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加爾文攫取政權
關燈
小
中
大
到逮捕。
這一來,教會權力和國家權力之間便公開宣戰。
但是加爾文堅定不移地接受這次戰争。
他在追随者們的簇擁下,沖進聖·彼耶爾大教堂,倔犟蠻悍地登上禁止他上去的布道台,雙方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全都戴着佩劍擠進教堂,一部分是要強制奪取被禁止的布道權利,另一部分則是想用武力阻止對方得逞,于是亂成一團,幾乎要釀成流血的複活節。
此刻市政委員會的耐心已到盡頭,它召開二百人大會,這是最高權力機關。
會上提出問題,加爾文及其他被雇傭的布道師态度倔強,公然蔑視市政委員會的命令,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滾蛋。
壓倒的多數人投票表示贊同。
這些叛逆的神職人員被免除職務,得到嚴厲的指示,在三天之内離開日内瓦城。
加爾文在最近一年半内以流亡的刑罰威脅該城這麼多市民,現在這一刑罰落到他自己頭上。
加爾文向日内瓦發起的第一次沖擊遭到失敗。
但是這樣一種挫折在一個獨裁者的一生中并不意味着什麼危險的事情。
相反,一個權力不受限制的當權者在最終登上權力巅峰之前,起先總要遭受這樣一種戲劇性的失敗。
流亡、監禁、流放,對于這些偉大的世界革命者而言,從來就不是阻礙,永遠隻是有助于促進他們的人氣,更加受人愛戴。
為了讓群衆對他們頂禮膜拜,他們首先得成為殉道者;隻有受到遭人憎惡的制度的迫害,這才能為一位人民領袖日後在群衆當中決定性的成功,先創造心理上的先決條件,因為隻有通過顯而易見的考驗,未來領袖頭上的光環才能在人民面前提高到神秘莫測的高度。
對于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言,沒有什麼比暫時退到後台去更為必要的了,因為大家一時看不見他,他就變成了傳奇;聲譽猶如一片雲霞,圍繞着他的名字,給他無上榮光,等他再次返回,面對着的是提高了一百倍的期待。
這種期待自然而然地不消他自己費勁,就仿佛自成氣候。
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英雄,都是通過流亡,對他們的民族擁有最為強大的感情的威力。
譬如恺撒在高盧,拿破侖在埃及,加裡波的在南美洲,列甯在烏拉爾,都是因為他們不在場而變得更加強大,比他們親自在場要強大得多。
加爾文也是如此。
當然,在那遭到放逐的時刻,加爾文根據人們的預見,已經徹底落魄。
他的組織都被擊潰,他的事業完全失敗,他的成績隻剩下狂熱的要求秩序的意志和幾十個可靠的朋友,此外别無所有。
他和一切政治性人物一樣,在危險關頭,不是與人達成協議,而是堅決撤退。
這時跑來幫忙的是他的繼任和對手所犯的錯誤。
市政委員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幾個馴從聽話的布道師,來取代加爾文和法累爾這樣宏大偉岸的人物。
這些馴從的布道士害怕采用嚴酷的措施會受到民衆的厭惡,甯可把缰繩放松,讓它松松垮垮地拖在地上也不要把它拉得太緊。
在他們的作用下,加爾文在日内瓦如此起勁,甚至過分起勁地開始建造的宗教改革的大廈,不久就陷于停頓。
市民在信仰問題上如此猶豫不決、把握不定,以至被排擠的天主教會又漸漸重新鼓起勇氣,試圖通過聰明的中間人卷土重來,又重新争取日内瓦回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懷抱中去。
情況緊急,越來越急。
這些宗教改革派人士原來覺得加爾文過于粗暴過于嚴厲,同樣的這些人,現在漸漸開始不安起來。
