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金術的宗教與心理學問題導論
關燈
小
中
大
他不會把壓傷的蘆葦折斷,也不會使充滿希望的事業中途夭折&hellip&hellip
&mdash&mdash《以賽亞書》,42:3
對于熟悉分析心理學的讀者來說,沒有必要對下述研究主題做任何介紹性的論述。
但是,對于那些興趣不在這門專業的讀者,和那些還沒有準備好閱讀本書的讀者來說,寫一個前言可能是很有必要的。
煉金術和自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process)這兩個概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因此,我們會發現,最初很難用想象力在這兩者之間架設起任何橋梁。
我要對這類讀者做一個解釋,特别是因為我最近發表的一些演講(這些演講使我做出推論,那些批評我的人對此存在着某種困惑),我已經有過一兩次這樣的經驗。
我現在不得不論述的關于人類精神(psyche)的本質問題首先是基于我對人的觀察。
人們曾批評說,這些觀察涉及的是那些既不為人們所知,也難以被人們接受的經驗。
這是我們一再遇到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每一個人,甚至那些最不合格的外行人,也絕對地相信他對心理學非常了解,仿佛心理(精神)就是一個已經被人們普遍理解了的東西。
但是,當我指出,人類的精神是我們的經驗中最黑暗和最神秘的領域之一時,任何一個所謂真正了解人類精神的人,都會同意我的這個看法。
這一領域是學無止境的。
在我的生活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新奇而又出乎意料的事情。
沒錯,我的生活經驗并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家常瑣事。
不過,在這一特殊領域工作的每一位心理治療師都能輕而易舉地産生這種體驗。
因此,至少可以這樣說,無視我提供的這些經驗而對我進行譴責,這是相當荒唐可笑的。
我不應該為普通民衆缺乏心理學知識而負責。
在分析過程中,也就是在意識心靈和無意識之間的辯證讨論過程中,存在着朝向某一目标或終點的發展或進步,其令人費解的性質也已被我關注多年了。
心理治療會在發展中的任一階段迎來終點,而并不總是或必須要有已經達到某一目标的感覺。
典型的和暫時性的結束會發生在:(1)在得到一次好言相勸之後;(2)在做了一次雖然不夠完全但令人滿意的忏悔之後;(3)在認識到某種迄今為止還處在無意識狀态但又非常關鍵的内容之後(對這種内容的認識會對人的生活和活動産生新的推動);(4)在與童年的心理活動産生了艱難的分離之後;(5)在對或許困難而又不同尋常的周圍環境産生了一種新的和理性的适應方式之後;(6)在痛苦的神經症症狀消失之後;(7)在經過了諸如考試、訂婚、結婚、離婚、職業變更等命運攸關的轉折之後;(8)在發現了皈依以前所屬的教會或教義的道路之後,或者在發生了信仰轉變之後;以及最後(9)在已經開始建立一種人生的實踐哲學之後(這是指在這個單詞的古典意義上的&ldquo哲學&rdquo)。
盡管以上列舉的情況還可以做很多的修改和補充,但大體上可以确定一些主要的情境,分析過程或心理治療過程可以在這些情境中達到某種暫時的,有時甚至是最終的結束。
但是,經驗表明,在相當多的患者看來,找醫生來咨詢這件事情的表面結束絕不意味着分析過程的結束。
确切的情況是,對無意識的辯證讨論依然存在,而且和那些尚未放棄與醫生合作的人一樣,遵循着完全相同的過程。
有時醫生會在多年後再次遇到這類病人,并且聽到他們對後續發展情況所做的往往非常驚人的說明。
正是這種經驗才使我第一次堅信,在精神當中有一種不依賴于外部因素去尋求自己目标的過程,這種經驗也使我不再有那種焦慮的感覺,即我自己可能就是引發患者精神中的一個不真實的(或許不自然的)過程的唯一原因。
我的這種擔憂并非全是誤解,因為即使對以上提到的九種情境做再多的争論,也無法說服患者放棄他們的分析工作,甚至是宗教信仰發生了轉變或是神經症得到了驚人的治愈也不可以。
正是這樣的情況終于使我确信,對神經症的治療展現的往往是一個遠遠超出純醫學角度考慮的問題,也是一個用醫學知識本身根本無法合理說明的問題。
