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六)
關燈
小
中
大
我覺得,我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要對你們說,這讓我頗感為難。
我從一開始就對你們講過,你們也都明白,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我,常常是一個借口,我是在借他表達我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認為因此而曲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那我會非常抱歉,但是,實際上并沒有&hellip&hellip我最多不過是,就像蒙田所說的那些蜜蜂一樣,在我所喜歡的他的作品中尋找适合我釀蜜的東西。
一幅肖像,無論它有多麼逼真,總是會很像畫家自己,幾乎跟模特兒一樣像。
模特兒無疑是最令人贊賞的,他總能引導出千變萬化的相似性,并且借給衆多的肖像來用。
我試了試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模特,我覺得我還沒有窮盡他的相似性。
讓我為難的還有,對我的前幾次講座,我覺得還有許多修改要做。
每做完一次講座,我都會立即發現,原來打算要對你們說的話卻忘記說了。
比如說,上個星期六,我本來想對你們解釋一下,為何懷着美好的情感隻能寫出糟糕的文學,還有,沒有跟惡魔的合作,就沒有真正的藝術作品。
這一點,對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可對你們來說也許有些悖理,因此需要稍微解釋一下。
(我很讨厭悖理,從來不尋求語出驚人,但是,假若我沒有什麼新東西可對你們說,那我就根本不用打算開口,而新的東西,看上去總是有些悖理的。
)為了幫助你們接受這後面一個真理,我原打算請你們多多地注意一下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和安吉利科[147]這兩個形象。
安吉利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mdash&mdash在整個的藝術史中,我挑選他這位最純潔的人物作為最令人信服的例證&mdash&mdash是因為,盡管他十分純潔,他的藝術要想成為真正的藝術,他還是不得不接受與魔鬼的合作。
沒有魔鬼的參與,就沒有藝術品。
聖人不是安吉利科,而是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在聖人當中,是沒有藝術家的,同樣,在藝術家當中,是沒有聖人的。
一部藝術品就好比抹大拉的馬利亞不會為耶稣而灑的那一瓶香膏[148],藝術家不灑香膏,他的作品為我們保留着香膏。
關于這一點,我曾向你們援引過詩人布萊克驚人的話語:&ldquo之所以彌爾頓在描繪上帝和天使時寫得束手束腳,之所以他在描繪惡魔和地獄時寫得自由奔放,那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不知不覺地站在了魔鬼一邊。
&rdquo 三隻銷釘支撐着任何藝術作品的織機,那就是使徒所談到的三種貪欲:&ldquo眼睛的貪欲,肉體的貪欲,還有生命的驕傲。
&rdquo你們還記得拉科爾代爾[149]的話嗎?當他剛剛做完一次動人的布道後,有人上來祝賀他,他回答說:&ldquo在您之前,魔鬼早就對我說過了。
&rdquo如果魔鬼本身沒有參與他的布道,那麼,魔鬼就不會對他說他的布道很美,它根本就不會有什麼話好對他說了。
在引用了席勒的《歡樂頌》的詩句之後: 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歡呼道:&ldquo美啊,這是多麼可怕又多麼可惡的東西!魔鬼正是走進了這裡與上帝搏鬥,而那個戰場,就是人的心靈。
&rdquo[150] 沒有一個藝術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麼漂亮地讓魔鬼參與到他的作品中去,除了那位布萊克,他曾說過&mdash&mdash這是他那本精彩的小書《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中的最後幾句話: 那個天使,現在變成了魔鬼的那一個,是我要好的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讀《聖經》,從地獄或魔鬼的意義上來理解它。
假如世界表現得正常,那麼,它也會在《聖經》中發現這一意義的。
同樣,我一走出這個劇場時,我就會馬上意識到,我在引用威廉·布萊克的《地獄箴言》中某些驚人的話語時,我忘了給你們讀一讀《群魔》中的那些片段,正是這些片段讓我想到要引用布萊克的那些話。
因此,請允許我在今天為那一遺忘做個彌補。
