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四)
關燈
小
中
大
妄中喊叫起來,或是狂笑起來,公爵馬上就伸出發燙的手,輕輕地撫摩他的頭發,撫摩他的臉頰,讓他安靜下來。
這幾乎就已經是《永恒的丈夫》的主題了。
《白癡》寫于1868年,而《永恒的丈夫》是1870年。
這部書被某些文人當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聰明的馬塞爾·施沃布[98]也是這個觀點)。
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許言過其實了。
但是,無論如何,它可算是傑作之一吧。
讓我們聽一聽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如何談及這部書的吧!他在1869年3月18日寫給友人斯特拉霍夫的信中說: 我寫了一篇小說。
一篇不太長的小說。
約三四年以前,當我的哥哥逝世時我就打算寫了。
當時阿波隆·格利高裡耶夫稱贊我的《地下室手記》時說:&ldquo再寫一些這一類的東西吧!&rdquo我的作品就是對他的答複。
不過,在形式上,這是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盡管在本質上,它們仍然是一樣的東西,我永恒的本質&hellip&hellip我寫這部小說非常快,因為在小說中沒有一行字、沒有一句話不是早已清清楚楚地銘刻在我心中了,這一切早寫在我的腦子裡了,雖說當時白紙上還未留下一個黑字。
[99] 在1869年10月27日的信中他寫道: 這部短篇的三分之二我已經寫出抄畢。
我想盡可能地删略,但還是做不到。
這不是說數量,而是質量。
至于書的價值,我沒什麼可說的,因為我一無所知,這是由别人去判斷的事。
而别人是這麼判斷的。
斯特拉霍夫寫道: 您的小說給人留下了生動的印象,我想它會不可動搖地獲得成功。
這是您寫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從題材上說,也是您最令人感興趣的作品之一。
說到特魯索茨基的性格,大多數人可能難以理解他,不過,人們會一直帶着渴望去讀它。
《地下室手記》寫得比這篇小說稍早些。
我認為《地下室手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生涯的頂峰,我把這本書當作他全部作品的拱頂之石(我不是唯一這樣認為的人)。
不過,随着這部書,我們将進入他的&ldquo知識之區&rdquo,因此今天我不去談論它。
讓我們依然和《永恒的丈夫》留在愛欲之區。
在這部小說中隻有兩個人物:丈夫和情夫。
不可能将它再濃縮集中了。
整個小說呼應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典的理想。
情節本身,或者說,導緻了結局的最初事件早就有了,如同在易蔔生的一出劇裡那樣。
維爾查尼諾夫處在生命中的這樣一個時刻&mdash&mdash過去的事件開始在他的眼裡獲取了一個異常的面目: 今天,年近不惑的他眼角已布滿細細的皺紋,眼中也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和善意。
代之而來的卻是一種面對世風日下所抱定的犬儒主義的麻木不仁,還有刁鑽奸詐和冷嘲熱諷,一種新添的惆怅,夾着憂愁與痛楚,一種心不在焉,漫無對象但又強烈的愁思。
這種憂傷在他獨處時格外明顯。
[100] 維爾查尼諾夫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他這把年紀,在他生命的轉折點上,究竟出了什麼事?直至今日,我們還好端端地活着,樂呵呵地過着,但是突然間,我們明白到,我們的行為舉止,我們所推動的事件,一旦與我們分離而投入到世界之中,如同人們将小舟投入海洋中,就将繼續獨立于我們存在,而且常常不為我們所知地存在着(喬治·艾略特[101]在其作品《亞當·比德》中曾十分精彩地談論過這一點)。
是的,維爾查尼諾夫親身生活中的事件,對他來說也不再如同往日了,也就是說,他突然意識到了他的責任感。
這時,他遇到了他以前認識的一個人:他以前擁有過的一個女子的丈夫。
這個丈夫以古怪的方式出現在他面前。
簡直弄不清楚他到底是在躲避維爾查尼諾夫,還是正相反,在尋找他。
他好像突然降臨在大街的鋪石上。
他神秘地遊逛,在維爾查尼諾夫家附近踱來踱去,而主人公一開始卻沒有認出他來。
我不想在此叙說整本書的故事,也不想去詳述在巴維爾·巴甫洛維奇·特魯索茨基(也就是那位丈夫)的一次夜訪之後,維爾查尼諾夫如何決定去回訪一次。
他們之間一開始模糊的關系漸漸地清晰了: &ldquo請您告訴我,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您并不是一個人住在這兒吧?我剛剛進來時看到的那個女孩子是什麼人?&rdquo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揚了揚眉毛,他有些吃驚,随之,又露出了誠懇和悅的神色。
