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煉金工作
關燈
小
中
大
作的真實表現,人是無力對此做出任何真正具有決定意義的事情的。
他凝望着他的拯救者,充滿了信仰和信心,以&ldquo模仿&rdquo的方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但是這樣做絕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即人自己成為拯救者,或者至少成為他自己的拯救者。
不過,對于信仰者來說,進行完全的模仿和重新确立耶稣基督的地位,不可避免地會導向這種結論。
但這是絕對做不到的。
如果這種事情真要發生的話,那麼耶稣基督就會在信仰者身上重新确立他自己的地位,并且取代信仰者自己的人格。
如果不是因為教會的存在,我們就會不得不滿足于這種說法。
教會這一組織機構存在的意義無非是使耶稣基督的生命及其犧牲功能得以永恒延續。
在這項&ldquo神聖職責&rdquo(officiumdivinum)中,或者用本笃會(Benedictine)的說法,這一&ldquo神聖的工作&rdquo(opusdivinum),即耶稣基督的犧牲、拯救行為,會以僅保留犧牲的形式重新展現并不斷重複,這種犧牲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由耶稣基督本人完成的,當次如此,再次亦然。
這個超自然的過程是以彌撒的儀式為代表的。
在儀式行為中,看起來是牧師在把神秘事件表現出來,但真正的執行者是耶稣基督,後者随時随地都在犧牲自己。
雖然他的犧牲是即時出現的,但本質上也是永恒的。
按照托馬斯主義者(Thomist)的觀點,彌撒并不是耶稣基督身體的真正犧牲,而是對其犧牲的&ldquo重新展現&rdquo。
[187]要不是考慮到儀式所提供的這些元素(面包和酒)在&ldquo變體論&rdquo(transubstantiation)中的意義,這樣的解釋也就足夠了,而且也是始終一緻的。
這種提供意味着它是一種&ldquosacrificium&rdquo(犧牲),字面的意思是&ldquo使之變得神聖&rdquo。
意為犧牲的&ldquoOpfer&rdquo這個德文詞的詞源還不清楚,無論它是源自&ldquoofferre&rdquo(提供),還是源自&ldquooperari&rdquo(産生影響,使之活躍),總之都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古語&ldquooperariDeo&rdquo的意思是服務于神祇或者為他犧牲。
但是,如果這種犧牲是指一種工作,那麼它就絕不僅僅是一種&ldquo奉獻&rdquo(oblatio),用于提供諸如面包和酒這類簡陋的禮物。
它必須是一種有效的行為,為牧師在儀式上講的話提供某種因果關聯。
所以,我們不僅要把&ldquo獻祭&rdquo這個詞看作&ldquo變體論&rdquo的代表,而且要看作&ldquo變體論&rdquo的動力因(causaefficiens)。
這就是為什麼耶稣會神學家萊修斯(Lessius)把獻祭時使用的這些詞稱為&ldquo劍&rdquo的原因,祭祀羊就是用劍宰殺的。
[188]在關于彌撒的文獻中,所謂屠宰(宰殺)的理論占據着很重要的地位,盡管由于反對的聲音日益增長,這種觀點并沒有被普遍接受。
或許其中表述最清楚的是古希臘的儀式,塞薩洛尼基的尼古拉斯·卡巴希勒斯大主教就對此做過描述。
[189]在彌撒的第一部分(即準備階段),不是把面包和酒放在主祭壇上,而是放在餐具櫃上。
牧師在那裡切下一片面包并且重複以下這句話:&ldquo他是一隻羊,把他領到宰殺者跟前去吧。
&rdquo然後,他把面包放在桌子上,又重複說:&ldquo上帝的羔羊被犧牲了。
&rdquo然後把十字标志印刻在面包上,把一個小型的矛狀器具刺入它身體一側,又重述了這句話:&ldquo但是其中一個士兵用長矛向他的身體一側刺去,把長矛拔出來時帶出來一些血和水。