雖然精神分析的早期時代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了(那個時代對心理發展的全部過程做了虛假的生物學解釋,且對心理發展的完整過程十分輕視),但是人們的記憶并未消除,而且仍然津津樂道于把冗長的分析過程描述為&ldquo逃離生活&rdquo、&ldquo尚未解決的移情&rdquo(unresolvedtransference)、&ldquo自體性欲&rdquo(auto-eroticism),以及其他一些同樣令人不快的稱謂。
但是,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因此,隻要能夠表明它确實不包含任何積極的東西,那麼,把這種所謂&ldquo任其存繼&rdquo(hangingon)斥為生活的消極面就是正當且合法的。
醫生所感覺到的那種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耐煩本身并不能證明什麼。
隻有通過非常耐心的研究,新的科學才能成功獲得對心理本質的深刻了解。
如果還産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那就應該歸功于醫生的自我犧牲精神。
不合情理的消極判斷時常會輕易地出現,而且會不時地闖下大禍;另外,這樣的判斷也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如果這不是企圖逃避進行徹底分析的責任,那就僅僅是無知的一個借口。
因為,既然分析工作遲早會不可避免地導緻&ldquo我&rdquo與&ldquo你&rdquo和&ldquo你&rdquo與&ldquo我&rdquo之間,在完全卸下人類僞裝的情況下進行一場基本的讨論,所以,很有可能,而且幾乎可以肯定,不僅病人,而且醫生也會發現這種&ldquo令人傾心&rdquo的情境。
誰也不可能在某種危險的場合不受影響地玩弄火或毒藥,因為真正的醫生絕不會置身于他的工作之外,而總是完全投身于工作之中。
這種&ldquo任其存繼&rdquo可能是雙方都不需要的東西,某種不可理解的,甚至不可容忍的東西,而不一定是生活的消極面。
相反,它倒很可能是一種積極的&ldquo任其存繼&rdquo,雖然它會形成一種顯然不可逾越的障礙,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它才代表一種唯一的,要求付出最大的努力,并因此謀求人的全部能量的情境。
事實上,人們可能會說,雖然病人是在無意識地和堅持不懈地尋求解決某一最終無法解決的問題,但醫生的藝術和技巧是在竭盡全力地幫助他面對這個問題。
&ldquo所有的藝術都需要完整的人!&rdquo一位古老的煉金術士這樣大聲疾呼。
我們所尋求的正是這種&ldquo完整的人&rdquo。
醫生的努力和病人的探索指向的都是那個隐藏的、迄今尚未表現出來的&ldquo完整的人&rdquo,他同時也是更偉大的人和未來的人。
但遺憾的是,達到完整性的正确道路是由無數可以改變命運的彎道和轉折組成的。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不是筆直的,而是像蛇一樣彎彎曲曲,這是一條把對立物統一起來的道路,這種對立物的統一使我們想起了指導雙蛇杖(caduceus)的方式,它錯綜複雜的彎道和轉折無不使人感到驚駭,正是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我們才獲得了那些據說&ldquo難以獲得的&rdquo經驗。
這些經驗之所以難以獲得,是因為它們确實會使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它們要求我們做的正是我們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如此随便談論的那種&ldquo完整性&rdquo,而且這種完整性有助于我們進行永無休止的理論探讨,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盡最大可能地對它敬而遠之。
[1]一種顯然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人們在追求一種&ldquo分隔式的心理學&rdquo(compartmentpsychology),在這種心理學裡,左邊的格子并不知道右邊的格子裡有什麼。
我想,恐怕我們不能讓個體的無意識和軟弱無能為這種狀态負全部責任:這種狀态也應該歸咎于歐洲的普通精神教育。
