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六)
關燈
小
中
大
個人,那是以最可鄙的形式來表示我的獨立性。
這可是您。
我可不像您那樣:我要達到獨立性的最高峰,我要自殺。
&rdquo &ldquo我必須表明我不相信有上帝,&rdquo基裡洛夫一邊繼續說,一邊在房間裡大步來回踱着,&ldquo在我看來,再也沒有比否定上帝更高的思想了。
我有人類的曆史為我作證。
人發明出了上帝,為的是活下去,不自殺。
這就是迄今為止的世界曆史的概要。
在全世界的曆史上,我第一個否定上帝存在的神話虛構。
&rdquo[166] 我們别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當然是個基督徒。
他通過基裡洛夫的話表達的,又是一次破産。
我曾說過,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隻有通過放棄才能得到拯救。
但是,在這一思想之上,他又嫁接了另一個思想。
為了更好地說清楚它,我願在此再次援引布萊克的《地獄箴言》中的一段:&ldquoIfothershadnotbeenfoolish,weshouldbeso.&rdquo(&ldquo假如别人沒有發瘋,那将是我們要發瘋。
&rdquo)或者:&ldquo為了使我們不再發瘋,别人首先就得發瘋。
&rdquo 在基裡洛夫的半瘋中,有着犧牲的思想:&ldquo我将開始,我将打開門。
&rdquo 如果說,基裡洛夫必須得病才能産生這樣的思想&mdash&mdash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完全同意這些思想,因為它們是一些反抗的思想&mdash&mdash那麼,他的思想中其實也包含有真理。
如果說,基裡洛夫必須得病才能産生這些思想,那也是為了使我們此後不用得病就能有這些思想。
&ldquo隻有第一個人,&rdquo基裡洛夫還說,&ldquo絕對必須去自殺,不然的話,将由誰開始,将由誰來證明?我将絕對要去自殺,以便開始,以便證明。
我隻是迫不得已地跟随上帝,我很不幸,因為我不得不表明我的自由。
所有人都是不幸的,因為所有人都害怕表明他們的自由。
如果說,迄今為止,人一直是那麼的不幸,那麼的可憐,那是因為他不敢表現出最高意義上的自由,而隻滿足于一種小學生式的造反。
&ldquo但是我會表現出我的獨立。
我必須相信我是不信神的。
我将開始,我将結束,我将打開門。
我将拯救。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整整三年裡,我尋找着我神聖的屬性,我終于找到了,我神聖的屬性,就是獨立。
隻有通過它,我才能表現出我最高度的叛逆,我新的和可怕的自由,因為自由就是可怕的。
我要用自殺來表明我的叛逆,我新的和可怕的自由。
&rdquo[167] 盡管在這裡基裡洛夫顯得極端蔑視宗教,但是請你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想象這一形象時,始終在幻想為拯救人類而不得不上十字架的基督。
如果說基督必須受難,那不正是為了使我們基督徒成為基督徒,而不必以同樣的方式去死嗎?有人對基督說:&ldquo假如你就是神,那你就拯救你自己吧。
&rdquo基督回答說:&ldquo假如我救我自己,那你們大家就要喪失生命了。
我現在喪失生命,犧牲我自己的生命,正是為了拯救你們大家的生命。
&rdquo 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集》法譯本的附錄中讀到這樣幾句話,它揭示了基裡洛夫這一人物的一個新面貌: 您得明白,自願的犧牲,徹底覺悟的、擺脫了一切束縛的犧牲,為所有的人而犧牲自己,在我看來,是人的人格發展最高階段的标志,它标志了人的優越性,他的最完美的自制性,他最大的自由意志。
甘願為其他人犧牲生命,為所有的人而上十字架,走上火刑堆,這一切,隻有人格發展得十分堅強的人才能做到。
一種高度發展的人格,徹底堅信自己有權成為一種人格,再也不擔心自己,不為自己謀什麼利益,就是說,除了為他人犧牲自己之外,别無用處,為的是讓所有其他人都成為類似的人格,自由自決而又幸福快樂。
這是自然法則:正常人都要達到它。
[168] 你們看到,盡管初看之下,基裡洛夫的話沒有什麼條理,然而,透過這些話,我們發現的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
我感到,我遠遠沒有窮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種種教誨。
我再說一遍,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其中尋找的,是跟我的思想最接近的東西。
無疑,别的人會在其中發現别的東西。
現在,我快結束我的最後一次講座了,你們一定期待我做一個結論: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把我們引向何處?他到底教導了我們什麼? 有人會說,他直接把我們引向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盡管他們心裡都很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痛恨無政府狀态。
