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原初物質
關燈
小
中
大
拉賽爾蘇斯說,這種獨特的物質是一種與元素沒有多少共同之處的重大秘密。
它充斥在整個天空之中,是元素之母,也是所有被創造物之母。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表達這種秘密,它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個并非被創造出來的秘密是上帝的神迹,未來将不會有任何東西像它那樣,它也絕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樣子。
[223]它是那麼容易被腐蝕掉,以緻根本無法補償(這很可能指的就是堕落)。
多恩的描述與帕拉賽爾蘇斯的原文非常接近。
[224] 在帕拉賽爾蘇斯那裡,原初物質的自主性和永恒性暗示了存在一條與神性相等的原則,這條原則與&ldquo母神&rdquo(deamater)相對應。
至于帕拉賽爾蘇斯是怎樣設法把這種觀點與他的基督教專業相等同的,則是他自己的私事了;這絕不是一個孤立的例子。
在《智慧之魚》(&ldquoAquariumsapientum&rdquo)中包含的這些解釋[225](考慮到它們确實具有荒謬的特點,即便是《曙光乍現》也難以勝過,這是很有趣的)使帕拉賽爾蘇斯的深思熟慮更深入了一步,雖然這本書沒有标明作者。
例如,以下文本就可以應用在原初物質上:&ldquo他的運行源自開始,源自永恒的時代&rdquo(《彌迦書》,5:2)以及&ldquo在亞伯拉罕被造出來之前,我就存在了&rdquo(《約翰福音》,8:58)。
可以認為,這表明哲人石是沒有開端的,是整個永恒之中的&ldquo第一存在者&rdquo(PrimumEns),而且它也是沒有終點的,将一直存在于整個永恒之中。
要想恰當地理解這種觀點,我們就必須睜大靈魂和心靈的眼睛,借助于内心世界的光亮來精确地觀察和辨别。
上帝從一開始就點燃了存在于自然本性和我們心中的這盞燈。
[226]該作者以同樣的方式繼續說道,哲人石,連同其原初物質一起,有上千種名稱,因而被稱為&ldquo奇迹&rdquo(miraculous),所有這些名稱都顯然能夠斷言上帝的存在[227],作者也是由此開始這種應用的。
一個基督徒簡直難以相信他的耳朵,但這個結論隻是重複了在《論柏拉圖的四聯劇》中已經相當明确地說過的話:&ldquo事物升華之處就是不可見和不可移動的上帝。
&rdquo[228]這句話中的&ldquo事物&rdquo就是這門神聖藝術的主題。
确實,幾乎沒有多少哲學家會強行得出這種&ldquo明示的&rdquo結論,但是,能使他們的暗示和隐喻變得更加透明,确實是它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這種結論必然是心理學的,因為不為人知的無意識無論在哪裡,都必定會與它自己相一緻:由于缺乏能夠被識别出來的屬性,因此任何無意識的内容都不可能從其他事物中被分辨出來。
這并不是某種符合邏輯的詭辯,而是一種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非常真實的現象,因為它會影響社會生活中關于同一性和認同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無意識内容的公共的(和不可區分的)性質為基礎的。
這些内容一旦紮根在某些個體身上,就會不可抗拒地通過相互吸引而把其他個體聚集在一起,把它們編織成或大或小的群體,這些群體可以很容易地就膨脹起來,并導緻災難性的後果。
上述例子清楚地顯示,煉金術士甚至開始把最高價值(上帝)都投射到物質之中了。
把這個最高價值就這樣安全地嵌入物質之中,一方面為現代化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另一方面也為較近期的哲學唯物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當這幅世界圖畫一百八十度大旋轉時,所有的心理學結論就必然會随之變化。
對當今時代的我們來說,無論煉金術看似多麼的遙遠,我們都不應該低估其對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性。
今天這個時代也是中世紀的孩子,他不可能斷絕與其父母的聯系。
第三節普遍存在與盡善盡美 原初物質具有普遍存在的性質:人們可以随時随地發現它,也就是說,投射可以随時随地發生。
英國煉金術士喬治·瑞普利(GeorgeRipley)寫道:&ldquo哲學家們告訴那位探索者,鳥和魚為我們帶來哲人石[229],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它存在于每一個地方,在你身上,在我身上,在一切事物之中,在時空之中。
