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未來。
這同一階段中的三封信,刊登在了《田地》1898年的4月号上。
為什麼比昂斯托克先生隻給我們翻譯了第一封信,而卻沒有翻譯1855年8月21日的那一封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信中提到了上一年10月的一封信,而那封信至今仍未找到。
當我在去年10月的信中向你做同樣的抱怨(關于你的沉默)時,你回答我說,你很難讀得下去。
哦,我親愛的米沙!看在上帝的分上,請不要埋怨我!想想我孤獨一人,像一粒被遺棄的石子,我的性格始終是那麼陰郁、病态、喜怒無常&hellip&hellip我第一個就相信是我錯了。
1859年11月2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到聖彼得堡。
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時,他結了婚。
娶的是一個苦役犯的遺孀,她還帶了一個年齡不小的孩子,聽說這孩子脾氣十分古怪。
陀思妥耶夫斯基收養和哺育了他,他有撫養的怪癖。
&ldquo他沒有太大的變化,&rdquo他的朋友米留科夫對我們說,他又補充說,&ldquo他的目光比以前更大膽了,他的面部依然顯現出堅毅的表情。
&rdquo 1861年,他發表了小說《被欺淩與被侮辱的》。
1861到1862年,他發表了《死屋手記》。
他的第一部偉大小說《罪與罰》隻是在1866年才發表。
1863、1864和1865年,他積極主持了一本雜志。
他在一封信中談到了這過渡性的幾年,語氣是那麼雄辯,使我忍不住要在此給你們再讀上幾段。
我想,這是我最後一次引用他的書信。
這封信寫于1865年3月31日[49]: &hellip&hellip我想對您講講這段時間裡我的故事。
不是全部。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同樣的情況下,人們永遠也不能在信中講出最基本的事情來。
有些事情我根本就不能講。
因此,我隻局限于把我過去一年裡的生活給您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您興許知道,四年前,我哥哥創辦了一本雜志。
我也幫着撰稿。
一切順利,我的《死屋手記》當時大獲成功,它重新确立了我的文學聲譽。
剛開始創辦雜志時,我哥哥欠了一些債,正當債務開始償還時,1863年5月,雜志突然被查封,原因是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愛國主義的文章,其激烈的措辭被認為是反政府行為和反公衆輿論行為。
這一打擊要了我哥哥的命。
不僅借東債還西債,而且健康狀況也惡化了。
當時,我并不在他身邊,我在莫斯科,在我瀕臨死亡的妻子的床頭。
是的,亞曆山大·葉戈羅維奇,是的,我親愛的朋友!您當時寫信給我,因我失去了我的天使,失去了我的哥哥米哈依爾而安慰我,你實在不知道,命運欺壓我到了何等的地步。
另一個愛着我也被我深深地愛着的人,我的妻子,也因肺痨而死在了莫斯科,她定居于莫斯科才一年。
1864年的整個冬天,我一直守候在她的床頭。
&hellip&hellip 啊,我的朋友!她深深地愛着我,我也深深地愛着她,然而,我們生活在一起卻并不幸福。
當我見了您的面後,我會告訴您那一切的。
您隻需要知道,盡管我們在一起很不幸福(由于她古怪、多疑的性格,近乎病态的反複無常),但我們無法不繼續相愛下去。
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越是不幸福,就越是彼此唇齒相依。
這可能顯得有些奇怪,但事情确實如此。
她是我一生中所認識的女人中最正直、最高貴、最慷慨大方的。
當她去世時(盡管在整整的一年中,看着她慢慢地走向死亡,我是那麼的痛苦),我依然不能想象,我的生活是多麼的空虛和痛苦,盡管我非常看重并難受地感到随她一起被埋葬的那一切。
一年已經過去,而這情感依然如舊&hellip&hellip 我埋葬了她之後,便匆匆趕去聖彼得堡看我的哥哥。
我隻剩下他了。
但是,三個月之後,他也離我而去。
他隻病了一個月,而且看起來并不嚴重,但病情突然就變了,短短的三天裡就奪走了他的生命,真是太出人意料了。
于是,突然之間,我又變得孤獨一人,我感到恐懼。
真是太可怕了!我的生活被折成兩段,一段是過去,以及我生活的一切理由,另一段是未知數,沒有一顆心能代替兩位死者。
嚴格地說來,我已經沒有生存的理由了。
建立新的聯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僅僅是這樣想一想,就讓我覺得惡心。
于是,生平中第一次,我感到我沒有任何什麼可以替代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我愛的隻有他們,而一種新的愛不僅不會有,而且也不應該有。