《群魔》這整本書頗有預見性地揭露了俄羅斯眼下正痛苦承受的革命。
但是,在保守派的眼中,那些面對着既成規範提出新的&ldquo價值标準&rdquo的人,總是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保守派和民族主義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隻看到混亂,認為他對我們毫無用處。
我要回答他們說,他們的反對似乎是在詛咒我們法蘭西的才華。
對外國的東西,如果我們隻承認與我們的相似點,隻想在其中看到我們的秩序、我們的邏輯,不妨說,看到我們的形象,那麼,我們就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是的,法蘭西可以厭惡醜陋,但是,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醜陋,恰恰相反,他對美的規範跟我們地中海民族對美的規範很不相同,然而,即便有更大的差異,我們法蘭西的才華,我們法蘭西的邏輯,難道不是正好用來整理正需要它整理的東西嗎? 如果法蘭西隻欣賞自己的形象,自己過去的形象,它就會處于一種緻命的危險中。
在這裡,我盡量更精确地、更謙虛地表達我的思想:在法國存在着保守派是一件好事,他們維護傳統,對他們所認為的一種外國侵入加以反對。
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恰恰是因為有新的東西出現,否則,我們的法蘭西文化就會是一個空架子,一個僵硬的外殼。
他們對法蘭西的才華知道些什麼?而我們,除了過去之外,又知道些什麼?在民族情感方面,在教會方面,都知道些什麼?我的意思是,保守派對才華的态度,有時候很像教會以前對聖人的态度。
很多的聖人在違背傳統的罪名下先是被抛棄、被排斥、被否定,但是,他們很快又成了這一傳統的主要基石。
我常常談到我對智力保護主義的看法。
我認為它是一種嚴重的危險,但是,我也認為,對智力非民族化的任何期待,也是一種同樣嚴重的危險。
在對你們這樣說的同時,我其實是在表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既是地道的俄羅斯人,同時又更是一般意義上的歐洲人。
正因為他特别是俄羅斯人,他才能是普遍意義上的人,他才能以其如此特殊的方式感染我們所有人。
&ldquo老俄羅斯歐洲人&rdquo,他這樣稱呼自己,也讓《少年》中的韋爾西洛夫這樣說: 因為各種對抗的因素在俄羅斯思想中調和了起來&hellip&hellip那時候,誰能理解這樣的思想呢?我獨自遊蕩。
我不講我自己,我講&hellip&hellip俄羅斯思想。
在那邊,是辱罵與無情的邏輯,在那邊,一個法國人隻是一個法國人,一個德國人隻是一個德國人,而且比他們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死闆;因而,法國人從未如此地損害過法國,德國人也從未如此地損害過德國。
在整個的歐洲,竟沒有一個歐洲人!隻有我才有資格對那些縱火者說,他們焚燒了杜伊勒裡宮[169]是一種罪孽。
對那些嗜血成性的保守派來說,這一罪行是合乎邏輯的,我是&ldquo唯一的歐洲人&rdquo。
再說一次,我不是在講自己,我是在講俄羅斯思想。
[170] 再往下,我們讀到: 歐洲得以創造了法蘭西人、英格蘭人、德意志人這些高貴的類型,但對它未來的人還一無所知。
而我覺得,它也并不想知道。
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并不自由,而我們,我們是自由的。
我獨自一人,帶着我那俄羅斯的苦悶,在歐洲依然還是自由的&hellip&hellip請注意,我的朋友,一個特點。
任何一個法蘭西人,除了服務于他的法蘭西,也能服務于人類,但是這要有一個嚴格的條件,那就是,他仍然是一個法蘭西人,英格蘭人和德意志人也是同樣。
而俄羅斯人,他&mdash&mdash今天已然是這樣,即遠在他完成最終形态之前&mdash&mdash他越是歐洲人,也就越是俄羅斯人:我們的民族本質就基于此。
[171] 但是,作為跟這段話的對照,我要為你們念一念《群魔》中那個卓越的段落,它表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識到,使一個國家過于歐洲化會帶來多麼大的危險: &ldquo任何時候,在人民的生活中,科學與理性隻起着次要的作用,将來也是如此。
各個民族的形成和運動,依據的是一種基本的力量,其淵源、其動力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解釋。
這一力量就是永不滿足、直達終點的欲望,但同時它又否定那個終點。
就一個民族來說,這是一刻不停地、毫無疲倦地對自身存在的肯定,對自身死亡的否定。
