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風波
關燈
小
中
大
如井底之蛙。
今滅于一朝,隻聞修行者狂歌。
根來法師動不該動之武力,終成毀滅自身之弓箭。
&rdquo 長年以來,紀州的統治是個連信長也感到棘手的宿疾之癌。
癌病之源不隻有根來僧衆,巢居于雜賀黨、熊野衆、高野山等法城中的僧兵也是如此,還有越海唆使的四國、一旁支援的濑戶諸島的海上武門等,禍根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此次秀吉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這雖然連信長也覺得難辦,但秀吉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嚴厲之相。
雜賀黨見根來被瞬間消滅,又被秀吉大軍疾風迅雷的氣勢吓倒,于是雜賀孫一及以下的重要僧黨全都不戰而出,向秀吉投降。
但北雜賀一黨仍自恃四國的援兵,堅持頑強抵抗。
終于,秀吉使出他特有的水攻法報以對方。
四方堤壩,綿延四十八町,路四裡。
堤高六間、地基十八間。
附近民家之棟亦低于堤壩,料之應有五尺。
如此工程确實宏大。
很多人都覺得進攻太田這等小城根本不需要如此規模,不過這是秀吉所相信的秀吉流的戰略,比起犧牲衆多性命,這點工程隻是小事,而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四月紀之川發大洪水,一部分堤壩被沖垮,但很快便有三十萬貫沙袋修葺,水攻的包圍圈一如鐵壁。
見此情形,城中将士立刻覺悟&mdash&mdash守城是愚蠢的。
于是即刻派出降使,求蜂須賀正勝處置,提出無條件投降。
五十餘名主謀者被枭首于太田原野,其餘人則盡皆釋放。
九鬼、仙石、中村一氏等軍隊又繼續向熊野進攻。
熊野本宮的神官、鄉黨們并排跪地投降,秀吉便頒布新政,将各地亂建的關卡廢棄,先行疏通了通商、旅行的道路。
接着秀吉又親臨高野山。
一山的人戰栗着不知事情會變得如何,因為高野是自信長以來便一直被緊盯的一座強勢法城。
但秀吉并非信長那樣隻急于消滅寺院的人,他向山中衆人如此道: &ldquo将曆年來儲存的武器彈藥之類悉數搬出山外,僧侶、旅人解除一切武裝!而近年以武力恐吓掠奪的近鄰土地皆應全部歸還,讓高野回歸原來的高野,僧侶變回原有的模樣,不再興兵起事!&rdquo 聞此,高野衆舉全員簽署聯名誓約書,托付給木食上人,一味地乞求秀吉寬赦。
木食上人名應其,也叫興山上人。
此人乃一代高僧,善于辯論。
與秀吉會面後,反倒勸使秀吉皈依,保住本國領土并拯救了一山衆人,還令秀吉捐贈布施,修築新的興山寺。
可以說在這個渾噩時代的法燈中,隻有木食依然擁有作為僧人的鮮活生命。
根來衆與高野衆自古就被認為水火不容。
面對秀吉,二者間沒有聯合起來成了他們的弱點,但也因此,高野一山衆人才避免了戰火和血流成河,不必身殉根來。
高野不僅避免了災禍,此後還得到豐臣家的援助,很大程度上這些都是拜木食上人所賜。
一座山中隻要有一名真正的僧人,無論這盞法燈身處怎樣的荒山野嶺,總有一天會再度點亮。
木食以身示範,将這個道理告訴了當時的所有僧衆。
就這樣,征途不知何時已進入能看到山櫻的時節。
時隔一月左右,秀吉于四月二十七日返回了大阪城。
回程中,他的馬蹄涉足之地跨越了攝、河、泉、和四州。
在如此短的時間内便将信長公生前亦不服從之諸地,根來寺、雜賀、熊野山中,乃至高野山嶺都悉數收服,其果敢決斷值得借鑒。
尤其廢止關卡驿所之舉,實乃後世旅人之福。
《甫庵太閣記》的作者小濑甫庵用盡辭藻,對他平定紀州的迅速和得天獨厚的時機、完美的處理大為贊賞。
恐怕秀吉也覺得自己做得不錯,内心感到些微欣慰和暢快。
大阪歸途中,秀吉在紀州和歌浦遊玩時即興詠道: &ldquo古人亦望和歌浦,惟願有貝彎腰拾。
&rdquo 這些和歌,他都示之于老母和甯子,大概是作為一路旅途的樂趣了吧。
隻不過,在這大阪歸程之中,也有一件事一直讓他備感郁結&mdash&mdash接到對他而言既是難以忘懷的前輩,也是他的恩人,又是他暗地裡的協助者的丹羽五郎左衛門長秀去世的消息。
據越前的使者說,長秀的身體自去年開始便不如從前了。
不知是否是生病的原因,尤其近段時間總是郁郁寡歡,有種生無可戀之感,想與其在病中掙紮不如來個痛快,四月十四日便幽閉在自己房内切腹,于十六日黎明終于咽氣。
此外,他在遺書中向衆老臣吩咐日後萬事皆與秀吉大人商量,孩童則聽從長輩之言。
這封遺書和留給秀吉的遺物也都一并送了來。
秀吉聽使者講述着事情經過,也不顧身處人前,幾次三番地擦拭眼淚,歎息道:&ldquo是嗎,想來應該還有話想與我見面相談的吧&hellip&hellip太遺憾了。
北陸之旅還未成行,小牧以來最終也沒有機會見面,就此任時間逝去,留下心中遺憾。
&rdquo 當晚,他與家人分開,一個人用齋。
當然對局院的女人們也忍耐下來,獨自就寝,躺在床上想起丹羽五郎左衛門在世時的種種,不禁感到惋惜痛心,打心底為他祈禱冥福。
