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從大西洋鳕魚到庫拉索酒

關燈
大西洋鳕魚 Cabillaud,plutôtCabiau 大西洋鳕魚屬于鳕科魚類,兇猛好食且孕育力極強。

    它的唇下長有一根觸須。

    一條大西洋鳕魚肚子裡的魚卵的數量多達850萬~900萬枚。

    體積最大的大西洋鳕魚重30~32千克。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計算:如果每一枚魚卵都孵化成小魚,并且每條魚都達最大的重量,那麼,不出三年,大西洋鳕魚就會填滿整個大西洋。

    如果你想橫渡大西洋,那麼你可以直接踩着它們的脊背過去,而且你的鞋都不會被海水浸濕。

     冬春兩季是大西洋鳕魚産卵的高峰期:冬季産卵的時候,它們會紛紛來到西班牙海岸;春季産卵的時候,它們則會去美洲海岸。

    産卵期間,它們的食欲特别大,它們會成群結隊地聚集,追逐它們的食物。

    它們在追逐鲭魚的時候特别兇猛,甚至可以追逐成千上萬裡,抱着不追上它誓不罷休的心态。

     紐芬蘭、布雷頓角、新斯科舍、新英格蘭、挪威、冰島、多格爾沙洲、奧克尼等地的沿海都是大西洋鳕魚的栖息地。

    春天來臨時,大西洋鳕魚就會在這些地方相聚,拼成許多個巨大的方形矩陣,密不透風,數量非常多,場面極其壯觀,令人震驚不已。

    大西洋鳕魚是重要的漁業資源,捕鳕魚是歐洲各國漁業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有事實表明,從9世紀初,人們就開始捕撈鳕魚了,9世紀末時,挪威和冰島海岸已經建立了專業的鳕魚捕撈站。

    1368年,阿姆斯特丹也成為捕撈鳕魚隊伍中的一員,在瑞典海岸開始了捕撈事業。

    安德森對我們說,到1536年,法國漁船開始涉足紐芬蘭沿海,在那兒捕撈鳕魚。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人們都認為聖馬洛漁民是這次遠程捕撈活動的發起者,直到現在,才把這份榮耀還給了巴斯克人。

    實際上,在克裡斯托弗·哥倫布探險的一百年前,巴斯克人在追蹤鲸魚時,就發現紐芬蘭生存着大量的鳕魚,并且對鳕魚進行了第一次捕撈。

     1578年,1050艘法國漁船、110艘西班牙漁船、50艘葡萄牙漁船、30艘英國漁船聲勢浩蕩地駛進了紐芬蘭,準備捕殺大西洋鳕魚。

     一般而言,人們都是在2月捕撈鳕魚,進行為期6個星期的捕撈活動。

    不過當遇上鳕魚較多的年份,捕撈活動有可能持續四五個月。

    繩子、魚鈎和漁網都是捕撈時必不可少的工具。

    魚的數量是極多的,即使一個漁夫每次隻能捕捉一條魚,一天下來,每個人也會收獲三四百條。

    鳕魚是極其好食的,隻要看見魚餌它們就會主動上鈎。

    弗蘭德斯漁民用的魚餌是青蛙,巴斯克漁民用的魚餌是鳀魚和沙丁魚,布洛涅漁民用的魚餌是鲱魚、鲭魚和蠕蟲,愛爾蘭漁民用的魚餌是贻貝,荷蘭漁民用的魚餌是七鰓鳗。

     □挪威風味鮮鳕魚 取一條鮮嫩的小鳕魚,分成四或五等份。

    将熱黃油、檸檬汁、歐芹末和青蔥末混合做成鹵汁。

    将鳕魚放進去,撒上面包屑、淋上熱黃油,煮熟即可食用。

    将白葡萄酒、蛋黃和豆蔻粉攪拌均勻,制成蘸醬。

     ■可可豆 Cacao 可可豆同蠶豆一般大,是從可可樹多油的果肉中分離出來的籽粒。

    美洲的所有地方都生長着可可樹,它結的莢有凹槽和條紋,一般有7~8毫米厚。

    每個莢中可可豆的數量為30~35顆,它們形似開心果,不過與開心果不同的是,可可豆更加飽滿、圓滑,并且表層依附着一層很薄的幹皮。

    可可豆的味道不僅苦澀,還有一些辣味。

     因地方存在差異,所以可可樹的品種也會有所差别。

    可可豆産量最多的地方非卡宴、加拉加斯、聖瑪德琳島、伯比斯、聖多明各等地莫屬,這些地方生長的可可豆的大小和味道也不盡相同。

    自古以來,上乘的可可豆當屬加拉加斯島所産,它比一般的可可豆大,呈扁狀,就像大蠶豆。

    除此之外,與加拉加斯島的可可豆相比,聖瑪德琳島和伯比斯的可可豆都比較渾圓,并且表皮還有一層極細的黑色粉末。

    除了這些地方之外的所有地方的可可豆都是極其苦澀的,因其油脂含量較高,所以最大的用途就是榨油。

     将加拉加斯、聖瑪德琳和伯比斯的可可豆進行等量混合,就可以制作出質量上乘,口感滑膩的巧克力。

    如果隻用加拉加斯可可豆為原材料,制作出來的巧克力就會幹澀而無味;如果隻用聖瑪德琳可可豆為原料,制作出來的巧克力就會極其苦澀。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人們總結出一個去除可可豆苦味的方法,那就是把它們埋在土裡一段時間。

