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謀殺塞爾維特
關燈
小
中
大
的信仰教條大放厥詞,就仿佛他面前的這些法官全是業已啟蒙的神學家,他可以毫無顧忌地在他們面前闡述真理。
但是恰好是這種喋喋不休的論述勁頭,激情洋溢的論戰渴念,使得法官們覺得塞爾維特十分可疑:他們開始越來越傾向于加爾文的觀點,這個陌生人目光如炬,拳頭緊握,滔滔不絕,反對他們教會的學說,想必是一個危險的叛亂分子,要破壞宗教上的和平,極其可能是個無可救藥的異端分子;反正對他進行一次徹底的調查有益無害。
法庭判定将他繼續收押獄中,而他的控告人尼可拉斯·德·拉·芳泰納則予以釋放。
加爾文的意志得到貫徹,他高高興興地寫信給他的一個朋友:&ldquo我希望,他被判處死刑。
&rdquo 為什麼加爾文這樣急切地希望把塞爾維特處死?為什麼他不滿足于一個稍微小一些的勝利,隻是把這個老唱反調的家夥驅逐出境或者給予一個可恥的下場把他打發了事?人們不由自主地首先産生這樣的印象,仿佛這件案子,完全是在洩私憤,報私仇。
可是實際上加爾文對塞爾維特的仇恨并不甚于仇恨卡斯台利奧和其他任何哪一個敢于冒犯他權威的人:對于每一個敢于發表和他不同教義的人懷着無比的仇恨,這對于他那獨裁暴君似的天性純粹是絕對本能的感情。
他恰巧反對塞爾維特,并且恰好在眼下這一時刻試圖以他所能采取的最為嚴厲的措施對付塞爾維特,這的确不是由于個人的原因而是由于争權奪利的政治原因:塞爾維特這個叛亂分子得為另外一個反對新教正統教義的敵人償付代價。
此人是從前的多明各修會的神父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加爾文同樣想用捕捉異教徒的鉗子把波爾塞克抓住。
可是令人萬分氣惱的是,此人竟逃出了他的掌心。
這個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在日内瓦一些最高貴家庭充當私人醫生,受到普遍的尊敬。
他公開攻擊加爾文學說中最為薄弱最有争論之處,僵死的宿命論的信仰,就像埃拉斯姆斯在同樣問題上攻擊馬丁·路德時使用的是相仿的論據。
他把這種思想斥為荒謬:說上帝作為一切善行的原則,竟會有意識地故意地決定和驅使人們去從事他們無比邪惡的罪行。
大家都知道,路德是多麼不友好地接受了埃拉斯姆斯的指責。
這位極善動粗、精通罵人之術的大師是如何把滿車的髒水和惡毒的詛罵都劈頭蓋腦地傾倒在這位年邁、睿智的人文主義者身上。
可是他盡管脾氣火爆、态度粗野、殘暴成性,在他給埃拉斯姆回信時,依然守住思想争辯的方式,絲毫也沒有想過,因為埃拉斯姆斯反對宿命論的學說,所以就立即向一個世俗的法院控告他是個異教徒。
加爾文則不然,他深信自己的學說絕無錯誤,達到瘋狂的地步,便把每一個持反對意見者,統統視為異教徒。
對他而言,反對他的教會學說,幾乎相當于叛國大罪。
所以不是作為神學家來回答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的問題,而是立刻下令把他投入監獄。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想把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當作先例予以嚴懲,以儆效尤的打算遭到失敗,使他十分難堪。
因為在日内瓦有衆多的民衆,深知這位學養深厚的醫生敬畏上帝,就像在卡斯台利奧案中一樣,大衆懷疑,加爾文隻是想摒棄一名獨立思考、對他不是俯首帖耳的人,以便在日内瓦一人獨大,唯我獨尊。
波爾塞克在獄中寫的怨訴歌,陳述自己清白無辜。
這首歌的手抄件到處流傳。
盡管加爾文對市政委員會百般施加壓力,市政委員們還是沒有勇氣,根據加爾文的要求,宣判波爾塞克為異教徒。
為了擺脫這個令人進退失據的判決,他們宣布,宗教問題不歸他們處理;他們拒絕作出最終決定,因為這個神學事件遠遠超過他們判斷的能力。
