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少未被解釋之處,但我不認為有許多不可解釋之物,一旦我們聽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邀請,允許人物自身有矛盾情感的共處,我們就不難找到答案。
這種共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經常表現得違背常理,尤其因為人物的情感被推向極端,誇大到荒誕的地步。
我認為有必要在此強調一下:我們法國人也認識這個,因為,你們也許馬上會想到,這裡沒有别的,隻有激情與責任的鬥争,如同高乃依作品中表現的那樣。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一碼事。
法蘭西的主人公,如同高乃依所描繪的,在自己面前投射出一個理想的榜樣,他也是他自己,隻不過是他希望成為的他自己,他要努力成為的他自己,而不是他自然而然的那個樣,不是他聽任自便就能成為的那個樣。
高乃依為我們描繪的内心鬥争,是理想人、榜樣人跟主人公要竭力否定的自然人之間的鬥争。
總歸一句話,我們覺得,我們離儒勒·德·戈蒂埃先生[83]稱之為包法利性格&mdash&mdash他根據福樓拜筆下的女主人公之名造出的名詞&mdash&mdash的那種東西不太遠了。
因為這個名詞正是用來稱呼這樣一段距離,某些人欲超越這一距離,脫離自己的生活,而去過想象中的另一種生活,跳出自己本來的身份,去成為他們自以為的或他們願意成為的人。
每一個并未見棄于現實卻竭力去趨向理想、竭力迎合理想的人物,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兩重性的例子,一個包法利性格的例子。
而我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看到的兩重性格的例子則大大不同。
它們跟人們經常觀察到的病理學的那些症例幾無相同之點。
在這些病理學的例子中,第二人格嫁接在第一人格上,并和它交替輪流,兩組情感、兩套回憶分别形成,彼此不相知;不久,我們便有了兩個互相區别的人格,一個軀體上的兩個人。
他們彼此讓位,輪流行事,卻毫不知情(斯蒂文森在他的魔幻小說《化身博士》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精妙絕倫的顯示)。
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兒,令人困惑的是這一切的同步性,是每個主人公始終意識到自身性格的不連貫,意識到自身的兩重性。
他的某一主人公在最強烈的激情支配下,仍在懷疑這激情應歸于愛或是恨。
兩種對立的情感相雜在他心中,并混為一體。
突然,拉斯柯爾尼科夫覺得他憎恨索尼娅。
他被這如此奇怪的發現驚呆了,吓壞了,他猛地擡起頭,仔細打量着姑娘。
仇恨馬上從心中消失。
不是的。
他弄錯了自己經曆的情感的實質。
[84] 人物對自己情感的這樣一種誤解,我們可以在馬裡沃[85]或在拉辛的作品中找到同樣的例子。
有時,一種感情會因自身過分的誇大而自消自滅,這種感情的表達似乎會讓表達者本人感到窘迫。
這裡雖然還不存在感情的兩重性,卻有更特殊的東西,請聽《少年》中主人公的父親韋爾西洛夫的話: 假如我還是一個無用的人,假如我還為此而痛苦&hellip&hellip不,我知道我無比堅強。
你會問,我的力量在哪兒?它恰恰是在對任何人和任何事的高度适應之中,這是我這一輩的俄羅斯知識分子擁有的一種特别能力。
沒有什麼能摧毀我,沒有什麼能壓扁我,沒有什麼能讓我吃驚。
我有看家狗的頑強生命力。
我極其輕松地将兩種相反的感情同時裝在心中,這一切無需費力,全都自然而然。
[86] &ldquo我用不着解釋這些相反感情的共生共處。
&rdquo《群魔》中的專欄作者故意這樣說。
讓我們再聽聽韋爾西洛夫的話吧: &ldquo我的心充滿着話語,我不知道怎麼來說。
我仿佛一分為二。
&rdquo他帶着嚴峻的面孔和感人的真誠打量着我們大家,&ldquo對,真的,我一分為二,我真的很害怕。
就如同你的替身站在你的身邊。
你自己聰明而理智,而另一位卻非要幹一樁荒唐事。
突然間,你發現原來就是你自己想幹這樁事。
你沒想到,你原來是抵抗着你的全部力量想去幹它的。
我以前認識一個醫生,為父親舉辦葬禮時,他突然在教堂裡吹起了口哨。
假如今天我沒來參加葬禮,那是因為我堅信,我到時候會吹口哨或者嬉笑,就像那個結局相當慘的可憐醫生。
&rdquo[87] 在《群魔》中,那個奇怪的主人公斯塔夫羅金對我們說: 如同我向來那樣,我可以感覺到做好事的欲望,并且我感受到快樂。
與此同時,我渴望作惡,我同樣也感到滿足。
