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紀律》
關燈
小
中
大
無法再接納其他囚犯。
這種令人心驚膽戰的刑罰,不僅用來對待已經判刑的犯人,也用來對付稍有嫌疑的人。
受到控告的人甯可自我了斷,也不願被拖進刑訊室去。
最後市議會甚至不得不發布命令,囚犯必須白天黑夜都戴上手铐,為了阻止&ldquo這種意外事件發生&rdquo。
但是從來沒有人聽見加爾文說一句話,來停止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相反,根據加爾文的建議,在叫人痛苦的行刑拷問之際,除了擰轉大拇指和牽引肢體繩之外,還加上燒烤雙腳,燒灼腳底。
這座城市為了&ldquo秩序&rdquo和&ldquo教化&rdquo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大得可怕。
因為日内瓦在加爾文以上帝的名義統治該城之前,還從來沒有做出過這麼多血腥的判決,還從來沒有采用過這麼多刑罰、拷打,還從來沒有那麼多人流亡。
所以巴爾紮克完全有理由說加爾文的宗教恐懼,遠比法國大革命時發生的一切血腥暴行更為令人發指。
&ldquo加爾文狂暴的宗教褊狹,缺乏寬容,比羅伯斯庇爾的政治上的缺乏寬容從道義上講更加周密,更加無情。
倘若他得到一個比日内瓦更加廣闊的施展身手的空間,加爾文一定會比主張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可怕的使徒,濺灑更多的鮮血。
&rdquo 盡管如此,加爾文用來摧毀日内瓦人熱愛自由的感覺的手段,主要的并不是這些野蠻的血腥判決,而是系統的煩惱和每天對人的恐吓。
乍一看,加爾文在他的《紀律》裡摻進去的那些芝麻綠豆般無足輕重的小事,也許顯得可笑。
但是請别低估這種方式的精妙絕倫。
加爾文故意把他禁令的網編織得細小緊密,結果就完全不可能從中溜走,或置身事外;他故意把禁令設置在瑣碎小事,雞毛蒜皮之上,這樣每個人就不斷地感到自己有罪,于是便出現一種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權威持續不斷的恐懼狀态之中。
因為,在人們每天行走的道路的前後,設置的陷阱越多,此人就越發不容易自由自在、昂首挺胸大步前進。
不久,在日内瓦,已不可能感到安全。
因為教會監理會其實也把無拘無束地自由呼吸宣布為罪行。
隻消翻閱一下會議記錄的名單,就可以理解這種吓唬人的方法實在精妙絕倫。
有個市民在一次洗禮上發出微笑:判三天監禁。
另一個市民由于夏天炎熱感到疲勞,在布道時睡着了:關進監獄。
工人把肉餡餅當作早餐:罰三天隻能喝白水吃面包。
兩個市民玩了保齡球:坐牢。
另外兩個擲色子,賭注是四分之一升葡萄酒:坐牢。
有名男子拒絕在他兒子受洗禮時給予亞伯拉罕這個名字:坐牢。
有個瞎眼的小提琴手奏樂讓人跳舞:驅逐出城。
另一個人贊美卡斯台利奧的《聖經》譯文:驅逐出城。
一個女孩在溜冰時被人撞見,一個女人撲倒在她丈夫的墳上,一個市民在做禮拜時給他身邊的人一撮鼻煙:都被傳到教會監理會去,受到警告、受罰忏悔贖罪,如此等等,如此等等,沒完沒了,沒有止境。
快活的人們在三王來朝日把一粒豆子放進蛋糕:被罰二十四小時隻許喝白水吃面包。
有個市民稱加爾文為先生,而不是叫他大師。
有幾個農民按照古老的習俗上了教堂之後談論生意:坐牢,坐牢,統統坐牢!有名男子玩了紙牌:被捆在恥辱柱上,把紙牌挂上他的脖子。
另一個市民在大街上忘乎所以地唱起歌來:罰他&ldquo到外面去唱&rdquo,這就是說:放逐到城外。
兩個船夫的小夥計鬥毆,并沒有打死任何人:統統處死。