此外,你們還能在這個片段中欣賞到我在前幾講中提到的幾種不同因素的融合(以及混雜),首先是樂觀主義,那種對生命&mdash&mdash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本書中都有&mdash&mdash對生命、對全世界的野性的愛,對布萊克所說的老虎與羔羊共存的&ldquo廣闊的歡樂世界&rdquo的愛[151]。
&ldquo您愛孩子?&rdquo &ldquo是的,我愛他們。
&rdquo基裡洛夫說,口氣相當冷淡。
&ldquo那麼,您也愛生命啦?&rdquo &ldquo是的,我也愛生命。
這讓您覺得很奇怪嗎?&rdquo &ldquo可您決心開槍自殺。
&rdquo 同樣,我們也看到,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在一種樂觀主義情緒的發作中,基于一種純粹的熱情,也準備自殺。
回頭再看基裡洛夫: &ldquo聽我說,為什麼要把兩個根本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呢?生命是存在的,而死亡是不存在的。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您看來很幸福嘛,基裡洛夫。
&rdquo &ldquo确實,我很幸福。
&rdquo後者回答道,那語氣平常得像是在回答一個極普通的問題。
&ldquo可是不久之前,您還在生氣,您還在跟利普京怄氣,不是嗎?&rdquo &ldquo哦,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hellip&hellip人之所以不幸,僅僅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幸福。
誰知道自己幸福,誰就立即變得偉大&hellip&hellip一切都很好。
我突然發現了這一點。
&rdquo &ldquo假如您餓得要死,假如您強奸了一個小女孩,那同樣也很好嗎?&rdquo &ldquo是的,對于知道一切原本就是那樣的人來說,一切都很好。
&rdquo 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這種表面上的兇殘,我們切莫誤解。
它是寂靜主義的一部分,和布萊克的寂靜主義相似,正是由于這一寂靜主義,我才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教離亞細亞比離羅馬更近。
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活力的接受&mdash&mdash而在布萊克那裡,這一接受甚至變成了一種歌頌&mdash&mdash更屬于西方而非東方。
然而,布萊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兩人都太着迷于《福音書》的真理了,他們無法不認為,這一兇殘隻是暫時的,是某種盲目性的暫時後果,也就是說,是注定要消失的。
隻向你們介紹布萊克的殘酷一面,是對他的背叛。
與我剛才引用的可怕的《地獄箴言》相反,我現在倒是很希望能給你們念一念他的一首詩,興許是《天真之歌》中最美麗的一首&mdash&mdash然而,誰敢翻譯一首如此流暢的詩呢?&mdash&mdash在這首詩中,他宣告和預見了那樣一個時代,那時候,獅子的力量将隻用于保護軟弱的羔羊,用于看護畜群。
同樣,如果我們将《群魔》中這段驚人的對話延續下去,我們就将聽到基裡洛夫補充說: 他們不善良,既然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善良。
等他們将來知道了,他們也就不再強奸小姑娘了。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是善良的,這樣,他們就将立即變得善良,無一例外。
[152] 對話繼續着,我們将看到人&mdash神這個概念的出現: &ldquo如此說來,您原來知道這個,您是善良的?&rdquo &ldquo是的。
&rdquo &ldquo在這一點上,我同意您的看法。
&rdquo斯塔夫羅金皺着眉頭,喃喃地說道。
&ldquo誰将告訴人們他們是善良的,誰就将完成世界。
&rdquo &ldquo告訴他們的那個人被他們釘上了十字架。
&rdquo &ldquo他會來的,他的名字是人&mdash神。
&rdquo &ldquo神&mdash人?&rdquo &ldquo人&mdash神,這是有區别的。
&rdquo 取代了神&mdash人概念的這一人&mdash神的概念,把我們帶向了尼采。
在此,我想就&ldquo超人&rdquo的學說再說上幾句補充的話,以區别于一種過于輕信、過于輕率的看法。
如果說,尼采的超人&mdash&mdash它與拉斯柯爾尼科夫和基裡洛夫所認為的超人是有區别的&mdash&mdash的格言是&ldquo變得無情&rdquo,這一格言常常被人引用,卻也常常被人歪曲,那麼,他要表現的這一無情,不是針對别人的,而是針對自己的。