[88] 借用威廉·布萊克[89]的話,我将對這些表面的矛盾給予清楚的闡釋,尤其是對斯塔夫羅金這個奇怪的表面。
但我還是把這個解釋留待以後再說吧。
這種共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經常表現得違背常理,尤其因為人物的情感被推向極端,誇大到荒誕的地步。
我認為有必要在此強調一下:我們法國人也認識這個,因為,你們也許馬上會想到,這裡沒有别的,隻有激情與責任的鬥争,如同高乃依作品中表現的那樣。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一碼事。
法蘭西的主人公,如同高乃依所描繪的,在自己面前投射出一個理想的榜樣,他也是他自己,隻不過是他希望成為的他自己,他要努力成為的他自己,而不是他自然而然的那個樣,不是他聽任自便就能成為的那個樣。
高乃依為我們描繪的内心鬥争,是理想人、榜樣人跟主人公要竭力否定的自然人之間的鬥争。
總歸一句話,我們覺得,我們離儒勒·德·戈蒂埃先生[83]稱之為包法利性格&mdash&mdash他根據福樓拜筆下的女主人公之名造出的名詞&mdash&mdash的那種東西不太遠了。
因為這個名詞正是用來稱呼這樣一段距離,某些人欲超越這一距離,脫離自己的生活,而去過想象中的另一種生活,跳出自己本來的身份,去成為他們自以為的或他們願意成為的人。
每一個并未見棄于現實卻竭力去趨向理想、竭力迎合理想的人物,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兩重性的例子,一個包法利性格的例子。
而我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看到的兩重性格的例子則大大不同。
它們跟人們經常觀察到的病理學的那些症例幾無相同之點。
在這些病理學的例子中,第二人格嫁接在第一人格上,并和它交替輪流,兩組情感、兩套回憶分别形成,彼此不相知;不久,我們便有了兩個互相區别的人格,一個軀體上的兩個人。
他們彼此讓位,輪流行事,卻毫不知情(斯蒂文森在他的魔幻小說《化身博士》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精妙絕倫的顯示)。
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兒,令人困惑的是這一切的同步性,是每個主人公始終意識到自身性格的不連貫,意識到自身的兩重性。
他的某一主人公在最強烈的激情支配下,仍在懷疑這激情應歸于愛或是恨。
兩種對立的情感相雜在他心中,并混為一體。
突然,拉斯柯爾尼科夫覺得他憎恨索尼娅。
他被這如此奇怪的發現驚呆了,吓壞了,他猛地擡起頭,仔細打量着姑娘。
仇恨馬上從心中消失。
不是的。
他弄錯了自己經曆的情感的實質。
[84] 人物對自己情感的這樣一種誤解,我們可以在馬裡沃[85]或在拉辛的作品中找到同樣的例子。
有時,一種感情會因自身過分的誇大而自消自滅,這種感情的表達似乎會讓表達者本人感到窘迫。
這裡雖然還不存在感情的兩重性,卻有更特殊的東西,請聽《少年》中主人公的父親韋爾西洛夫的話: 假如我還是一個無用的人,假如我還為此而痛苦&hellip&hellip不,我知道我無比堅強。
你會問,我的力量在哪兒?它恰恰是在對任何人和任何事的高度适應之中,這是我這一輩的俄羅斯知識分子擁有的一種特别能力。
沒有什麼能摧毀我,沒有什麼能壓扁我,沒有什麼能讓我吃驚。
我有看家狗的頑強生命力。
我極其輕松地将兩種相反的感情同時裝在心中,這一切無需費力,全都自然而然。
[86] &ldquo我用不着解釋這些相反感情的共生共處。
&rdquo《群魔》中的專欄作者故意這樣說。
讓我們再聽聽韋爾西洛夫的話吧: &ldquo我的心充滿着話語,我不知道怎麼來說。
我仿佛一分為二。
&rdquo他帶着嚴峻的面孔和感人的真誠打量着我們大家,&ldquo對,真的,我一分為二,我真的很害怕。
就如同你的替身站在你的身邊。
你自己聰明而理智,而另一位卻非要幹一樁荒唐事。
突然間,你發現原來就是你自己想幹這樁事。
你沒想到,你原來是抵抗着你的全部力量想去幹它的。
我以前認識一個醫生,為父親舉辦葬禮時,他突然在教堂裡吹起了口哨。
假如今天我沒來參加葬禮,那是因為我堅信,我到時候會吹口哨或者嬉笑,就像那個結局相當慘的可憐醫生。
&rdquo[87] 在《群魔》中,那個奇怪的主人公斯塔夫羅金對我們說: 如同我向來那樣,我可以感覺到做好事的欲望,并且我感受到快樂。
與此同時,我渴望作惡,我同樣也感到滿足。
[88] 借用威廉·布萊克[89]的話,我将對這些表面的矛盾給予清楚的闡釋,尤其是對斯塔夫羅金這個奇怪的表面。
但我還是把這個解釋留待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