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卡斯台利奧出場
關燈
小
中
大
格特點,還是表露了出來,不緻讓人誤解:那就是他内心的安穩和平衡。
若把加爾文和卡斯台利奧這兩個對手的肖像放在一起互相比較,那麼兩人日後在精神方面表現出來的這樣泾渭分明的差别,在感性方面便已看得清清楚楚:加爾文的臉神情緊張,有一股痙攣般病态地彙集起來的幹勁,迫不及待地想要發洩出來,難以遏制。
卡斯台利奧的臉溫和柔順,一副從容不迫耐心等待的神氣。
一個的眼光火焰熊熊,另一個的目光幽暗平靜。
焦躁不耐沖着沉穩忍耐,狂躁的激情沖着沉着的決心,狂熱盲從沖着人文精神。
我們對于卡斯台利奧的外表知之甚少,對于他的青年時代,我們幾乎也同樣了解不多。
一五一五年他出生在瑞士、法國和薩伏依之間的邊界地區,比加爾文小六歲。
他的家庭自稱夏蒂容(Chatillon)或者夏塔容(Chataillon),也許在薩伏依統治下有時又叫卡斯台利奧納(Castellione)或卡斯蒂利奧納(Castiglione),但是他的母語并非意大利語,而是法語。
當然不久之後,他自己真正采用的語言卻是拉丁語,因為在二十歲時,卡斯台利奧在裡昂大學當了大學生,除了掌握法語、意大利語之外,還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後來又學習了德語。
即使在其他一切學科方面,他的勤奮好學和豐富知識也十分出衆,人文主義者和神學家都異口同聲地稱他為當時最為博學多識之士。
起先是音樂藝術吸引了這個青年學生,他極為窮困,卻勇氣百倍地以授課維持生計,從而産生了一批拉丁文的詩文。
可是不久,一股更加強烈的激情超過他對業已逝去的往日所懷的激情:他對當代的新問題感到濃烈興趣。
古典的人文主義,我們若從曆史的角度來觀察它,其實隻有很短暫的一段光輝燦爛的時間,就是偉大的覆蓋全世界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之間的短短幾十年。
隻有在這短暫的時間,年輕人希望通過古典作家的複興和系統的教育,來解救世界。
可是不久這一代人當中最為激情奔放,最為優秀出色的人才發現,從古老的羊皮紙裡把西塞羅和圖基狄德斯的作品一再進行加工,隻是老年人的工作和低下的車夫的工作,與此同時,一場宗教革命,猶如一陣森林大火似的從德國傳來,攫住了千百萬人的靈魂。
不久在所有的大學裡讨論得更多的是新教和舊教,而不是讨論柏拉圖和亞裡斯多德。
教授們和大學生們不再研究古老的法學家演說摘錄的彙編,而去研究《聖經》。
就像在以後的年代裡,政治、民族或者社會的波浪席卷了歐洲全部年輕人,在十六世紀則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激情驅使他們在當代宗教思想上一同思考,一同讨論,互相幫助。
卡斯台利奧也為這股激情所攫住,而對他的人道天性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一段個人的經曆。
他在裡昂第一次目睹了焚燒異端分子的場景。
一方面是宗教法庭的殘忍,另一方面則是犧牲者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使他心靈深處極受震撼。
從這一天起,他下定決心,要為新的學說而生,為這種學說而奮鬥,他在這種學說裡看到了自由和解放。
不言而喻,這位二十五歲的年輕學者在内心決定支持宗教改革之時起,他在法國,生命便遭到危險。
不論在什麼地方,隻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制度使用暴力來鎮壓信仰自由,對于那些不願屈從、不願讓自己的良心遭到強暴的人,隻有三條道路可供選擇:可以公開反對國家恐怖,從而成為烈士;貝爾甘和哀濟埃納·多萊選擇的便是這條進行公開反抗的勇敢至極的道路。
當然他們為自己奮起反抗,付出了焚身柴堆的慘痛代價。