這是如同《聖經》中所說的&lsquo生命之靈&rsquo,如同《啟示錄》中預告了要幹涸的&lsquo活水之流&rsquo,這是哲學家們的美學和道德原則,而借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這是&lsquo尋找神&rsquo。
每個民族在其存在的每個時期,其全民族的運動的目的,隻是在尋找神,尋找一個它自己的神,一個它認為是唯一的真正的神。
神是整個民族的綜合人格,自始至終都是。
我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現象:所有的民族,或者許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崇拜同一個神;因為每個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神。
當宗教崇拜開始普及時,民族性毀滅的日子也就快到了。
一旦神們失去了當地的特色,他們也就死去了,民族也就随之死去了。
一個民族越是強大,它的神也就越是有别于其他的神。
從來沒有存在過沒有宗教的民族,即沒有善與惡概念的民族。
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善與惡。
如果好幾個民族都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善與惡,這些民族就會死去,善與惡的區别本身也會開始淡漠,乃至消失[172]。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我懷疑這一點,&rdquo斯塔夫羅金說,&ldquo您滿懷激情地接受了我的思想,然後,您又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它。
事情很簡單,對您來說,神已經被貶低為民族性的一個簡單屬性&hellip&hellip&rdquo 他開始十分仔細地打量着沙托夫,而沙托夫此時的表情比語言還更打動他。
&ldquo我貶低了神,把他僅僅看作民族性的一個屬性?&rdquo沙托夫叫嚷起來,&ldquo恰恰相反,我把人民提高到神的地位。
不是這樣嗎?民族是神的軀體。
一個民族之所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正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的神,并且固執地排斥其他所有的神。
它要以自己的神,來戰勝所有外國的神,并把他們趕出世界。
這就是從古到今所有各大民族的信仰,至少是所有那些在曆史創造上留下了痕迹的大民族,是所有那些引領過人類發展史的大民族。
沒有必要反對一個鐵的事實。
猶太人曾為了等待真神而活着,而他們把真神留給了世界。
希臘人把大自然神化了,他們把他們的宗教,即哲學和藝術,遺贈給了世界。
羅馬把民族神化在了國家政體中,它把國家政體遺贈給了現代各民族。
法蘭西則在其悠久的曆史進程中,隻是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和發展了它的羅馬神的概念。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假如,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信真理就存在于它自己身上,假如它不相信它自己就負有使命,要以它的真理讓宇宙得到複活和拯救,那麼,它立即就不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隻是成為了一種人種學上的物質。
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從來不滿足于在全人類中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一個重要的角色都不能讓它滿意,它必須絕對是主角。
放棄了這一信念的民族,也就放棄了自己的存在。
&rdquo[173] 作為這一推理的結果,斯塔夫羅金這樣想道:&ldquo當人們不再跟自己的國家有聯系時,他們就不再有神。
&rdquo這句話或可用來作為對前面那段話的總結。
今天,陀思妥耶夫斯基會對俄羅斯和它&ldquo含神&rdquo的人民有些什麼想法?當然,想象這一點是很痛苦的事&hellip&hellip他當初能夠預見到、預感到今天這種可怕的困境嗎? 在《群魔》中,我們已經看到,我們隻需要聽聽希加廖夫最後這樣坦言: 我在闡述我的想法時思路很有些混亂,而且,我的結論跟我的前提是直接相矛盾的。
我從無限的自由出發,最後卻到達了無限的專制。
[174] 讓我們再聽聽可憎的彼得·維爾霍文斯基的話: 這将是史無前例的混亂,翻天覆地的變化。
[175] 當然,将小說中或者故事中人物所表達的思想加給作者本人,這是很不謹慎的做法,甚至還有些不地道。
但是,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正是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流露出來的&hellip&hellip他甚至經常借用一