    不過之後要将它們沾有的泥土洗掉,才可以用來制作巧克力。

    我之所以強調要将幾種可可豆混合用,是因為制作巧克力時還需要保留一些苦味,隻有這樣,巧克力才不會清淡、乏味。

     将可可豆略加烘烤,等它涼透了,豆皮也能輕易地剝掉後,再用來制作巧克力。

    瑞士人和德國人會把可可豆放在開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在泡過可可豆的水中加入牛奶,可以拿來飲用。

    亞洲一些國家有些人依樣畫葫蘆,我們所知道的蘇丹咖啡就是根據上述方法制作出來的。

     隻有當可可豆完全成熟,搖動的時候能夠聽到豆莢裡面的聲響時,我們才可以進行采摘。

    摘下來的豆莢應該放置三四天,使其水分蒸發,這樣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将其剝離。

     □巧克力飲料 将一杯牛奶或者清水放入巧克力壺中燒至沸騰,加入30克磨細的巧克力粉,攪拌均勻。

    等到巧克力粉被水溶解後,放在溫熱處保溫15分鐘,之後加快攪動的速度,等到攪出很多泡沫後,就可以飲用了。

     ■咖啡 Café 咖啡樹為灌木,開的花香氣四溢。

    被稱為&ldquo福地阿拉伯&rdquo的也門是咖啡樹的起源地,目前在一部分國家均有種植咖啡樹。

    阿拉伯曆史學家阿哈邁特·埃芬迪認為,大概是15世紀,即伊斯蘭教曆的650年,一位托缽僧發現了咖啡樹。

     普羅斯佩·阿爾平是意大利帕多瓦人,他最先說起了咖啡樹。

    1580年,他與威尼斯執政官一同前往埃及。

    有關于咖啡的那部著作是拉丁文版的,最後送給了讓·莫拉棄尼。

     開羅阿爾貝将軍花園中的咖啡樹讓我大開眼界,那裡的人們賦予了它們另一個名字&mdash&mdash&ldquobon&rdquo或者&ldquoboun&rdquo。

    埃及人用咖啡樹的果實制作成一種阿拉伯語叫作&ldquokawa&rdquo的飲料。

    喝咖啡在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此也讓阿訇們怨聲載道,說咖啡館總是賓客盈門,而清真寺卻門可羅雀。

    于是蘇丹政府命令市民隻能在家裡喝咖啡,并且不能打開家門。

     1657年,咖啡由意大利人帶到了歐洲,之後馬賽又将其引入法國,這之後,法國人逐步了解了咖啡。

    咖啡備受大衆的青睐,但醫生覺得咖啡危害人體健康,不過這一看法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這讓醫生們甚是苦惱。

    雖然之後也有過異議,但并沒有影響人們喝咖啡的習慣。

     大量的咖啡于1669年湧入法國,這需要感謝奧斯曼帝國的大使。

    傳聞那時的咖啡,在巴黎甚至賣到了每磅40克朗。

    路易十三執政時,波西·奧伯在他的著作《圭亞那植物史》中提及過一種名叫&ldquo查奎&rdquo的藥物,主要成分就是咖啡,在巴黎周邊的小堡出售。

    1676年,第一家咖啡館誕生于聖日耳曼市場,這項營生為它的創辦人亞美尼亞的帕斯卡爾帶來了巨額财富,之後這家咖啡館遷到了凱德科爾。

    直到下個世紀初,來自西西裡的普羅卡佩讓聖日耳曼市場再次出現了咖啡館的身影,巴黎的有錢人都被這裡上等的咖啡吸引過來。

    之後,法蘭西劇院對面的街區也有了普羅卡佩經營的咖啡館,不僅戲迷們在此聊天約會,文人們也把這家咖啡館當成争論的場所。

    伏爾泰經常光顧這家咖啡館,每天都要坐2個小時。

    不僅如此,倫敦的咖啡館也與日俱增,達到了3000家。

    德塞維涅侯爵夫人想要與這種時尚抗衡,并大膽地預言,這種時尚與人們對拉辛的喜愛是一個道理,都隻是昙花一現。

     市場上出售的咖啡有5個品種,含有菊苣的咖啡不包含在内。

    最優質的咖啡當屬福地阿拉伯的摩卡。

    摩卡細分之後,又有3個品種,而這其中首屈一指的當屬叫作&ldquo巴奧烏裡&rdquo的咖啡,隻有貴族才有機會品嘗。

     留尼汪島的咖啡也得到了人們的一緻好評,不過最受青睐的莫過于馬提尼克和瓜德羅普島的咖啡。

    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和背風群島的咖啡與它們相比,會遜色很多。

     塞尚《咖啡壺邊的婦女》 1808年,咖啡在法國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拿破侖一世卻頒布了&ldquo大陸封鎖制度&rdquo,不僅禁止人們與英國人和愛爾蘭人交好,也不允許從他國進口咖啡和蔗糖。

    甜菜成為蔗糖的替代品,咖啡的數量有限,所以總會被兌入一些菊苣。

    而這卻為食品商和廚師帶來了好處。

    他們四處宣揚,對菊苣贊不絕口,聲稱咖啡裡如若加上菊苣會更加美味,對身體有百益而無一害。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如今早就沒有了&ldquo大陸封鎖制度&rdquo這一說法,廚師們并沒有改變他們的習慣,總是會打着為主人醒腦的旗号在磨好的咖啡粉中加入一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