&ldquo怎麼,這個小女孩嗎?她當然是麗莎啦!&rdquo他友善地微笑道。
&ldquo哪個麗莎?&rdquo維爾查尼諾夫不禁結結巴巴起來。
突然,一陣顫栗通過他全身。
這個結果實在太突然了。
當他進門第一眼看到小女孩時,他雖然有點驚詫,卻沒有任何特殊的感覺和想法。
&ldquo這就是我們的麗莎,我們的小女兒麗莎。
&rdquo特魯索茨基仍然在微笑。
&ldquo怎麼?您的女兒?但是娜塔麗娅&hellip&hellip已故世的娜塔麗娅·瓦西裡耶夫娜有過孩子?&rdquo維爾查尼諾夫問道,他的嗓子像是被掐住了,嗓音喑啞,卻清晰安甯。
&ldquo那是當然的啦&hellip&hellip可是,我的上帝!這是真的,您是不會知道的。
您不知道我到底在想什麼。
您一離開,上帝就把她給了我,上帝保佑我們有了&hellip&hellip&rdquo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從椅子上蹦了起來,神色有些激動,但仍是那麼愉快。
&ldquo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rdquo維爾查尼諾夫說,臉色變為蒼白。
&ldquo當然,當然,您怎麼會聽說的呢?&rdquo巴維爾·巴甫洛維奇以一種充滿溫柔的聲調說,&ldquo娜塔麗娅和我,我們已經失掉了一切指望。
您一定還記得的。
&hellip&hellip突然,上帝允諾我們的願望了!而我當時的感受,一定隻有上帝才知道。
它發生在您離去後的一年&hellip&hellip喔,不,還不到一年&hellip&hellip等一等!&hellip&hellip讓我想一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您是十月份離開的,要不就是十一月,對不對?&rdquo &ldquo我離開T城是在九月初,十二日那天,我記得很清楚。
&rdquo &ldquo九月?真的是在九月嗎?那我一定是記糊塗了。
&rdquo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充滿了驚訝,&ldquo要真是那樣,那您在九月十二日離開,而麗莎在五月八日出生,中間經過了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mdash&mdash嗯,剛好八個多月。
您如果知道我的亡妻如何&hellip&hellip&rdquo &ldquo好啦!那您把她叫到我面前來&hellip&hellip叫她過來&hellip&hellip&rdquo維爾查尼諾夫結結巴巴地打斷了他。
[102] 就這樣,維爾查尼諾夫明
這幾乎就已經是《永恒的丈夫》的主題了。
《白癡》寫于1868年,而《永恒的丈夫》是1870年。
這部書被某些文人當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聰明的馬塞爾·施沃布[98]也是這個觀點)。
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許言過其實了。
但是,無論如何,它可算是傑作之一吧。
讓我們聽一聽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如何談及這部書的吧!他在1869年3月18日寫給友人斯特拉霍夫的信中說: 我寫了一篇小說。
一篇不太長的小說。
約三四年以前,當我的哥哥逝世時我就打算寫了。
當時阿波隆·格利高裡耶夫稱贊我的《地下室手記》時說:&ldquo再寫一些這一類的東西吧!&rdquo我的作品就是對他的答複。
不過,在形式上,這是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盡管在本質上,它們仍然是一樣的東西,我永恒的本質&hellip&hellip我寫這部小說非常快,因為在小說中沒有一行字、沒有一句話不是早已清清楚楚地銘刻在我心中了,這一切早寫在我的腦子裡了,雖說當時白紙上還未留下一個黑字。
[99] 在1869年10月27日的信中他寫道: 這部短篇的三分之二我已經寫出抄畢。
我想盡可能地删略,但還是做不到。
這不是說數量,而是質量。
至于書的價值,我沒什麼可說的,因為我一無所知,這是由别人去判斷的事。
而别人是這麼判斷的。
斯特拉霍夫寫道: 您的小說給人留下了生動的印象,我想它會不可動搖地獲得成功。
這是您寫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從題材上說,也是您最令人感興趣的作品之一。
說到特魯索茨基的性格,大多數人可能難以理解他,不過,人們會一直帶着渴望去讀它。
《地下室手記》寫得比這篇小說稍早些。
我認為《地下室手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生涯的頂峰,我把這本書當作他全部作品的拱頂之石(我不是唯一這樣認為的人)。
不過,随着這部書,我們将進入他的&ldquo知識之區&rdquo,因此今天我不去談論它。
讓我們依然和《永恒的丈夫》留在愛欲之區。
在這部小說中隻有兩個人物:丈夫和情夫。