這種教育不僅體現了對那些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的一種恰如其分的關心,而且它本身就屬于這些宗教的本質&mdash&mdash因為宗教優于一切理性主義的體系,并且孤立地與外部和内部的人保持着同樣程度的關系。
如果我們決心想要原諒我們自己的缺點,那麼,我們就可以譴責基督教抑制了人的發展;但是,我并不希望犯這樣的錯誤,即把主要因人類無能而導緻的錯誤歸咎于宗教。
所以,我談論的并不是對基督教的那些最深刻和最好的理解,而是那些顯而易見的表面現象和災難般的誤解。
通過&ldquo模仿&rdquo(imitatio)基督而提出的這種要求(即我們應該遵循這一理想并且尋求變得像它那樣),在邏輯上應該具有使内部人得到發展和提升的效果。
但事實上,這一理想已被那些膚淺而又注重形式主義的信奉者變成了一個外部的崇拜對象,正是這種崇拜,使理想無法達到靈魂的深處,也使精神無法轉換成一個與這種理想保持一緻的整體。
由此可見,神聖的仲裁者作為一種意象往往位于其外,而人則停留在其心靈的最深處,仍舊支離破碎且無法觸及。
确實如此,即使模仿者絲毫也沒有靠近這一理想或它的意義,也能把基督模仿得惟妙惟肖。
因為這不單單是一個模仿的問題(這種模仿使人保持不變,并把其制成一件純粹的工藝品),而是一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個體生活中(在上帝的允許下)實現這一理想的問題。
但是,我們必須牢記(即使真正的目标可能無法實現,而且它的價值全都表現在外),一種錯誤的模仿有時也會包含着強大的道德力量,這種道德力量把對一切是非曲直的完全放棄歸因于某一最高價值觀。
可以想象的是,憑借這種整體的力量,一個人甚至能窺見他自己轉瞬即逝的整體性,其中伴随着總是體現這種經曆的恩賜感。
一個隻朝向外部的模仿基督的錯誤觀念,被一種典型的歐洲偏見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偏見把西方态度和東方态度區分開來。
西方人常常被&ldquo成千上萬的事物&rdquo所征服,他們看見的隻是具體的東西,常常受自我的約束,受具體事物的約束,而且沒有覺察到所有存在的深刻根源。
另一方面,東方人對這個具體世界的體驗,甚至對其自身的體驗,也宛如夢境;他們本質上紮根于&ldquo土壤&rdquo之中,這種&ldquo土壤&rdquo如此強烈地吸引着他們,以至于東方人與世界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相較于我們來說常常是不可理解的。
西方人的态度強調的是客體,趨向于把理想(基督)固定在朝向外部的方面,并因而剝奪了其和内部人的神秘關系。
例如,正是這種偏見迫使《聖經》的新教解釋者把&ldquo?&nu&tauò&sigmaf?&mu?&nu&rdquo(指上帝的王國)解釋為&ldquo在你們當中&rdquo,而不是&ldquo在你内心深處&rdquo。
我的意思不是說西方人的态度是沒有什麼成效的東西,我們完全相信它的正确性。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了解東方人(正如心理學家必須做的那樣),我們發現要使自己擺脫某些疑惑是很困難的。
凡是能用其良心修正它的人都能自由而随心所欲地決定這個問題,雖然他也可能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仲裁者。
而我卻更偏向于持有這種寶貴的懷疑态度,因為它不會傷害在我們視野之外的那些事物的純潔性。
基督這一理想把世界的罪孽集于自身。
但是,如果這一理想完全是外在的,那麼個體的罪孽也是外在的,結果就是他會比以往更加支離破碎,這是因為,表面的誤解很容易使他相當刻闆地&ldquo将其罪孽投射到耶稣基督身上&rdquo,從而逃避他自己應負的最深重的責任&mdash&mdash這種責任是與基督教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這種形式主義和放縱狀态不僅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表現在新教的組織機構之内。
如果最高價值(耶稣基督)和最高否定(罪孽)都是外在的,那麼,靈魂就是空洞的:它的最高級和最低級的東西也就蕩然無存了。
東方人(特别是印度人)的态度卻截然不同:一切最高級和最低級的東西都在(超驗的)主體之中。
因此,阿特曼(atman)即自性的意義是至高無上的。
但是,對西方人來說,自性的價值幾乎為零。
