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六)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狀态。
您還記得穆罕默德的水罐嗎?就在水罐倒水期間,這位先知在天堂中馳騁。
水罐,那就是五秒鐘;而天堂,那就是您的和諧;而穆罕默德,就是癫痫病患者。
您要提防這個病,基裡洛夫。
&rdquo &ldquo我來不及提防了。
&rdquo工程師回答說,臉上帶着一絲平靜的微笑。
在《白癡》中,我們同樣也聽到梅什金公爵&mdash&mdash他也經曆過這種和諧狀态&mdash&mdash把它跟自己所犯的癫痫病聯系在一起。
因此,梅什金公爵有癫痫病,基裡洛夫有癫痫病,斯梅爾佳科夫有癫痫病。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著名小說中都有一個癫痫病人。
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有癫痫病,他執意地讓癫痫病人進入到他的小說中,足以說明,他認為,癫痫病這一疾病對他倫理道德觀的形成過程,對他思想的發展過程起過某種作用。
在每次巨大的精神改革的源頭中,如果我們仔細地找,我們總會找到一個小小的生理秘密,一種對肉體的不滿足,一種焦慮不安,一種不正常。
在這裡,請原諒我援引我自己的話,但是,假如我用的不是同樣的字詞,我就不能十分清晰地對你們說清楚同一件事。
一切巨大的精神改革,即尼采所謂的價值蛻變,都是由一種生理的不平衡所引起的,這是很自然的。
在順境中,思想休息,隻要狀況讓它滿意,它就不會想到要去改變狀況(我指的是内心狀況,因為,就外部的或社會的狀況而言,改革的動機完全不同;第一種有化學家們,第二種有機械師們)。
在一種改革的源頭,總存在着某種别扭;改革者所體驗到的别扭是一種内心不平衡的别扭;它會向改革者提出一些不同的強度、方位、精神價值,改革者則努力将它們調整好,以追求新的平衡,他的作品隻是一次嘗試,嘗試着按照他的理性和邏輯,将他自己感覺到的自身混亂進行重新組織,因為他無法忍受那種不順從狀态。
當然,我并不是說,隻要不平衡就行,就能成為改革者,我是說,任何的改革者首先是一個精神不平衡的人。
[157] 我實在不知道,在任何一個改革者身上,即向人類提出新的估價的人身上,不存在被比内&mdash桑格萊先生稱作缺陷的東西。
[158] 穆罕默德有癫痫病,以色列的先知們有癫痫病,還有路德,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都有癫痫病。
蘇格拉底有他的魔鬼,聖保羅有他神秘的&ldquo肉中刺&rdquo,帕斯卡爾有他的深淵,尼采和盧梭有他們的瘋狂。
談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ldquo這并不新鮮。
這恰恰是龍布羅索或諾爾多[159]的理論:天才是一種神經官能症。
&rdquo不,不,别那麼快就說你們已經理解了我,請允許我再強調一下這在我看來極其重要的一點。
有一些天才是十分健康的,例如維克多·雨果:他所享有的内心平衡不對他提出任何新問題。
盧梭假如不發瘋,興許也隻是一個缺乏條理的西塞羅。
請不要對我們說:&ldquo他得了病,多麼可惜啊!&rdquo假如他沒有得病,他就不會試圖去解決他的反常所提出的問題,就不會去尋求一種并不排除其不協調的和諧。
當然,有一些改革者十分健康,但那是一些立法者。
内心完全平衡的人也可以帶來一些改革,但那是人的身心之外的改革:他建立規範。
而反常的人則相反,他要逃避已确立的現成規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自己病情的啟發,設想出一種病态,并讓這一病态為他的某個人物帶來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模式。
例如《群魔》中維系着整個故事情節的關鍵人物基裡洛夫。
我們知道基裡洛夫要自殺,并不是他馬上就要自殺,而是他打算自殺。
為什麼自殺?這個問題,我們隻是到小說快結束時才知道。
&ldquo您想自殺的念頭完全是心血來潮,我是一點兒都不明白。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對他說,&ldquo我可沒有向您灌輸過這一想法,您在認識我之前,就已經打定了自殺的主意,您第一次提到這一打算時,還不是對我講的,而是對流亡國外的跟我們持相同政見的人說的。
順便說一句,您要注意,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誘導您講這樣的心裡話,甚至誰也不認識您。
是您自己主動去跟他們講的。
好啦,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考慮到您的自告奮勇,人們在您的同意下&mdash&mdash請注意這一點&mdash&mdash制定了某種行動計劃,到現在是無法改變它了。
