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二)
關燈
小
中
大
起,就有一個軍官讓我安分守己。
我站在台球桌旁,無意地擋住了他的過道。
他按住我的雙肩,既無警告又無解釋,一言不發地讓我換了個地方,他走了過去,裝作什麼都沒覺察的樣子。
我可以原諒别人打我,但我不能原諒别人對我不屑一顧地讓我換個地方。
見鬼!我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真想實實在在地吵它一架!更合情理的、更合習俗的、更有文學性的一通吵架!他待我就像待一隻蒼蠅。
這個軍官高大魁梧,而我卻瘦小羸弱。
再者,我把握着打架的主動權,我隻消咆哮幾聲,他們肯定會把我扔出窗口。
然而我想了想後,甯可帶着憤怒躲開到一旁。
[61] 但是,假如我們繼續讀這段描述,我們将馬上看到,過分的恨隻會像是愛的一種颠倒: &hellip&hellip從此後,我常常在街上遇見那個軍官。
我很快認出他來。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會認出我來。
我想不會的,某些迹象使我這麼想。
不過我呢,我總是仇恨滿懷、怒火滿腔地看着他。
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我的憤怒年複一年地增強。
我開始暗暗地探詢軍官的情況,這件事很難辦,因為我誰都不認識。
但是有一天,我遠遠地跟随着他,仿佛他牽住了我似的,有人喊他的名字,于是我才知道他叫什麼。
另一次,我一直跟他到他家門口,我給了看門人十個戈比,詢問他住在幾樓,平時待在哪裡,單身還是有伴,等等。
一句話,所有能從看門人口中得知的都問了。
一天清晨,我突發奇想要寫個短篇小說,把軍官的性格特征漫畫般地描繪出來,盡管我以前從未寫過什麼東西。
我帶着樂趣寫小說,我抨擊,我甚至诽謗,我将他更名換姓,好讓人乍一下認不出他來,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仍能認出他來。
我寫完後改了又改,把小說寄給了《祖國紀事》,但那時候,這份雜志上人們不做批評,所以他們就沒刊登我的小說。
我氣惱得要死,有時憤恨幾乎将我窒息。
最後,我決定向我的對手挑釁。
我給他寫了一封辭藻華麗、迷人的信,懇求他向我道歉。
我明顯地暗示了,如果他拒絕,我就以決鬥了事。
信寫得如此明确,那軍官隻要稍稍懂得美與崇高,他必定會來我家,撲上來摟我的脖子,向我奉獻他的友誼。
這該有多棒!我們将一起美好地生活!如此美好![62]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經常就是這樣,一種情感讓位于或幾乎讓位于另一種相反的情感。
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當阿遼沙伸出手來時,那個不幸的孩子仇敵般地咬住了他的手指頭。
其實,那孩子此時早已不知不覺地愛上了他。
那孩子身上愛的變異來自什麼?他看到阿遼沙的兄長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醉醺醺地從酒館裡出來,惡狠狠地揪住他父親的胡子打他。
他後來叫喊道:&ldquo我的爸爸,我可憐的爸爸,他可是怎樣地侮辱了你啊!&rdquo 從同一道德層面來比較謙卑(當然是看這一層面的另一極端),我可以說,是侮辱誇大了,加劇了,有時甚至是惡魔般地扭曲了傲慢。
當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心理範疇的真實總是它們在現實中的那樣,即特殊個性的真實。
作為小說家(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絕不是個理論家,而是個探索者),他總是避免做歸納,他知道,如果他試圖去表明普遍規律,他将會(至少對于他)冒多大的風險[63]。
假如我們願意,這些規律倒可以由我們來求出。
我們可以在他作品的叢林中開辟出道路來。
比方說,這樣一條規律:被侮辱者轉而侮辱他人[64]。
無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間喜劇有多麼豐富多彩,他的人物總是在同一個唯一的層面上聚集、排列:在謙卑與傲慢的層面上。
