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金術的宗教與心理學問題導論
關燈
小
中
大
可能幹好事。
但是,如果靈魂不再發揮任何作用,宗教生活就會僵化成一種外在的和形式化的東西。
無論我們怎樣描述上帝和靈魂之間的關系,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靈魂不可能是&ldquo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rdquo[3]。
相反,它是一種高貴的實體存在,這個實體存在與上帝有關系,而且能夠意識到與上帝的關系。
雖然這種關系隻不過是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與大海的關系,但是,如果沒有無數的水滴,大海亦不能存在。
基督教教義所堅決主張的靈魂不朽,使靈魂高居于短暫的人生之上,并且使人生具有了某些超自然的屬性。
這樣,它的意義就遠遠超過了時運不長的有意識的個體,因此從邏輯上講,這就不允許基督教把靈魂視為&ldquo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rdquo。
[4]正如眼睛同太陽一緻一樣,靈魂則與上帝一緻。
既然我們的意識心靈不理解靈魂,那麼,傲慢或者輕蔑地談論有關靈魂的東西,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即使是信仰基督教的人也不知道上帝隐藏的方式,而且他隻能任由上帝來決定究竟是從外部還是通過靈魂從内部來影響他。
因此,信仰者不應該為下述事實感到吃驚,即确實存在着&ldquosomniaaDeomissa&rdquo(上帝賜予的夢)以及無法追溯到任何外部原因的靈魂的啟迪。
如果有人認為,除了在人類的靈魂中沒有上帝之外,上帝可以無處不在,那就是對神明的亵渎。
确實,上帝和靈魂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會自動地拒絕人們對後者的貶低。
[5]談論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或許離題太遠了;但不管怎麼說,靈魂本身必定包含着與上帝的關系這一功能,即某種對應關系,否則兩者之間就絕不會産生某種聯系。
[6]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對應關系就是&ldquo上帝-意象&rdquo的原型。
每一種原型都能無限地發展和分化。
因此,原型既可能是比較發達的,也可能是較不發達的。
在宗教的某種外部形式中,它強調的完全是外部的人物(因此在這裡我們探究的是一種比較完全的投射),原型是和外在化的觀念相一緻的。
但作為一種心理因素,原型則是無意識的。
當一個無意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一個被投射的意象所取代時,它就完全無法參與意識心靈的活動,也不受意識心靈的影響。
由于無法對意識施加有效的影響,它會極大地喪失自己的生命力;更有甚者,它會始終保持自己的原始形式不變,因為在無意識中任何東西都是不變的。
它甚至會在某一點上産生某種傾向,退行到較低級的和較古老的層次。
因此,有一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即一個信仰所有神聖人物的基督徒,在其靈魂深處仍然是不發達的和沒有變化的,因為他&ldquo把上帝完全排除在外了&rdquo,而且在他的靈魂中他也沒有體驗到上帝。
他的決定性動機、他的主要興趣和動力并非來自基督教領域,而是來自無意識和不發達的精神,這種精神和過去一樣,既異端又古老。
能夠證實這種論點之真實性的,不是某一個體,而是人類生活中的全部個體。
在當今世界上,人類計劃和實施的偉大事業并未顯示出基督教的精神,倒是顯示出了樸素的異教精神。
人類的這些事業起源于一種古代的,甚至未被基督徒接觸過的心理狀态。
教會并非毫無道理地假設,這個&ldquosemelcredidisse&rdquo(曾經被人信奉過的)事實會在身後留下一些痕迹,但是,随着事情的發展,在這些痕迹中什麼也看不到了。
我們已經可怕地證明了,基督教文明是空洞的:它完全是虛飾的外表,絲毫也沒有觸及人的靈魂,因而也沒有使人的靈魂發生改變。
人的靈魂與自己的外部信仰并不一緻。
在人的靈魂中,基督教并沒有和外部的發展并駕齊驅。
的确如此,人們發現一切都是外在的(在意象和言詞中,在教會和《聖經》裡),而不是内在的。
在内部占優勢的是古代的諸神,它們從上古時代起就是至高無上的。