&rdquo[160] 基裡洛夫的自殺是絕對無意義的,我是說,它的動機不是外在的。
依靠并且借助于一個&ldquo無意義的行動&rdquo,人們可以帶入到這一世界中的荒誕的一切,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它們到底是什麼。
自從基裡洛夫決心自殺以來,他對一切都不在乎了。
他處于一種奇特的精神狀态中,這一狀态允許并促使他自殺,而且(盡管這是一個無意義的行動,卻并非毫無動機),将使他漠然地為别人擔當罪過,至少,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是這樣想的。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想通過他所策劃的這一罪行,把陰謀者們聯系到一起,他自居于他們的首位,但他發現自己正在喪失控制權。
他認為,既然每個參與陰謀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同謀,也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或敢于擺脫他。
&ldquo那麼去殺誰呢?&rdquo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還在猶豫。
&mdash&mdash重要的是,犧牲品要自己站出來。
陰謀者們聚集在一個大廳中,在他們的談話中,一個問題提了出來:&ldquo在我們中間,此刻是不是有一個密探?&rdquo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騷動,衆人同時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ldquo先生們,假如情況确實如此的話,&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接着說,&ldquo我的嫌疑恐怕要比任何人都更大,因此,我請你們回答一個問題&mdash&mdash當然假如你們願意的話,你們是完全自由的!&rdquo &ldquo什麼問題?什麼問題?&rdquo人們四下裡亂問。
&ldquo這問題将決定,我們是應該繼續待在一起,還是各自拿起自己的帽子,默默地各走各的路。
&rdquo &ldquo問題,什麼問題?&rdquo &ldquo如果你們中間有誰知道,這裡正在策劃一樁政治謀殺,他是會不顧一切後果地去告密呢,還是會待在家裡靜等着這事情發生呢?對這一點,各人的看法會各不相同。
對這問題的回答将清楚地表明,我們是應該彼此分手,還是繼續待在一起,而且不僅僅隻是今天晚上。
&rdquo[161] 于是,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開始個别詢問這一秘密團體的一些成員。
人們打斷了他: &ldquo不用問了,所有人的回答都将一樣,這裡沒有告密者。
&rdquo &ldquo為什麼這位先生站了起來?&rdquo一個女大學生叫嚷道。
&ldquo這是沙托夫。
您為什麼站起來?&rdquo維爾京斯基夫人問。
沙托夫确實站了起來。
他手裡拿着帽子,瞧着維爾霍文斯基。
他仿佛想跟他說話,卻又猶豫不決。
他臉色蒼白,露出怒氣。
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一言不發地朝門口走去。
&ldquo這對您不會有好處的,沙托夫!&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朝他嚷道。
沙托夫在門口停了一下。
&ldquo相反,一個像您這樣的懦夫和奸細會得到好處的!&rdquo他大聲叫嚷着,算是對那個含糊的威脅的回答。
然後,他走了出去。
于是,大廳中又爆發出新的喊叫聲和感歎聲。
&ldquo考驗結束了。
&rdquo[162] 該殺的人就這樣自己站了出來。
刻不容緩:應該趕在沙托夫告密之前殺死他。
讓我們現在欣賞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藝術,因為,我一直在不停地對你們大講特講他的思想,而多少有些忽視了他闡述思想的精湛藝術,我感到自責。
在小說的這個時刻,發生了一件奇迹般的事情,提出了一個特别的藝術問題。
我們總是認為,從故事情節發展的某個時刻起,就不應該有什麼東西讓情節分散:情節應該急速直下,直奔目标而去。
然而,恰恰就在這一時刻&mdash&mdash情節在陡坡上開始下滑時&mdash&mdash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象出了最令人困惑的中斷。
他感覺到,讀者的注意力這時變得十分緊張,一切都具有了一種極端的重要性,于是,他便不惜以一些急轉彎來分散主要情節,以讓他的一些最秘密的思想展示出來。
就在沙托夫或要去告密或将被殺的當天晚上,沙托夫多年未見面的妻子突然來到。
她很快就要分娩了,但基裡洛夫一開始對這一情況一點兒都不知道。