&rdquo在說這些話時,他把水和酒混合在聖餐杯之中。
就這樣,用牧師拿來的供應之物,經過莊嚴的程序,便制作成了祭品。
(在這裡,供應之物,就代表給與者,而獻祭的對象耶稣基督同時也是被犧牲者。
)所以牧師要重現這個傳統事件,而對耶稣基督而言,處在聖禮儀式狀态下的他擁有一個真正的身體生命[190],人們可能會說,這裡發生的是對他身體的一次物理性殺戮。
[191]這種殺戮的發生,是由于牧師講的那些祭神的話,以及牧師擊刺供應之物的行為導緻了&ldquo變體論&rdquo所描述的那種&ldquo聖餐化體&rdquo。
後者是元素的一種轉化,從一種自然的、肮髒的、不完善的物質狀态轉變成一種不可見的身體。
用小麥做成的面包代表的是身軀,而酒則代表血液、靈魂。
在&ldquo聖餐化體&rdquo之後,把其中的一塊面包混合到紅酒中,就産生了靈魂與身體的&ldquo化合&rdquo,這也确定了耶稣基督身體的複活,即教會的統一。
聖安布羅斯(St.Ambrose)把這種轉換儀式中的面包稱為&ldquo藥&rdquo(medicina)。
它是&ldquo萬靈藥&rdquo,也是長生不老之藥,在&ldquo聖禮&rdquo(communion)活動中,這種&ldquo藥&rdquo能在信仰者的内心和外部産生其獨特效用&mdash&mdash把身體與靈魂統一起來。
這種效用采取的是使靈魂得到治愈,使身體煥然一新的方式。
關于彌撒的文本向我們說明了它的意義: 通過這種水與酒的秘密,我們可能會加入到上帝的神性之中,因為上帝承諾要成為我們人性的參與者&hellip&hellip 或許在這裡可以允許我介紹一種個人的觀點。
作為一個新教徒(Protestant),當我第一次參與奉獻儀式(Offertory),以下文字對我确實是一種啟發:&ldquo哦,上帝啊,是他神奇地創造了人類本性的尊嚴&rdquo,以及&ldquo上帝承諾要成為我們人性的參與者&rdquo。
人性的尊嚴是多麼令人尊敬啊!&ldquo一面是天主,一面也是人&rdquo(Deusethomo)。
那個沒有價值的罪孽
他凝望着他的拯救者,充滿了信仰和信心,以&ldquo模仿&rdquo的方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但是這樣做絕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即人自己成為拯救者,或者至少成為他自己的拯救者。
不過,對于信仰者來說,進行完全的模仿和重新确立耶稣基督的地位,不可避免地會導向這種結論。
但這是絕對做不到的。
如果這種事情真要發生的話,那麼耶稣基督就會在信仰者身上重新确立他自己的地位,并且取代信仰者自己的人格。
如果不是因為教會的存在,我們就會不得不滿足于這種說法。
教會這一組織機構存在的意義無非是使耶稣基督的生命及其犧牲功能得以永恒延續。
在這項&ldquo神聖職責&rdquo(officiumdivinum)中,或者用本笃會(Benedictine)的說法,這一&ldquo神聖的工作&rdquo(opusdivinum),即耶稣基督的犧牲、拯救行為,會以僅保留犧牲的形式重新展現并不斷重複,這種犧牲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由耶稣基督本人完成的,當次如此,再次亦然。
這個超自然的過程是以彌撒的儀式為代表的。
在儀式行為中,看起來是牧師在把神秘事件表現出來,但真正的執行者是耶稣基督,後者随時随地都在犧牲自己。
雖然他的犧牲是即時出現的,但本質上也是永恒的。
按照托馬斯主義者(Thomist)的觀點,彌撒并不是耶稣基督身體的真正犧牲,而是對其犧牲的&ldquo重新展現&rdquo。
[187]要不是考慮到儀式所提供的這些元素(面包和酒)在&ldquo變體論&rdquo(transubstantiation)中的意義,這樣的解釋也就足夠了,而且也是始終一緻的。
這種提供意味着它是一種&ldquosacrificium&rdquo(犧牲),字面的意思是&ldquo使之變得神聖&rdquo。