在這件棘手的事情上,他們首先必須征得瑞士其他各州的教會法律上的鑒定意見。
這一征求意見,卻使波爾塞克獲救,因為蘇黎世、伯爾尼和巴塞爾的這些經過宗教改革的教會暗地裡都很樂意給他們的這位自以為毫無舛錯的狂熱同事一次小小的打擊,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在波爾塞克的言論中沒有看見任何亵渎上帝的思想。
于是市政委員會宣判波爾塞克無罪開釋。
加爾文隻好放開他的犧牲品,勉強同意根據市政委員會的要求,讓波爾塞克離開日内瓦,從此銷聲匿迹。
要使人遺忘加爾文的神學權威這次公開遭到的失敗,隻能用一場新的審理異教徒的官司才能辦到。
波爾塞克獲釋,那就得把塞爾維特拿來補償。
在第二次試圖審理塞爾維特時,加爾文的機會簡直有利到了極點。
因為塞爾維特是個外國人,一個西班牙人,他和卡斯台利奧和波爾塞克不同,他們在日内瓦都有朋友、崇拜者和援手。
另外,塞爾維特在所有進行了宗教改革的神職人員當中,這些年來,因為他肆無忌憚地攻擊三位一體,并且擺出一副挑釁的架勢,已經非常令人憎恨。
把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外來人用來作為殺一儆百的例子,要容易得多。
因此這場官司從第一時刻起,對于加爾文而言,就完完全全是場政治性的訴訟,是個權力鬥争問題,對于加爾文要想達到精神獨裁的意願而言,這是考驗它能否承載壓力的檢驗,是決定成敗的一次檢驗。
倘若加爾文并不想達到别的什麼目的,隻想擺脫他個人的私敵,神學上的對手塞爾維特,情況對他而言,已經變得多麼輕松有利。
因為日内瓦的調查剛一開始,法國司法部門的一位使者已經在日内瓦出現,要求把那個在法國判刑的逃犯引渡到維埃納,并在那裡受到火刑。
對于加爾文而言,去扮演寬宏大量之人,并且徹底幹淨地擺脫掉這個令人憎惡的唱反調的家夥,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日内瓦的市議政委員會隻需批準引渡此人,這場令人煩惱的塞爾維特案件對于日内瓦而言,便可了結。
但是加爾文阻止引渡塞爾維特,對他來說,塞爾維特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個主體,主要是個物體,在這個物體身上,他要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顯示他自己的學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法國官廳派來的使者一無所獲地給打發回去。
耶稣教的獨裁者要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内進行這場訴訟,并且結束這場官司,為了把這一條提升為國家的法律:誰若試圖反對他,要冒生命的危險。
不久在日内瓦,無論是加爾文的朋友,還是他的敵人都注意到,塞爾維特案件對他而言,僅僅關乎一次政治權力的較量。
因此他的敵人不遺餘力地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加爾文的這塊漂亮的樣闆,就再也沒有比這更自然不過的事了。
不言而喻,這些政治家絲毫也不在意塞爾維特此人的命運如何,對于他們而言,這個不幸的家夥也僅僅隻是一隻皮球,一個試驗品,一個小杠杆而已。
他們要利用這個小杠杆動搖獨裁者的權力。
進行這次試驗時,這把工具在他們手裡是否會折斷,這對他們大家全都無關緊要。
事實上這些危險的朋友隻是對塞爾維特大幫倒忙而已。
他們用謠言來提升這個歇斯底裡者搖擺不定的自我意識,并且向他獄中悄悄地送去消息,要他務必堅決抵抗加爾文。
這場官司隻有變得盡可能地激動人心、引起轟動,才符合他們的利益:塞爾維特反抗得越激烈,對他深惡痛絕的敵人進攻得越瘋狂,那就越好。
但是此人行事本來就不假思索,要讓他變得更加不假思索,已經沒有多大的必要,這個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