這場戲如果處理得不當,會顯得很可笑。
這是小說中最美的段落之一。
它構成了,用戲劇的行話來說,一種&ldquo插曲&rdquo,用文學的行話來說,一種&ldquo贅詞&rdquo,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在這裡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才華。
他簡直就可以對普桑[163]說:&ldquo我什麼都沒有忽略。
&rdquo藝術家的偉大,就是從這一點上看出來的。
他善于利用一切,将任何不利因素轉變為優勢。
故事情節在這裡就應該放慢了。
一切跟它的快速進展相對立的東西,就變得具有了重要性。
在這一章裡,陀思妥耶夫斯基講述了沙托夫妻子的意外到來、夫妻間的對話、基裡洛夫的參與、兩個男人之間突然産生的親密關系,這一切構成了本小說最美的章節之一。
我們将再一次欣賞到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嫉妒情感的消失。
沙托夫知道妻子懷孕了,但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孩子的父親是誰。
沙托夫全身心地愛着這個正在受苦并對他隻有惡言的女人。
然而,隻有這一情境才拯救了那些誇誇其談的人,使得他們沒有被告發,免遭敵人的威脅。
瑪麗的歸來改變了沙托夫的行為思路,使他失去了平常的聰明和謹慎。
從這一刻起,他的腦子想的就是别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安危了。
[164] 讓我們再回到基裡洛夫。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認為,眼下正是利用基裡洛夫自殺的好時候。
基裡洛夫為什麼要自殺呢?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問他,因為他不明白。
他在琢磨。
他想弄明白。
他怕到了最後一刻基裡洛夫會改變主意,會擺脫他&hellip&hellip可是,不。
&ldquo我不會拖延的,&rdquo基裡洛夫說,&ldquo就是在現在,我要殺死自己。
&rdquo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和基裡洛夫之間的對話特别神秘。
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中也特别神秘。
我再說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不以一種純粹的狀态來表達他的想法,他的表達總是依據說話的人,依據他借用的人物。
基裡洛夫處于一種奇特的病态中。
他再過幾分鐘就要自殺了,他說話生硬,缺乏條理。
我們必須通過它們,來分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驅使基裡洛夫去自殺的,是一種神秘主義的思想,而彼得是無法理解的。
&ldquo假如上帝存在,一切便取決于他,我不能做任何有違他意願的事情。
而如果他不存在,一切便取決于我,我必須肯定我的獨立性&hellip&hellip而自殺就是我表現獨立性的最徹底的方式。
我必須開槍打碎我的腦袋。
&rdquo 還有: &ldquo上帝是必要的,因此,他應該存在。
&rdquo &ldquo好,很好。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說,他隻有一個想法:鼓勵基裡洛夫。
&ldquo但是我知道他并不存在,他不能夠存在。
&rdquo &ldquo這更不錯。
&rdquo &ldquo有了這兩種思想,人就無法繼續活下去了,您怎麼就不明白呢?&rdquo &ldquo那麼,他就應該開槍打破自己的腦袋嗎?&rdquo &ldquo您怎麼就不明白呢,憑着這樣的一個理由,就足以自殺&hellip&hellip&rdquo &hellip&hellip &ldquo但您不會是第一個自殺的人,很多人已經自殺了。
&rdquo &ldquo他們是有理由的,但是,毫無理由而僅僅為了表現獨立性而自殺的人,還沒見到過。
我将是第一個。
&rdquo &ldquo他是不會自殺的。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又一次想道。
&ldquo您知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rdquo他一邊用不快的口氣說,一邊觀察着他,&ldquo我要是處在您的位子上,為了表現我的獨立性,我會殺死另一個人,而不是我自己。
這樣一來,您就會變得有用了。
假如您不害怕的話,我給您指定一個人好了。
&rdquo[165] 刹那間,他想到,如果基裡洛夫遲疑着不敢自殺,那就讓他去殺沙托夫,省得讓他僅僅代人受過。
&ldquo好吧,今天您别開槍自殺了。
