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四)
關燈
小
中
大
白到,他那來去匆匆、他那本不寄予什麼奢望的愛情留下了一道痕迹。
問題擺在了他面前。
那位丈夫知道嗎?讀者一直到小說的結尾還在懷疑。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我們留在了不确切之中,正是這一不确切折磨着維爾查尼諾夫。
他的心中一點兒數也沒有。
或許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很快也知道了,但他裝得什麼也不知道:這恰恰是為了拿這個不确切來聰明地僞裝自己,來折磨那個情人。
《永恒的丈夫》向我們描繪了真正的、誠摯的感情與習俗的感情,與日常習慣所接受的心理學的鬥争。
這便是我們觀察這部奇書的一種方式。
&ldquo隻有一種結局:決鬥。
&rdquo維爾查尼諾夫喊道。
但人們認識到,這是一種可悲的結局,它并不會滿足任何真實的感情,它僅僅呼應了一種矯揉造作的榮譽觀,那便是我不久前講的西方人的觀念。
我們将很快明白,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在心底裡還是喜愛嫉妒的,是的,他真的愛着并尋求着他的痛苦。
而這種痛苦的尋求早在《地下室手記》中就已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在梅爾希奧·德·伏居耶子爵之後,法國人一提起俄國人,便大談特談&ldquo痛苦之宗教&rdquo。
在法國,我們總是喜歡套用格式,這是&ldquo吸收&rdquo一個作家的方式。
它可以幫我們将他陳列在櫥窗裡。
法蘭西需要對他心裡有數,然後,人們再不需要去看,再不需要去想。
&mdash&mdash尼采嗎?&mdash&mdash啊!對了:&ldquo超人。
做一個強者。
危險地活着。
&rdquo&mdash&mdash托爾斯泰嗎?&mdash&mdash&ldquo對惡不抵抗。
&rdquo&mdash&mdash易蔔生嗎?&mdash&mdash&ldquo北方之霧。
&rdquo&mdash&mdash達爾文嗎?&mdash&mdash&ldquo人是猴的後代。
生存競争。
&rdquo&mdash&mdash鄧南遮[103]嗎?&mdash&mdash&ldquo美的崇拜。
&rdquo讓那些思想不能歸納成一種格式的作家見鬼去吧!廣大民衆是不能接受他們的(當巴雷斯為自己的商品做包裝選擇了&ldquo大地與死者&rdquo這一标牌時,他是深深明白這一點的)。
是的,在我們法國,存在一種傾向,要為自己找詞,要去相信:一旦找到可套用的格式就萬事大吉,就一切都已說出,一切都已接受。
正是這樣,我們可以認為,當我們聽到霞飛的一句話:&ldquo我在一口口地啃掉他們&rdquo,或者讀到報紙上所說的俄羅斯的&ldquo壓路機&rdquo時,我們就已經把握住了勝利[104]。
&ldquo痛苦之宗教。
&rdquo我們至少得避免誤解。
這裡涉及的并不是或不僅僅是他人的痛苦、普遍的痛苦,在這種痛苦面前,拉斯柯爾尼科夫投倒在妓女索尼娅的膝下,佐西瑪長老投倒在未來的兇手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的腳前,這裡的痛苦也是自己的痛苦。
維爾查尼諾夫在整個小說故事中一直都在問自己:巴維爾·巴甫洛維奇·特魯索茨基是在嫉妒,還是沒在嫉妒?他是知道了,還是沒有知道?荒誕的問題。
&mdash&mdash是的,他當然知道!是的,他當然在嫉妒;但是,他保持的、他保護着的正是這一嫉妒;他尋求的、他熱愛的正是嫉妒的痛苦,完全如同我們在《地下室手記》中看到的主人公喜愛他的牙疼一樣。
對這個滿腹妒意的丈夫的痛苦,我們所知無幾。
陀思妥耶夫斯基隻是間接地讓我們窺察、了解到一點兒,而且是通過特魯索茨基本人,讓他的身邊的人&mdash&mdash首先是他那麼疼愛的這個小女孩&mdash&mdash所受的可怖的痛苦。
這個女孩的痛苦,使得我們可以衡量他自身痛苦的強烈程度。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折磨這個女孩,但是他鐘愛她。
他無法憎惡她,就像他無法憎惡那個情夫一樣。
&ldquo您想過麗莎對于我意味着什麼嗎,維爾查尼諾夫?&rdquo他突然想起特魯索茨基上次對他說過的這句話,他覺得這并不隻是裝模作樣,那叫喊是真誠的,那心意是溫柔的。
可是,為什麼那怪物既愛着這孩子,又能對她那麼殘酷呢?這真的可能嗎?每次他一想到這個問題,他就立即把它岔開,因為這裡面含有某種可怕的、不确切的東西,某種使他無法忍受的東西,某種他一直無法解答的東西。