由此可見,西方人普遍蔑視靈魂。
凡是有人敢于談論靈魂或精神[2]的現實性,便被譴責為&ldquo心理主義&rdquo(psychologism)。
人們談論起心理學來,仿佛它隻不過是&ldquo心理學&rdquo,别的什麼也不是。
而可能與某些神聖人物相對應的心理因素的觀念,就被視為對神聖人物的貶低。
如果認為宗教經驗就是心理過程,那就有點亵渎神明了: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某種宗教經驗&ldquo不僅是心理學的&rdquo。
任何心理的東西隻是自然本性而已,因此,人們認為任何宗教的東西都不可能由此産生。
同時,這些批評家會毫不猶豫地從心理的本性中把所有的宗教都派生出來&mdash&mdash除了他們自己的宗教之外。
一個強有力的事實是,我的《心理學與宗教》(PsychologyandReligion)一書的兩位神學評論家(一位是天主教的,一位是新教的)曾認真地審查過我對宗教現象之精神起源的論證。
面對這種境況,我們确實一定會詢問:我們是怎麼知道這麼多關于精神的情況,以至于我們&ldquo隻能&rdquo說這是精神的呢?因為這就是西方人講話和思考的方式,西方人的靈魂顯然是&ldquo缺少價值的&rdquo。
如果在他的靈魂中有很豐富的東西,他一定會懷着崇敬的心情談論它。
但是,既然他并沒有這樣做,那麼我們隻能得出結論認為,他的靈魂中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這并不是說,這種情況俯拾皆是,實際上隻有那些靈魂中一無所有的人和&ldquo把上帝完全排斥在外&rdquo的人才是這樣。
(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埃克哈特大師這樣的人,該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 純粹的宗教投射可能會使靈魂失去其價值,因為精神的完全喪失,靈魂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始終保持在一種無意識狀态下。
同時,它也就成為這種錯覺的犧牲品,即所有災難的根源都來自外部,人們不再停下來扪心自問,究竟有多少事情是他們自己所為的。
靈魂似乎毫無意義,以緻人們認為,靈魂不可能幹壞事,更不
但是,對于那些興趣不在這門專業的讀者,和那些還沒有準備好閱讀本書的讀者來說,寫一個前言可能是很有必要的。
煉金術和自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process)這兩個概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因此,我們會發現,最初很難用想象力在這兩者之間架設起任何橋梁。
我要對這類讀者做一個解釋,特别是因為我最近發表的一些演講(這些演講使我做出推論,那些批評我的人對此存在着某種困惑),我已經有過一兩次這樣的經驗。
我現在不得不論述的關于人類精神(psyche)的本質問題首先是基于我對人的觀察。
人們曾批評說,這些觀察涉及的是那些既不為人們所知,也難以被人們接受的經驗。
這是我們一再遇到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每一個人,甚至那些最不合格的外行人,也絕對地相信他對心理學非常了解,仿佛心理(精神)就是一個已經被人們普遍理解了的東西。
但是,當我指出,人類的精神是我們的經驗中最黑暗和最神秘的領域之一時,任何一個所謂真正了解人類精神的人,都會同意我的這個看法。
這一領域是學無止境的。
在我的生活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新奇而又出乎意料的事情。
沒錯,我的生活經驗并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家常瑣事。
不過,在這一特殊領域工作的每一位心理治療師都能輕而易舉地産生這種體驗。
因此,至少可以這樣說,無視我提供的這些經驗而對我進行譴責,這是相當荒唐可笑的。
我不應該為普通民衆缺乏心理學知識而負責。
在分析過程中,也就是在意識心靈和無意識之間的辯證讨論過程中,存在着朝向某一目标或終點的發展或進步,其令人費解的性質也已被我關注多年了。
心理治療會在發展中的任一階段迎來終點,而并不總是或必須要有已經達到某一目标的感覺。