也就是說,由于缺乏心理學知識,而且人們被異教的教義所蠱惑,内外統一的&ldquo上帝-意象&rdquo就沒有發展起來。
基督教教育已經盡了人類所能盡的一切力量,但還遠遠不夠。
很少有人把神聖的意象體驗為在内心深處占有自己的靈魂。
耶稣基督隻是在靈魂外部迎接它們,而絕不是在靈魂内部迎接它們;這就是為什麼黑暗的異教教義仍然在那裡占據支配地位。
這種異教教義(現在采取的是一種極其明顯的形式,緻使人們再也無法否定它,而且現在仍然披着非常陳舊的僞裝)即将淹沒所謂基督教文明的世界。
迄今所用的各種方法并沒有使我們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将靈魂基督教化,以便使基督教道德的基本要求也能對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所主要關心的事情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基督教的傳教士可以向異教徒宣講福音,但是那些遍布歐洲的具有宗教精神的異教徒仍然對基督教一無所知。
基督教要想完成其偉大的教育任務,就必須再次從頭開始。
隻要宗教仍是唯一的信仰和表面形式,隻要宗教的功能沒有在我們自己的靈魂中被體驗到,那麼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我們還必須懂得,&ldquomysteriummagnum&rdquo(偉大的秘密)不僅是一種現實性,而且首先是紮根于人類精神之中的。
凡是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即便可能是一個最有學問的神學家,但他對宗教可謂懵然無知,而且也缺乏相關的教育。
然而,當我指出實際上靈魂具有某種宗教功能[7]的時候,當我指出,把&ldquo上帝-意象&rdquo的原型,或者它的發散物及影響傳達給意識心靈[這是一切(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時,恰恰就是神學家抓住了我的胳膊,譴責我是&ldquo心理主義&rdquo。
但是,倘若這不是一個經驗事實,即最高的價值存在于靈魂之中(完全遠離那個同樣居住在靈魂中的&ldquo冒牌貨&rdquo),那麼,心理學就絲毫也不會使我感興趣,因為如果确實如此,心理學除了是一團無用的蒸汽之外就什麼也不是。
但是,我從數百次的經驗中獲悉,心理學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它包含着那些相當于在教義中被詳盡闡述的一切東西,以及更多其他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東西讓它注定成為凝視光明的眼睛。
這就要求視覺範圍無限廣闊,視覺深度深不可測。
人們曾譴責我&ldquo将靈魂神化&rdquo。
其實,真正把靈魂神化的不是我,而是上帝自己!我并沒有把宗教的功能歸功于靈魂,我隻是提出了這些事實,它們能證明靈魂是&ldquo自然的宗教&rdquo,即具有某種宗教功能。
我并沒有創造或解釋這種功能,它并不是通過接受我的任何意見或建議而在那裡被引發出來的,它是自行産生出來的。
由于懷有某種真正悲劇般的幻覺,這些神學家無法看到,這并不是一個證明光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證明盲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能看見東西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到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了,如果誰也看不見光,那麼贊美或者宣講它就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很有必要教給人們看東西的藝術。
因為顯然有相當多的人無法在神聖人物和他們自己的精神之間建立某種聯系:他們無法發現那些同樣重要的意象在何種程度上潛伏在他們自己的無意識之中。
為了幫助人們産生這種内部視覺,我們就必須首先為這種視覺官能掃清道路。
至于怎樣不使用心理學,即不與精神建立聯系來做到這一點,則顯然超出了我的理解。
[8] 另一個同樣嚴重的誤解在于,把希望成為一種新的且可能是異端的教義這種願望歸咎于心理學。
即便一個盲人經過治療能逐漸地看到東西了,那也不能期望他立刻就能用蒼鷹一樣的眼睛分辨出那麼真實的東西。
如果他能夠看到東西了,如果他開始理解他所看到的東西了,人們自然會感到高興。