他要超越的人性,是他自己的人性,簡而言之,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從同一問題出發,對它提出了不同的、相反的解決辦法。
尼采提出肯定自我,認為這是生命的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放棄自我。
尼采預感到的一個頂點,陀思妥耶夫斯基隻在那裡看到失敗。
我是在一位男護士的來信中讀到這個的,他很謙虛,不許我透露他的名字。
那是在那次戰争最黑暗的歲月中[153],在他的周圍,他看到的隻是難以忍受的痛苦,他聽到的隻是絕望的話語。
他寫道:&ldquo啊!但願他們知道,他們的痛苦也是一種貢獻!&rdquo 在這一聲呼喊中,有着那麼多的光明,用不着我在此做什麼解釋。
我最多隻能将它跟《群魔》中的這句話做個比較: 當你用你的眼淚澆灌土地,當你獻出眼淚當禮物,你的憂傷将立即消失,你将得到極大的安慰。
[154] 這裡,我們離帕斯卡爾的&ldquo徹底的甜蜜的放棄&rdquo已經很近了,他曾喊道:&ldquo歡樂!歡樂!歡樂的眼淚!&rdquo 我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發現的這一歡樂狀态,恰恰就是《福音書》為我們所建議的狀态,基督所稱的新生允許我們進入其中的狀态;這種真福是靠我們放棄我們身上個體的東西才能獲得的;因為,依戀我們自己隻會妨礙我們投入到永恒之中,妨礙我們進入到天國之中,妨礙我們分享普遍生命的朦朦胧胧的感覺。
這一新生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把人們拉回到童年的最初狀态:&ldquo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rdquo[155]關于這一點,我要為你們援引拉布呂耶爾的這句話&mdash&mdash孩子們既沒有往昔,也沒有未來,他們生活在現時&mdash&mdash而成人就做不到那樣。
&ldquo現在,&rdquo梅什金對羅果靜說,&ldquo我似乎明白了使徒&lsquo将不再有時間&rsquo這句不同尋常的話。
&rdquo 這種對永生的立即加入,我們已經對你們說過了,《福音書》教導我們要如此,而在《福音書》中,&ldquoEtnunc,從現在起&rdquo一詞不斷地出現。
基督對我們所說的歡樂狀态,是一種現時的狀态,而不是未來的狀态。
&ldquo您相信在另一個世界中的永生嗎?&rdquo &ldquo不!但我相信在這一世界中的永生。
有些時候,對了,您會遇到某些時候,時間會突然停住,讓位給了永恒。
&rdquo[156] 在《群魔》的末尾,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一次回到了基裡洛夫所達到的這一奇異的真福狀态。
讓我們來念一念這一段,它有助于我們更深地進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接觸到我要對你們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真理: &ldquo有些時刻&mdash&mdash它們往往隻是連續的五六秒鐘&mdash&mdash您突然感覺到存在着永恒的和諧。
這一現象既不是上天的,也不是塵世的,卻是披着塵世外衣的人們所不能忍受的。
必須作身體上的轉變或者死亡。
這是一種清楚的、不容置疑的情感。
您仿佛突然之間跟整個大自然産生了接觸,您說:&lsquo是的,這是真的。
&rsquo當上帝創造世界時,在創世的每一天結束時,他都說:&lsquo是的,這是真的,這是好的。
&rsquo這是&hellip&hellip這不是感動,而是歡樂。
您不寬恕任何東西,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寬恕。
您也不是在愛,啊,這種感覺遠勝于愛!最可怕的,是這一狀态令人驚訝的鮮明無誤,是它讓您充滿了歡樂。
假如這狀态持續五秒鐘以上,心靈就無法抵抗它,不得不消失。
在這五秒鐘期間,我體驗了全人類的整個存在,為此,我甘願獻出我的整個生命,而這也不算太高的代價。
要承受十秒鐘這樣的狀态,身體必須發生變化。
我想人類應該停止生育。
為什麼還要孩子,為什麼還要發展,假如目的已經達到?&rdquo &ldquo基裡洛夫,你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嗎?&rdquo &ldquo有時候每隔三天,有時候每隔一星期。
&rdquo &ldquo你沒患癫痫病吧?&rdquo &ldquo沒有。
&rdquo &ldquo那麼,你會患上癫痫病的。
你要小心,基裡洛夫。
我聽說,這個病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一個得這種病的人詳細地跟我講過發病之前的感覺,您剛才說的,我也聽他曾經說過。