三個未成年的男孩相互之間做些下流的事情,先被判處火刑,後來得到赦免,罰他們站在熊熊燃燒的柴堆旁示衆。
當然,反對加爾文在治國和宗教方面無錯誤論的任何活動,受到的懲罰最為厲害。
有個人公開發表講話,反對加爾文的天命注定論的學說,罰他在全城各個十字路口,受到鞭笞直到鮮血直流,然後遭到流放。
有個印書匠醉酒之後,辱罵加爾文,便用灼熱的鐵條刺穿他的舌頭,然後把他趕出城去。
雅克·格呂哀遭到刑訊拷打,然後處死,隻因為他稱加爾文為僞君子。
每個過失,哪怕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全都認真仔細地載入教會監理會的檔案。
這樣,每個市民的私人生活全都一覽無餘。
加爾文的道德風紀警察和他本人一樣,既不會遺忘什麼,也不會原諒什麼。
這樣一個警鐘長鳴的恐怖統治,最後不可避免地必然會摧毀個人和群體的尊嚴和力量。
倘若在一個國家制度裡,每個市民必須時刻準備好被人詢問,受人審查,遭到判刑,倘若他知道,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會有看不見的密探在對他窺視偵察,倘若不分白天黑夜,大門就會出乎意料地突然打開,&ldquo搜查&rdquo就會破門而入,那麼人們的神經就會漸漸松弛,群衆性的恐懼就會産生,即使最突出的勇敢分子受到傳染也會漸漸染上驚恐。
抗争這樣徒勞,最後維護自我的意志必然麻痹。
通過加爾文的管教制度,通過這種紀律,日内瓦城不久果然變成了加爾文所希望的那樣:敬畏上帝,膽小怕事,冷靜冷漠,不做反抗,心甘情願地屈服于惟一的意志:加爾文的意志。
加爾文 這種紀律施行幾年之後,日内瓦開始發生變化。
就像有一張灰蒙蒙的紗幕籠罩在這座以往自由自在歡樂欣喜的城市之上,花花綠綠的衣裳就此消失,斑斓絢麗的色彩洗刷盡淨,教堂的鐘樓不再發出鐘響,大街上再也聽不見歡快開朗的歌聲。
每幢房子全都變得光秃秃的毫無修飾,就像加爾文教的一座教堂。
從此提琴不再奏響邀人翩翩起舞,保齡球不再歡蹦亂跳地滾進球道,骨制的色子不再在桌子上輕輕叮咚亂撞,飯店也就無人光顧。
舞池裡空無一人,幽暗的林蔭道,以往一直是鐘情的愛侶出沒的地方,現在阒無人迹。
隻有教堂裡空曠無物的内廳,每逢星期天聚集了神情嚴肅、沉默無語的人群。
城市得到了另外一副容貌,嚴峻、郁悶,加爾文的容貌。
城裡其他居民,由于恐懼或者無意中想要适應,漸漸地也全都接受了他那僵硬的态度,他那陰沉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自我封閉的态度。
他們走路,再也不是步履輕盈,體态放松,他們看人,目光再也不敢顯示溫暖的眼神,唯恐親切被當成好色。
他們已不會舉止大大方方,由于害怕這個陰鸷的人,他自己可是從來也不流露歡快的情緒。
甚至在至愛親人最狹小的圈子裡,他們也養成悄聲耳語的習慣,不再揚聲說話,因為隔牆有耳,門背後也許會有仆役和使女竊聽。
恐懼已成為慢性病,使他們到處都感到有隐身不露的暗鬼和密探,在暗中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盡量别引人注意!千萬不要因為服裝怪異、說話冒失、表情歡快而引人注意!千萬别引人懷疑,隻求被人遺忘。
日内瓦人恨不得就待在家裡,至少門闩和牆壁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保護他們免遭窺視和遭人懷疑。
但是倘若他們碰巧看見有個教會監理會的人沿着大街走來,馬上就吓得臉色蒼白,心驚膽戰地從窗口退了回來。