在我們剛剛聽到的這絕望的呐喊聲之後半個月,也就是在4月14日的信中,他又寫道: 在我勇氣和精力的所有儲備中,在我的心靈深處,仍然存在着某種紛亂的、模糊的東西,某種近乎絕望的東西。
紛亂,苦澀,對我來說最為反常的狀态&hellip&hellip而且,我孤獨一人! 再也沒有四十年的朋友了。
然而,我似乎始終準備着生活下去。
這很可笑,不是嗎?真是貓的生命力! 他接着寫道: 我什麼都告訴您了,但我明白,關于最基本的東西,關于我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什麼都沒對您說,我甚至都沒有給您一個大約的概念。
我很想把這句話跟《罪與罰》中一個非凡的句子做一下比較。
在這篇小說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我們講述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故事,他因犯下一樁罪行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在這本書的最後幾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我們講述了占據了主人公心靈的奇怪感情。
他仿佛覺得,自己是第一次開始真正的生活: 是的,過去的這一切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在這回歸生活的第一陣欣喜中,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罪行,他的被判刑,他的流放西伯利亞,所有這一切,在他的眼中似乎都是外來的、局外的事,他幾乎要懷疑這一切是否真的發生過。
我給你們念這段話,是為證明我一開始說的那些話:外界生活中最重大的那些事件,無論它們多麼具有悲劇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中,其重要性都不及一件小事情,我們現在就來談談這一件小事。
在西伯利亞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遇到了一個女人,她給了他一本《福音書》。
在監獄裡,《福音書》是官方允許的唯一讀物。
對《福音書》的閱讀和思考,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至關重要的。
他後來所寫的所有作品,全都滲透着《福音書》的教理。
在我們的每一次講座中,我都将回頭分析他在《福音書》中發現的真理。
從某些方面來看,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氣質頗為相似,觀察并比較《福音書》在這兩個人身上引起的那麼不同的反應,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尼采的即時的和深刻的反應,是嫉妒,我恐怕必須這樣說。
如果不考慮到這一感情,人們可能就無法理解他的作品。
尼采嫉妒基督,甚至嫉妒到了瘋狂的地步。
他在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時候,心中奔騰着一種欲望,要跟《福音書》作對。
他寫作中常常采取《聖經》的形式,來刻意顯示與它的對位。
他寫了《反基督》,而在他最後那部叫《看,這個人》的作品中,自己作為對手戰勝了上帝,并想取代後者的教誨。
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上,反應則迥然不同。
從第一次接觸起,他就感到《福音書》中有一種高級的東西,不僅高于他,而且高于整個人類,那是某種神聖的東西&hellip&hellip我從一開始就對你們講到了他的那種謙卑,而且我還會多次提到它,正是由于這一謙卑,他面對一切被他認為更高級的東西都表現得順從。
他在基督面前深深地俯首躬身,而這種屈從、這種放棄所産生的首先的和最重要的後果,我對你們說過,就是保持了他性格的複雜性。
确實,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能比他更好地實踐《福音書》的這一教導:凡想保全生命的,必丢失,凡奉獻生命的(放棄生命的),必真正救活性命。
[50] 正是由于這種自我奉獻、這種自我放棄,相互矛盾的情感才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靈中共存,也正是由于這一點,在他心中相互鬥争的極為豐富的對抗性得以保留,得以挽救。
在下一講中我們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中的好幾方面是不是屬俄羅斯人共有,它們在我們看來,在我們西方人看來,顯得十分奇怪;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識别那些真正屬于他個人的特點。