在現存的教義甚至都還沒有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時候,心理學所關心的主要是&ldquo看&rdquo這一活動,而不是建構新的宗教真理。
在宗教事物中有一個著名的事實是,隻有當我們從内部體驗到一件事情時,我們才能理解它,因為正是在這種内部體驗中,精神與外部意象或信條的聯系才第一次作為類似于&ldquo未婚夫&rdquo和&ldquo未婚妻&rdquo那樣的關系或一緻性而表現出來。
因此,當我作為一名心理學家說上帝是一個原型時,我的意思是指精神中的&ldquo類型&rdquo(type)。
我們知道,&ldquo類型&rdquo一詞來源于希臘文&ldquo&tau?&pio&zeta&rdquo,指&ldquo打擊&rdquo或&ldquo印刻”因此,一個原型往往會假定有一個印刻者。
作為研究靈魂科學的心理學,必須把自己限定在它的主題之内,并通過形而上學的主張或其他宗教信仰來防止超越它的适當界限。
如果心理學提出有一個上帝的話,即使是作為一個假設的原因,它也會隐含着一種要求,即要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因而也就以某種絕對不合理的方式超越了它的權限。
科學隻能是科學,根本就沒有什麼&ldquo科學的&rdquo宗教信仰和其他類似的自相矛盾的說法。
我們對原型的最終起源完全一無所知,我們對心理的起源也同樣一無所知。
無論在精神中發現的這種印刻能否合理地被命名為&ldquo上帝-意象&rdquo,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的心理學,它的權限都隻能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因此,任何積極或消極的東西都不能斷言上帝的存在,現有的說法最多隻是接近于&ldquo英雄&rdquo原型對某個英雄是否實際存在的證明程度。
現在可以說,如果我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确實存在着某些心理類型,證明這些類型與衆所周知的宗教觀念相一緻,那麼,我們就打開了可以通往那些可體驗内容的研究道路,這些能被體驗到的内容往往十分明顯而又不容否認地成為一切宗教體驗的實證研究基礎。
崇尚宗教的人常常随意地接受他所喜愛的關于這些意象之起源的任何形而上學解釋;而崇尚理智的人卻并非如此,他們一定會嚴格地維護科學解釋的原則,并且避免超越一切可知的界限。
誰也不能阻止信仰者把上帝、普魯莎(Purusha)[9]、阿特曼或者&ldquo道&rdquo(Tao)作為第一推動力,并因此消除人類的基本煩惱。
科學家是一絲不苟的工作者,他不可能如風暴般席卷天堂。
倘若他允許自己被引誘到這種放縱的言行裡,那就意味着他正在鋸斷他坐在其上的這根樹枝。
事實上,擁有關于這些内部意象的知識和實際經驗,我們就能開辟出理性和情感的道路,這兩條道路都可以接近宗教教義提供給人類的那些其他的意象。
由此可見,心理學所做的正是它受到人們譴責的那些事情的反面:它會為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事物的本來面目提供可能的研究道路,它會開闊人們的視野,使人們了解教義的真實意義,它不僅不會毀壞,而且還打開了一間空房子來迎接新的居民。
我可以從無數的經驗中證實這一點:依附于可以想象到的各種信條的人,可能是背叛教義者或信仰心變冷淡的人,發現了一條探索其古老真理的新道路,這些人當中有很多是天主教徒。
甚至一個祆教徒也發現了這條返回到其火神殿的道路,這就證實了我的觀點的客觀性。
然而,這種客觀性正是我的心理學最受人們指責之處:據說人們無法确定其究竟對哪種宗教教義有利。
即使沒有我自己的這些主觀信念,我也想提出下述問題:當一個人竭力不把自己當作宇宙的仲裁者,審慎地放棄了主觀主義,并持有完全相反的信仰,例如,上帝已經以各種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mdash&mdash難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嗎?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決定。
人們,特别是基督徒,則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自相矛盾的說明不可能是真實的,它必須允許人們有禮貌地質問:1=3嗎?3怎麼能等于1呢?一位母親能是一個處女嗎?諸如此類。
難道人們還沒有發現,所有的宗教聲明都包含在原則上不可能成立的邏輯矛盾和主張,而這在事實上正是宗教主張的根本實質嗎?我們可以把德爾圖良的下述聲明作為它的一個證據:&ldquo上帝之子是死的,正因為這件事很荒唐,才值得人們去信仰。