這可是您。
我可不像您那樣:我要達到獨立性的最高峰,我要自殺。
&rdquo &ldquo我必須表明我不相信有上帝,&rdquo基裡洛夫一邊繼續說,一邊在房間裡大步來回踱着,&ldquo在我看來,再也沒有比否定上帝更高的思想了。
我有人類的曆史為我作證。
人發明出了上帝,為的是活下去,不自殺。
這就是迄今為止的世界曆史的概要。
在全世界的曆史上,我第一個否定上帝存在的神話虛構。
&rdquo[166] 我們别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當然是個基督徒。
他通過基裡洛夫的話表達的,又是一次破産。
我曾說過,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隻有通過放棄才能得到拯救。
但是,在這一思想之上,他又嫁接了另一個思想。
為了更好地說清楚它,我願在此再次援引布萊克的《地獄箴言》中的一段:&ldquoIfothershadnotbeenfoolish,weshouldbeso.&rdquo(&ldquo假如别人沒有發瘋,那将是我們要發瘋。
&rdquo)或者:&ldquo為了使我們不再發瘋,别人首先就得發瘋。
&rdquo 在基裡洛夫的半瘋中,有着犧牲的思想:&ldquo我将開始,我将打開門。
&rdquo 如果說,基裡洛夫必須得病才能産生這樣的思想&mdash&mdash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完全同意這些思想,因為它們是一些反抗的思想&mdash&mdash那麼,他的思想中其實也包含有真理。
如果說,基裡洛夫必須得病才能産生這些思想,那也是為了使我們此後不用得病就能有這些思想。
&ldquo隻有第一個人,&rdquo基裡洛夫還說,&ldquo絕對必須去自殺,不然的話,将由誰開始,将由誰來證明?我将絕對要去自殺,以便開始,以便證明。
我隻是迫不得已地跟随上帝,我很不幸,因為我不得不表明我的自由。
所有人都是不幸的,因為所有人都害怕表明他們的自由。
如果說,迄今為止,人一直是那麼的不幸,那麼的可憐,那是因為他不敢表現出最高意義上的自由,而隻滿足于一種小學生式的造反。
&ldquo但是我會表現出我的獨立。
我必須相信我是不信神的。
我将開始,我将結束,我将打開門。
我将拯救。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整整三年裡,我尋找着我神聖的屬性,我終于找到了,我神聖的屬性,就是獨立。
隻有通過它,我才能表現出我最高度的叛逆,我新的和可怕的自由,因為自由就是可怕的。
我要用自殺來表明我的叛逆,我新的和可怕的自由。
&rdquo[167] 盡管在這裡基裡洛夫顯得極端蔑視宗教,但是請你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想象這一形象時,始終在幻想為拯救人類而不得不上十字架的基督。
如果說基督必須受難,那不正是為了使我們基督徒成為基督徒,而不必以同樣的方式去死嗎?有人對基督說:&ldquo假如你就是神,那你就拯救你自己吧。
&rdquo基督回答說:&ldquo假如我救我自己,那你們大家就要喪失生命了。
我現在喪失生命,犧牲我自己的生命,正是為了拯救你們大家的生命。
&rdquo 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集》法譯本的附錄中讀到這樣幾句話,它揭示了基裡洛夫這一人物的一個新面貌: 您得明白,自願的犧牲,徹底覺悟的、擺脫了一切束縛的犧牲,為所有的人而犧牲自己,在我看來,是人的人格發展最高階段的标志,它标志了人的優越性,他的最完美的自制性,他最大的自由意志。
甘願為其他人犧牲生命,為所有的人而上十字架,走上火刑堆,這一切,隻有人格發展得十分堅強的人才能做到。
一種高度發展的人格,徹底堅信自己有權成為一種人格,再也不擔心自己,不為自己謀什麼利益,就是說,除了為他人犧牲自己之外,别無用處,為的是讓所有其他人都成為類似的人格,自由自決而又幸福快樂。
這是自然法則:正常人都要達到它。
[168] 你們看到,盡管初看之下,基裡洛夫的話沒有什麼條理,然而,透過這些話,我們發現的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
我感到,我遠遠沒有窮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種種教誨。
我再說一遍,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其中尋找的,是跟我的思想最接近的東西。
無疑,别的人會在其中發現别的東西。
現在,我快結束我的最後一次講座了,你們一定期待我做一個結論: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把我們引向何處?他到底教導了我們什麼? 有人會說,他直接把我們引向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盡管他們心裡都很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痛恨無政府狀态。
