸的穿軍裝的官員老是從木頭崗亭裡鑽出來檢查我們的護照&mdash&mdash換句話說是向我們讨護照。
那些軍人一來,我們這位從仆就什麼話也聽不進了。
我的意思是給他們幾個錢,我們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趕我們的路。
然而我橫說豎說,他一句也聽不進。
他總是坐在那裡,用結結巴巴的英語朝那軍官罵個不停。
而那可憐的人兒,将臉湊在馬車車窗上,宛如一幅滿臉苦相的肖像畫,因為那從仆盡說他的壞話而他卻一句也聽不懂。
這一天的旅程中給我們趕車的馭者,就像是個流浪漢,那模樣兒要多粗野就多粗野。
他高個子,身體結實,臉黑乎乎的,一頭亂蓬蓬的黑發一直披到臉上,一大片連鬓胡子一直長到喉頭。
他穿一套深綠色的破衣服,衣服上點綴着一塊塊的紅補丁。
他戴一頂尖頂帽,帽子上沒有絨,帽帶上插一支斷了一截的、濕漉漉的髒羽毛。
一條火紅的圍巾披在肩上。
他不是騎在馬鞍上,而是舒舒服服地躺在車前的低矮的踏腳上,夾在幾匹馬的尾巴當中&mdash&mdash在那個地方躺着,随時都會被馬蹄踢得腦漿直流。
我們正不快不慢地前進的時候,那很有膽量的從仆随口向那流浪漢提議是否還能再跑快一點。
他大喝一聲,采納了那從仆的提議,目光含着嘲弄的神色。
他将鞭子在頭上一揮(這樣奇怪的一根鞭子!說它是鞭子,倒不如說更像一把自制的弓),兩腳擡得比馬還要高,一陣大笑,人落到馬車軸杆邊上,不見了。
我真以為他會倒在車後一百碼遠的地上;然而不一會兒那頂尖頂帽又鑽出來了,他躺在那裡就像躺在沙發上一般自得其樂。
他大聲嚷着:&ldquo哈,哈!怎麼樣?真要命!再快一點!噓&mdash&mdash嗚&mdash&mdash噓!&rdquo(這最後一聲吆喝是無法形容的挑戰性尖叫。
)我因為急于趕到最近的一個目的地,沒多久便冒險重複了這個提議。
結果與第一次一模一樣。
他同樣帶着嘲弄的神情在頭上将鞭子一揮,兩腳朝天,尖頂帽下去了,一轉眼又冒出來,又同先前一樣躺在那裡,自言自語道,&ldquo哈,哈!怎麼樣?再快一點!真要命!噓&mdash&mdash嗚&mdash&mdash噓!&rdquo *** [1]英國上議院中引導議員入席的官吏,因手持黑棍而得名。
[2]詹姆斯·肯尼(JamesKenny)的劇本《籌款》(1803)中的人物。
[3]大人國是《格列佛遊記》的第二部分。
[4]吉多(Guido,1575&mdash1642),意大利巴洛克派畫家。
[5]多門尼齊諾(Domenichino,1581&mdash1641),意大利畫家。
[6]拜倫勳爵(LordByron,1788&mdash1824),英國詩人。
[7]即拜倫勳爵。
這位旅館侍者領班将這位詩人的大名&ldquo拜倫&rdquo(Byron)錯說成&ldquo比倫&rdquo(Beeron)。
英語mylord可用來稱呼貴族(如勳爵),也可以用于仆人或地位低下的人對主人或地位高貴的人的尊稱,如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霍雷旭稱哈姆雷特為mylord。
由于這位侍者領班将拜倫勳爵的姓說成了&ldquo比倫&rdquo,狄更斯一時沒有弄清侍者領班是指拜倫,自然以為比倫是侍者領班的主子了。
[8]聖徒彼得是耶稣十二門徒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教皇,聖徒彼得的鑰匙象征着教皇的權威。
據《聖經·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十八、十九節,聖徒彼得得到了打開天國之門的鑰匙。
[9]阿裡奧斯托(LudovicoAriosto,1474&mdash1533),意大利詩人,十歲時全家遷居斐拉拉城。
[10]拜倫的叙事詩《帕裡西娜》(1816)中的人物。
[11]引自拜倫的叙事詩《帕裡西娜》。
[12]意大利這一地區過去長期遭受法、奧等國的入侵。
一八〇五年奧斯特裡茨之戰以前,奧地利的邊界直達明喬河,奧斯特裡茨戰役之後,拿破侖一世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趕到了阿迪傑河。
一八七〇年意大利王國統一。
除此之外再也聽不到一點兒别的聲音了。
我們來到波河岸邊,隻見河水暴漲,水流湍急。
我們從船隻搭起的一座浮橋上走過,來到了奧地利境内[12],又繼續趕路。
面前的鄉村地帶,很多地方已經被大水淹沒,茫茫一片,綿延數英裡。