有誰知道,鄰居向上面報告了他們什麼事,或者說了他們什麼話?倘若不得不出門上街,他們就低眉斂目、一聲不吭地、穿着黑色的大衣默默地溜着牆根往前走,仿佛是去聽布道,或者去參加葬禮。
甚至于孩子,在這種新式的嚴厲的訓導下長大成人,從小在&ldquo修身課&rdquo上吓得要命,遊戲時已經不再縱情瘋玩,不再大聲喊叫,他們也都縮着脖子,畏首畏尾,就像害怕會挨到看不見的重重一擊。
他們就像那些終年不見陽光,隻在寒冷的陰影中成長的花朵一樣,這些孩子也沒有鮮活氣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
這個城市的生活節奏,猶如鐘表,滴答滴答。
節奏分明,悲悲慘慘,冷冷清清,從來不被喜慶節日打斷,單調乏味,循規蹈矩,切實可靠。
倘若外地人初次走過城裡的街道,定會以為全城都在舉喪。
人們的目光是這樣陰沉冷漠,大街小巷是這樣沉寂,毫無歡樂氣氛,絕不興高采烈,而是壓抑沉悶。
當然訓導嚴格,紀律嚴明,這都妙不可言。
但是加爾文強加給此城的這種嚴格的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代價驚人,這是以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代價換來的,失掉一切隻有在精力充盈、狂放不羁時才能産生的神聖的力量。
盡管這座城市能說自己擁有一大批信仰虔誠、敬畏上帝的市民、布道勤奮的神學家和态度嚴謹的學者,可是即使在加爾文身後二百年,日内瓦也未能創造出一名擁有世界聲譽的畫家、音樂家和藝術家。
與衆不同的特色,犧牲于四平八穩之中。
獨創性的自由精神,為委曲求全的馴從奴性所壓倒。
等到又有一位藝術家在這座城市裡誕生,他整個一生都在為捍衛個性不遭強暴而進行反抗。
隻有等到此城最為獨立無羁的市民,讓·雅克·盧梭出生,日内瓦才完完全全地從加爾文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來。
這種令人心驚膽戰的刑罰,不僅用來對待已經判刑的犯人,也用來對付稍有嫌疑的人。
受到控告的人甯可自我了斷,也不願被拖進刑訊室去。
最後市議會甚至不得不發布命令,囚犯必須白天黑夜都戴上手铐,為了阻止&ldquo這種意外事件發生&rdquo。
但是從來沒有人聽見加爾文說一句話,來停止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相反,根據加爾文的建議,在叫人痛苦的行刑拷問之際,除了擰轉大拇指和牽引肢體繩之外,還加上燒烤雙腳,燒灼腳底。
這座城市為了&ldquo秩序&rdquo和&ldquo教化&rdquo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大得可怕。
因為日内瓦在加爾文以上帝的名義統治該城之前,還從來沒有做出過這麼多血腥的判決,還從來沒有采用過這麼多刑罰、拷打,還從來沒有那麼多人流亡。
所以巴爾紮克完全有理由說加爾文的宗教恐懼,遠比法國大革命時發生的一切血腥暴行更為令人發指。
&ldquo加爾文狂暴的宗教褊狹,缺乏寬容,比羅伯斯庇爾的政治上的缺乏寬容從道義上講更加周密,更加無情。
倘若他得到一個比日内瓦更加廣闊的施展身手的空間,加爾文一定會比主張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可怕的使徒,濺灑更多的鮮血。
&rdquo 盡管如此,加爾文用來摧毀日内瓦人熱愛自由的感覺的手段,主要的并不是這些野蠻的血腥判決,而是系統的煩惱和每天對人的恐吓。
乍一看,加爾文在他的《紀律》裡摻進去的那些芝麻綠豆般無足輕重的小事,也許顯得可笑。
但是請别低估這種方式的精妙絕倫。