[230]它以低級形式展現出自己。
我們的永恒之水就是從那裡噴
它充斥在整個天空之中,是元素之母,也是所有被創造物之母。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表達這種秘密,它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個并非被創造出來的秘密是上帝的神迹,未來将不會有任何東西像它那樣,它也絕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樣子。
[223]它是那麼容易被腐蝕掉,以緻根本無法補償(這很可能指的就是堕落)。
多恩的描述與帕拉賽爾蘇斯的原文非常接近。
[224] 在帕拉賽爾蘇斯那裡,原初物質的自主性和永恒性暗示了存在一條與神性相等的原則,這條原則與&ldquo母神&rdquo(deamater)相對應。
至于帕拉賽爾蘇斯是怎樣設法把這種觀點與他的基督教專業相等同的,則是他自己的私事了;這絕不是一個孤立的例子。
在《智慧之魚》(&ldquoAquariumsapientum&rdquo)中包含的這些解釋[225](考慮到它們确實具有荒謬的特點,即便是《曙光乍現》也難以勝過,這是很有趣的)使帕拉賽爾蘇斯的深思熟慮更深入了一步,雖然這本書沒有标明作者。
例如,以下文本就可以應用在原初物質上:&ldquo他的運行源自開始,源自永恒的時代&rdquo(《彌迦書》,5:2)以及&ldquo在亞伯拉罕被造出來之前,我就存在了&rdquo(《約翰福音》,8:58)。
可以認為,這表明哲人石是沒有開端的,是整個永恒之中的&ldquo第一存在者&rdquo(PrimumEns),而且它也是沒有終點的,将一直存在于整個永恒之中。
要想恰當地理解這種觀點,我們就必須睜大靈魂和心靈的眼睛,借助于内心世界的光亮來精确地觀察和辨别。
上帝從一開始就點燃了存在于自然本性和我們心中的這盞燈。
[226]該作者以同樣的方式繼續說道,哲人石,連同其原初物質一起,有上千種名稱,因而被稱為&ldquo奇迹&rdquo(miraculous),所有這些名稱都顯然能夠斷言上帝的存在[227],作者也是由此開始這種應用的。
一個基督徒簡直難以相信他的耳朵,但這個結論隻是重複了在《論柏拉圖的四聯劇》中已經相當明确地說過的話:&ldquo事物升華之處就是不可見和不可移動的上帝。
&rdquo[228]這句話中的&ldquo事物&rdquo就是這門神聖藝術的主題。
确實,幾乎沒有多少哲學家會強行得出這種&ldquo明示的&rdquo結論,但是,能使他們的暗示和隐喻變得更加透明,确實是它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這種結論必然是心理學的,因為不為人知的無意識無論在哪裡,都必定會與它自己相一緻:由于缺乏能夠被識别出來的屬性,因此任何無意識的内容都不可能從其他事物中被分辨出來。
這并不是某種符合邏輯的詭辯,而是一種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非常真實的現象,因為它會影響社會生活中關于同一性和認同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無意識内容的公共的(和不可區分的)性質為基礎的。
這些内容一旦紮根在某些個體身上,就會不可抗拒地通過相互吸引而把其他個體聚集在一起,把它們編織成或大或小的群體,這些群體可以很容易地就膨脹起來,并導緻災難性的後果。
上述例子清楚地顯示,煉金術士甚至開始把最高價值(上帝)都投射到物質之中了。
把這個最高價值就這樣安全地嵌入物質之中,一方面為現代化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另一方面也為較近期的哲學唯物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當這幅世界圖畫一百八十度大旋轉時,所有的心理學結論就必然會随之變化。
對當今時代的我們來說,無論煉金術看似多麼的遙遠,我們都不應該低估其對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性。
今天這個時代也是中世紀的孩子,他不可能斷絕與其父母的聯系。
第三節普遍存在與盡善盡美 原初物質具有普遍存在的性質:人們可以随時随地發現它,也就是說,投射可以随時随地發生。
英國煉金術士喬治·瑞普利(GeorgeRipley)寫道:&ldquo哲學家們告訴那位探索者,鳥和魚為我們帶來哲人石[229],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它存在于每一個地方,在你身上,在我身上,在一切事物之中,在時空之中。
[230]它以低級形式展現出自己。
我們的永恒之水就是從那裡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