典型的和暫時性的結束會發生在:(1)在得到一次好言相勸之後;(2)在做了一次雖然不夠完全但令人滿意的忏悔之後;(3)在認識到某種迄今為止還處在無意識狀态但又非常關鍵的内容之後(對這種内容的認識會對人的生活和活動産生新的推動);(4)在與童年的心理活動産生了艱難的分離之後;(5)在對或許困難而又不同尋常的周圍環境産生了一種新的和理性的适應方式之後;(6)在痛苦的神經症症狀消失之後;(7)在經過了諸如考試、訂婚、結婚、離婚、職業變更等命運攸關的轉折之後;(8)在發現了皈依以前所屬的教會或教義的道路之後,或者在發生了信仰轉變之後;以及最後(9)在已經開始建立一種人生的實踐哲學之後(這是指在這個單詞的古典意義上的&ldquo哲學&rdquo)。
盡管以上列舉的情況還可以做很多的修改和補充,但大體上可以确定一些主要的情境,分析過程或心理治療過程可以在這些情境中達到某種暫時的,有時甚至是最終的結束。
但是,經驗表明,在相當多的患者看來,找醫生來咨詢這件事情的表面結束絕不意味着分析過程的結束。
确切的情況是,對無意識的辯證讨論依然存在,而且和那些尚未放棄與醫生合作的人一樣,遵循着完全相同的過程。
有時醫生會在多年後再次遇到這類病人,并且聽到他們對後續發展情況所做的往往非常驚人的說明。
正是這種經驗才使我第一次堅信,在精神當中有一種不依賴于外部因素去尋求自己目标的過程,這種經驗也使我不再有那種焦慮的感覺,即我自己可能就是引發患者精神中的一個不真實的(或許不自然的)過程的唯一原因。
我的這種擔憂并非全是誤解,因為即使對以上提到的九種情境做再多的争論,也無法說服患者放棄他們的分析工作,甚至是宗教信仰發生了轉變或是神經症得到了驚人的治愈也不可以。
正是這樣的情況終于使我确信,對神經症的治療展現的往往是一個遠遠超出純醫學角度考慮的問題,也是一個用醫學知識本身根本無法合理說明的問題。
雖然精神分析的早期時代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了(那個時代對心理發展的全部過程做了虛假的生物學解釋,且對心理發展的完整過程十分輕視),但是人們的記憶并未消除,而且仍然津津樂道于把冗長的分析過程描述為&ldquo逃離生活&rdquo、&ldquo尚未解決的移情&rdquo(unresolvedtransference)、&ldquo自體性欲&rdquo(auto-eroticism),以及其他一些同樣令人不快的稱謂。
但是,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因此,隻要能夠表明它确實不包含任何積極的東西,那麼,把這種所謂&ldquo任其存繼&rdquo(hangingon)斥為生活的消極面就是正當且合法的。
醫生所感覺到的那種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耐煩本身并不能證明什麼。
隻有通過非常耐心的研究,新的科學才能成功獲得對心理本質的深刻了解。
如果還産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那就應該歸功于醫生的自我犧牲精神。
不合情理的消極判斷時常會輕易地出現,而且會不時地闖下大禍;另外,這樣的判斷也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如果這不是企圖逃避進行徹底分析的責任,那就僅僅是無知的一個借口。
因為,既然分析工作遲早會不可避免地導緻&ldquo我&rdquo與&ldquo你&rdquo和&ldquo你&rdquo與&ldquo我&rdquo之間,在完全卸下人類僞裝的情況下進行一場基本的讨論,所以,很有可能,而且幾乎可以肯定,不僅病人,而且醫生也會發現這種&ldquo令人傾心&rdquo的情境。
誰也不可能在某種危險的場合不受影響地玩弄火或毒藥,因為真正的醫生絕不會置身于他的工作之外,而總是完全投身于工作之中。
這種&ldquo任其存繼&rdquo可能是雙方都不需要的東西,某種不可理解的,甚至不可容忍的東西,而不一定是生活的消極面。
相反,它倒很可能是一種積極的&ldquo任其存繼&rdquo,雖然它會形成一種顯然不可逾越的障礙,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它才代表一種唯一的,要求付出最大的努力,并因此謀求人的全部能量的情境。
事實上,人們可能會說,雖然病人是在無意識地和堅持不懈地尋求解決某一最終無法解決的問題,但醫生的藝術和技巧是在竭盡全力地幫助他面對這個問題。
