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信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1]
關燈
小
中
大
。
&rdquo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他還待在西伯利亞。
這是一種反諷嗎?不是,在書信中,他反複提到&ldquo皇帝是無比的善良和慷慨”當他在十年之後,在同一封信中請求允許他返回聖彼得堡,同時接受他的養子保爾入學時,他這樣寫道:&ldquo我反複考慮過了,假如他們拒絕我的一個請求,他們也許不好意思拒絕另一個,假如皇帝不準許我在聖彼得堡生活,那麼他也許會同意給保爾一個學籍,以免把一切都拒之門外。
&rdquo 确實,如此的順從讓人困惑。
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社會主義,都從中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什麼!竟然沒有一絲一毫造反的呐喊嗎?假如不反沙皇的話&mdash&mdash因為對沙皇最好還是要尊重&mdash&mdash那麼,至少也應該反對社會,反對他從中出來時已年老體衰的監獄,難道不是嗎?那麼,請聽他是如何說的:&ldquo關于這四年中我的心靈和我的信仰,我的精神和我的情感,我就不說了,因為一說起來話就太長了。
我用以躲避殘酷現實的那些沉思,不會是沒有用的。
我現在懷有的欲望和希望,是過去根本無法預料的。
&rdquo[21]還有:&ldquo我請求你,不要猜想我還像我最近幾年裡在彼得堡時那樣憂郁不堪,那樣疑慮重重。
一切都徹底過去了。
此外,是上帝在指引着我們。
&rdquo最後,多年後,在1872年緻S.D.雅諾夫斯基的一封信中,他承認了那樣一種非凡的情感:&ldquo您是那麼地愛我、照顧我,我這前往西伯利亞之前精神上有病的人(因為我現在承認自己有病),我的病在那裡痊愈了。
&rdquo(引文中的異體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強調的) 竟然沒有一句抗議的話!有的反倒是感激!就像約伯被永恒之神的手折磨,卻從他口中得不到一句亵渎神聖的話[22]&hellip&hellip這個殉道者實在令人氣餒。
他因了什麼信仰而活着?是什麼信念在支撐着他?&mdash&mdash興許,通過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集中表現出來的他的觀點,我們将能夠理解他在公衆中不太成功的那些秘密原因,理解他的不走運,理解他為什麼遲遲地留在這榮譽的煉獄之中。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無黨無派,懼怕派系之争。
他寫道:&ldquo我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是,我們的共同思想是由什麼構成的,不論我們各自的傾向有多麼不同,我們會在哪一點上相遇。
&rdquo他深深地堅信,歐洲的&ldquo各種對抗的因素在俄羅斯思想中調和了起來&rdquo,他,作為一個如他自稱的&ldquo老俄羅斯歐洲人&rdquo,他以全身心的努力,緻力于這一俄羅斯的統一,而所有的黨派都應該融于對國家和人類的巨大的熱愛之中。
他在一封寄自西伯利亞的信中寫道:&ldquo是的,我同意您的觀點,俄羅斯将完結歐洲,這是它的使命本身。
這對我來說向來是顯而易見的。
&rdquo在另一封信中,他說到俄羅斯就像一個空閑的民族,&ldquo有能力站在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前列&rdquo。
假如,出于一種信念,興許還是一種過于早熟的信念,他對俄羅斯人民的重要性抱有一種幻想(這可不是我的思想),那根本不是基于一種沙文主義的自負,而是基于他作為俄羅斯人而具有的一種直覺,他認為,他對分裂歐洲的各派系的不同激情和不同理由有着深刻的理解。
談到普希金時,陀思妥耶夫斯基贊揚他具有&ldquo人類普遍同情心的能力&rdquo,但他又補充說:&ldquo這一天賦,他恰恰是跟我們的人民一起來分享的,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是民族的。
&rdquo他把俄羅斯靈魂看成是&ldquo歐洲一切傾向的一個調解地&rdquo,他甚至這樣高喊道:&ldquo哪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不會首先想到歐洲!&rdquo甚至說出這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ldquo俄羅斯流浪漢需要人類的普遍幸福才能得到安甯。
