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五)
關燈
小
中
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集,使我們得以了解他作品的創作過程,尤其是關于《群魔》的創作過程,我本人認為,這部作品十分了不起,是這位偉大小說家的最有力、最精彩的作品。
在這裡,我們見識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現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來想寫的書,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書,有着相當大的不同。
在他創作的時候,一個新的人物,他開始時幾乎根本就沒有想到過的人物,闖進了他的頭腦,并逐漸占據了首要的地位,把原來的主要人物趕到了一邊。
&ldquo從來沒有過一部作品讓我寫得如此辛苦。
&rdquo1870年10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累斯頓寫道: 最開始,也就是去年夏天快結束時,我把這件事看作已經研究好了,構建好了,我居高臨下地看着它。
随後,真正的靈感出現了,突然,我愛上了它,這部作品,我雙手緊緊地捧着它,我開始删除最初寫下的東西。
今年夏天,又出現了一種變化,一個新的人物冒了出來,并試圖成為小說真正的主人公,以至于早先的一号人物不得不退居次席。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物,但又不配當真正的主人公。
新人物讓我感到如此興奮,于是,我再一次重新來寫我的整個作品。
[141] 他現在給予了全部注意力的這一個新人物,就是斯塔夫羅金,興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最古怪、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一位。
在作品的結尾,斯塔夫羅金做了一番自我解釋。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每一個人物往往都會出來,在某一時刻,而且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脫離故事情節,說那麼幾句話,解釋一下自己的性格,很少有人物不這樣出來的。
下面,就是斯塔夫羅金說到自己時的那番話: 沒有任何東西讓我依戀俄羅斯,在那裡跟在别處一樣,我感到自己是異鄉人。
其實,在這裡(瑞士)的生活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難以忍受,但是,即便是在這裡,我也不能憎恨任何什麼。
我考驗了我的力量。
您曾經建議我這樣做的(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這些試驗中,在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中,我顯現出了自己的強有力。
但是,怎麼去用這一力量呢?這是我從來不曾知道的,是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的。
我能夠,就像我一直所能的那樣,感受到一種做好事的欲望,我為此而感到快樂。
與此同時,我還渴望作惡,我同樣感到作惡的滿足。
[142] 我将在我的最後一次講座中,再來談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十分重要的這一聲明的第一點,即斯塔夫羅金與自己祖國的脫離。
今天,我們隻局限于來看看讓斯塔夫羅金左右為難的雙重吸引力。
波德萊爾說過,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兩種傾向,一種朝向上帝,一種朝向撒旦。
實際上,斯塔夫羅金所鐘愛的,僅僅是活力。
對這一神秘的性格,我們還是向威廉·布萊克請教一下解釋吧。
布萊克說:&ldquo活力是唯一的生命,活力是永恒的快樂。
&rdquo 再來聽聽這幾句箴言吧:&ldquo無節制的道路通向智慧的宮殿&rdquo,或者&ldquo瘋子若堅持瘋狂,就能成為智者&rdquo,還有&ldquo隻有了解了無節制的人,才知道滿足&rdquo。
在布萊克那裡,對活力的那種贊賞以各種最為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ldquo獅子的咆哮,狼的嗥叫,大海的怒吼,毀滅性的利劍,是永恒的巨大塊壘,大得人眼是看不到的。
&rdquo 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些:&ldquo水池蓄水,水泉溢水。
&rdquo還有:&ldquo憤怒的老虎比有學問的馬更有智慧。
&rdquo最後,還有他的《天堂與地獄的婚姻》開頭的那句話,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并不了解它,卻把它的思想據為己有:&ldquo沒有對立,就沒有進步;吸引力與排斥力,理智與活力,愛與恨,對人的存在都是同樣必不可少的。
&rdquo他還說:&ldquo大地上現在和将來永遠都有這兩種對立的傾向,它們互相為敵。
試圖将它們調和,就是企圖摧毀人類的存在。
&rdquo 在威廉·布萊克的這些&ldquo地獄箴言&rdquo之外,我還要加上兩條我自編的箴言:&ldquo懷着美好的情感,隻能寫出糟糕的文學。
&rdquo還有:&ldquo沒有跟惡魔的合作,就沒有藝術作品。
&rdquo是的,不錯,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是一個接觸點,或者,假如你們更願意這樣說的話,是一枚天堂與地獄的結婚戒指。
威廉·布萊克告訴我們:&ldquo之所以彌爾頓在描繪上帝和天使時寫得束手束腳,之所以他在描繪惡魔和地獄時寫得自由奔放,那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不知不覺地站在了魔鬼一邊。