他也對我說過什麼五秒鐘,還有什麼無法更久地承受
我從一開始就對你們講過,你們也都明白,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我,常常是一個借口,我是在借他表達我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認為因此而曲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那我會非常抱歉,但是,實際上并沒有&hellip&hellip我最多不過是,就像蒙田所說的那些蜜蜂一樣,在我所喜歡的他的作品中尋找适合我釀蜜的東西。
一幅肖像,無論它有多麼逼真,總是會很像畫家自己,幾乎跟模特兒一樣像。
模特兒無疑是最令人贊賞的,他總能引導出千變萬化的相似性,并且借給衆多的肖像來用。
我試了試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模特,我覺得我還沒有窮盡他的相似性。
讓我為難的還有,對我的前幾次講座,我覺得還有許多修改要做。
每做完一次講座,我都會立即發現,原來打算要對你們說的話卻忘記說了。
比如說,上個星期六,我本來想對你們解釋一下,為何懷着美好的情感隻能寫出糟糕的文學,還有,沒有跟惡魔的合作,就沒有真正的藝術作品。
這一點,對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可對你們來說也許有些悖理,因此需要稍微解釋一下。
(我很讨厭悖理,從來不尋求語出驚人,但是,假若我沒有什麼新東西可對你們說,那我就根本不用打算開口,而新的東西,看上去總是有些悖理的。
)為了幫助你們接受這後面一個真理,我原打算請你們多多地注意一下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和安吉利科[147]這兩個形象。
安吉利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mdash&mdash在整個的藝術史中,我挑選他這位最純潔的人物作為最令人信服的例證&mdash&mdash是因為,盡管他十分純潔,他的藝術要想成為真正的藝術,他還是不得不接受與魔鬼的合作。
沒有魔鬼的參與,就沒有藝術品。
聖人不是安吉利科,而是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在聖人當中,是沒有藝術家的,同樣,在藝術家當中,是沒有聖人的。
一部藝術品就好比抹大拉的馬利亞不會為耶稣而灑的那一瓶香膏[148],藝術家不灑香膏,他的作品為我們保留着香膏。
關于這一點,我曾向你們援引過詩人布萊克驚人的話語:&ldquo之所以彌爾頓在描繪上帝和天使時寫得束手束腳,之所以他在描繪惡魔和地獄時寫得自由奔放,那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不知不覺地站在了魔鬼一邊。
&rdquo 三隻銷釘支撐着任何藝術作品的織機,那就是使徒所談到的三種貪欲:&ldquo眼睛的貪欲,肉體的貪欲,還有生命的驕傲。
&rdquo你們還記得拉科爾代爾[149]的話嗎?當他剛剛做完一次動人的布道後,有人上來祝賀他,他回答說:&ldquo在您之前,魔鬼早就對我說過了。
&rdquo如果魔鬼本身沒有參與他的布道,那麼,魔鬼就不會對他說他的布道很美,它根本就不會有什麼話好對他說了。
在引用了席勒的《歡樂頌》的詩句之後: 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歡呼道:&ldquo美啊,這是多麼可怕又多麼可惡的東西!魔鬼正是走進了這裡與上帝搏鬥,而那個戰場,就是人的心靈。
&rdquo[150] 沒有一個藝術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麼漂亮地讓魔鬼參與到他的作品中去,除了那位布萊克,他曾說過&mdash&mdash這是他那本精彩的小書《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中的最後幾句話: 那個天使,現在變成了魔鬼的那一個,是我要好的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讀《聖經》,從地獄或魔鬼的意義上來理解它。
假如世界表現得正常,那麼,它也會在《聖經》中發現這一意義的。
同樣,我一走出這個劇場時,我就會馬上意識到,我在引用威廉·布萊克的《地獄箴言》中某些驚人的話語時,我忘了給你們讀一讀《群魔》中的那些片段,正是這些片段讓我想到要引用布萊克的那些話。
因此,請允許我在今天為那一遺忘做個彌補。
此外,你們還能在這個片段中欣賞到我在前幾講中提到的幾種不同因素的融合(以及混雜),首先是樂觀主義,那種對生命&mdash&mdash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本書中都有&mdash&mdash對生命、對全世界的野性的愛,對布萊克所說的老虎與羔羊共存的&ldquo廣闊的歡樂世界&rdquo的愛[151]。