若把上帝之子埋葬,他還會起死回生。
正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才是确定無疑的。
&rdquo[10]如果基督教要求人們信奉這些矛盾的說法,那麼在我看來,我們就完全可以譴責那些擁有自相矛盾的主張的人,奇怪的是,這種自相矛盾卻正是我們最有價值的精神産品之一,而意義的一緻性原則是一個虛弱的信号。
由此可見,當某種宗教失去或減少了其自相矛盾之處時,其内在就會變得枯竭;但是,隻有當這種自相矛盾使人們接近于理解生活的豐富性時,它們的增殖才會活躍起來。
非模棱兩可和非矛盾性都是片面的,因而不适合于表現不可理解的東西。
并非人人都具有德爾圖良式的這種宗教精神力量。
顯而易見,他不僅具有能夠支撐自相矛盾的這種力量,而且這些自相矛盾的論點實際上也使他具有了最高限度的宗教确定性。
不勝枚舉的缺乏宗教精神的人們使這種自相矛盾充滿了危險。
隻要這種自相矛盾沒有受到考查,并且理所當然地作為生活的一個慣常方面,那就絕無妨害。
但是,當一個教養不足的心靈(就我們所知,它必然是最自信的)把某一信仰原則的矛盾性作為刻苦研究的對象時(這些研究雖然非常認真,但毫無作用),它很快就會發出一陣對此進行攻擊的輕蔑笑聲,旨在說明這種神秘性的荒唐。
自從文藝複興時代以來,事情便迅速地趨向衰退,因為一旦這個不能容忍任何矛盾論點的美好的理性心靈覺醒,人世間的任何說教就都不能把它壓服。
這樣,一個新的任務便提出來了:一步一步地把這個仍不發達的心靈提升到較高的水平,并且增加那些至少對矛盾真理的範圍略有了解的人的數量。
如果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對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研究實際上受到了阻礙。
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教義中所包含的這些矛盾論點是什麼意思;我們對這些論點的理解越是偏于表面,就越會被它們的非理性形式所冒犯,直到最後它們成為一些荒廢的、稀奇古怪的古老遺迹為止。
遭受到這種打擊的人,根本無法估計他的精神損失程度,因為他從未把神聖的意象體驗為他的心靈深處的财富,而且從未認識到這些意象和他自己的心理結構的關系。
但是
但是,如果靈魂不再發揮任何作用,宗教生活就會僵化成一種外在的和形式化的東西。
無論我們怎樣描述上帝和靈魂之間的關系,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靈魂不可能是&ldquo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rdquo[3]。
相反,它是一種高貴的實體存在,這個實體存在與上帝有關系,而且能夠意識到與上帝的關系。
雖然這種關系隻不過是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與大海的關系,但是,如果沒有無數的水滴,大海亦不能存在。
基督教教義所堅決主張的靈魂不朽,使靈魂高居于短暫的人生之上,并且使人生具有了某些超自然的屬性。
這樣,它的意義就遠遠超過了時運不長的有意識的個體,因此從邏輯上講,這就不允許基督教把靈魂視為&ldquo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rdquo。
[4]正如眼睛同太陽一緻一樣,靈魂則與上帝一緻。
既然我們的意識心靈不理解靈魂,那麼,傲慢或者輕蔑地談論有關靈魂的東西,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即使是信仰基督教的人也不知道上帝隐藏的方式,而且他隻能任由上帝來決定究竟是從外部還是通過靈魂從内部來影響他。
因此,信仰者不應該為下述事實感到吃驚,即确實存在着&ldquosomniaaDeomissa&rdquo(上帝賜予的夢)以及無法追溯到任何外部原因的靈魂的啟迪。
如果有人認為,除了在人類的靈魂中沒有上帝之外,上帝可以無處不在,那就是對神明的亵渎。
确實,上帝和靈魂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會自動地拒絕人們對後者的貶低。
[5]談論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或許離題太遠了;但不管怎麼說,靈魂本身必定包含着與上帝的關系這一功能,即某種對應關系,否則兩者之間就絕不會産生某種聯系。
[6]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對應關系就是&ldquo上帝-意象&rdquo的原型。