加爾文故意把他禁令的網編織得細小緊密,結果就完全不可能從中溜走,或置身事外;他故意把禁令設置在瑣碎小事,雞毛蒜皮之上,這樣每個人就不斷地感到自己有罪,于是便出現一種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權威持續不斷的恐懼狀态之中。
因為,在人們每天行走的道路的前後,設置的陷阱越多,此人就越發不容易自由自在、昂首挺胸大步前進。
不久,在日内瓦,已不可能感到安全。
因為教會監理會其實也把無拘無束地自由呼吸宣布為罪行。
隻消翻閱一下會議記錄的名單,就可以理解這種吓唬人的方法實在精妙絕倫。
有個市民在一次洗禮上發出微笑:判三天監禁。
另一個市民由于夏天炎熱感到疲勞,在布道時睡着了:關進監獄。
工人把肉餡餅當作早餐:罰三天隻能喝白水吃面包。
兩個市民玩了保齡球:坐牢。
另外兩個擲色子,賭注是四分之一升葡萄酒:坐牢。
有名男子拒絕在他兒子受洗禮時給予亞伯拉罕這個名字:坐牢。
有個瞎眼的小提琴手奏樂讓人跳舞:驅逐出城。
另一個人贊美卡斯台利奧的《聖經》譯文:驅逐出城。
一個女孩在溜冰時被人撞見,一個女人撲倒在她丈夫的墳上,一個市民在做禮拜時給他身邊的人一撮鼻煙:都被傳到教會監理會去,受到警告、受罰忏悔贖罪,如此等等,如此等等,沒完沒了,沒有止境。
快活的人們在三王來朝日把一粒豆子放進蛋糕:被罰二十四小時隻許喝白水吃面包。
有個市民稱加爾文為先生,而不是叫他大師。
有幾個農民按照古老的習俗上了教堂之後談論生意:坐牢,坐牢,統統坐牢!有名男子玩了紙牌:被捆在恥辱柱上,把紙牌挂上他的脖子。
另一個市民在大街上忘乎所以地唱起歌來:罰他&ldquo到外面去唱&rdquo,這就是說:放逐到城外。
兩個船夫的小夥計鬥毆,并沒有打死任何人:統統處死。
三個未成年的男孩相互之間做些下流的事情,先被判處火刑,後來得到赦免,罰他們站在熊熊燃燒的柴堆旁示衆。
當然,反對加爾文在治國和宗教方面無錯誤論的任何活動,受到的懲罰最為厲害。
有個人公開發表講話,反對加爾文的天命注定論的學說,罰他在全城各個十字路口,受到鞭笞直到鮮血直流,然後遭到流放。
有個印書匠醉酒之後,辱罵加爾文,便用灼熱的鐵條刺穿他的舌頭,然後把他趕出城去。
雅克·格呂哀遭到刑訊拷打,然後處死,隻因為他稱加爾文為僞君子。
每個過失,哪怕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全都認真仔細地載入教會監理會的檔案。
這樣,每個市民的私人生活全都一覽無餘。
加爾文的道德風紀警察和他本人一樣,既不會遺忘什麼,也不會原諒什麼。
這樣一個警鐘長鳴的恐怖統治,最後不可避免地必然會摧毀個人和群體的尊嚴和力量。
倘若在一個國家制度裡,每個市民必須時刻準備好被人詢問,受人審查,遭到判刑,倘若他知道,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會有看不見的密探在對他窺視偵察,倘若不分白天黑夜,大門就會出乎意料地突然打開,&ldquo搜查&rdquo就會破門而入,那麼人們的神經就會漸漸松弛,群衆性的恐懼就會産生,即使最突出的勇敢分子受到傳染也會漸漸染上驚恐。
抗争這樣徒勞,最後維護自我的意志必然麻痹。
通過加爾文的管教制度,通過這種紀律,日内瓦城不久果然變成了加爾文所希望的那樣:敬畏上帝,膽小怕事,冷靜冷漠,不做反抗,心甘情願地屈服于惟一的意志:加爾文的意志。
加爾文 這種紀律施行幾年之後,日内瓦開始發生變化。
就像有一張灰蒙蒙的紗幕籠罩在這座以往自由自在歡樂欣喜的城市之上,花花綠綠的衣裳就此消失,斑斓絢麗的色彩洗刷盡淨,教堂的鐘樓不再發出鐘響,大街上再也聽不見歡快開朗的歌聲。