《群魔》這整本書頗有預見性地揭露了俄羅斯眼下正痛苦承受的革命。
但是,在保守派的眼中,那些面對着既成規範提出新的&ldquo價值标準&rdquo的人,總是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保守派和民族主義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隻看到混亂,認為他對我們毫無用處。
我要回答他們說,他們的反對似乎是在詛咒我們法蘭西的才華。
對外國的東西,如果我們隻承認與我們的相似點,隻想在其中看到我們的秩序、我們的邏輯,不妨說,看到我們的形象,那麼,我們就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是的,法蘭西可以厭惡醜陋,但是,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醜陋,恰恰相反,他對美的規範跟我們地中海民族對美的規範很不相同,然而,即便有更大的差異,我們法蘭西的才華,我們法蘭西的邏輯,難道不是正好用來整理正需要它整理的東西嗎? 如果法蘭西隻欣賞自己的形象,自己過去的形象,它就會處于一種緻命的危險中。
在這裡,我盡量更精确地、更謙虛地表達我的思想:在法國存在着保守派是一件好事,他們維護傳統,對他們所認為的一種外國侵入加以反對。
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恰恰是因為有新的東西出現,否則,我們的法蘭西文化就會是一個空架子,一個僵硬的外殼。
他們對法蘭西的才華知道些什麼?而我們,除了過去之外,又知道些什麼?在民族情感方面,在教會方面,都知道些什麼?我的意思是,保守派對才華的态度,有時候很像教會以前對聖人的态度。
很多的聖人在違背傳統的罪名下先是被抛棄、被排斥、被否定,但是,他們很快又成了這一傳統的主要基石。
我常常談到我對智力保護主義的看法。
我認為它是一種嚴重的危險,但是,我也認為,對智力非民族化的任何期待,也是一種同樣嚴重的危險。
在對你們這樣說的同時,我其實是在表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既是地道的俄羅斯人,同時又更是一般意義上的歐洲人。
正因為他特别是俄羅斯人,他才能是普遍意義上的人,他才能以其如此特殊的方式感染我們所有人。
&ldquo老俄羅斯歐洲人&rdquo,他這樣稱呼自己,也讓《少年》中的韋爾西洛夫這樣說: 因為各種對抗的因素在俄羅斯思想中調和了起來&hellip&hellip那時候,誰能理解這樣的思想呢?我獨自遊蕩。
我不講我自己,我講&hellip&hellip俄羅斯思想。
在那邊,是辱罵與無情的邏輯,在那邊,一個法國人隻是一個法國人,一個德國人隻是一個德國人,而且比他們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死闆;因而,法國人從未如此地損害過法國,德國人也從未如此地損害過德國。
在整個的歐洲,竟沒有一個歐洲人!隻有我才有資格對那些縱火者說,他們焚燒了杜伊勒裡宮[169]是一種罪孽。
對那些嗜血成性的保守派來說,這一罪行是合乎邏輯的,我是&ldquo唯一的歐洲人&rdquo。
再說一次,我不是在講自己,我是在講俄羅斯思想。
[170] 再往下,我們讀到: 歐洲得以創造了法蘭西人、英格蘭人、德意志人這些高貴的類型,但對它未來的人還一無所知。
而我覺得,它也并不想知道。
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并不自由,而我們,我們是自由的。
我獨自一人,帶着我那俄羅斯的苦悶,在歐洲依然還是自由的&hellip&hellip請注意,我的朋友,一個特點。
任何一個法蘭西人,除了服務于他的法蘭西,也能服務于人類,但是這要有一個嚴格的條件,那就是,他仍然是一個法蘭西人,英格蘭人和德意志人也是同樣。
而俄羅斯人,他&mdash&mdash今天已然是這樣,即遠在他完成最終形态之前&mdash&mdash他越是歐洲人,也就越是俄羅斯人:我們的民族本質就基于此。
[171] 但是,作為跟這段話的對照,我要為你們念一念《群魔》中那個卓越的段落,它表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識到,使一個國家過于歐洲化會帶來多麼大的危險: &ldquo任何時候,在人民的生活中,科學與理性隻起着次要的作用,将來也是如此。
各個民族的形成和運動,依據的是一種基本的力量,其淵源、其動力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解釋。
這一力量就是永不滿足、直達終點的欲望,但同時它又否定那個終點。
就一個民族來說,這是一刻不停地、毫無疲倦地對自身存在的肯定,對自身死亡的否定。
這是如同《聖經》中所說的&lsquo生命之靈&rsquo,如同《啟示錄》中預告了要幹涸的&lsquo活水之流&rsquo,這是哲學家們的美學和道德原則,而借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這是&lsquo尋找神&rsquo。