那很有膽量的旅遊從仆開始的時候為了我們的無期限護照與那些軍人争吵了半個多鐘頭。
然而争吵卻不過是我們這位很有膽量的從仆的日常消遣。
那些模樣寒酸的穿軍裝的官員老是從木頭崗亭裡鑽出來檢查我們的護照&mdash&mdash換句話說是向我們讨護照。
那些軍人一來,我們這位從仆就什麼話也聽不進了。
我的意思是給他們幾個錢,我們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趕我們的路。
然而我橫說豎說,他一句也聽不進。
他總是坐在那裡,用結結巴巴的英語朝那軍官罵個不停。
而那可憐的人兒,将臉湊在馬車車窗上,宛如一幅滿臉苦相的肖像畫,因為那從仆盡說他的壞話而他卻一句也聽不懂。
這一天的旅程中給我們趕車的馭者,就像是個流浪漢,那模樣兒要多粗野就多粗野。
他高個子,身體結實,臉黑乎乎的,一頭亂蓬蓬的黑發一直披到臉上,一大片連鬓胡子一直長到喉頭。
他穿一套深綠色的破衣服,衣服上點綴着一塊塊的紅補丁。
他戴一頂尖頂帽,帽子上沒有絨,帽帶上插一支斷了一截的、濕漉漉的髒羽毛。
一條火紅的圍巾披在肩上。
他不是騎在馬鞍上,而是舒舒服服地躺在車前的低矮的踏腳上,夾在幾匹馬的尾巴當中&mdash&mdash在那個地方躺着,随時都會被馬蹄踢得腦漿直流。
我們正不快不慢地前進的時候,那很有膽量的從仆随口向那流浪漢提議是否還能再跑快一點。
他大喝一聲,采納了那從仆的提議,目光含着嘲弄的神色。
他将鞭子在頭上一揮(這樣奇怪的一根鞭子!說它是鞭子,倒不如說更像一把自制的弓),兩腳擡得比馬還要高,一陣大笑,人落到馬車軸杆邊上,不見了。
我真以為他會倒在車後一百碼遠的地上;然而不一會兒那頂尖頂帽又鑽出來了,他躺在那裡就像躺在沙發上一般自得其樂。
他大聲嚷着:&ldquo哈,哈!怎麼樣?真要命!再快一點!噓&mdash&mdash嗚&mdash&mdash噓!&rdquo(這最後一聲吆喝是無法形容的挑戰性尖叫。
)我因為急于趕到最近的一個目的地,沒多久便冒險重複了這個提議。
結果與第一次一模一樣。
他同樣帶着嘲弄的神情在頭上将鞭子一揮,兩腳朝天,尖頂帽下去了,一轉眼又冒出來,又同先前一樣躺在那裡,自言自語道,&ldquo哈,哈!怎麼樣?再快一點!真要命!噓&mdash&mdash嗚&mdash&mdash噓!&rdquo *** [1]英國上議院中引導議員入席的官吏,因手持黑棍而得名。
[2]詹姆斯·肯尼(JamesKenny)的劇本《籌款》(1803)中的人物。
[3]大人國是《格列佛遊記》的第二部分。
[4]吉多(Guido,1575&mdash1642),意大利巴洛克派畫家。
[5]多門尼齊諾(Domenichino,1581&mdash1641),意大利畫家。
[6]拜倫勳爵(LordByron,1788&mdash1824),英國詩人。
[7]即拜倫勳爵。
這位旅館侍者領班将這位詩人的大名&ldquo拜倫&rdquo(Byron)錯說成&ldquo比倫&rdquo(Beeron)。
英語mylord可用來稱呼貴族(如勳爵),也可以用于仆人或地位低下的人對主人或地位高貴的人的尊稱,如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霍雷旭稱哈姆雷特為mylord。
由于這位侍者領班将拜倫勳爵的姓說成了&ldquo比倫&rdquo,狄更斯一時沒有弄清侍者領班是指拜倫,自然以為比倫是侍者領班的主子了。
[8]聖徒彼得是耶稣十二門徒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教皇,聖徒彼得的鑰匙象征着教皇的權威。
據《聖經·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十八、十九節,聖徒彼得得到了打開天國之門的鑰匙。
[9]阿裡奧斯托(LudovicoAriosto,1474&mdash1533),意大利詩人,十歲時全家遷居斐拉拉城。
[10]拜倫的叙事詩《帕裡西娜》(1816)中的人物。
[11]引自拜倫的叙事詩《帕裡西娜》。
[12]意大利這一地區過去長期遭受法、奧等國的入侵。
一八〇五年奧斯特裡茨之戰以前,奧地利的邊界直達明喬河,奧斯特裡茨戰役之後,拿破侖一世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趕到了阿迪傑河。
一八七〇年意大利王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