或者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同時也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以表面上屈從,隐匿自己的意見&mdash&mdash這就是埃斯拉姆斯和拉伯雷的技巧。
他們表面上和教會與國家保持和平狀态,披着學者的外衣或者戴着小醜的小帽,從背後射出浸了毒汁的劍矢。
他們靈巧地避開暴力,以奧德賽的方式,用計謀蒙騙殘暴行徑。
第三條出路乃是流亡國外:他們在國内遭到迫害和唾棄,便試圖把内心自由完整無缺地帶到另一個地方,在那裡可以不受幹涉自由自在地呼吸。
卡斯台利奧生性耿直,但是軟弱,他選擇了加爾文一樣最和平的道路。
一五四○年春,他在裡昂心情沉痛地看到第一批新教的殉道者被活活燒死以後不久,他就離開祖國,決定從此以後作為新教學說的信使和傳播者。
卡斯台利奧首先前往斯特拉斯堡,為了接近加爾文,是為了加爾文的緣故,就像大多數這類宗教流亡者一樣。
因為自從加爾文在他《基本綱要》的前言裡,如此英勇大膽地向弗朗茨一世要求寬容和信仰自由以來,盡管他年紀還輕,已被全體法國青年公認為新教學說的宣告者和旗手。
受到同樣迫害的流亡者都希望向他學習。
他善于提出要求,并确定目标。
大家希望從他那裡獲得終身為之奮鬥的任務。
因為卡斯台利奧天性渴望自由,還認定加爾文就是精神自由的代表,便作為學生,一個熱心的學生,立即前往加爾文的家裡,加爾文太太在斯特拉斯堡為傳播新學說的未來傳教士設立了一個大學生旅舍,卡斯台利奧在那裡住了一個禮拜。
可是期望和大師建立進一步的關系,一時還不可能,因為加爾文不久在沃爾姆斯和哈格瑙的兩次宗教會議上被撤職。
第一次建立聯系的機會錯過了。
但是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卡斯台利奧已經給加爾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點不久就獲得證明。
因為加爾文最終被召回日内瓦的事剛一确定,根據法累爾的建議,無疑也得到加爾文的贊同,卡斯台利奧這位年紀輕輕的學者就被任命為日内瓦學校的教師,并且特地給他加上校長的頭銜,有兩位助理教師充當他的助手。
此外,還交付給卡斯台利奧他所期望的職責,在日内瓦的一個教區梵德婁弗的教堂裡布道。
卡斯台利奧完全不負所望,此外他的教學活動還給他帶來特别的文學上的成功。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拉丁文的動力,卡斯台利奧把《舊約》和《新約》中最為形象生動的插曲翻譯成拉丁文對話的形式。
這本小書,原來隻是作為日内瓦的孩子學習拉丁文的輔助教材,不久竟成為舉世聞名的著作,就文學和教育學的效果而言,也許可以和埃拉斯姆斯的《知心的談話》相提并論。
在幾世紀後,這本小書還一再重版,起碼出版了四十七次之多,幾十萬學生用它學會古典拉丁語的基礎知識。
盡管就他人文主義的抱負而言,這本拉丁文的初級課本僅僅是部次要作品,偶然之作。
但是卡斯台利奧通過這本處女作已登上時代精神的前台。
但是卡斯台利奧的雄心壯志遠遠不止于為學童撰寫一本受人歡迎、十分有用的手冊。
他放棄人文主義的研究,并不是為了在許多小事上分散他的力量和學問。
這位理想主義的年輕人胸懷崇高的計劃,在某種意義上是要一舉重複和超越埃拉斯姆斯和路德的驚人壯舉:他的計劃乃是把整部《聖經》再次譯成拉丁文和法文。
他的民族,法蘭西人民也得擁有全部真理,就像通過埃拉斯姆斯和路德的獨創性意志,使整個人文主義的世界和德語世界獲取全部真理一樣。
卡斯台利奧憑着他性格中堅忍不拔、默默無言的信念,開始着手去完成這一規模宏大的任務。
這位年輕的學者白天通過薪金菲薄的工作為全家掙得每日寒碜的吃穿用度,夜裡他就一夜一夜地從事這最為神聖的計劃,他将為之奉獻終生。
然而,在卡斯台利奧邁出這第一步時,就碰到了堅決的反對。
日内瓦的一位書商表示,準備印刷他的《聖經》拉丁文譯文的第一部分。