[105] 我們應該相信,他最痛苦的,恰恰是無法變得嫉妒,或者更确切地說,他隻認嫉妒為艱苦,他無法仇恨那個争了他的寵的人。
他讓那個對手忍受的痛苦,至少他打算讓他忍受的痛苦,他強加在他女兒頭上的痛苦,就像是他所放置的一個神秘的抵消物,以抵消他自身沉溺于其中的恐怖與憂傷。
不過,他仍夢想着複仇,這并非明确地說,他渴望複仇,而是說,他自忖他應該複仇,這恐怕是他從那種可怕的憂傷中脫身出來的唯一辦法。
這裡,我們看到日常的心理學重又趕到了真摯感情的前頭。
沃夫納格[106]曾說過:&ldquo習俗造一切,甚至愛情。
&rdquo[107] 他們也一定還記得拉羅什富科的箴言: 如果他們沒聽人說起過愛情,有多少人會從來不知道愛情? 我們也同樣有權利這樣想:如果人們沒聽人說起過嫉妒,如果人們并不确信一定要嫉妒,那麼,有多少人将不會變得嫉妒? 是啊,習慣勢力确确實實是謊言的供應者。
有多少人一生中沒有被迫扮演過一個與自己全然不相同的人物?面對某一種感情,要在自身中找出它曾被描述、經過洗禮的原型,又有多麼容易!人們模仿一切比什麼都不模仿來得更加容易。
有多少人一輩子靠着謊言,心甘情願地于虛僞中度日,他們在習俗的謊言中,找到了比在個人真誠的特殊感情中更多的安逸舒适和更少的艱辛努力,因為,這種感情的确認迫使他們去做一種他們本來感到無能為力的創造。
請聽特魯索茨基: &ldquo我說,阿列克謝·伊凡諾維奇,讓我告訴您一個非常好笑的小故事,這是我今天早晨搭車來這裡時想起來的。
剛才您談到&lsquo抱着别人脖子不放手的人&rsquo。
您一定還記得謝苗·彼得羅維奇·李夫特索夫嗎?他以前在T城時曾和我們來往過。
喔,他的弟弟,也是一個從聖彼得堡去的年輕漂亮的紳士,在總督手下做事,很受賞識。
有一次他和戈魯賓科上校發生争執。
當時有許多女人在場,其中有他的心上人。
他認為自己被極大地侮辱了,但他咽下了這口氣,一聲不吭。
之後不久,戈魯賓科又把他屬意的女子追到了手,兩人決定結婚。
您想想那小夥子會做出什麼來嗎?他居然成了戈魯賓科最親密的朋友,而且堅持要在婚禮上做新郎的傧相!他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演得很好。
後來,當大家從教堂行完儀式回家時,他當着總督以及所有在場的高貴人士的面,向戈魯賓科祝賀,并擁吻了他。
突然,我們的李夫特索夫拔出刀來,刺入新郎的腹中,我們的戈魯賓科倒了下去
問題擺在了他面前。
那位丈夫知道嗎?讀者一直到小說的結尾還在懷疑。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我們留在了不确切之中,正是這一不确切折磨着維爾查尼諾夫。
他的心中一點兒數也沒有。
或許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很快也知道了,但他裝得什麼也不知道:這恰恰是為了拿這個不确切來聰明地僞裝自己,來折磨那個情人。
《永恒的丈夫》向我們描繪了真正的、誠摯的感情與習俗的感情,與日常習慣所接受的心理學的鬥争。
這便是我們觀察這部奇書的一種方式。
&ldquo隻有一種結局:決鬥。
&rdquo維爾查尼諾夫喊道。
但人們認識到,這是一種可悲的結局,它并不會滿足任何真實的感情,它僅僅呼應了一種矯揉造作的榮譽觀,那便是我不久前講的西方人的觀念。
我們将很快明白,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在心底裡還是喜愛嫉妒的,是的,他真的愛着并尋求着他的痛苦。
而這種痛苦的尋求早在《地下室手記》中就已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在梅爾希奧·德·伏居耶子爵之後,法國人一提起俄國人,便大談特談&ldquo痛苦之宗教&rdquo。
在法國,我們總是喜歡套用格式,這是&ldquo吸收&rdquo一個作家的方式。
它可以幫我們将他陳列在櫥窗裡。
法蘭西需要對他心裡有數,然後,人們再不需要去看,再不需要去想。
&mdash&mdash尼采嗎?&mdash&mdash啊!對了:&ldquo超人。
做一個強者。
危險地活着。
&rdquo&mdash&mdash托爾斯泰嗎?&mdash&mdash&ldquo對惡不抵抗。
&rdquo&mdash&mdash易蔔生嗎?&mdash&mdash&ldquo北方之霧。
&rdquo&mdash&mdash達爾文嗎?&mdash&mdash&ldquo人是猴的後代。
生存競争。
&rdquo&mdash&mdash鄧南遮[103]嗎?&mdash&mdash&ldquo美的崇拜。