&ldquo您愛孩子?&rdquo &ldquo是的,我愛他們。
&rdquo基裡洛夫說,口氣相當冷淡。
&ldquo那麼,您也愛生命啦?&rdquo &ldquo是的,我也愛生命。
這讓您覺得很奇怪嗎?&rdquo &ldquo可您決心開槍自殺。
&rdquo 同樣,我們也看到,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在一種樂觀主義情緒的發作中,基于一種純粹的熱情,也準備自殺。
回頭再看基裡洛夫: &ldquo聽我說,為什麼要把兩個根本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呢?生命是存在的,而死亡是不存在的。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您看來很幸福嘛,基裡洛夫。
&rdquo &ldquo确實,我很幸福。
&rdquo後者回答道,那語氣平常得像是在回答一個極普通的問題。
&ldquo可是不久之前,您還在生氣,您還在跟利普京怄氣,不是嗎?&rdquo &ldquo哦,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hellip&hellip人之所以不幸,僅僅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幸福。
誰知道自己幸福,誰就立即變得偉大&hellip&hellip一切都很好。
我突然發現了這一點。
&rdquo &ldquo假如您餓得要死,假如您強奸了一個小女孩,那同樣也很好嗎?&rdquo &ldquo是的,對于知道一切原本就是那樣的人來說,一切都很好。
&rdquo 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這種表面上的兇殘,我們切莫誤解。
它是寂靜主義的一部分,和布萊克的寂靜主義相似,正是由于這一寂靜主義,我才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教離亞細亞比離羅馬更近。
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活力的接受&mdash&mdash而在布萊克那裡,這一接受甚至變成了一種歌頌&mdash&mdash更屬于西方而非東方。
然而,布萊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兩人都太着迷于《福音書》的真理了,他們無法不認為,這一兇殘隻是暫時的,是某種盲目性的暫時後果,也就是說,是注定要消失的。
隻向你們介紹布萊克的殘酷一面,是對他的背叛。
與我剛才引用的可怕的《地獄箴言》相反,我現在倒是很希望能給你們念一念他的一首詩,興許是《天真之歌》中最美麗的一首&mdash&mdash然而,誰敢翻譯一首如此流暢的詩呢?&mdash&mdash在這首詩中,他宣告和預見了那樣一個時代,那時候,獅子的力量将隻用于保護軟弱的羔羊,用于看護畜群。
同樣,如果我們将《群魔》中這段驚人的對話延續下去,我們就将聽到基裡洛夫補充說: 他們不善良,既然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善良。
等他們将來知道了,他們也就不再強奸小姑娘了。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是善良的,這樣,他們就将立即變得善良,無一例外。
[152] 對話繼續着,我們将看到人&mdash神這個概念的出現: &ldquo如此說來,您原來知道這個,您是善良的?&rdquo &ldquo是的。
&rdquo &ldquo在這一點上,我同意您的看法。
&rdquo斯塔夫羅金皺着眉頭,喃喃地說道。
&ldquo誰将告訴人們他們是善良的,誰就将完成世界。
&rdquo &ldquo告訴他們的那個人被他們釘上了十字架。
&rdquo &ldquo他會來的,他的名字是人&mdash神。
&rdquo &ldquo神&mdash人?&rdquo &ldquo人&mdash神,這是有區别的。
&rdquo 取代了神&mdash人概念的這一人&mdash神的概念,把我們帶向了尼采。
在此,我想就&ldquo超人&rdquo的學說再說上幾句補充的話,以區别于一種過于輕信、過于輕率的看法。
如果說,尼采的超人&mdash&mdash它與拉斯柯爾尼科夫和基裡洛夫所認為的超人是有區别的&mdash&mdash的格言是&ldquo變得無情&rdquo,這一格言常常被人引用,卻也常常被人歪曲,那麼,他要表現的這一無情,不是針對别人的,而是針對自己的。
他要超越的人性,是他自己的人性,簡而言之,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從同一問題出發,對它提出了不同的、相反的解決辦法。
