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五)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是那種幻覺的犧牲品,出于這種或者那種原因,天性在我們的身上維系着這一幻覺,以至于當我們身處六月份明媚無比的早晨時,我們會去想七月份的早晨,以為那時候的早晨将更明媚燦爛。
對永生不死的學說,我實在不能說什麼,既不能說贊成也不能說反對,我隻能說:沒有它,人們可能是幸福的,即便在災難時刻也是這樣,而在永生不死中尋見我們世俗行為的唯一動力,那是一種無比誇大的瘋狂,這種瘋狂通過一個不斷向後拖延的希望,掌控了我們大家,掌控了我們整個的生命,最終,等到死亡來臨時,我們會連一時半刻的幸福都還沒有享受到。
[122] 我很願意感歎一番:&ldquo假如我不能時刻意識到永生,那麼這種永生對我還有什麼意義?永生可以從現在起就存在于我們的身上。
一旦我們同意自我死亡,同意自我放棄,我們就經曆了它,我們就立即在永恒中得到複活。
&rdquo 這裡頭既沒有藥方,也沒有命令,隻有至福的秘訣,基督在《福音書》中處處這樣向我們顯示這一秘訣:&ldquo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rdquo(《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13章第17節)他說的不是&ldquo你們将有福&rdquo,而是&ldquo你們有福了&rdquo。
也就是說,從現在起,我們立即就能進入真福之中。
多麼安詳啊!在這裡,時間真的停止了,在這裡,洋溢着永恒。
我們進入了天國。
是的,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神秘中心,也是基督教倫理學的神秘中心,是幸福的神聖秘訣。
個體通過放棄個體性而取得勝利:誰若愛自己的生命,若保護他的個性,誰就将失去它;誰若放棄自己的生命,将使它真正地活着,将保證他有永生;不是未來中的永生,而是從現在起的永生。
複活在整個的生命中,忘卻任何的個體幸福。
哦,多麼完美的複歸啊! 《群魔》中跟我剛才念到的那一段相接的以下這一段,再好不過地表達了這一對感覺的頌揚,還有這一對思想的抑制: &ldquo您看來很幸福嘛。
&rdquo斯塔夫羅金對基裡洛夫說。
&ldquo确實,我很幸福。
&rdquo後者回答道,那語氣平常得像是在回答一個極普通的問題。
&ldquo可是不久之前,您還在生氣,您還在跟利普京怄氣,不是嗎?&rdquo &ldquo哦,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
您見過葉子,注意過樹葉子嗎?&rdquo &ldquo見過。
&rdquo &ldquo不久前,我見過一片葉子:它發黃了,但上面還保留了一些當初的綠色,盡管它的邊緣都爛了。
風把它刮走了。
我十歲的時候,冬天裡會常常故意閉上眼睛,在腦子裡重現一片綠葉的景象,葉脈清晰地突現,透出燦爛的陽光。
我睜開眼睛,以為自己在做夢,那實在是太美了,于是我又閉上眼睛。
&rdquo &ldquo這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形象比喻嗎?&rdquo &ldquo不&mdash&mdash不&hellip&hellip為什麼?我從來不用寓意。
我隻是在說樹葉。
樹葉是美的。
一切都很好。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您是在什麼時候知道您是幸福的?&rdquo &ldquo上個星期二,或者不如說星期三。
是在星期二到星期三的夜間。
&rdquo &ldquo在什麼情境下?&rdquo &ldquo我不記得了。
這是偶然發生的。
我在房間裡散步&hellip&hellip這沒有什麼關系。
我讓鐘擺停止了:當時是兩點三十七分。
&rdquo[123] 但是,你們會說,假如感覺戰勝了思想,假如心靈隻熟悉那樣一種狀态,一種模糊的、空閑的、受一切外來影響支配的狀态,那麼,除了完全的無政府狀态之外,還會有什麼結果嗎?有人對我們說,有人最近一再地對我們說,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學說的緻命後果。
談論這一學說會使我們走得太遠。
假如我現在就對你們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會把我們帶往無政府主義,而隻會帶往《福音書》,你們一定不會同意,我相信我已經提前聽到了你們的抗議聲。
因此,我們在這裡必須達成一種諒解。
對我們法國人來說,基督教的教義,尤其是《福音書》中所包含的教義,往往是通過天主教教會顯現的,是由天主教教會來解釋的。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讨厭各種教會,特别是天主教教會。
他希望直接地、唯一地從《福音書》中接受基督的教誨,而這恰恰是天主教所不允許的。
他的書信中有很多段落抨擊了天主教教會。
那些指責是如此猛烈,如此斷然,如此激動,以至于我不敢在這裡念給你們聽,但它們為我解釋了并讓我更加理解了,為什麼我每次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時都會有那個總體印象:我找不到任何一位作家比他更是基督徒,但又更不是天主教徒。
&ldquo正是如此,&rdquo天主教徒們會叫喊起來,&ldquo我們對您講過不知多少遍了,看來您也已經明白了:《福音書》、基督的話,如果孤立起來看,隻會把我們引向無政府狀态;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有聖保羅、教會、整個的天主教會。