這同一階段中的三封信,刊登在了《田地》1898年的4月号上。
為什麼比昂斯托克先生隻給我們翻譯了第一封信,而卻沒有翻譯1855年8月21日的那一封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信中提到了上一年10月的一封信,而那封信至今仍未找到。
當我在去年10月的信中向你做同樣的抱怨(關于你的沉默)時,你回答我說,你很難讀得下去。
哦,我親愛的米沙!看在上帝的分上,請不要埋怨我!想想我孤獨一人,像一粒被遺棄的石子,我的性格始終是那麼陰郁、病态、喜怒無常&hellip&hellip我第一個就相信是我錯了。
1859年11月2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到聖彼得堡。
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時,他結了婚。
娶的是一個苦役犯的遺孀,她還帶了一個年齡不小的孩子,聽說這孩子脾氣十分古怪。
陀思妥耶夫斯基收養和哺育了他,他有撫養的怪癖。
&ldquo他沒有太大的變化,&rdquo他的朋友米留科夫對我們說,他又補充說,&ldquo他的目光比以前更大膽了,他的面部依然顯現出堅毅的表情。
&rdquo 1861年,他發表了小說《被欺淩與被侮辱的》。
1861到1862年,他發表了《死屋手記》。
他的第一部偉大小說《罪與罰》隻是在1866年才發表。
1863、1864和1865年,他積極主持了一本雜志。
他在一封信中談到了這過渡性的幾年,語氣是那麼雄辯,使我忍不住要在此給你們再讀上幾段。
我想,這是我最後一次引用他的書信。
這封信寫于1865年3月31日[49]: &hellip&hellip我想對您講講這段時間裡我的故事。
不是全部。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同樣的情況下,人們永遠也不能在信中講出最基本的事情來。
有些事情我根本就不能講。
因此,我隻局限于把我過去一年裡的生活給您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您興許知道,四年前,我哥哥創辦了一本雜志。
我也幫着撰稿。
一切順利,我的《死屋手記》當時大獲成功,它重新确立了我的文學聲譽。
剛開始創辦雜志時,我哥哥欠了一些債,正當債務開始償還時,1863年5月,雜志突然被查封,原因是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愛國主義的文章,其激烈的措辭被認為是反政府行為和反公衆輿論行為。
這一打擊要了我哥哥的命。
不僅借東債還西債,而且健康狀況也惡化了。
當時,我并不在他身邊,我在莫斯科,在我瀕臨死亡的妻子的床頭。
是的,亞曆山大·葉戈羅維奇,是的,我親愛的朋友!您當時寫信給我,因我失去了我的天使,失去了我的哥哥米哈依爾而安慰我,你實在不知道,命運欺壓我到了何等的地步。
另一個愛着我也被我深深地愛着的人,我的妻子,也因肺痨而死在了莫斯科,她定居于莫斯科才一年。
1864年的整個冬天,我一直守候在她的床頭。
&hellip&hellip 啊,我的朋友!她深深地愛着我,我也深深地愛着她,然而,我們生活在一起卻并不幸福。
當我見了您的面後,我會告訴您那一切的。
您隻需要知道,盡管我們在一起很不幸福(由于她古怪、多疑的性格,近乎病态的反複無常),但我們無法不繼續相愛下去。
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越是不幸福,就越是彼此唇齒相依。
這可能顯得有些奇怪,但事情确實如此。
她是我一生中所認識的女人中最正直、最高貴、最慷慨大方的。
當她去世時(盡管在整整的一年中,看着她慢慢地走向死亡,我是那麼的痛苦),我依然不能想象,我的生活是多麼的空虛和痛苦,盡管我非常看重并難受地感到随她一起被埋葬的那一切。
一年已經過去,而這情感依然如舊&hellip&hellip 我埋葬了她之後,便匆匆趕去聖彼得堡看我的哥哥。
我隻剩下他了。
但是,三個月之後,他也離我而去。
他隻病了一個月,而且看起來并不嚴重,但病情突然就變了,短短的三天裡就奪走了他的生命,真是太出人意料了。
于是,突然之間,我又變得孤獨一人,我感到恐懼。
真是太可怕了!我的生活被折成兩段,一段是過去,以及我生活的一切理由,另一段是未知數,沒有一顆心能代替兩位死者。
嚴格地說來,我已經沒有生存的理由了。
建立新的聯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僅僅是這樣想一想,就讓我覺得惡心。
于是,生平中第一次,我感到我沒有任何什麼可以替代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我愛的隻有他們,而一種新的愛不僅不會有,而且也不應該有。
在我們剛剛聽到的這絕望的呐喊聲之後半個月,也就是在4月14日的信中,他又寫道: 在我勇氣和精力的所有儲備中,在我的心靈深處,仍然存在着某種紛亂的、模糊的東西,某種近乎絕望的東西。