它把我們引入歧途,甚至在一開始并不明顯地表露出來。
由于這個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從這一意義上着手探索,不以此來劃分人類。
讓我來解釋:在狄更斯的精彩小說中,我有時會被他的劃分&mdash&mdash用尼采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價值梯度&mdash&mdash所體現的庸俗乃至幼稚所窘住。
讀着他的書,我的眼前仿佛有一幅安吉利科[65]的《最後的審判》。
有人入選升天堂,有人受罰下地獄,還有的難以确定,人數很少,善的天使與惡的魔鬼在争奪他們。
像在一幅埃及的淺浮雕中那樣,天平稱量着所有的人,隻視他們或多或少的善而裁定。
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
這一點上,狄更斯追随着他的人民和他的時代的觀念。
惡人有時也發财,善人有時也犧牲,這便是人世與社會的恥辱。
他的所有小說試圖向我們顯示出,心地善良要遠遠超過才智敏捷。
我選狄更斯做例子,是因為在我們熟悉的偉大小說家中,他的對人物的劃分方法似乎最簡單。
我還要加一句:正是這一點,使得他如此受大衆的歡迎。
最近,通過連續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乎全部作品,我仿佛覺得,他的筆下有一種相同的劃分法,雖然不那麼明顯,卻幾乎同樣簡明,而且似乎更加意味深長。
人們并不能以善惡的多寡,也不能以心靈的品性,來劃分他的人物的等級(請原諒我使用了這個可怕的詞),而要以他們傲慢的程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為我們展現了卑賤者(他們中有些人将謙卑推向了極端的卑下,甚至津津樂道于卑下),另一方面,還為我們展現了高傲者(其中有的竟将高傲推至犯罪)。
一般情況下,後者最為聰明。
我們将看到,他們被傲慢之魔纏住之後,總是在那裡彼此争貴鬥富。
在《群魔》中,邪惡的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對斯塔夫羅金說: 我敢打賭,整整一夜你們都相倚而坐,談論不休,你們把寶貴的時間都消磨在争貴鬥富上了。
[66] 還有一段:
我站在台球桌旁,無意地擋住了他的過道。
他按住我的雙肩,既無警告又無解釋,一言不發地讓我換了個地方,他走了過去,裝作什麼都沒覺察的樣子。
我可以原諒别人打我,但我不能原諒别人對我不屑一顧地讓我換個地方。
見鬼!我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真想實實在在地吵它一架!更合情理的、更合習俗的、更有文學性的一通吵架!他待我就像待一隻蒼蠅。
這個軍官高大魁梧,而我卻瘦小羸弱。
再者,我把握着打架的主動權,我隻消咆哮幾聲,他們肯定會把我扔出窗口。
然而我想了想後,甯可帶着憤怒躲開到一旁。
[61] 但是,假如我們繼續讀這段描述,我們将馬上看到,過分的恨隻會像是愛的一種颠倒: &hellip&hellip從此後,我常常在街上遇見那個軍官。
我很快認出他來。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會認出我來。
我想不會的,某些迹象使我這麼想。
不過我呢,我總是仇恨滿懷、怒火滿腔地看着他。
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我的憤怒年複一年地增強。
我開始暗暗地探詢軍官的情況,這件事很難辦,因為我誰都不認識。
但是有一天,我遠遠地跟随着他,仿佛他牽住了我似的,有人喊他的名字,于是我才知道他叫什麼。
另一次,我一直跟他到他家門口,我給了看門人十個戈比,詢問他住在幾樓,平時待在哪裡,單身還是有伴,等等。
一句話,所有能從看門人口中得知的都問了。
一天清晨,我突發奇想要寫個短篇小說,把軍官的性格特征漫畫般地描繪出來,盡管我以前從未寫過什麼東西。
我帶着樂趣寫小說,我抨擊,我甚至诽謗,我将他更名換姓,好讓人乍一下認不出他來,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仍能認出他來。
我寫完後改了又改,把小說寄給了《祖國紀事》,但那時候,這份雜志上人們不做批評,所以他們就沒刊登我的小說。