&rdquo 我讓他們占上風吧。
總之,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把我們引向的,如若不是無政府狀态,至少也是一種佛教,一種寂靜(我們将看到,在正統教派的眼中,這還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的異端邪說)。
他把我們帶得遠離羅馬教廷(我想說的是教皇通谕),同樣也遠離世俗的榮譽。
&ldquo可是,公爵大人,您是一個正人君子吧?&rdquo小說《白癡》中的一個人物這樣問梅什金。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中,梅什金公爵可說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或倫理觀念的一位&mdash&mdash至少在他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塑造出阿遼沙和佐西瑪長老這兩位天使一般的人物之前是如此。
那麼,他要向我們建議什麼呢?一種靜修的生活嗎?一種排斥了一切智力和一切意志、人隻活在時間之外、隻知道愛的生活嗎? 也許他真的能在這裡找到幸福,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卻不認為人的終結就在這裡。
梅什金公爵遠離祖國,進入到了這一高級狀态,他體會到一種迫切的需要,要回到他的故鄉去;當年輕的阿遼沙向佐西瑪長老忏悔他想在修道院中了此一生的隐密願望時,佐西瑪對他說:&ldquo離開這個隐修院,你在外面會更有用:你的兄弟們很需要你。
&rdquo基督說過這樣的話:&ldquo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隻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
&rdquo[124] 我注意到(而這一點能使我們進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惡魔部分),《聖經》的絕大多數版本,對基督的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ldquo叫他們脫離惡&rdquo,這裡的意思可就大不一樣了。
确實,我所談到的那些翻譯,都是新教的譯本。
新教的教義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并不太重視天使與魔鬼。
我常常以試探的方式問一些新教徒:&ldquo您相信有魔鬼嗎?&rdquo每一次,這個問題都令對方驚訝不已。
我知道,這是新教徒從來不對自己問起過的問題。
他們最終會這樣回答我說:&ldquo當然啦,我相信有惡。
&rdquo而當我繼續追問不停時,他們就會承認,他們在惡裡頭隻看到善的缺乏,這就像在陰影中看到光線的缺乏。
在此,我們離《福音書》的文本實在太遠了,而《
對永生不死的學說,我實在不能說什麼,既不能說贊成也不能說反對,我隻能說:沒有它,人們可能是幸福的,即便在災難時刻也是這樣,而在永生不死中尋見我們世俗行為的唯一動力,那是一種無比誇大的瘋狂,這種瘋狂通過一個不斷向後拖延的希望,掌控了我們大家,掌控了我們整個的生命,最終,等到死亡來臨時,我們會連一時半刻的幸福都還沒有享受到。
[122] 我很願意感歎一番:&ldquo假如我不能時刻意識到永生,那麼這種永生對我還有什麼意義?永生可以從現在起就存在于我們的身上。
一旦我們同意自我死亡,同意自我放棄,我們就經曆了它,我們就立即在永恒中得到複活。
&rdquo 這裡頭既沒有藥方,也沒有命令,隻有至福的秘訣,基督在《福音書》中處處這樣向我們顯示這一秘訣:&ldquo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rdquo(《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13章第17節)他說的不是&ldquo你們将有福&rdquo,而是&ldquo你們有福了&rdquo。
也就是說,從現在起,我們立即就能進入真福之中。
多麼安詳啊!在這裡,時間真的停止了,在這裡,洋溢着永恒。
我們進入了天國。
是的,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神秘中心,也是基督教倫理學的神秘中心,是幸福的神聖秘訣。
個體通過放棄個體性而取得勝利:誰若愛自己的生命,若保護他的個性,誰就将失去它;誰若放棄自己的生命,将使它真正地活着,将保證他有永生;不是未來中的永生,而是從現在起的永生。
複活在整個的生命中,忘卻任何的個體幸福。
哦,多麼完美的複歸啊! 《群魔》中跟我剛才念到的那一段相接的以下這一段,再好不過地表達了這一對感覺的頌揚,還有這一對思想的抑制: &ldquo您看來很幸福嘛。
&rdquo斯塔夫羅金對基裡洛夫說。
&ldquo确實,我很幸福。
&rdquo後者回答道,那語氣平常得像是在回答一個極普通的問題。
&ldquo可是不久之前,您還在生氣,您還在跟利普京怄氣,不是嗎?&rdquo &ldquo哦,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
您見過葉子,注意過樹葉子嗎?&rdquo &ldquo見過。
&rdquo &ldquo不久前,我見過一片葉子:它發黃了,但上面還保留了一些當初的綠色,盡管它的邊緣都爛了。
風把它刮走了。
我十歲的時候,冬天裡會常常故意閉上眼睛,在腦子裡重現一片綠葉的景象,葉脈清晰地突現,透出燦爛的陽光。
我睜開眼睛,以為自己在做夢,那實在是太美了,于是我又閉上眼睛。