會有辦法解決的。
&rdquo &ldquo殺死另一
您還記得穆罕默德的水罐嗎?就在水罐倒水期間,這位先知在天堂中馳騁。
水罐,那就是五秒鐘;而天堂,那就是您的和諧;而穆罕默德,就是癫痫病患者。
您要提防這個病,基裡洛夫。
&rdquo &ldquo我來不及提防了。
&rdquo工程師回答說,臉上帶着一絲平靜的微笑。
在《白癡》中,我們同樣也聽到梅什金公爵&mdash&mdash他也經曆過這種和諧狀态&mdash&mdash把它跟自己所犯的癫痫病聯系在一起。
因此,梅什金公爵有癫痫病,基裡洛夫有癫痫病,斯梅爾佳科夫有癫痫病。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著名小說中都有一個癫痫病人。
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有癫痫病,他執意地讓癫痫病人進入到他的小說中,足以說明,他認為,癫痫病這一疾病對他倫理道德觀的形成過程,對他思想的發展過程起過某種作用。
在每次巨大的精神改革的源頭中,如果我們仔細地找,我們總會找到一個小小的生理秘密,一種對肉體的不滿足,一種焦慮不安,一種不正常。
在這裡,請原諒我援引我自己的話,但是,假如我用的不是同樣的字詞,我就不能十分清晰地對你們說清楚同一件事。
一切巨大的精神改革,即尼采所謂的價值蛻變,都是由一種生理的不平衡所引起的,這是很自然的。
在順境中,思想休息,隻要狀況讓它滿意,它就不會想到要去改變狀況(我指的是内心狀況,因為,就外部的或社會的狀況而言,改革的動機完全不同;第一種有化學家們,第二種有機械師們)。
在一種改革的源頭,總存在着某種别扭;改革者所體驗到的别扭是一種内心不平衡的别扭;它會向改革者提出一些不同的強度、方位、精神價值,改革者則努力将它們調整好,以追求新的平衡,他的作品隻是一次嘗試,嘗試着按照他的理性和邏輯,将他自己感覺到的自身混亂進行重新組織,因為他無法忍受那種不順從狀态。
當然,我并不是說,隻要不平衡就行,就能成為改革者,我是說,任何的改革者首先是一個精神不平衡的人。
[157] 我實在不知道,在任何一個改革者身上,即向人類提出新的估價的人身上,不存在被比内&mdash桑格萊先生稱作缺陷的東西。
[158] 穆罕默德有癫痫病,以色列的先知們有癫痫病,還有路德,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都有癫痫病。
蘇格拉底有他的魔鬼,聖保羅有他神秘的&ldquo肉中刺&rdquo,帕斯卡爾有他的深淵,尼采和盧梭有他們的瘋狂。
談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ldquo這并不新鮮。
這恰恰是龍布羅索或諾爾多[159]的理論:天才是一種神經官能症。
&rdquo不,不,别那麼快就說你們已經理解了我,請允許我再強調一下這在我看來極其重要的一點。
有一些天才是十分健康的,例如維克多·雨果:他所享有的内心平衡不對他提出任何新問題。
盧梭假如不發瘋,興許也隻是一個缺乏條理的西塞羅。
請不要對我們說:&ldquo他得了病,多麼可惜啊!&rdquo假如他沒有得病,他就不會試圖去解決他的反常所提出的問題,就不會去尋求一種并不排除其不協調的和諧。
當然,有一些改革者十分健康,但那是一些立法者。
内心完全平衡的人也可以帶來一些改革,但那是人的身心之外的改革:他建立規範。
而反常的人則相反,他要逃避已确立的現成規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自己病情的啟發,設想出一種病态,并讓這一病态為他的某個人物帶來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模式。
例如《群魔》中維系着整個故事情節的關鍵人物基裡洛夫。
我們知道基裡洛夫要自殺,并不是他馬上就要自殺,而是他打算自殺。
為什麼自殺?這個問題,我們隻是到小說快結束時才知道。
&ldquo您想自殺的念頭完全是心血來潮,我是一點兒都不明白。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對他說,&ldquo我可沒有向您灌輸過這一想法,您在認識我之前,就已經打定了自殺的主意,您第一次提到這一打算時,還不是對我講的,而是對流亡國外的跟我們持相同政見的人說的。
順便說一句,您要注意,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誘導您講這樣的心裡話,甚至誰也不認識您。
是您自己主動去跟他們講的。
好啦,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考慮到您的自告奮勇,人們在您的同意下&mdash&mdash請注意這一點&mdash&mdash制定了某種行動計劃,到現在是無法改變它了。
&rdquo[160] 基裡洛夫的自殺是絕對無意義的,我是說,它的動機不是外在的。