我氣惱得要死,有時憤恨幾乎将我窒息。
最後,我決定向我的對手挑釁。
我給他寫了一封辭藻華麗、迷人的信,懇求他向我道歉。
我明顯地暗示了,如果他拒絕,我就以決鬥了事。
信寫得如此明确,那軍官隻要稍稍懂得美與崇高,他必定會來我家,撲上來摟我的脖子,向我奉獻他的友誼。
這該有多棒!我們将一起美好地生活!如此美好![62]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經常就是這樣,一種情感讓位于或幾乎讓位于另一種相反的情感。
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當阿遼沙伸出手來時,那個不幸的孩子仇敵般地咬住了他的手指頭。
其實,那孩子此時早已不知不覺地愛上了他。
那孩子身上愛的變異來自什麼?他看到阿遼沙的兄長德米特裡·卡拉馬佐夫醉醺醺地從酒館裡出來,惡狠狠地揪住他父親的胡子打他。
他後來叫喊道:&ldquo我的爸爸,我可憐的爸爸,他可是怎樣地侮辱了你啊!&rdquo 從同一道德層面來比較謙卑(當然是看這一層面的另一極端),我可以說,是侮辱誇大了,加劇了,有時甚至是惡魔般地扭曲了傲慢。
當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心理範疇的真實總是它們在現實中的那樣,即特殊個性的真實。
作為小說家(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絕不是個理論家,而是個探索者),他總是避免做歸納,他知道,如果他試圖去表明普遍規律,他将會(至少對于他)冒多大的風險[63]。
假如我們願意,這些規律倒可以由我們來求出。
我們可以在他作品的叢林中開辟出道路來。
比方說,這樣一條規律:被侮辱者轉而侮辱他人[64]。
無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間喜劇有多麼豐富多彩,他的人物總是在同一個唯一的層面上聚集、排列:在謙卑與傲慢的層面上。
它把我們引入歧途,甚至在一開始并不明顯地表露出來。
由于這個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從這一意義上着手探索,不以此來劃分人類。
讓我來解釋:在狄更斯的精彩小說中,我有時會被他的劃分&mdash&mdash用尼采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價值梯度&mdash&mdash所體現的庸俗乃至幼稚所窘住。
讀着他的書,我的眼前仿佛有一幅安吉利科[65]的《最後的審判》。
有人入選升天堂,有人受罰下地獄,還有的難以确定,人數很少,善的天使與惡的魔鬼在争奪他們。
像在一幅埃及的淺浮雕中那樣,天平稱量着所有的人,隻視他們或多或少的善而裁定。
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
這一點上,狄更斯追随着他的人民和他的時代的觀念。
惡人有時也發财,善人有時也犧牲,這便是人世與社會的恥辱。
他的所有小說試圖向我們顯示出,心地善良要遠遠超過才智敏捷。
我選狄更斯做例子,是因為在我們熟悉的偉大小說家中,他的對人物的劃分方法似乎最簡單。
我還要加一句:正是這一點,使得他如此受大衆的歡迎。
最近,通過連續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乎全部作品,我仿佛覺得,他的筆下有一種相同的劃分法,雖然不那麼明顯,卻幾乎同樣簡明,而且似乎更加意味深長。
人們并不能以善惡的多寡,也不能以心靈的品性,來劃分他的人物的等級(請原諒我使用了這個可怕的詞),而要以他們傲慢的程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為我們展現了卑賤者(他們中有些人将謙卑推向了極端的卑下,甚至津津樂道于卑下),另一方面,還為我們展現了高傲者(其中有的竟将高傲推至犯罪)。
一般情況下,後者最為聰明。
我們将看到,他們被傲慢之魔纏住之後,總是在那裡彼此争貴鬥富。
在《群魔》中,邪惡的彼得·斯捷潘諾維奇對斯塔夫羅金說: 我敢打賭,整整一夜你們都相倚而坐,談論不休,你們把寶貴的時間都消磨在争貴鬥富上了。
[66] 還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