每一種原型都能無限地發展和分化。
因此,原型既可能是比較發達的,也可能是較不發達的。
在宗教的某種外部形式中,它強調的完全是外部的人物(因此在這裡我們探究的是一種比較完全的投射),原型是和外在化的觀念相一緻的。
但作為一種心理因素,原型則是無意識的。
當一個無意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一個被投射的意象所取代時,它就完全無法參與意識心靈的活動,也不受意識心靈的影響。
由于無法對意識施加有效的影響,它會極大地喪失自己的生命力;更有甚者,它會始終保持自己的原始形式不變,因為在無意識中任何東西都是不變的。
它甚至會在某一點上産生某種傾向,退行到較低級的和較古老的層次。
因此,有一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即一個信仰所有神聖人物的基督徒,在其靈魂深處仍然是不發達的和沒有變化的,因為他&ldquo把上帝完全排除在外了&rdquo,而且在他的靈魂中他也沒有體驗到上帝。
他的決定性動機、他的主要興趣和動力并非來自基督教領域,而是來自無意識和不發達的精神,這種精神和過去一樣,既異端又古老。
能夠證實這種論點之真實性的,不是某一個體,而是人類生活中的全部個體。
在當今世界上,人類計劃和實施的偉大事業并未顯示出基督教的精神,倒是顯示出了樸素的異教精神。
人類的這些事業起源于一種古代的,甚至未被基督徒接觸過的心理狀态。
教會并非毫無道理地假設,這個&ldquosemelcredidisse&rdquo(曾經被人信奉過的)事實會在身後留下一些痕迹,但是,随着事情的發展,在這些痕迹中什麼也看不到了。
我們已經可怕地證明了,基督教文明是空洞的:它完全是虛飾的外表,絲毫也沒有觸及人的靈魂,因而也沒有使人的靈魂發生改變。
人的靈魂與自己的外部信仰并不一緻。
在人的靈魂中,基督教并沒有和外部的發展并駕齊驅。
的确如此,人們發現一切都是外在的(在意象和言詞中,在教會和《聖經》裡),而不是内在的。
在内部占優勢的是古代的諸神,它們從上古時代起就是至高無上的。
也就是說,由于缺乏心理學知識,而且人們被異教的教義所蠱惑,内外統一的&ldquo上帝-意象&rdquo就沒有發展起來。
基督教教育已經盡了人類所能盡的一切力量,但還遠遠不夠。
很少有人把神聖的意象體驗為在内心深處占有自己的靈魂。
耶稣基督隻是在靈魂外部迎接它們,而絕不是在靈魂内部迎接它們;這就是為什麼黑暗的異教教義仍然在那裡占據支配地位。
這種異教教義(現在采取的是一種極其明顯的形式,緻使人們再也無法否定它,而且現在仍然披着非常陳舊的僞裝)即将淹沒所謂基督教文明的世界。
迄今所用的各種方法并沒有使我們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将靈魂基督教化,以便使基督教道德的基本要求也能對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所主要關心的事情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基督教的傳教士可以向異教徒宣講福音,但是那些遍布歐洲的具有宗教精神的異教徒仍然對基督教一無所知。
基督教要想完成其偉大的教育任務,就必須再次從頭開始。
隻要宗教仍是唯一的信仰和表面形式,隻要宗教的功能沒有在我們自己的靈魂中被體驗到,那麼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我們還必須懂得,&ldquomysteriummagnum&rdquo(偉大的秘密)不僅是一種現實性,而且首先是紮根于人類精神之中的。
凡是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即便可能是一個最有學問的神學家,但他對宗教可謂懵然無知,而且也缺乏相關的教育。
然而,當我指出實際上靈魂具有某種宗教功能[7]的時候,當我指出,把&ldquo上帝-意象&rdquo的原型,或者它的發散物及影響傳達給意識心靈[這是一切(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時,恰恰就是神學家抓住了我的胳膊,譴責我是&ldquo心理主義&rdquo。
但是,倘若這不是一個經驗事實,即最高的價值存在于靈魂之中(完全遠離那個同樣居住在靈魂中的&ldquo冒牌貨&rdquo),那麼,心理學就絲毫也不會使我感興趣,因為如果确實如此,心理學除了是一團無用的蒸汽之外就什麼也不是。