&rdquo 他深信,&ldquo俄羅斯未來作用的特點,應該是在泛人類的最高層面上,而俄羅斯思想興許将是歐洲在其不同的民族中持之以恒努力發展的所有思想的綜合&rdquo。
他常常把目光轉向外國,他對法國和德國所作的政治判斷和社會判斷,對我們來說,是他書信集中最有趣的部分。
他在意大利、瑞士、德國旅行并逗留,甚至滞留了好幾個月,原因很簡單,最初是渴望多多地了解,後來,則由于持續不斷的經濟困難,或是沒錢繼續旅行和還清新債,或是害怕回俄羅斯後被債主告上法庭&hellip&hellip他在四十九歲時寫道:&ldquo我的健康狀态不好,要是被監禁的話,我怕連半年都經受不了,更何況我無法工作。
&rdquo 但是,一到了國外,他就懷戀俄羅斯故鄉的空氣,懷戀與俄羅斯人民的接觸。
對他來說,無論是在斯巴特,在托萊多,在威尼斯,都沒有故鄉的那種空氣,他都無法适應。
有一段時間,他無論到哪裡都郁郁寡歡。
他寫信給斯特拉霍夫說:&ldquo啊!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我簡直無法向您表達,我在國外生活感覺有多麼的難受!&rdquo沒有一封流亡中的信不表達這種抱怨:&ldquo我必須回到俄羅斯,我在這裡煩悶得要死&hellip&hellip&rdquo就仿佛,他本來是在那裡盡情地汲取着他作品所需的神秘營養,而現在,一旦根系從俄羅斯的土壤中被拔出,他就失去了元氣。
&ldquo我沒有了寫作的興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或者說,我寫作起來十分痛苦。
這究竟意味着什麼,我實在弄不太明白。
我隻是想,這是因為我需要俄羅斯。
無論如何,必須回國。
&rdquo另一處,他寫道:&ldquo我需要俄羅斯,為了我的工作,為了我的作品&hellip&hellip我十分清楚地感覺到,無論我們生活在哪裡,在德累斯頓或是在别的什麼地方,那都無關緊要,我始終是在異國他鄉,脫離了祖國。
&rdquo還有:&ldquo假如您能知道,我在這裡,是那麼地感到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外鄉人&hellip&hellip我變得愚蠢和狹隘,我丢失了俄羅斯的習慣。
沒有俄羅斯空氣,也沒有俄羅斯人。
總之,我根本就不能理解那些俄羅斯移民。
那都是一些瘋子。
&rdquo 然而,他卻是在日内瓦,在沃韋寫的《白癡》,在德累斯頓寫的《永恒的丈夫》和《群魔》。
這又有什麼關系!&ldquo您對我在這裡的工作說了一些金玉良言,确實,我在這裡落後了,不是從世紀進展的觀點來看,而是從我們國内發生的情況來看(我當然比你們更清楚這一點,因為,每一天,我都會從頭到尾地讀三份俄羅斯報紙,我還收到兩份雜志),但是,我這樣會脫離生存的活泉;不是它的思想,而是它的精髓本身。
這大大地影響了藝術創作工作。
&rdquo 因此,這種&ldquo人類普遍同情心&rdquo始終伴随着一種熱情的民族主義,并因之而強化,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這種民族主義是它不可或缺的補充。
他不知疲倦地、毫不懈怠地反對當時被那邊的人們稱為&ldquo進步主義者&rdquo的那些人,也就是說(請允許我在此借用斯特拉霍夫的定義),&ldquo那些政客,他們期待促進俄羅斯文化的進步,但不是通過民族資源的有機發展,而是通過倉促地吸取西方教導&rdquo。
&mdash&mdash&ldquo法國人首先就是法國人。
英國人首先就是英國人。
他們的最高目标是保持自身的原樣。
這就是他們的力量所在。
&rdquo他反對&ldquo那些将俄羅斯人的根基拔掉的人&rdquo,他不等巴雷斯[23]冒出來,就警告那位大學生,&ldquo他脫離了社會,抛棄了社會,不是走向人民,而是走向别處,去國外,進入歐洲主義,進入從未存在于世的世界人的絕對統治中,以這樣的方式與人民決裂,蔑視人民,誤解人民&rdquo。
他跟巴雷斯一樣,反對&ldquo不健康的康德主義&rdquo,他在給自己主編的雜志寫序言[24]時寫道:&ldquo從國外引入的思想無論有多麼豐富,它都無法在我們這裡生根和馴化,無法真正地對我們有用,除非,我們的民族生活在毫無外界的啟示與推動下,自然而然地、切切實實地從自身中産生出這種思想來,以滿足大家必然的需求。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沒有任何一個多多少少比較穩定的社會,是按照一種從國外進口的命令程序而構成的&hellip&hellip&rdquo在巴雷斯的作品中,我也沒有見到比他更為斷然和堅決的宣稱。