每個民族在其存在的每個時期,其全民族的運動的目的,隻是在尋找神,尋找一個它自己的神,一個它認為是唯一的真正的神。
神是整個民族的綜合人格,自始至終都是。
我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現象:所有的民族,或者許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崇拜同一個神;因為每個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神。
當宗教崇拜開始普及時,民族性毀滅的日子也就快到了。
一旦神們失去了當地的特色,他們也就死去了,民族也就随之死去了。
一個民族越是強大,它的神也就越是有别于其他的神。
從來沒有存在過沒有宗教的民族,即沒有善與惡概念的民族。
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善與惡。
如果好幾個民族都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善與惡,這些民族就會死去,善與惡的區别本身也會開始淡漠,乃至消失[172]。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我懷疑這一點,&rdquo斯塔夫羅金說,&ldquo您滿懷激情地接受了我的思想,然後,您又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它。
事情很簡單,對您來說,神已經被貶低為民族性的一個簡單屬性&hellip&hellip&rdquo 他開始十分仔細地打量着沙托夫,而沙托夫此時的表情比語言還更打動他。
&ldquo我貶低了神,把他僅僅看作民族性的一個屬性?&rdquo沙托夫叫嚷起來,&ldquo恰恰相反,我把人民提高到神的地位。
不是這樣嗎?民族是神的軀體。
一個民族之所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正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的神,并且固執地排斥其他所有的神。
它要以自己的神,來戰勝所有外國的神,并把他們趕出世界。
這就是從古到今所有各大民族的信仰,至少是所有那些在曆史創造上留下了痕迹的大民族,是所有那些引領過人類發展史的大民族。
沒有必要反對一個鐵的事實。
猶太人曾為了等待真神而活着,而他們把真神留給了世界。
希臘人把大自然神化了,他們把他們的宗教,即哲學和藝術,遺贈給了世界。
羅馬把民族神化在了國家政體中,它把國家政體遺贈給了現代各民族。
法蘭西則在其悠久的曆史進程中,隻是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和發展了它的羅馬神的概念。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假如,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信真理就存在于它自己身上,假如它不相信它自己就負有使命,要以它的真理讓宇宙得到複活和拯救,那麼,它立即就不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隻是成為了一種人種學上的物質。
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從來不滿足于在全人類中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一個重要的角色都不能讓它滿意,它必須絕對是主角。
放棄了這一信念的民族,也就放棄了自己的存在。
&rdquo[173] 作為這一推理的結果,斯塔夫羅金這樣想道:&ldquo當人們不再跟自己的國家有聯系時,他們就不再有神。
&rdquo這句話或可用來作為對前面那段話的總結。
今天,陀思妥耶夫斯基會對俄羅斯和它&ldquo含神&rdquo的人民有些什麼想法?當然,想象這一點是很痛苦的事&hellip&hellip他當初能夠預見到、預感到今天這種可怕的困境嗎? 在《群魔》中,我們已經看到,我們隻需要聽聽希加廖夫最後這樣坦言: 我在闡述我的想法時思路很有些混亂,而且,我的結論跟我的前提是直接相矛盾的。
我從無限的自由出發,最後卻到達了無限的專制。
[174] 讓我們再聽聽可憎的彼得·維爾霍文斯基的話: 這将是史無前例的混亂,翻天覆地的變化。
[175] 當然,将小說中或者故事中人物所表達的思想加給作者本人,這是很不謹慎的做法,甚至還有些不地道。
但是,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正是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流露出來的&hellip&hellip他甚至經常借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