但是在日内瓦,一切有關精神和宗教的事務,加爾文都是
若把加爾文和卡斯台利奧這兩個對手的肖像放在一起互相比較,那麼兩人日後在精神方面表現出來的這樣泾渭分明的差别,在感性方面便已看得清清楚楚:加爾文的臉神情緊張,有一股痙攣般病态地彙集起來的幹勁,迫不及待地想要發洩出來,難以遏制。
卡斯台利奧的臉溫和柔順,一副從容不迫耐心等待的神氣。
一個的眼光火焰熊熊,另一個的目光幽暗平靜。
焦躁不耐沖着沉穩忍耐,狂躁的激情沖着沉着的決心,狂熱盲從沖着人文精神。
我們對于卡斯台利奧的外表知之甚少,對于他的青年時代,我們幾乎也同樣了解不多。
一五一五年他出生在瑞士、法國和薩伏依之間的邊界地區,比加爾文小六歲。
他的家庭自稱夏蒂容(Chatillon)或者夏塔容(Chataillon),也許在薩伏依統治下有時又叫卡斯台利奧納(Castellione)或卡斯蒂利奧納(Castiglione),但是他的母語并非意大利語,而是法語。
當然不久之後,他自己真正采用的語言卻是拉丁語,因為在二十歲時,卡斯台利奧在裡昂大學當了大學生,除了掌握法語、意大利語之外,還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後來又學習了德語。
即使在其他一切學科方面,他的勤奮好學和豐富知識也十分出衆,人文主義者和神學家都異口同聲地稱他為當時最為博學多識之士。
起先是音樂藝術吸引了這個青年學生,他極為窮困,卻勇氣百倍地以授課維持生計,從而産生了一批拉丁文的詩文。
可是不久,一股更加強烈的激情超過他對業已逝去的往日所懷的激情:他對當代的新問題感到濃烈興趣。
古典的人文主義,我們若從曆史的角度來觀察它,其實隻有很短暫的一段光輝燦爛的時間,就是偉大的覆蓋全世界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之間的短短幾十年。
隻有在這短暫的時間,年輕人希望通過古典作家的複興和系統的教育,來解救世界。
可是不久這一代人當中最為激情奔放,最為優秀出色的人才發現,從古老的羊皮紙裡把西塞羅和圖基狄德斯的作品一再進行加工,隻是老年人的工作和低下的車夫的工作,與此同時,一場宗教革命,猶如一陣森林大火似的從德國傳來,攫住了千百萬人的靈魂。
不久在所有的大學裡讨論得更多的是新教和舊教,而不是讨論柏拉圖和亞裡斯多德。
教授們和大學生們不再研究古老的法學家演說摘錄的彙編,而去研究《聖經》。
就像在以後的年代裡,政治、民族或者社會的波浪席卷了歐洲全部年輕人,在十六世紀則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激情驅使他們在當代宗教思想上一同思考,一同讨論,互相幫助。
卡斯台利奧也為這股激情所攫住,而對他的人道天性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一段個人的經曆。
他在裡昂第一次目睹了焚燒異端分子的場景。
一方面是宗教法庭的殘忍,另一方面則是犧牲者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使他心靈深處極受震撼。
從這一天起,他下定決心,要為新的學說而生,為這種學說而奮鬥,他在這種學說裡看到了自由和解放。
不言而喻,這位二十五歲的年輕學者在内心決定支持宗教改革之時起,他在法國,生命便遭到危險。
不論在什麼地方,隻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制度使用暴力來鎮壓信仰自由,對于那些不願屈從、不願讓自己的良心遭到強暴的人,隻有三條道路可供選擇:可以公開反對國家恐怖,從而成為烈士;貝爾甘和哀濟埃納·多萊選擇的便是這條進行公開反抗的勇敢至極的道路。
當然他們為自己奮起反抗,付出了焚身柴堆的慘痛代價。
或者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同時也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以表面上屈從,隐匿自己的意見&mdash&mdash這就是埃斯拉姆斯和拉伯雷的技巧。