&ldquo所有的藝術都需要完整的人!&rdquo一位古老的煉金術士這樣大聲疾呼。
我們所尋求的正是這種&ldquo完整的人&rdquo。
醫生的努力和病人的探索指向的都是那個隐藏的、迄今尚未表現出來的&ldquo完整的人&rdquo,他同時也是更偉大的人和未來的人。
但遺憾的是,達到完整性的正确道路是由無數可以改變命運的彎道和轉折組成的。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不是筆直的,而是像蛇一樣彎彎曲曲,這是一條把對立物統一起來的道路,這種對立物的統一使我們想起了指導雙蛇杖(caduceus)的方式,它錯綜複雜的彎道和轉折無不使人感到驚駭,正是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我們才獲得了那些據說&ldquo難以獲得的&rdquo經驗。
這些經驗之所以難以獲得,是因為它們确實會使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它們要求我們做的正是我們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如此随便談論的那種&ldquo完整性&rdquo,而且這種完整性有助于我們進行永無休止的理論探讨,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盡最大可能地對它敬而遠之。
[1]一種顯然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人們在追求一種&ldquo分隔式的心理學&rdquo(compartmentpsychology),在這種心理學裡,左邊的格子并不知道右邊的格子裡有什麼。
我想,恐怕我們不能讓個體的無意識和軟弱無能為這種狀态負全部責任:這種狀态也應該歸咎于歐洲的普通精神教育。
這種教育不僅體現了對那些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的一種恰如其分的關心,而且它本身就屬于這些宗教的本質&mdash&mdash因為宗教優于一切理性主義的體系,并且孤立地與外部和内部的人保持着同樣程度的關系。
如果我們決心想要原諒我們自己的缺點,那麼,我們就可以譴責基督教抑制了人的發展;但是,我并不希望犯這樣的錯誤,即把主要因人類無能而導緻的錯誤歸咎于宗教。
所以,我談論的并不是對基督教的那些最深刻和最好的理解,而是那些顯而易見的表面現象和災難般的誤解。
通過&ldquo模仿&rdquo(imitatio)基督而提出的這種要求(即我們應該遵循這一理想并且尋求變得像它那樣),在邏輯上應該具有使内部人得到發展和提升的效果。
但事實上,這一理想已被那些膚淺而又注重形式主義的信奉者變成了一個外部的崇拜對象,正是這種崇拜,使理想無法達到靈魂的深處,也使精神無法轉換成一個與這種理想保持一緻的整體。
由此可見,神聖的仲裁者作為一種意象往往位于其外,而人則停留在其心靈的最深處,仍舊支離破碎且無法觸及。
确實如此,即使模仿者絲毫也沒有靠近這一理想或它的意義,也能把基督模仿得惟妙惟肖。
因為這不單單是一個模仿的問題(這種模仿使人保持不變,并把其制成一件純粹的工藝品),而是一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個體生活中(在上帝的允許下)實現這一理想的問題。
但是,我們必須牢記(即使真正的目标可能無法實現,而且它的價值全都表現在外),一種錯誤的模仿有時也會包含着強大的道德力量,這種道德力量把對一切是非曲直的完全放棄歸因于某一最高價值觀。
可以想象的是,憑借這種整體的力量,一個人甚至能窺見他自己轉瞬即逝的整體性,其中伴随着總是體現這種經曆的恩賜感。
一個隻朝向外部的模仿基督的錯誤觀念,被一種典型的歐洲偏見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偏見把西方态度和東方态度區分開來。
西方人常常被&ldquo成千上萬的事物&rdquo所征服,他們看見的隻是具體的東西,常常受自我的約束,受具體事物的約束,而且沒有覺察到所有存在的深刻根源。
另一方面,東方人對這個具體世界的體驗,甚至對其自身的體驗,也宛如夢境;他們本質上紮根于&ldquo土壤&rdquo之中,這種&ldquo土壤&rdquo如此強烈地吸引着他們,以至于東方人與世界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相較于我們來說常常是不可理解的。