意為犧牲的&ldquoOpfer&rdquo這個德文詞的詞源還不清楚,無論它是源自&ldquoofferre&rdquo(提供),還是源自&ldquooperari&rdquo(産生影響,使之活躍),總之都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古語&ldquooperariDeo&rdquo的意思是服務于神祇或者為他犧牲。
但是,如果這種犧牲是指一種工作,那麼它就絕不僅僅是一種&ldquo奉獻&rdquo(oblatio),用于提供諸如面包和酒這類簡陋的禮物。
它必須是一種有效的行為,為牧師在儀式上講的話提供某種因果關聯。
所以,我們不僅要把&ldquo獻祭&rdquo這個詞看作&ldquo變體論&rdquo的代表,而且要看作&ldquo變體論&rdquo的動力因(causaefficiens)。
這就是為什麼耶稣會神學家萊修斯(Lessius)把獻祭時使用的這些詞稱為&ldquo劍&rdquo的原因,祭祀羊就是用劍宰殺的。
[188]在關于彌撒的文獻中,所謂屠宰(宰殺)的理論占據着很重要的地位,盡管由于反對的聲音日益增長,這種觀點并沒有被普遍接受。
或許其中表述最清楚的是古希臘的儀式,塞薩洛尼基的尼古拉斯·卡巴希勒斯大主教就對此做過描述。
[189]在彌撒的第一部分(即準備階段),不是把面包和酒放在主祭壇上,而是放在餐具櫃上。
牧師在那裡切下一片面包并且重複以下這句話:&ldquo他是一隻羊,把他領到宰殺者跟前去吧。
&rdquo然後,他把面包放在桌子上,又重複說:&ldquo上帝的羔羊被犧牲了。
&rdquo然後把十字标志印刻在面包上,把一個小型的矛狀器具刺入它身體一側,又重述了這句話:&ldquo但是其中一個士兵用長矛向他的身體一側刺去,把長矛拔出來時帶出來一些血和水。
&rdquo在說這些話時,他把水和酒混合在聖餐杯之中。
就這樣,用牧師拿來的供應之物,經過莊嚴的程序,便制作成了祭品。
(在這裡,供應之物,就代表給與者,而獻祭的對象耶稣基督同時也是被犧牲者。
)所以牧師要重現這個傳統事件,而對耶稣基督而言,處在聖禮儀式狀态下的他擁有一個真正的身體生命[190],人們可能會說,這裡發生的是對他身體的一次物理性殺戮。
[191]這種殺戮的發生,是由于牧師講的那些祭神的話,以及牧師擊刺供應之物的行為導緻了&ldquo變體論&rdquo所描述的那種&ldquo聖餐化體&rdquo。
後者是元素的一種轉化,從一種自然的、肮髒的、不完善的物質狀态轉變成一種不可見的身體。
用小麥做成的面包代表的是身軀,而酒則代表血液、靈魂。
在&ldquo聖餐化體&rdquo之後,把其中的一塊面包混合到紅酒中,就産生了靈魂與身體的&ldquo化合&rdquo,這也确定了耶稣基督身體的複活,即教會的統一。
聖安布羅斯(St.Ambrose)把這種轉換儀式中的面包稱為&ldquo藥&rdquo(medicina)。
它是&ldquo萬靈藥&rdquo,也是長生不老之藥,在&ldquo聖禮&rdquo(communion)活動中,這種&ldquo藥&rdquo能在信仰者的内心和外部産生其獨特效用&mdash&mdash把身體與靈魂統一起來。
這種效用采取的是使靈魂得到治愈,使身體煥然一新的方式。
關于彌撒的文本向我們說明了它的意義: 通過這種水與酒的秘密,我們可能會加入到上帝的神性之中,因為上帝承諾要成為我們人性的參與者&hellip&hellip 或許在這裡可以允許我介紹一種個人的觀點。
作為一個新教徒(Protestant),當我第一次參與奉獻儀式(Offertory),以下文字對我确實是一種啟發:&ldquo哦,上帝啊,是他神奇地創造了人類本性的尊嚴&rdquo,以及&ldquo上帝承諾要成為我們人性的參與者&rdquo。
人性的尊嚴是多麼令人尊敬啊!&ldquo一面是天主,一面也是人&rdquo(Deusethomo)。
那個沒有價值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