&rdquo &ldquo這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形象比喻嗎?&rdquo &ldquo不&mdash&mdash不&hellip&hellip為什麼?我從來不用寓意。
我隻是在說樹葉。
樹葉是美的。
一切都很好。
&rdquo &hellip&hellip &ldquo您是在什麼時候知道您是幸福的?&rdquo &ldquo上個星期二,或者不如說星期三。
是在星期二到星期三的夜間。
&rdquo &ldquo在什麼情境下?&rdquo &ldquo我不記得了。
這是偶然發生的。
我在房間裡散步&hellip&hellip這沒有什麼關系。
我讓鐘擺停止了:當時是兩點三十七分。
&rdquo[123] 但是,你們會說,假如感覺戰勝了思想,假如心靈隻熟悉那樣一種狀态,一種模糊的、空閑的、受一切外來影響支配的狀态,那麼,除了完全的無政府狀态之外,還會有什麼結果嗎?有人對我們說,有人最近一再地對我們說,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學說的緻命後果。
談論這一學說會使我們走得太遠。
假如我現在就對你們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會把我們帶往無政府主義,而隻會帶往《福音書》,你們一定不會同意,我相信我已經提前聽到了你們的抗議聲。
因此,我們在這裡必須達成一種諒解。
對我們法國人來說,基督教的教義,尤其是《福音書》中所包含的教義,往往是通過天主教教會顯現的,是由天主教教會來解釋的。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讨厭各種教會,特别是天主教教會。
他希望直接地、唯一地從《福音書》中接受基督的教誨,而這恰恰是天主教所不允許的。
他的書信中有很多段落抨擊了天主教教會。
那些指責是如此猛烈,如此斷然,如此激動,以至于我不敢在這裡念給你們聽,但它們為我解釋了并讓我更加理解了,為什麼我每次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時都會有那個總體印象:我找不到任何一位作家比他更是基督徒,但又更不是天主教徒。
&ldquo正是如此,&rdquo天主教徒們會叫喊起來,&ldquo我們對您講過不知多少遍了,看來您也已經明白了:《福音書》、基督的話,如果孤立起來看,隻會把我們引向無政府狀态;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有聖保羅、教會、整個的天主教會。
&rdquo 我讓他們占上風吧。
總之,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把我們引向的,如若不是無政府狀态,至少也是一種佛教,一種寂靜(我們将看到,在正統教派的眼中,這還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的異端邪說)。
他把我們帶得遠離羅馬教廷(我想說的是教皇通谕),同樣也遠離世俗的榮譽。
&ldquo可是,公爵大人,您是一個正人君子吧?&rdquo小說《白癡》中的一個人物這樣問梅什金。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中,梅什金公爵可說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或倫理觀念的一位&mdash&mdash至少在他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塑造出阿遼沙和佐西瑪長老這兩位天使一般的人物之前是如此。
那麼,他要向我們建議什麼呢?一種靜修的生活嗎?一種排斥了一切智力和一切意志、人隻活在時間之外、隻知道愛的生活嗎? 也許他真的能在這裡找到幸福,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卻不認為人的終結就在這裡。
梅什金公爵遠離祖國,進入到了這一高級狀态,他體會到一種迫切的需要,要回到他的故鄉去;當年輕的阿遼沙向佐西瑪長老忏悔他想在修道院中了此一生的隐密願望時,佐西瑪對他說:&ldquo離開這個隐修院,你在外面會更有用:你的兄弟們很需要你。
&rdquo基督說過這樣的話:&ldquo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隻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
&rdquo[124] 我注意到(而這一點能使我們進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惡魔部分),《聖經》的絕大多數版本,對基督的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ldquo叫他們脫離惡&rdquo,這裡的意思可就大不一樣了。
确實,我所談到的那些翻譯,都是新教的譯本。
新教的教義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并不太重視天使與魔鬼。
我常常以試探的方式問一些新教徒:&ldquo您相信有魔鬼嗎?&rdquo每一次,這個問題都令對方驚訝不已。
我知道,這是新教徒從來不對自己問起過的問題。
他們最終會這樣回答我說:&ldquo當然啦,我相信有惡。
&rdquo而當我繼續追問不停時,他們就會承認,他們在惡裡頭隻看到善的缺乏,這就像在陰影中看到光線的缺乏。
在此,我們離《福音書》的文本實在太遠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