依靠并且借助于一個&ldquo無意義的行動&rdquo,人們可以帶入到這一世界中的荒誕的一切,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它們到底是什麼。
自從基裡洛夫決心自殺以來,他對一切都不在乎了。
他處于一種奇特的精神狀态中,這一狀态允許并促使他自殺,而且(盡管這是一個無意義的行動,卻并非毫無動機),将使他漠然地為别人擔當罪過,至少,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是這樣想的。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想通過他所策劃的這一罪行,把陰謀者們聯系到一起,他自居于他們的首位,但他發現自己正在喪失控制權。
他認為,既然每個參與陰謀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同謀,也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或敢于擺脫他。
&ldquo那麼去殺誰呢?&rdquo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還在猶豫。
&mdash&mdash重要的是,犧牲品要自己站出來。
陰謀者們聚集在一個大廳中,在他們的談話中,一個問題提了出來:&ldquo在我們中間,此刻是不是有一個密探?&rdquo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騷動,衆人同時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ldquo先生們,假如情況确實如此的話,&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接着說,&ldquo我的嫌疑恐怕要比任何人都更大,因此,我請你們回答一個問題&mdash&mdash當然假如你們願意的話,你們是完全自由的!&rdquo &ldquo什麼問題?什麼問題?&rdquo人們四下裡亂問。
&ldquo這問題将決定,我們是應該繼續待在一起,還是各自拿起自己的帽子,默默地各走各的路。
&rdquo &ldquo問題,什麼問題?&rdquo &ldquo如果你們中間有誰知道,這裡正在策劃一樁政治謀殺,他是會不顧一切後果地去告密呢,還是會待在家裡靜等着這事情發生呢?對這一點,各人的看法會各不相同。
對這問題的回答将清楚地表明,我們是應該彼此分手,還是繼續待在一起,而且不僅僅隻是今天晚上。
&rdquo[161] 于是,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開始個别詢問這一秘密團體的一些成員。
人們打斷了他: &ldquo不用問了,所有人的回答都将一樣,這裡沒有告密者。
&rdquo &ldquo為什麼這位先生站了起來?&rdquo一個女大學生叫嚷道。
&ldquo這是沙托夫。
您為什麼站起來?&rdquo維爾京斯基夫人問。
沙托夫确實站了起來。
他手裡拿着帽子,瞧着維爾霍文斯基。
他仿佛想跟他說話,卻又猶豫不決。
他臉色蒼白,露出怒氣。
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一言不發地朝門口走去。
&ldquo這對您不會有好處的,沙托夫!&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朝他嚷道。
沙托夫在門口停了一下。
&ldquo相反,一個像您這樣的懦夫和奸細會得到好處的!&rdquo他大聲叫嚷着,算是對那個含糊的威脅的回答。
然後,他走了出去。
于是,大廳中又爆發出新的喊叫聲和感歎聲。
&ldquo考驗結束了。
&rdquo[162] 該殺的人就這樣自己站了出來。
刻不容緩:應該趕在沙托夫告密之前殺死他。
讓我們現在欣賞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藝術,因為,我一直在不停地對你們大講特講他的思想,而多少有些忽視了他闡述思想的精湛藝術,我感到自責。
在小說的這個時刻,發生了一件奇迹般的事情,提出了一個特别的藝術問題。
我們總是認為,從故事情節發展的某個時刻起,就不應該有什麼東西讓情節分散:情節應該急速直下,直奔目标而去。
然而,恰恰就在這一時刻&mdash&mdash情節在陡坡上開始下滑時&mdash&mdash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象出了最令人困惑的中斷。
他感覺到,讀者的注意力這時變得十分緊張,一切都具有了一種極端的重要性,于是,他便不惜以一些急轉彎來分散主要情節,以讓他的一些最秘密的思想展示出來。
就在沙托夫或要去告密或将被殺的當天晚上,沙托夫多年未見面的妻子突然來到。
她很快就要分娩了,但基裡洛夫一開始對這一情況一點兒都不知道。
這場戲如果處理得不當,會顯得很可笑。
這是小說中最美的段落之一。