但是,與此緊密相連的,是我很遺憾地并沒有在巴雷斯那裡發現的思想:&ldquo能夠在一段時間裡脫離自己的土壤,以便不帶任何成見地看待自己,這是一種很強烈的個性的标志,與此同時,能帶着善意來看待外國,這是最偉大的、最高貴的天賦之一。
&rdquo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并沒有預見到,這一學說會把我們引向何等的盲目:&ldquo要讓法國人清醒,要阻止他自認為是天下第一,這是辦不到的。
更何況,法國人對天下的事知道得很少&hellip&hellip而且,他還不想知道。
這是他們全民族的共同特點,很有代表性。
&rdquo 幸運的是,由于他的個人主義,他跟巴雷斯截然不同。
而與尼采相比,他對我們來說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足以表明,對自身價值的這一信念,有時候并不伴随有多少的自滿自得和自命不凡。
他寫道:&ldquo世界上最困難的,莫過于保持本身的原樣。
&rdquo還有:&ldquo不應該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rdquo因為,對他來說,沒有了愛國主義,沒有了個人主義,他也是沒有辦法來服務于人類的。
假如,我剛才引用的這些話會使某些巴雷斯分子信服的話,那麼,下面的引語若不能引起他們的反感,那就怪了。
讓我們來讀一讀這些話:&ldquo在新人類中,美學概念是混亂的。
建立在實證主義之上的社會的道德基礎,不僅沒有産生什麼結果,而且也不能确定自己,隻能在欲望和理想中摸索。
要想證明社會不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證明那些道路并不通向幸福,證明幸福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來自它,難道事實還遠遠不夠嗎?但是,幸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們寫了那麼多的書,人們卻忘記了最基本的東西:在西方,人們失去了基督&hellip&hellip因為這個,隻是因為這個,西方衰落了。
&rdquo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法國的天主教徒會鼓掌的&hellip&hellip不過,我剛才故意删掉了那幾個關鍵的詞:&ldquo人們失去了基督&mdash&mdash由于天主教主義的過失。
&rdq
&rdquo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他還待在西伯利亞。
這是一種反諷嗎?不是,在書信中,他反複提到&ldquo皇帝是無比的善良和慷慨”當他在十年之後,在同一封信中請求允許他返回聖彼得堡,同時接受他的養子保爾入學時,他這樣寫道:&ldquo我反複考慮過了,假如他們拒絕我的一個請求,他們也許不好意思拒絕另一個,假如皇帝不準許我在聖彼得堡生活,那麼他也許會同意給保爾一個學籍,以免把一切都拒之門外。
&rdquo 确實,如此的順從讓人困惑。
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社會主義,都從中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什麼!竟然沒有一絲一毫造反的呐喊嗎?假如不反沙皇的話&mdash&mdash因為對沙皇最好還是要尊重&mdash&mdash那麼,至少也應該反對社會,反對他從中出來時已年老體衰的監獄,難道不是嗎?那麼,請聽他是如何說的:&ldquo關于這四年中我的心靈和我的信仰,我的精神和我的情感,我就不說了,因為一說起來話就太長了。
我用以躲避殘酷現實的那些沉思,不會是沒有用的。
我現在懷有的欲望和希望,是過去根本無法預料的。
&rdquo[21]還有:&ldquo我請求你,不要猜想我還像我最近幾年裡在彼得堡時那樣憂郁不堪,那樣疑慮重重。
一切都徹底過去了。
此外,是上帝在指引着我們。
&rdquo最後,多年後,在1872年緻S.D.雅諾夫斯基的一封信中,他承認了那樣一種非凡的情感:&ldquo您是那麼地愛我、照顧我,我這前往西伯利亞之前精神上有病的人(因為我現在承認自己有病),我的病在那裡痊愈了。
&rdquo(引文中的異體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強調的) 竟然沒有一句抗議的話!有的反倒是感激!就像約伯被永恒之神的手折磨,卻從他口中得不到一句亵渎神聖的話[22]&hellip&hellip這個殉道者實在令人氣餒。