西方人的态度強調的是客體,趨向于把理想(基督)固定在朝向外部的方面,并因而剝奪了其和内部人的神秘關系。
例如,正是這種偏見迫使《聖經》的新教解釋者把&ldquo?&nu&tauò&sigmaf?&mu?&nu&rdquo(指上帝的王國)解釋為&ldquo在你們當中&rdquo,而不是&ldquo在你内心深處&rdquo。
我的意思不是說西方人的态度是沒有什麼成效的東西,我們完全相信它的正确性。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了解東方人(正如心理學家必須做的那樣),我們發現要使自己擺脫某些疑惑是很困難的。
凡是能用其良心修正它的人都能自由而随心所欲地決定這個問題,雖然他也可能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仲裁者。
而我卻更偏向于持有這種寶貴的懷疑态度,因為它不會傷害在我們視野之外的那些事物的純潔性。
基督這一理想把世界的罪孽集于自身。
但是,如果這一理想完全是外在的,那麼個體的罪孽也是外在的,結果就是他會比以往更加支離破碎,這是因為,表面的誤解很容易使他相當刻闆地&ldquo将其罪孽投射到耶稣基督身上&rdquo,從而逃避他自己應負的最深重的責任&mdash&mdash這種責任是與基督教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這種形式主義和放縱狀态不僅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表現在新教的組織機構之内。
如果最高價值(耶稣基督)和最高否定(罪孽)都是外在的,那麼,靈魂就是空洞的:它的最高級和最低級的東西也就蕩然無存了。
東方人(特别是印度人)的态度卻截然不同:一切最高級和最低級的東西都在(超驗的)主體之中。
因此,阿特曼(atman)即自性的意義是至高無上的。
但是,對西方人來說,自性的價值幾乎為零。
由此可見,西方人普遍蔑視靈魂。
凡是有人敢于談論靈魂或精神[2]的現實性,便被譴責為&ldquo心理主義&rdquo(psychologism)。
人們談論起心理學來,仿佛它隻不過是&ldquo心理學&rdquo,别的什麼也不是。
而可能與某些神聖人物相對應的心理因素的觀念,就被視為對神聖人物的貶低。
如果認為宗教經驗就是心理過程,那就有點亵渎神明了: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某種宗教經驗&ldquo不僅是心理學的&rdquo。
任何心理的東西隻是自然本性而已,因此,人們認為任何宗教的東西都不可能由此産生。
同時,這些批評家會毫不猶豫地從心理的本性中把所有的宗教都派生出來&mdash&mdash除了他們自己的宗教之外。
一個強有力的事實是,我的《心理學與宗教》(PsychologyandReligion)一書的兩位神學評論家(一位是天主教的,一位是新教的)曾認真地審查過我對宗教現象之精神起源的論證。
面對這種境況,我們确實一定會詢問:我們是怎麼知道這麼多關于精神的情況,以至于我們&ldquo隻能&rdquo說這是精神的呢?因為這就是西方人講話和思考的方式,西方人的靈魂顯然是&ldquo缺少價值的&rdquo。
如果在他的靈魂中有很豐富的東西,他一定會懷着崇敬的心情談論它。
但是,既然他并沒有這樣做,那麼我們隻能得出結論認為,他的靈魂中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這并不是說,這種情況俯拾皆是,實際上隻有那些靈魂中一無所有的人和&ldquo把上帝完全排斥在外&rdquo的人才是這樣。
(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埃克哈特大師這樣的人,該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 純粹的宗教投射可能會使靈魂失去其價值,因為精神的完全喪失,靈魂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始終保持在一種無意識狀态下。
同時,它也就成為這種錯覺的犧牲品,即所有災難的根源都來自外部,人們不再停下來扪心自問,究竟有多少事情是他們自己所為的。
靈魂似乎毫無意義,以緻人們認為,靈魂不可能幹壞事,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