不可能将它再濃縮集中了。
整個小說呼應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典的理想。
情節本身,或者說,導緻了結局的最初事件早就有了,如同在易蔔生的一出劇裡那樣。
維爾查尼諾夫處在生命中的這樣一個時刻&mdash&mdash過去的事件開始在他的眼裡獲取了一個異常的面目: 今天,年近不惑的他眼角已布滿細細的皺紋,眼中也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和善意。
代之而來的卻是一種面對世風日下所抱定的犬儒主義的麻木不仁,還有刁鑽奸詐和冷嘲熱諷,一種新添的惆怅,夾着憂愁與痛楚,一種心不在焉,漫無對象但又強烈的愁思。
這種憂傷在他獨處時格外明顯。
[100] 維爾查尼諾夫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他這把年紀,在他生命的轉折點上,究竟出了什麼事?直至今日,我們還好端端地活着,樂呵呵地過着,但是突然間,我們明白到,我們的行為舉止,我們所推動的事件,一旦與我們分離而投入到世界之中,如同人們将小舟投入海洋中,就将繼續獨立于我們存在,而且常常不為我們所知地存在着(喬治·艾略特[101]在其作品《亞當·比德》中曾十分精彩地談論過這一點)。
是的,維爾查尼諾夫親身生活中的事件,對他來說也不再如同往日了,也就是說,他突然意識到了他的責任感。
這時,他遇到了他以前認識的一個人:他以前擁有過的一個女子的丈夫。
這個丈夫以古怪的方式出現在他面前。
簡直弄不清楚他到底是在躲避維爾查尼諾夫,還是正相反,在尋找他。
他好像突然降臨在大街的鋪石上。
他神秘地遊逛,在維爾查尼諾夫家附近踱來踱去,而主人公一開始卻沒有認出他來。
我不想在此叙說整本書的故事,也不想去詳述在巴維爾·巴甫洛維奇·特魯索茨基(也就是那位丈夫)的一次夜訪之後,維爾查尼諾夫如何決定去回訪一次。
他們之間一開始模糊的關系漸漸地清晰了: &ldquo請您告訴我,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您并不是一個人住在這兒吧?我剛剛進來時看到的那個女孩子是什麼人?&rdquo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揚了揚眉毛,他有些吃驚,随之,又露出了誠懇和悅的神色。
&ldquo怎麼,這個小女孩嗎?她當然是麗莎啦!&rdquo他友善地微笑道。
&ldquo哪個麗莎?&rdquo維爾查尼諾夫不禁結結巴巴起來。
突然,一陣顫栗通過他全身。
這個結果實在太突然了。
當他進門第一眼看到小女孩時,他雖然有點驚詫,卻沒有任何特殊的感覺和想法。
&ldquo這就是我們的麗莎,我們的小女兒麗莎。
&rdquo特魯索茨基仍然在微笑。
&ldquo怎麼?您的女兒?但是娜塔麗娅&hellip&hellip已故世的娜塔麗娅·瓦西裡耶夫娜有過孩子?&rdquo維爾查尼諾夫問道,他的嗓子像是被掐住了,嗓音喑啞,卻清晰安甯。
&ldquo那是當然的啦&hellip&hellip可是,我的上帝!這是真的,您是不會知道的。
您不知道我到底在想什麼。
您一離開,上帝就把她給了我,上帝保佑我們有了&hellip&hellip&rdquo 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從椅子上蹦了起來,神色有些激動,但仍是那麼愉快。
&ldquo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rdquo維爾查尼諾夫說,臉色變為蒼白。
&ldquo當然,當然,您怎麼會聽說的呢?&rdquo巴維爾·巴甫洛維奇以一種充滿溫柔的聲調說,&ldquo娜塔麗娅和我,我們已經失掉了一切指望。
您一定還記得的。
&hellip&hellip突然,上帝允諾我們的願望了!而我當時的感受,一定隻有上帝才知道。
它發生在您離去後的一年&hellip&hellip喔,不,還不到一年&hellip&hellip等一等!&hellip&hellip讓我想一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您是十月份離開的,要不就是十一月,對不對?&rdquo &ldquo我離開T城是在九月初,十二日那天,我記得很清楚。
&rdquo &ldquo九月?真的是在九月嗎?那我一定是記糊塗了。
&rdquo巴維爾·巴甫洛維奇充滿了驚訝,&ldquo要真是那樣,那您在九月十二日離開,而麗莎在五月八日出生,中間經過了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mdash&mdash嗯,剛好八個多月。
您如果知道我的亡妻如何&hellip&hellip&rdquo &ldquo好啦!那您把她叫到我面前來&hellip&hellip叫她過來&hellip&hellip&rdquo維爾查尼諾夫結結巴巴地打斷了他。
[102] 就這樣,維爾查尼諾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