他因了什麼信仰而活着?是什麼信念在支撐着他?&mdash&mdash興許,通過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集中表現出來的他的觀點,我們将能夠理解他在公衆中不太成功的那些秘密原因,理解他的不走運,理解他為什麼遲遲地留在這榮譽的煉獄之中。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無黨無派,懼怕派系之争。
他寫道:&ldquo我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是,我們的共同思想是由什麼構成的,不論我們各自的傾向有多麼不同,我們會在哪一點上相遇。
&rdquo他深深地堅信,歐洲的&ldquo各種對抗的因素在俄羅斯思想中調和了起來&rdquo,他,作為一個如他自稱的&ldquo老俄羅斯歐洲人&rdquo,他以全身心的努力,緻力于這一俄羅斯的統一,而所有的黨派都應該融于對國家和人類的巨大的熱愛之中。
他在一封寄自西伯利亞的信中寫道:&ldquo是的,我同意您的觀點,俄羅斯将完結歐洲,這是它的使命本身。
這對我來說向來是顯而易見的。
&rdquo在另一封信中,他說到俄羅斯就像一個空閑的民族,&ldquo有能力站在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前列&rdquo。
假如,出于一種信念,興許還是一種過于早熟的信念,他對俄羅斯人民的重要性抱有一種幻想(這可不是我的思想),那根本不是基于一種沙文主義的自負,而是基于他作為俄羅斯人而具有的一種直覺,他認為,他對分裂歐洲的各派系的不同激情和不同理由有着深刻的理解。
談到普希金時,陀思妥耶夫斯基贊揚他具有&ldquo人類普遍同情心的能力&rdquo,但他又補充說:&ldquo這一天賦,他恰恰是跟我們的人民一起來分享的,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是民族的。
&rdquo他把俄羅斯靈魂看成是&ldquo歐洲一切傾向的一個調解地&rdquo,他甚至這樣高喊道:&ldquo哪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不會首先想到歐洲!&rdquo甚至說出這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ldquo俄羅斯流浪漢需要人類的普遍幸福才能得到安甯。
&rdquo 他深信,&ldquo俄羅斯未來作用的特點,應該是在泛人類的最高層面上,而俄羅斯思想興許将是歐洲在其不同的民族中持之以恒努力發展的所有思想的綜合&rdquo。
他常常把目光轉向外國,他對法國和德國所作的政治判斷和社會判斷,對我們來說,是他書信集中最有趣的部分。
他在意大利、瑞士、德國旅行并逗留,甚至滞留了好幾個月,原因很簡單,最初是渴望多多地了解,後來,則由于持續不斷的經濟困難,或是沒錢繼續旅行和還清新債,或是害怕回俄羅斯後被債主告上法庭&hellip&hellip他在四十九歲時寫道:&ldquo我的健康狀态不好,要是被監禁的話,我怕連半年都經受不了,更何況我無法工作。
&rdquo 但是,一到了國外,他就懷戀俄羅斯故鄉的空氣,懷戀與俄羅斯人民的接觸。
對他來說,無論是在斯巴特,在托萊多,在威尼斯,都沒有故鄉的那種空氣,他都無法适應。
有一段時間,他無論到哪裡都郁郁寡歡。
他寫信給斯特拉霍夫說:&ldquo啊!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我簡直無法向您表達,我在國外生活感覺有多麼的難受!&rdquo沒有一封流亡中的信不表達這種抱怨:&ldquo我必須回到俄羅斯,我在這裡煩悶得要死&hellip&hellip&rdquo就仿佛,他本來是在那裡盡情地汲取着他作品所需的神秘營養,而現在,一旦根系從俄羅斯的土壤中被拔出,他就失去了元氣。
&ldquo我沒有了寫作的興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或者說,我寫作起來十分痛苦。
這究竟意味着什麼,我實在弄不太明白。
我隻是想,這是因為我需要俄羅斯。
無論如何,必須回國。
&rdquo另一處,他寫道:&ldquo我需要俄羅斯,為了我的工作,為了我的作品&hellip&hellip我十分清楚地感覺到,無論我們生活在哪裡,在德累斯頓或是在别的什麼地方,那都無關緊要,我始終是在異國他鄉,脫離了祖國。
&rdquo還有:&ldquo假如您能知道,我在這裡,是那麼地感到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外鄉人&hellip&hellip我變得愚蠢和狹隘,我丢失了俄羅斯的習慣。
沒有俄羅斯空氣,也沒有俄羅斯人。
總之,我根本就不能理解那些俄羅斯移民。
那都是一些瘋子。
&rdquo 然而,他卻是在日内瓦,在沃韋寫的《白癡》,在德累斯頓寫的《永恒的丈夫》和《群魔》。