&rdquo讓那些思想不能歸納成一種格式的作家見鬼去吧!廣大民衆是不能接受他們的(當巴雷斯為自己的商品做包裝選擇了&ldquo大地與死者&rdquo這一标牌時,他是深深明白這一點的)。
是的,在我們法國,存在一種傾向,要為自己找詞,要去相信:一旦找到可套用的格式就萬事大吉,就一切都已說出,一切都已接受。
正是這樣,我們可以認為,當我們聽到霞飛的一句話:&ldquo我在一口口地啃掉他們&rdquo,或者讀到報紙上所說的俄羅斯的&ldquo壓路機&rdquo時,我們就已經把握住了勝利[104]。
&ldquo痛苦之宗教。
&rdquo我們至少得避免誤解。
這裡涉及的并不是或不僅僅是他人的痛苦、普遍的痛苦,在這種痛苦面前,拉斯柯爾尼科夫投倒在妓女索尼娅的膝下,佐西瑪長老投倒在未來的兇手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的腳前,這裡的痛苦也是自己的痛苦。
維爾查尼諾夫在整個小說故事中一直都在問自己:巴維爾·巴甫洛維奇·特魯索茨基是在嫉妒,還是沒在嫉妒?他是知道了,還是沒有知道?荒誕的問題。
&mdash&mdash是的,他當然知道!是的,他當然在嫉妒;但是,他保持的、他保護着的正是這一嫉妒;他尋求的、他熱愛的正是嫉妒的痛苦,完全如同我們在《地下室手記》中看到的主人公喜愛他的牙疼一樣。
對這個滿腹妒意的丈夫的痛苦,我們所知無幾。
陀思妥耶夫斯基隻是間接地讓我們窺察、了解到一點兒,而且是通過特魯索茨基本人,讓他的身邊的人&mdash&mdash首先是他那麼疼愛的這個小女孩&mdash&mdash所受的可怖的痛苦。
這個女孩的痛苦,使得我們可以衡量他自身痛苦的強烈程度。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折磨這個女孩,但是他鐘愛她。
他無法憎惡她,就像他無法憎惡那個情夫一樣。
&ldquo您想過麗莎對于我意味着什麼嗎,維爾查尼諾夫?&rdquo他突然想起特魯索茨基上次對他說過的這句話,他覺得這并不隻是裝模作樣,那叫喊是真誠的,那心意是溫柔的。
可是,為什麼那怪物既愛着這孩子,又能對她那麼殘酷呢?這真的可能嗎?每次他一想到這個問題,他就立即把它岔開,因為這裡面含有某種可怕的、不确切的東西,某種使他無法忍受的東西,某種他一直無法解答的東西。
[105] 我們應該相信,他最痛苦的,恰恰是無法變得嫉妒,或者更确切地說,他隻認嫉妒為艱苦,他無法仇恨那個争了他的寵的人。
他讓那個對手忍受的痛苦,至少他打算讓他忍受的痛苦,他強加在他女兒頭上的痛苦,就像是他所放置的一個神秘的抵消物,以抵消他自身沉溺于其中的恐怖與憂傷。
不過,他仍夢想着複仇,這并非明确地說,他渴望複仇,而是說,他自忖他應該複仇,這恐怕是他從那種可怕的憂傷中脫身出來的唯一辦法。
這裡,我們看到日常的心理學重又趕到了真摯感情的前頭。
沃夫納格[106]曾說過:&ldquo習俗造一切,甚至愛情。
&rdquo[107] 他們也一定還記得拉羅什富科的箴言: 如果他們沒聽人說起過愛情,有多少人會從來不知道愛情? 我們也同樣有權利這樣想:如果人們沒聽人說起過嫉妒,如果人們并不确信一定要嫉妒,那麼,有多少人将不會變得嫉妒? 是啊,習慣勢力确确實實是謊言的供應者。
有多少人一生中沒有被迫扮演過一個與自己全然不相同的人物?面對某一種感情,要在自身中找出它曾被描述、經過洗禮的原型,又有多麼容易!人們模仿一切比什麼都不模仿來得更加容易。
有多少人一輩子靠着謊言,心甘情願地于虛僞中度日,他們在習俗的謊言中,找到了比在個人真誠的特殊感情中更多的安逸舒适和更少的艱辛努力,因為,這種感情的确認迫使他們去做一種他們本來感到無能為力的創造。
請聽特魯索茨基: &ldquo我說,阿列克謝·伊凡諾維奇,讓我告訴您一個非常好笑的小故事,這是我今天早晨搭車來這裡時想起來的。
剛才您談到&lsquo抱着别人脖子不放手的人&rsquo。
您一定還記得謝苗·彼得羅維奇·李夫特索夫嗎?他以前在T城時曾和我們來往過。
喔,他的弟弟,也是一個從聖彼得堡去的年輕漂亮的紳士,在總督手下做事,很受賞識。
有一次他和戈魯賓科上校發生争執。
當時有許多女人在場,其中有他的心上人。
他認為自己被極大地侮辱了,但他咽下了這口氣,一聲不吭。
之後不久,戈魯賓科又把他屬意的女子追到了手,兩人決定結婚。
您想想那小夥子會做出什麼來嗎?他居然成了戈魯賓科最親密的朋友,而且堅持要在婚禮上做新郎的傧相!他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演得很好。
後來,當大家從教堂行完儀式回家時,他當着總督以及所有在場的高貴人士的面,向戈魯賓科祝賀,并擁吻了他。
突然,我們的李夫特索夫拔出刀來,刺入新郎的腹中,我們的戈魯賓科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