但是,我從數百次的經驗中獲悉,心理學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它包含着那些相當于在教義中被詳盡闡述的一切東西,以及更多其他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東西讓它注定成為凝視光明的眼睛。
這就要求視覺範圍無限廣闊,視覺深度深不可測。
人們曾譴責我&ldquo将靈魂神化&rdquo。
其實,真正把靈魂神化的不是我,而是上帝自己!我并沒有把宗教的功能歸功于靈魂,我隻是提出了這些事實,它們能證明靈魂是&ldquo自然的宗教&rdquo,即具有某種宗教功能。
我并沒有創造或解釋這種功能,它并不是通過接受我的任何意見或建議而在那裡被引發出來的,它是自行産生出來的。
由于懷有某種真正悲劇般的幻覺,這些神學家無法看到,這并不是一個證明光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證明盲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能看見東西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到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了,如果誰也看不見光,那麼贊美或者宣講它就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很有必要教給人們看東西的藝術。
因為顯然有相當多的人無法在神聖人物和他們自己的精神之間建立某種聯系:他們無法發現那些同樣重要的意象在何種程度上潛伏在他們自己的無意識之中。
為了幫助人們産生這種内部視覺,我們就必須首先為這種視覺官能掃清道路。
至于怎樣不使用心理學,即不與精神建立聯系來做到這一點,則顯然超出了我的理解。
[8] 另一個同樣嚴重的誤解在于,把希望成為一種新的且可能是異端的教義這種願望歸咎于心理學。
即便一個盲人經過治療能逐漸地看到東西了,那也不能期望他立刻就能用蒼鷹一樣的眼睛分辨出那麼真實的東西。
如果他能夠看到東西了,如果他開始理解他所看到的東西了,人們自然會感到高興。
在現存的教義甚至都還沒有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時候,心理學所關心的主要是&ldquo看&rdquo這一活動,而不是建構新的宗教真理。
在宗教事物中有一個著名的事實是,隻有當我們從内部體驗到一件事情時,我們才能理解它,因為正是在這種内部體驗中,精神與外部意象或信條的聯系才第一次作為類似于&ldquo未婚夫&rdquo和&ldquo未婚妻&rdquo那樣的關系或一緻性而表現出來。
因此,當我作為一名心理學家說上帝是一個原型時,我的意思是指精神中的&ldquo類型&rdquo(type)。
我們知道,&ldquo類型&rdquo一詞來源于希臘文&ldquo&tau?&pio&zeta&rdquo,指&ldquo打擊&rdquo或&ldquo印刻”因此,一個原型往往會假定有一個印刻者。
作為研究靈魂科學的心理學,必須把自己限定在它的主題之内,并通過形而上學的主張或其他宗教信仰來防止超越它的适當界限。
如果心理學提出有一個上帝的話,即使是作為一個假設的原因,它也會隐含着一種要求,即要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因而也就以某種絕對不合理的方式超越了它的權限。
科學隻能是科學,根本就沒有什麼&ldquo科學的&rdquo宗教信仰和其他類似的自相矛盾的說法。
我們對原型的最終起源完全一無所知,我們對心理的起源也同樣一無所知。
無論在精神中發現的這種印刻能否合理地被命名為&ldquo上帝-意象&rdquo,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的心理學,它的權限都隻能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因此,任何積極或消極的東西都不能斷言上帝的存在,現有的說法最多隻是接近于&ldquo英雄&rdquo原型對某個英雄是否實際存在的證明程度。
現在可以說,如果我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确實存在着某些心理類型,證明這些類型與衆所周知的宗教觀念相一緻,那麼,我們就打開了可以通往那些可體驗内容的研究道路,這些能被體驗到的内容往往十分明顯而又不容否認地成為一切宗教體驗的實證研究基礎。
崇尚宗教的人常常随意地接受他所喜愛的關于這些意象之起源的任何形而上學解釋;而崇尚理智的人卻并非如此,他們一定會嚴格地維護科學解釋的原則,并且避免超越一切可知的界限。