這又有什麼關系!&ldquo您對我在這裡的工作說了一些金玉良言,确實,我在這裡落後了,不是從世紀進展的觀點來看,而是從我們國内發生的情況來看(我當然比你們更清楚這一點,因為,每一天,我都會從頭到尾地讀三份俄羅斯報紙,我還收到兩份雜志),但是,我這樣會脫離生存的活泉;不是它的思想,而是它的精髓本身。
這大大地影響了藝術創作工作。
&rdquo 因此,這種&ldquo人類普遍同情心&rdquo始終伴随着一種熱情的民族主義,并因之而強化,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這種民族主義是它不可或缺的補充。
他不知疲倦地、毫不懈怠地反對當時被那邊的人們稱為&ldquo進步主義者&rdquo的那些人,也就是說(請允許我在此借用斯特拉霍夫的定義),&ldquo那些政客,他們期待促進俄羅斯文化的進步,但不是通過民族資源的有機發展,而是通過倉促地吸取西方教導&rdquo。
&mdash&mdash&ldquo法國人首先就是法國人。
英國人首先就是英國人。
他們的最高目标是保持自身的原樣。
這就是他們的力量所在。
&rdquo他反對&ldquo那些将俄羅斯人的根基拔掉的人&rdquo,他不等巴雷斯[23]冒出來,就警告那位大學生,&ldquo他脫離了社會,抛棄了社會,不是走向人民,而是走向别處,去國外,進入歐洲主義,進入從未存在于世的世界人的絕對統治中,以這樣的方式與人民決裂,蔑視人民,誤解人民&rdquo。
他跟巴雷斯一樣,反對&ldquo不健康的康德主義&rdquo,他在給自己主編的雜志寫序言[24]時寫道:&ldquo從國外引入的思想無論有多麼豐富,它都無法在我們這裡生根和馴化,無法真正地對我們有用,除非,我們的民族生活在毫無外界的啟示與推動下,自然而然地、切切實實地從自身中産生出這種思想來,以滿足大家必然的需求。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沒有任何一個多多少少比較穩定的社會,是按照一種從國外進口的命令程序而構成的&hellip&hellip&rdquo在巴雷斯的作品中,我也沒有見到比他更為斷然和堅決的宣稱。
但是,與此緊密相連的,是我很遺憾地并沒有在巴雷斯那裡發現的思想:&ldquo能夠在一段時間裡脫離自己的土壤,以便不帶任何成見地看待自己,這是一種很強烈的個性的标志,與此同時,能帶着善意來看待外國,這是最偉大的、最高貴的天賦之一。
&rdquo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并沒有預見到,這一學說會把我們引向何等的盲目:&ldquo要讓法國人清醒,要阻止他自認為是天下第一,這是辦不到的。
更何況,法國人對天下的事知道得很少&hellip&hellip而且,他還不想知道。
這是他們全民族的共同特點,很有代表性。
&rdquo 幸運的是,由于他的個人主義,他跟巴雷斯截然不同。
而與尼采相比,他對我們來說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足以表明,對自身價值的這一信念,有時候并不伴随有多少的自滿自得和自命不凡。
他寫道:&ldquo世界上最困難的,莫過于保持本身的原樣。
&rdquo還有:&ldquo不應該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rdquo因為,對他來說,沒有了愛國主義,沒有了個人主義,他也是沒有辦法來服務于人類的。
假如,我剛才引用的這些話會使某些巴雷斯分子信服的話,那麼,下面的引語若不能引起他們的反感,那就怪了。
讓我們來讀一讀這些話:&ldquo在新人類中,美學概念是混亂的。
建立在實證主義之上的社會的道德基礎,不僅沒有産生什麼結果,而且也不能确定自己,隻能在欲望和理想中摸索。
要想證明社會不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證明那些道路并不通向幸福,證明幸福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來自它,難道事實還遠遠不夠嗎?但是,幸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們寫了那麼多的書,人們卻忘記了最基本的東西:在西方,人們失去了基督&hellip&hellip因為這個,隻是因為這個,西方衰落了。
&rdquo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法國的天主教徒會鼓掌的&hellip&hellip不過,我剛才故意删掉了那幾個關鍵的詞:&ldquo人們失去了基督&mdash&mdash由于天主教主義的過失。
&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