長時間這樣殘酷地囚禁早已産生作用,使得這個神經亢奮的人,達到毫無顧忌、暴跳如雷
但是恰好是這種喋喋不休的論述勁頭,激情洋溢的論戰渴念,使得法官們覺得塞爾維特十分可疑:他們開始越來越傾向于加爾文的觀點,這個陌生人目光如炬,拳頭緊握,滔滔不絕,反對他們教會的學說,想必是一個危險的叛亂分子,要破壞宗教上的和平,極其可能是個無可救藥的異端分子;反正對他進行一次徹底的調查有益無害。
法庭判定将他繼續收押獄中,而他的控告人尼可拉斯·德·拉·芳泰納則予以釋放。
加爾文的意志得到貫徹,他高高興興地寫信給他的一個朋友:&ldquo我希望,他被判處死刑。
&rdquo 為什麼加爾文這樣急切地希望把塞爾維特處死?為什麼他不滿足于一個稍微小一些的勝利,隻是把這個老唱反調的家夥驅逐出境或者給予一個可恥的下場把他打發了事?人們不由自主地首先産生這樣的印象,仿佛這件案子,完全是在洩私憤,報私仇。
可是實際上加爾文對塞爾維特的仇恨并不甚于仇恨卡斯台利奧和其他任何哪一個敢于冒犯他權威的人:對于每一個敢于發表和他不同教義的人懷着無比的仇恨,這對于他那獨裁暴君似的天性純粹是絕對本能的感情。
他恰巧反對塞爾維特,并且恰好在眼下這一時刻試圖以他所能采取的最為嚴厲的措施對付塞爾維特,這的确不是由于個人的原因而是由于争權奪利的政治原因:塞爾維特這個叛亂分子得為另外一個反對新教正統教義的敵人償付代價。
此人是從前的多明各修會的神父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加爾文同樣想用捕捉異教徒的鉗子把波爾塞克抓住。
可是令人萬分氣惱的是,此人竟逃出了他的掌心。
這個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在日内瓦一些最高貴家庭充當私人醫生,受到普遍的尊敬。
他公開攻擊加爾文學說中最為薄弱最有争論之處,僵死的宿命論的信仰,就像埃拉斯姆斯在同樣問題上攻擊馬丁·路德時使用的是相仿的論據。
他把這種思想斥為荒謬:說上帝作為一切善行的原則,竟會有意識地故意地決定和驅使人們去從事他們無比邪惡的罪行。
大家都知道,路德是多麼不友好地接受了埃拉斯姆斯的指責。
這位極善動粗、精通罵人之術的大師是如何把滿車的髒水和惡毒的詛罵都劈頭蓋腦地傾倒在這位年邁、睿智的人文主義者身上。
可是他盡管脾氣火爆、态度粗野、殘暴成性,在他給埃拉斯姆回信時,依然守住思想争辯的方式,絲毫也沒有想過,因為埃拉斯姆斯反對宿命論的學說,所以就立即向一個世俗的法院控告他是個異教徒。
加爾文則不然,他深信自己的學說絕無錯誤,達到瘋狂的地步,便把每一個持反對意見者,統統視為異教徒。
對他而言,反對他的教會學說,幾乎相當于叛國大罪。
所以不是作為神學家來回答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的問題,而是立刻下令把他投入監獄。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想把希羅尼姆斯·波爾塞克當作先例予以嚴懲,以儆效尤的打算遭到失敗,使他十分難堪。
因為在日内瓦有衆多的民衆,深知這位學養深厚的醫生敬畏上帝,就像在卡斯台利奧案中一樣,大衆懷疑,加爾文隻是想摒棄一名獨立思考、對他不是俯首帖耳的人,以便在日内瓦一人獨大,唯我獨尊。
波爾塞克在獄中寫的怨訴歌,陳述自己清白無辜。
這首歌的手抄件到處流傳。
盡管加爾文對市政委員會百般施加壓力,市政委員們還是沒有勇氣,根據加爾文的要求,宣判波爾塞克為異教徒。
為了擺脫這個令人進退失據的判決,他們宣布,宗教問題不歸他們處理;他們拒絕作出最終決定,因為這個神學事件遠遠超過他們判斷的能力。
在這件棘手的事情上,他們首先必須征得瑞士其他各州的教會法律上的鑒定意見。
這一征求意見,卻使波爾塞克獲救,因為蘇黎世、伯爾尼和巴塞爾的這些經過宗教改革的教會暗地裡都很樂意給他們的這位自以為毫無舛錯的狂熱同事一次小小的打擊,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在波爾塞克的言論中沒有看見任何亵渎上帝的思想。