&
今滅于一朝,隻聞修行者狂歌。
根來法師動不該動之武力,終成毀滅自身之弓箭。
&rdquo 長年以來,紀州的統治是個連信長也感到棘手的宿疾之癌。
癌病之源不隻有根來僧衆,巢居于雜賀黨、熊野衆、高野山等法城中的僧兵也是如此,還有越海唆使的四國、一旁支援的濑戶諸島的海上武門等,禍根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此次秀吉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這雖然連信長也覺得難辦,但秀吉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嚴厲之相。
雜賀黨見根來被瞬間消滅,又被秀吉大軍疾風迅雷的氣勢吓倒,于是雜賀孫一及以下的重要僧黨全都不戰而出,向秀吉投降。
但北雜賀一黨仍自恃四國的援兵,堅持頑強抵抗。
終于,秀吉使出他特有的水攻法報以對方。
四方堤壩,綿延四十八町,路四裡。
堤高六間、地基十八間。
附近民家之棟亦低于堤壩,料之應有五尺。
如此工程确實宏大。
很多人都覺得進攻太田這等小城根本不需要如此規模,不過這是秀吉所相信的秀吉流的戰略,比起犧牲衆多性命,這點工程隻是小事,而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四月紀之川發大洪水,一部分堤壩被沖垮,但很快便有三十萬貫沙袋修葺,水攻的包圍圈一如鐵壁。
見此情形,城中将士立刻覺悟&mdash&mdash守城是愚蠢的。
于是即刻派出降使,求蜂須賀正勝處置,提出無條件投降。
五十餘名主謀者被枭首于太田原野,其餘人則盡皆釋放。
九鬼、仙石、中村一氏等軍隊又繼續向熊野進攻。
熊野本宮的神官、鄉黨們并排跪地投降,秀吉便頒布新政,将各地亂建的關卡廢棄,先行疏通了通商、旅行的道路。
接着秀吉又親臨高野山。
一山的人戰栗着不知事情會變得如何,因為高野是自信長以來便一直被緊盯的一座強勢法城。
但秀吉并非信長那樣隻急于消滅寺院的人,他向山中衆人如此道: &ldquo将曆年來儲存的武器彈藥之類悉數搬出山外,僧侶、旅人解除一切武裝!而近年以武力恐吓掠奪的近鄰土地皆應全部歸還,讓高野回歸原來的高野,僧侶變回原有的模樣,不再興兵起事!&rdquo 聞此,高野衆舉全員簽署聯名誓約書,托付給木食上人,一味地乞求秀吉寬赦。
木食上人名應其,也叫興山上人。
此人乃一代高僧,善于辯論。
與秀吉會面後,反倒勸使秀吉皈依,保住本國領土并拯救了一山衆人,還令秀吉捐贈布施,修築新的興山寺。
可以說在這個渾噩時代的法燈中,隻有木食依然擁有作為僧人的鮮活生命。
根來衆與高野衆自古就被認為水火不容。
面對秀吉,二者間沒有聯合起來成了他們的弱點,但也因此,高野一山衆人才避免了戰火和血流成河,不必身殉根來。
高野不僅避免了災禍,此後還得到豐臣家的援助,很大程度上這些都是拜木食上人所賜。
一座山中隻要有一名真正的僧人,無論這盞法燈身處怎樣的荒山野嶺,總有一天會再度點亮。
木食以身示範,将這個道理告訴了當時的所有僧衆。
就這樣,征途不知何時已進入能看到山櫻的時節。
時隔一月左右,秀吉于四月二十七日返回了大阪城。
回程中,他的馬蹄涉足之地跨越了攝、河、泉、和四州。
在如此短的時間内便将信長公生前亦不服從之諸地,根來寺、雜賀、熊野山中,乃至高野山嶺都悉數收服,其果敢決斷值得借鑒。
尤其廢止關卡驿所之舉,實乃後世旅人之福。
《甫庵太閣記》的作者小濑甫庵用盡辭藻,對他平定紀州的迅速和得天獨厚的時機、完美的處理大為贊賞。
恐怕秀吉也覺得自己做得不錯,内心感到些微欣慰和暢快。
大阪歸途中,秀吉在紀州和歌浦遊玩時即興詠道: &ldquo古人亦望和歌浦,惟願有貝彎腰拾。
&rdquo 這些和歌,他都示之于老母和甯子,大概是作為一路旅途的樂趣了吧。
隻不過,在這大阪歸程之中,也有一件事一直讓他備感郁結&mdash&mdash接到對他而言既是難以忘懷的前輩,也是他的恩人,又是他暗地裡的協助者的丹羽五郎左衛門長秀去世的消息。
據越前的使者說,長秀的身體自去年開始便不如從前了。
不知是否是生病的原因,尤其近段時間總是郁郁寡歡,有種生無可戀之感,想與其在病中掙紮不如來個痛快,四月十四日便幽閉在自己房内切腹,于十六日黎明終于咽氣。
此外,他在遺書中向衆老臣吩咐日後萬事皆與秀吉大人商量,孩童則聽從長輩之言。
這封遺書和留給秀吉的遺物也都一并送了來。
秀吉聽使者講述着事情經過,也不顧身處人前,幾次三番地擦拭眼淚,歎息道:&ldquo是嗎,想來應該還有話想與我見面相談的吧&hellip&hellip太遺憾了。
北陸之旅還未成行,小牧以來最終也沒有機會見面,就此任時間逝去,留下心中遺憾。
&rdquo 當晚,他與家人分開,一個人用齋。
當然對局院的女人們也忍耐下來,獨自就寝,躺在床上想起丹羽五郎左衛門在世時的種種,不禁感到惋惜痛心,打心底為他祈禱冥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