他們表面上和教會與國家保持和平狀态,披着學者的外衣或者戴着小醜的小帽,從背後射出浸了毒汁的劍矢。
他們靈巧地避開暴力,以奧德賽的方式,用計謀蒙騙殘暴行徑。
第三條出路乃是流亡國外:他們在國内遭到迫害和唾棄,便試圖把内心自由完整無缺地帶到另一個地方,在那裡可以不受幹涉自由自在地呼吸。
卡斯台利奧生性耿直,但是軟弱,他選擇了加爾文一樣最和平的道路。
一五四○年春,他在裡昂心情沉痛地看到第一批新教的殉道者被活活燒死以後不久,他就離開祖國,決定從此以後作為新教學說的信使和傳播者。
卡斯台利奧首先前往斯特拉斯堡,為了接近加爾文,是為了加爾文的緣故,就像大多數這類宗教流亡者一樣。
因為自從加爾文在他《基本綱要》的前言裡,如此英勇大膽地向弗朗茨一世要求寬容和信仰自由以來,盡管他年紀還輕,已被全體法國青年公認為新教學說的宣告者和旗手。
受到同樣迫害的流亡者都希望向他學習。
他善于提出要求,并确定目标。
大家希望從他那裡獲得終身為之奮鬥的任務。
因為卡斯台利奧天性渴望自由,還認定加爾文就是精神自由的代表,便作為學生,一個熱心的學生,立即前往加爾文的家裡,加爾文太太在斯特拉斯堡為傳播新學說的未來傳教士設立了一個大學生旅舍,卡斯台利奧在那裡住了一個禮拜。
可是期望和大師建立進一步的關系,一時還不可能,因為加爾文不久在沃爾姆斯和哈格瑙的兩次宗教會議上被撤職。
第一次建立聯系的機會錯過了。
但是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卡斯台利奧已經給加爾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點不久就獲得證明。
因為加爾文最終被召回日内瓦的事剛一确定,根據法累爾的建議,無疑也得到加爾文的贊同,卡斯台利奧這位年紀輕輕的學者就被任命為日内瓦學校的教師,并且特地給他加上校長的頭銜,有兩位助理教師充當他的助手。
此外,還交付給卡斯台利奧他所期望的職責,在日内瓦的一個教區梵德婁弗的教堂裡布道。
卡斯台利奧完全不負所望,此外他的教學活動還給他帶來特别的文學上的成功。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拉丁文的動力,卡斯台利奧把《舊約》和《新約》中最為形象生動的插曲翻譯成拉丁文對話的形式。
這本小書,原來隻是作為日内瓦的孩子學習拉丁文的輔助教材,不久竟成為舉世聞名的著作,就文學和教育學的效果而言,也許可以和埃拉斯姆斯的《知心的談話》相提并論。
在幾世紀後,這本小書還一再重版,起碼出版了四十七次之多,幾十萬學生用它學會古典拉丁語的基礎知識。
盡管就他人文主義的抱負而言,這本拉丁文的初級課本僅僅是部次要作品,偶然之作。
但是卡斯台利奧通過這本處女作已登上時代精神的前台。
但是卡斯台利奧的雄心壯志遠遠不止于為學童撰寫一本受人歡迎、十分有用的手冊。
他放棄人文主義的研究,并不是為了在許多小事上分散他的力量和學問。
這位理想主義的年輕人胸懷崇高的計劃,在某種意義上是要一舉重複和超越埃拉斯姆斯和路德的驚人壯舉:他的計劃乃是把整部《聖經》再次譯成拉丁文和法文。
他的民族,法蘭西人民也得擁有全部真理,就像通過埃拉斯姆斯和路德的獨創性意志,使整個人文主義的世界和德語世界獲取全部真理一樣。
卡斯台利奧憑着他性格中堅忍不拔、默默無言的信念,開始着手去完成這一規模宏大的任務。
這位年輕的學者白天通過薪金菲薄的工作為全家掙得每日寒碜的吃穿用度,夜裡他就一夜一夜地從事這最為神聖的計劃,他将為之奉獻終生。
然而,在卡斯台利奧邁出這第一步時,就碰到了堅決的反對。
日内瓦的一位書商表示,準備印刷他的《聖經》拉丁文譯文的第一部分。
但是在日内瓦,一切有關精神和宗教的事務,加爾文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