紛亂,苦澀,對我來說最為反常的狀态&hellip&hellip而且,我孤獨一人! 再也沒有四十年的朋友了。
然而,我似乎始終準備着生活下去。
這很可笑,不是嗎?真是貓的生命力! 他接着寫道: 我什麼都告訴您了,但我明白,關于最基本的東西,關于我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什麼都沒對您說,我甚至都沒有給您一個大約的概念。
我很想把這句話跟《罪與罰》中一個非凡的句子做一下比較。
在這篇小說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我們講述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故事,他因犯下一樁罪行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在這本書的最後幾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我們講述了占據了主人公心靈的奇怪感情。
他仿佛覺得,自己是第一次開始真正的生活: 是的,過去的這一切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在這回歸生活的第一陣欣喜中,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罪行,他的被判刑,他的流放西伯利亞,所有這一切,在他的眼中似乎都是外來的、局外的事,他幾乎要懷疑這一切是否真的發生過。
我給你們念這段話,是為證明我一開始說的那些話:外界生活中最重大的那些事件,無論它們多麼具有悲劇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中,其重要性都不及一件小事情,我們現在就來談談這一件小事。
在西伯利亞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遇到了一個女人,她給了他一本《福音書》。
在監獄裡,《福音書》是官方允許的唯一讀物。
對《福音書》的閱讀和思考,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至關重要的。
他後來所寫的所有作品,全都滲透着《福音書》的教理。
在我們的每一次講座中,我都将回頭分析他在《福音書》中發現的真理。
從某些方面來看,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氣質頗為相似,觀察并比較《福音書》在這兩個人身上引起的那麼不同的反應,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尼采的即時的和深刻的反應,是嫉妒,我恐怕必須這樣說。
如果不考慮到這一感情,人們可能就無法理解他的作品。
尼采嫉妒基督,甚至嫉妒到了瘋狂的地步。
他在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時候,心中奔騰着一種欲望,要跟《福音書》作對。
他寫作中常常采取《聖經》的形式,來刻意顯示與它的對位。
他寫了《反基督》,而在他最後那部叫《看,這個人》的作品中,自己作為對手戰勝了上帝,并想取代後者的教誨。
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上,反應則迥然不同。
從第一次接觸起,他就感到《福音書》中有一種高級的東西,不僅高于他,而且高于整個人類,那是某種神聖的東西&hellip&hellip我從一開始就對你們講到了他的那種謙卑,而且我還會多次提到它,正是由于這一謙卑,他面對一切被他認為更高級的東西都表現得順從。
他在基督面前深深地俯首躬身,而這種屈從、這種放棄所産生的首先的和最重要的後果,我對你們說過,就是保持了他性格的複雜性。
确實,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能比他更好地實踐《福音書》的這一教導:凡想保全生命的,必丢失,凡奉獻生命的(放棄生命的),必真正救活性命。
[50] 正是由于這種自我奉獻、這種自我放棄,相互矛盾的情感才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靈中共存,也正是由于這一點,在他心中相互鬥争的極為豐富的對抗性得以保留,得以挽救。
在下一講中我們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中的好幾方面是不是屬俄羅斯人共有,它們在我們看來,在我們西方人看來,顯得十分奇怪;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識别那些真正屬于他個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