誰也不能阻止信仰者把上帝、普魯莎(Purusha)[9]、阿特曼或者&ldquo道&rdquo(Tao)作為第一推動力,并因此消除人類的基本煩惱。
科學家是一絲不苟的工作者,他不可能如風暴般席卷天堂。
倘若他允許自己被引誘到這種放縱的言行裡,那就意味着他正在鋸斷他坐在其上的這根樹枝。
事實上,擁有關于這些内部意象的知識和實際經驗,我們就能開辟出理性和情感的道路,這兩條道路都可以接近宗教教義提供給人類的那些其他的意象。
由此可見,心理學所做的正是它受到人們譴責的那些事情的反面:它會為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事物的本來面目提供可能的研究道路,它會開闊人們的視野,使人們了解教義的真實意義,它不僅不會毀壞,而且還打開了一間空房子來迎接新的居民。
我可以從無數的經驗中證實這一點:依附于可以想象到的各種信條的人,可能是背叛教義者或信仰心變冷淡的人,發現了一條探索其古老真理的新道路,這些人當中有很多是天主教徒。
甚至一個祆教徒也發現了這條返回到其火神殿的道路,這就證實了我的觀點的客觀性。
然而,這種客觀性正是我的心理學最受人們指責之處:據說人們無法确定其究竟對哪種宗教教義有利。
即使沒有我自己的這些主觀信念,我也想提出下述問題:當一個人竭力不把自己當作宇宙的仲裁者,審慎地放棄了主觀主義,并持有完全相反的信仰,例如,上帝已經以各種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mdash&mdash難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嗎?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決定。
人們,特别是基督徒,則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自相矛盾的說明不可能是真實的,它必須允許人們有禮貌地質問:1=3嗎?3怎麼能等于1呢?一位母親能是一個處女嗎?諸如此類。
難道人們還沒有發現,所有的宗教聲明都包含在原則上不可能成立的邏輯矛盾和主張,而這在事實上正是宗教主張的根本實質嗎?我們可以把德爾圖良的下述聲明作為它的一個證據:&ldquo上帝之子是死的,正因為這件事很荒唐,才值得人們去信仰。
若把上帝之子埋葬,他還會起死回生。
正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才是确定無疑的。
&rdquo[10]如果基督教要求人們信奉這些矛盾的說法,那麼在我看來,我們就完全可以譴責那些擁有自相矛盾的主張的人,奇怪的是,這種自相矛盾卻正是我們最有價值的精神産品之一,而意義的一緻性原則是一個虛弱的信号。
由此可見,當某種宗教失去或減少了其自相矛盾之處時,其内在就會變得枯竭;但是,隻有當這種自相矛盾使人們接近于理解生活的豐富性時,它們的增殖才會活躍起來。
非模棱兩可和非矛盾性都是片面的,因而不适合于表現不可理解的東西。
并非人人都具有德爾圖良式的這種宗教精神力量。
顯而易見,他不僅具有能夠支撐自相矛盾的這種力量,而且這些自相矛盾的論點實際上也使他具有了最高限度的宗教确定性。
不勝枚舉的缺乏宗教精神的人們使這種自相矛盾充滿了危險。
隻要這種自相矛盾沒有受到考查,并且理所當然地作為生活的一個慣常方面,那就絕無妨害。
但是,當一個教養不足的心靈(就我們所知,它必然是最自信的)把某一信仰原則的矛盾性作為刻苦研究的對象時(這些研究雖然非常認真,但毫無作用),它很快就會發出一陣對此進行攻擊的輕蔑笑聲,旨在說明這種神秘性的荒唐。
自從文藝複興時代以來,事情便迅速地趨向衰退,因為一旦這個不能容忍任何矛盾論點的美好的理性心靈覺醒,人世間的任何說教就都不能把它壓服。
這樣,一個新的任務便提出來了:一步一步地把這個仍不發達的心靈提升到較高的水平,并且增加那些至少對矛盾真理的範圍略有了解的人的數量。
如果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對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研究實際上受到了阻礙。
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教義中所包含的這些矛盾論點是什麼意思;我們對這些論點的理解越是偏于表面,就越會被它們的非理性形式所冒犯,直到最後它們成為一些荒廢的、稀奇古怪的古老遺迹為止。
遭受到這種打擊的人,根本無法估計他的精神損失程度,因為他從未把神聖的意象體驗為他的心靈深處的财富,而且從未認識到這些意象和他自己的心理結構的關系。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