尼采提出肯定自我,認為這是生命的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放棄自我。
尼采預感到的一個頂點,陀思妥耶夫斯基隻在那裡看到失敗。
我是在一位男護士的來信中讀到這個的,他很謙虛,不許我透露他的名字。
那是在那次戰争最黑暗的歲月中[153],在他的周圍,他看到的隻是難以忍受的痛苦,他聽到的隻是絕望的話語。
他寫道:&ldquo啊!但願他們知道,他們的痛苦也是一種貢獻!&rdquo 在這一聲呼喊中,有着那麼多的光明,用不着我在此做什麼解釋。
我最多隻能将它跟《群魔》中的這句話做個比較: 當你用你的眼淚澆灌土地,當你獻出眼淚當禮物,你的憂傷将立即消失,你将得到極大的安慰。
[154] 這裡,我們離帕斯卡爾的&ldquo徹底的甜蜜的放棄&rdquo已經很近了,他曾喊道:&ldquo歡樂!歡樂!歡樂的眼淚!&rdquo 我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發現的這一歡樂狀态,恰恰就是《福音書》為我們所建議的狀态,基督所稱的新生允許我們進入其中的狀态;這種真福是靠我們放棄我們身上個體的東西才能獲得的;因為,依戀我們自己隻會妨礙我們投入到永恒之中,妨礙我們進入到天國之中,妨礙我們分享普遍生命的朦朦胧胧的感覺。
這一新生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把人們拉回到童年的最初狀态:&ldquo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rdquo[155]關于這一點,我要為你們援引拉布呂耶爾的這句話&mdash&mdash孩子們既沒有往昔,也沒有未來,他們生活在現時&mdash&mdash而成人就做不到那樣。
&ldquo現在,&rdquo梅什金對羅果靜說,&ldquo我似乎明白了使徒&lsquo将不再有時間&rsquo這句不同尋常的話。
&rdquo 這種對永生的立即加入,我們已經對你們說過了,《福音書》教導我們要如此,而在《福音書》中,&ldquoEtnunc,從現在起&rdquo一詞不斷地出現。
基督對我們所說的歡樂狀态,是一種現時的狀态,而不是未來的狀态。
&ldquo您相信在另一個世界中的永生嗎?&rdquo &ldquo不!但我相信在這一世界中的永生。
有些時候,對了,您會遇到某些時候,時間會突然停住,讓位給了永恒。
&rdquo[156] 在《群魔》的末尾,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一次回到了基裡洛夫所達到的這一奇異的真福狀态。
讓我們來念一念這一段,它有助于我們更深地進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接觸到我要對你們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真理: &ldquo有些時刻&mdash&mdash它們往往隻是連續的五六秒鐘&mdash&mdash您突然感覺到存在着永恒的和諧。
這一現象既不是上天的,也不是塵世的,卻是披着塵世外衣的人們所不能忍受的。
必須作身體上的轉變或者死亡。
這是一種清楚的、不容置疑的情感。
您仿佛突然之間跟整個大自然産生了接觸,您說:&lsquo是的,這是真的。
&rsquo當上帝創造世界時,在創世的每一天結束時,他都說:&lsquo是的,這是真的,這是好的。
&rsquo這是&hellip&hellip這不是感動,而是歡樂。
您不寬恕任何東西,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寬恕。
您也不是在愛,啊,這種感覺遠勝于愛!最可怕的,是這一狀态令人驚訝的鮮明無誤,是它讓您充滿了歡樂。
假如這狀态持續五秒鐘以上,心靈就無法抵抗它,不得不消失。
在這五秒鐘期間,我體驗了全人類的整個存在,為此,我甘願獻出我的整個生命,而這也不算太高的代價。
要承受十秒鐘這樣的狀态,身體必須發生變化。
我想人類應該停止生育。
為什麼還要孩子,為什麼還要發展,假如目的已經達到?&rdquo &ldquo基裡洛夫,你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嗎?&rdquo &ldquo有時候每隔三天,有時候每隔一星期。
&rdquo &ldquo你沒患癫痫病吧?&rdquo &ldquo沒有。
&rdquo &ldquo那麼,你會患上癫痫病的。
你要小心,基裡洛夫。
我聽說,這個病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一個得這種病的人詳細地跟我講過發病之前的感覺,您剛才說的,我也聽他曾經說過。
他也對我說過什麼五秒鐘,還有什麼無法更久地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