&rdquo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同時為對惡的厭惡和對惡的必然性的認可所苦惱(通過惡,我同時也指痛苦)。
我在讀他的作品時,想到了田地主人的寓言:&ldquo仆人說:&lsquo假如你願意的話,我們去把稗草拔掉好了。
&rsquo主人說:&lsquo不必啦,容稗子和麥子一起生長吧,等到收割。
&rsquo&rdquo[143] 兩年多以前,我有機會遇見瓦爾特·拉特瑙[144],他來中立國看我,跟我一起過了兩天,我就當今的時事問過他,尤其問過他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和俄國革命的看法。
他回答我說,當然,他為革命者所犯下的那麼多的破壞行為所痛苦,他覺得這是駭人聽聞的&hellip&hellip不過,他又說:&ldquo但是,請相信我,隻有沉入到痛苦之中,沉入到罪惡的深淵中,一個民族才可能意識到它自身,同樣,一個個人也才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的靈魂。
&rdquo 他還說:&ldquo正是由于沒有接受痛苦和罪惡,美洲才還沒有它自己的靈魂。
&rdquo 所以,當我們看到佐西瑪長老跪在德米特裡面前,看到拉斯柯爾尼科夫跪在索尼娅面前,我可以對你們說,他們跪拜的不僅僅是人類的痛苦,而且還有人類的罪惡。
讓我們不要誤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我再說一遍,假如他明确地提出了超人的問題,假如我們看到這一問題偷偷地出現在他的每一本書中,根本上占了上風的隻是《福音書》的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隻是在個人的自我放棄中看到了拯救,想象到了拯救。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暗示我們,人隻有在達到憂傷的極限時,他才最接近上帝。
隻有在這一時刻,才會迸發出這樣的一聲呼喊:&ldquo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rdquo[145] 他知道,這一聲呼喊,人們是不能從正人君子的口中聽到的,它不會來自永遠知道走向何方的人,自認為對自己、對上帝都循規蹈矩的人,而是來自不知道該去何處的人之口!&ldquo您明白這意味着什麼嗎?&rdquo馬美拉多夫對拉斯柯爾尼科夫說,&ldquo您知道這些詞意味着什麼嗎:&lsquo不再有什麼地方可去?&rsquo不,您還不明白這個。
&rdquo[146]隻是在超越了他的憂傷和他的罪惡,甚至超越了懲罰後,隻是在退出了人類社會之後,拉斯柯爾尼科夫才直接面對了《福音書》。
我今天對你們說的話裡頭,可能有不少模糊的地方&hellip&hellip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許同時應該對此負責。
布萊克這樣對我們說:&ldquo文化教養劃出的道路是直的,但是,曲折的、沒有益處的道路才是天才走的道路。
&rdquo 總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确信,我也确信,在《福音書》的真理中是沒有什麼模糊的,重要的在于這一點。
在這裡,我們見識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現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來想寫的書,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書,有着相當大的不同。
在他創作的時候,一個新的人物,他開始時幾乎根本就沒有想到過的人物,闖進了他的頭腦,并逐漸占據了首要的地位,把原來的主要人物趕到了一邊。
&ldquo從來沒有過一部作品讓我寫得如此辛苦。
&rdquo1870年10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累斯頓寫道: 最開始,也就是去年夏天快結束時,我把這件事看作已經研究好了,構建好了,我居高臨下地看着它。
随後,真正的靈感出現了,突然,我愛上了它,這部作品,我雙手緊緊地捧着它,我開始删除最初寫下的東西。
今年夏天,又出現了一種變化,一個新的人物冒了出來,并試圖成為小說真正的主人公,以至于早先的一号人物不得不退居次席。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物,但又不配當真正的主人公。
新人物讓我感到如此興奮,于是,我再一次重新來寫我的整個作品。
[141] 他現在給予了全部注意力的這一個新人物,就是斯塔夫羅金,興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最古怪、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一位。
在作品的結尾,斯塔夫羅金做了一番自我解釋。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每一個人物往往都會出來,在某一時刻,而且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脫離故事情節,說那麼幾句話,解釋一下自己的性格,很少有人物不這樣出來的。
下面,就是斯塔夫羅金說到自己時的那番話: 沒有任何東西讓我依戀俄羅斯,在那裡跟在别處一樣,我感到自己是異鄉人。
其實,在這裡(瑞士)的生活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難以忍受,但是,即便是在這裡,我也不能憎恨任何什麼。
我考驗了我的力量。
您曾經建議我這樣做的(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這些試驗中,在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中,我顯現出了自己的強有力。
但是,怎麼去用這一力量呢?這是我從來不曾知道的,是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的。