它構成了,用戲劇的行話來說,一種&ldquo插曲&rdquo,用文學的行話來說,一種&ldquo贅詞&rdquo,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在這裡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才華。
他簡直就可以對普桑[163]說:&ldquo我什麼都沒有忽略。
&rdquo藝術家的偉大,就是從這一點上看出來的。
他善于利用一切,将任何不利因素轉變為優勢。
故事情節在這裡就應該放慢了。
一切跟它的快速進展相對立的東西,就變得具有了重要性。
在這一章裡,陀思妥耶夫斯基講述了沙托夫妻子的意外到來、夫妻間的對話、基裡洛夫的參與、兩個男人之間突然産生的親密關系,這一切構成了本小說最美的章節之一。
我們将再一次欣賞到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嫉妒情感的消失。
沙托夫知道妻子懷孕了,但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孩子的父親是誰。
沙托夫全身心地愛着這個正在受苦并對他隻有惡言的女人。
然而,隻有這一情境才拯救了那些誇誇其談的人,使得他們沒有被告發,免遭敵人的威脅。
瑪麗的歸來改變了沙托夫的行為思路,使他失去了平常的聰明和謹慎。
從這一刻起,他的腦子想的就是别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安危了。
[164] 讓我們再回到基裡洛夫。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認為,眼下正是利用基裡洛夫自殺的好時候。
基裡洛夫為什麼要自殺呢?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問他,因為他不明白。
他在琢磨。
他想弄明白。
他怕到了最後一刻基裡洛夫會改變主意,會擺脫他&hellip&hellip可是,不。
&ldquo我不會拖延的,&rdquo基裡洛夫說,&ldquo就是在現在,我要殺死自己。
&rdquo 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和基裡洛夫之間的對話特别神秘。
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中也特别神秘。
我再說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不以一種純粹的狀态來表達他的想法,他的表達總是依據說話的人,依據他借用的人物。
基裡洛夫處于一種奇特的病态中。
他再過幾分鐘就要自殺了,他說話生硬,缺乏條理。
我們必須通過它們,來分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驅使基裡洛夫去自殺的,是一種神秘主義的思想,而彼得是無法理解的。
&ldquo假如上帝存在,一切便取決于他,我不能做任何有違他意願的事情。
而如果他不存在,一切便取決于我,我必須肯定我的獨立性&hellip&hellip而自殺就是我表現獨立性的最徹底的方式。
我必須開槍打碎我的腦袋。
&rdquo 還有: &ldquo上帝是必要的,因此,他應該存在。
&rdquo &ldquo好,很好。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說,他隻有一個想法:鼓勵基裡洛夫。
&ldquo但是我知道他并不存在,他不能夠存在。
&rdquo &ldquo這更不錯。
&rdquo &ldquo有了這兩種思想,人就無法繼續活下去了,您怎麼就不明白呢?&rdquo &ldquo那麼,他就應該開槍打破自己的腦袋嗎?&rdquo &ldquo您怎麼就不明白呢,憑着這樣的一個理由,就足以自殺&hellip&hellip&rdquo &hellip&hellip &ldquo但您不會是第一個自殺的人,很多人已經自殺了。
&rdquo &ldquo他們是有理由的,但是,毫無理由而僅僅為了表現獨立性而自殺的人,還沒見到過。
我将是第一個。
&rdquo &ldquo他是不會自殺的。
&rdquo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又一次想道。
&ldquo您知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rdquo他一邊用不快的口氣說,一邊觀察着他,&ldquo我要是處在您的位子上,為了表現我的獨立性,我會殺死另一個人,而不是我自己。
這樣一來,您就會變得有用了。
假如您不害怕的話,我給您指定一個人好了。
&rdquo[165] 刹那間,他想到,如果基裡洛夫遲疑着不敢自殺,那就讓他去殺沙托夫,省得讓他僅僅代人受過。
&ldquo好吧,今天您别開槍自殺了。
會有辦法解決的。
&rdquo &ldquo殺死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