每幢房子全都變得光秃秃的毫無修飾,就像加爾文教的一座教堂。
從此提琴不再奏響邀人翩翩起舞,保齡球不再歡蹦亂跳地滾進球道,骨制的色子不再在桌子上輕輕叮咚亂撞,飯店也就無人光顧。
舞池裡空無一人,幽暗的林蔭道,以往一直是鐘情的愛侶出沒的地方,現在阒無人迹。
隻有教堂裡空曠無物的内廳,每逢星期天聚集了神情嚴肅、沉默無語的人群。
城市得到了另外一副容貌,嚴峻、郁悶,加爾文的容貌。
城裡其他居民,由于恐懼或者無意中想要适應,漸漸地也全都接受了他那僵硬的态度,他那陰沉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自我封閉的态度。
他們走路,再也不是步履輕盈,體态放松,他們看人,目光再也不敢顯示溫暖的眼神,唯恐親切被當成好色。
他們已不會舉止大大方方,由于害怕這個陰鸷的人,他自己可是從來也不流露歡快的情緒。
甚至在至愛親人最狹小的圈子裡,他們也養成悄聲耳語的習慣,不再揚聲說話,因為隔牆有耳,門背後也許會有仆役和使女竊聽。
恐懼已成為慢性病,使他們到處都感到有隐身不露的暗鬼和密探,在暗中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盡量别引人注意!千萬不要因為服裝怪異、說話冒失、表情歡快而引人注意!千萬别引人懷疑,隻求被人遺忘。
日内瓦人恨不得就待在家裡,至少門闩和牆壁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保護他們免遭窺視和遭人懷疑。
但是倘若他們碰巧看見有個教會監理會的人沿着大街走來,馬上就吓得臉色蒼白,心驚膽戰地從窗口退了回來。
有誰知道,鄰居向上面報告了他們什麼事,或者說了他們什麼話?倘若不得不出門上街,他們就低眉斂目、一聲不吭地、穿着黑色的大衣默默地溜着牆根往前走,仿佛是去聽布道,或者去參加葬禮。
甚至于孩子,在這種新式的嚴厲的訓導下長大成人,從小在&ldquo修身課&rdquo上吓得要命,遊戲時已經不再縱情瘋玩,不再大聲喊叫,他們也都縮着脖子,畏首畏尾,就像害怕會挨到看不見的重重一擊。
他們就像那些終年不見陽光,隻在寒冷的陰影中成長的花朵一樣,這些孩子也沒有鮮活氣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
這個城市的生活節奏,猶如鐘表,滴答滴答。
節奏分明,悲悲慘慘,冷冷清清,從來不被喜慶節日打斷,單調乏味,循規蹈矩,切實可靠。
倘若外地人初次走過城裡的街道,定會以為全城都在舉喪。
人們的目光是這樣陰沉冷漠,大街小巷是這樣沉寂,毫無歡樂氣氛,絕不興高采烈,而是壓抑沉悶。
當然訓導嚴格,紀律嚴明,這都妙不可言。
但是加爾文強加給此城的這種嚴格的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代價驚人,這是以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代價換來的,失掉一切隻有在精力充盈、狂放不羁時才能産生的神聖的力量。
盡管這座城市能說自己擁有一大批信仰虔誠、敬畏上帝的市民、布道勤奮的神學家和态度嚴謹的學者,可是即使在加爾文身後二百年,日内瓦也未能創造出一名擁有世界聲譽的畫家、音樂家和藝術家。
與衆不同的特色,犧牲于四平八穩之中。
獨創性的自由精神,為委曲求全的馴從奴性所壓倒。
等到又有一位藝術家在這座城市裡誕生,他整個一生都在為捍衛個性不遭強暴而進行反抗。
隻有等到此城最為獨立無羁的市民,讓·雅克·盧梭出生,日内瓦才完完全全地從加爾文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