我能夠,就像我一直所能的那樣,感受到一種做好事的欲望,我為此而感到快樂。
與此同時,我還渴望作惡,我同樣感到作惡的滿足。
[142] 我将在我的最後一次講座中,再來談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十分重要的這一聲明的第一點,即斯塔夫羅金與自己祖國的脫離。
今天,我們隻局限于來看看讓斯塔夫羅金左右為難的雙重吸引力。
波德萊爾說過,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兩種傾向,一種朝向上帝,一種朝向撒旦。
實際上,斯塔夫羅金所鐘愛的,僅僅是活力。
對這一神秘的性格,我們還是向威廉·布萊克請教一下解釋吧。
布萊克說:&ldquo活力是唯一的生命,活力是永恒的快樂。
&rdquo 再來聽聽這幾句箴言吧:&ldquo無節制的道路通向智慧的宮殿&rdquo,或者&ldquo瘋子若堅持瘋狂,就能成為智者&rdquo,還有&ldquo隻有了解了無節制的人,才知道滿足&rdquo。
在布萊克那裡,對活力的那種贊賞以各種最為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ldquo獅子的咆哮,狼的嗥叫,大海的怒吼,毀滅性的利劍,是永恒的巨大塊壘,大得人眼是看不到的。
&rdquo 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些:&ldquo水池蓄水,水泉溢水。
&rdquo還有:&ldquo憤怒的老虎比有學問的馬更有智慧。
&rdquo最後,還有他的《天堂與地獄的婚姻》開頭的那句話,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并不了解它,卻把它的思想據為己有:&ldquo沒有對立,就沒有進步;吸引力與排斥力,理智與活力,愛與恨,對人的存在都是同樣必不可少的。
&rdquo他還說:&ldquo大地上現在和将來永遠都有這兩種對立的傾向,它們互相為敵。
試圖将它們調和,就是企圖摧毀人類的存在。
&rdquo 在威廉·布萊克的這些&ldquo地獄箴言&rdquo之外,我還要加上兩條我自編的箴言:&ldquo懷着美好的情感,隻能寫出糟糕的文學。
&rdquo還有:&ldquo沒有跟惡魔的合作,就沒有藝術作品。
&rdquo是的,不錯,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是一個接觸點,或者,假如你們更願意這樣說的話,是一枚天堂與地獄的結婚戒指。
威廉·布萊克告訴我們:&ldquo之所以彌爾頓在描繪上帝和天使時寫得束手束腳,之所以他在描繪惡魔和地獄時寫得自由奔放,那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不知不覺地站在了魔鬼一邊。
&rdquo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同時為對惡的厭惡和對惡的必然性的認可所苦惱(通過惡,我同時也指痛苦)。
我在讀他的作品時,想到了田地主人的寓言:&ldquo仆人說:&lsquo假如你願意的話,我們去把稗草拔掉好了。
&rsquo主人說:&lsquo不必啦,容稗子和麥子一起生長吧,等到收割。
&rsquo&rdquo[143] 兩年多以前,我有機會遇見瓦爾特·拉特瑙[144],他來中立國看我,跟我一起過了兩天,我就當今的時事問過他,尤其問過他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和俄國革命的看法。
他回答我說,當然,他為革命者所犯下的那麼多的破壞行為所痛苦,他覺得這是駭人聽聞的&hellip&hellip不過,他又說:&ldquo但是,請相信我,隻有沉入到痛苦之中,沉入到罪惡的深淵中,一個民族才可能意識到它自身,同樣,一個個人也才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的靈魂。
&rdquo 他還說:&ldquo正是由于沒有接受痛苦和罪惡,美洲才還沒有它自己的靈魂。
&rdquo 所以,當我們看到佐西瑪長老跪在德米特裡面前,看到拉斯柯爾尼科夫跪在索尼娅面前,我可以對你們說,他們跪拜的不僅僅是人類的痛苦,而且還有人類的罪惡。
讓我們不要誤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
我再說一遍,假如他明确地提出了超人的問題,假如我們看到這一問題偷偷地出現在他的每一本書中,根本上占了上風的隻是《福音書》的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隻是在個人的自我放棄中看到了拯救,想象到了拯救。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暗示我們,人隻有在達到憂傷的極限時,他才最接近上帝。
隻有在這一時刻,才會迸發出這樣的一聲呼喊:&ldquo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rdquo[145] 他知道,這一聲呼喊,人們是不能從正人君子的口中聽到的,它不會來自永遠知道走向何方的人,自認為對自己、對上帝都循規蹈矩的人,而是來自不知道該去何處的人之口!&ldquo您明白這意味着什麼嗎?&rdquo馬美拉多夫對拉斯柯爾尼科夫說,&ldquo您知道這些詞意味着什麼嗎:&lsquo不再有什麼地方可去?&rsquo不,您還不明白這個。
&rdquo[146]隻是在超越了他的憂傷和他的罪惡,甚至超越了懲罰後,隻是在退出了人類社會之後,拉斯柯爾尼科夫才直接面對了《福音書》。
我今天對你們說的話裡頭,可能有不少模糊的地方&hellip&hellip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許同時應該對此負責。
布萊克這樣對我們說:&ldquo文化教養劃出的道路是直的,但是,曲折的、沒有益處的道路才是天才走的道路。
&rdquo 總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确信,我也确信,在《福音書》的真理中是沒有什麼模糊的,重要的在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