于是市政委員會宣判波爾塞克無罪開釋。
加爾文隻好放開他的犧牲品,勉強同意根據市政委員會的要求,讓波爾塞克離開日内瓦,從此銷聲匿迹。
要使人遺忘加爾文的神學權威這次公開遭到的失敗,隻能用一場新的審理異教徒的官司才能辦到。
波爾塞克獲釋,那就得把塞爾維特拿來補償。
在第二次試圖審理塞爾維特時,加爾文的機會簡直有利到了極點。
因為塞爾維特是個外國人,一個西班牙人,他和卡斯台利奧和波爾塞克不同,他們在日内瓦都有朋友、崇拜者和援手。
另外,塞爾維特在所有進行了宗教改革的神職人員當中,這些年來,因為他肆無忌憚地攻擊三位一體,并且擺出一副挑釁的架勢,已經非常令人憎恨。
把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外來人用來作為殺一儆百的例子,要容易得多。
因此這場官司從第一時刻起,對于加爾文而言,就完完全全是場政治性的訴訟,是個權力鬥争問題,對于加爾文要想達到精神獨裁的意願而言,這是考驗它能否承載壓力的檢驗,是決定成敗的一次檢驗。
倘若加爾文并不想達到别的什麼目的,隻想擺脫他個人的私敵,神學上的對手塞爾維特,情況對他而言,已經變得多麼輕松有利。
因為日内瓦的調查剛一開始,法國司法部門的一位使者已經在日内瓦出現,要求把那個在法國判刑的逃犯引渡到維埃納,并在那裡受到火刑。
對于加爾文而言,去扮演寬宏大量之人,并且徹底幹淨地擺脫掉這個令人憎惡的唱反調的家夥,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日内瓦的市議政委員會隻需批準引渡此人,這場令人煩惱的塞爾維特案件對于日内瓦而言,便可了結。
但是加爾文阻止引渡塞爾維特,對他來說,塞爾維特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個主體,主要是個物體,在這個物體身上,他要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顯示他自己的學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法國官廳派來的使者一無所獲地給打發回去。
耶稣教的獨裁者要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内進行這場訴訟,并且結束這場官司,為了把這一條提升為國家的法律:誰若試圖反對他,要冒生命的危險。
不久在日内瓦,無論是加爾文的朋友,還是他的敵人都注意到,塞爾維特案件對他而言,僅僅關乎一次政治權力的較量。
因此他的敵人不遺餘力地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加爾文的這塊漂亮的樣闆,就再也沒有比這更自然不過的事了。
不言而喻,這些政治家絲毫也不在意塞爾維特此人的命運如何,對于他們而言,這個不幸的家夥也僅僅隻是一隻皮球,一個試驗品,一個小杠杆而已。
他們要利用這個小杠杆動搖獨裁者的權力。
進行這次試驗時,這把工具在他們手裡是否會折斷,這對他們大家全都無關緊要。
事實上這些危險的朋友隻是對塞爾維特大幫倒忙而已。
他們用謠言來提升這個歇斯底裡者搖擺不定的自我意識,并且向他獄中悄悄地送去消息,要他務必堅決抵抗加爾文。
這場官司隻有變得盡可能地激動人心、引起轟動,才符合他們的利益:塞爾維特反抗得越激烈,對他深惡痛絕的敵人進攻得越瘋狂,那就越好。
但是此人行事本來就不假思索,要讓他變得更加不假思索,已經沒有多大的必要,這個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
長時間這樣殘酷地囚禁早已産生作用,使得這個神經亢奮的人,達到毫無顧忌、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