他們反躬自問,這樣一種鋼鐵般的紀律說到頭來,是不是比具有逼人之勢的混亂狀況,更符合他們的願望。
越來越多的市民,甚至于有些舊日的反對派催着逼着官方,把那些流放的布道師都找回來。
最後市政委員會眼看别無出路,隻好聽從一般民衆的願望。
最初寫給加爾文的那些消息和文件,還隻是輕聲細語,小心謹慎的詢問,漸漸地就變得更為坦率,更為迫切。
邀請已經不容置疑地變成請求:市議會不久不再寫信給加爾文&ldquo先生&rdquo(Monsieur),請他回來,幫助城市,而是寫信給加爾文&ldquo大師&rdquo(Matre)。
最後,一籌莫展的市議會的先生們簡直跪地請求&ldquo這位好兄弟和惟一的朋友&rdquo,重新接受布道師的職位。
信上已經附了這樣的允諾:他們&ldquo要這樣對待他,使他有理由感到滿意&rdquo。
倘若加爾文隻是一個格局很小的人物,這樣廉價的勝利已經可以使他滿意,兩年前人們把他這樣鄙夷不屑地趕出日内瓦城,而現在大家這樣苦苦哀求,要他回到這座城去,那麼他完全可以心情舒暢,心滿意足。
可是渴望赢得全局的人,從來不會滿足于半吊子的結果的。
對于加爾文來說,他這件最神聖的事業并不關乎個人的虛榮心是否得到滿足,而是關乎權威是否獲得勝利。
在他的事業中,他不願有任何官廳再一次來妨礙他的工作。
他若回到日内瓦去,在那裡就隻能有一個意志有效,那就是他的意志。
隻要日内瓦城不是自縛雙手完完全全地降服于他,奴顔婢膝地宣布徹底服從他的意志,加爾文拒絕表示任何贊同。
他老謀深算,以誇張的厭惡姿态,長時間地拒不理會日内瓦城提出的迫切建議。
他寫信給法累爾:&ldquo我甯可千百次地去死,也不願再一次展開這從前的痛苦萬分的鬥争。
&rdquo他一步也不向他舊日的對手走近。
等到最後市政委員會終于跪地請求加爾文回到城裡,甚至連他最親密的朋友法累爾也忍耐不住,寫信給他:&ldquo莫非你還在等待,連石頭也召喚你?&rdquo加爾文紋絲不動,堅定異常,直到日内瓦徹底投降,是生是死全憑他來擺布。
一直等到他們發誓,根據他的意志恪守教理問答和&ldquo紀律&rdquo,市政官員們向斯特拉斯堡城寫出措辭謙卑的信函,向那裡的市民像兄弟般地提出請求,把這位不可或缺的人恩賜給他們,一直等到這樣日内瓦不僅在他個人面前,而且在全世界面前降低身份,這時加爾文才做了讓步,終于宣布以嶄新的充分的權力,同意接受他舊日的職位。
就像一座被擊敗的城市在準備迎接它的征服者,日内瓦也在準備加爾文的入城式。
一切想像得到的事情全都做了,為了平息他的憤懑。
舊日嚴峻的敕令又急急忙忙地生效,隻是為了讓加爾文一開頭就發現他的宗教的命令已經貫徹執行。
小市議會親自負責在花園旁邊為這位久盼的人選擇一幢合适的住宅,并且準備好必要的設備。
聖·彼耶爾大教堂古老的講經台特地翻修一遍,以便加爾文能更加舒适地演講,而加爾文的身影随時随地都能被在場所有的人看見。
一個榮譽接着一個榮譽:加爾文還沒有從斯特拉斯堡動身,一位傳令官已經派來迎接,以便中途就能以日内瓦城的名義向他表示歡迎。
市民出資,十分莊嚴隆重地迎接他的全家。
最後在九月十三日,旅行馬車漸漸馳近科爾納文城門,大量的人群立即聚集起來,在歡呼聲中把這位重新返回的客人接進城去。
于是這座城市在加爾文手裡就像一塊爛泥一樣柔軟馴從。
若不把這座城市造就成一件符合他思想的藝術品,他絕不罷休。
從此時此刻起,加爾文和日内瓦,精神和形式,創造者及其造物,這二者就再也不可分離。
這一來,教會權力和國家權力之間便公開宣戰。
但是加爾文堅定不移地接受這次戰争。
他在追随者們的簇擁下,沖進聖·彼耶爾大教堂,倔犟蠻悍地登上禁止他上去的布道台,雙方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全都戴着佩劍擠進教堂,一部分是要強制奪取被禁止的布道權利,另一部分則是想用武力阻止對方得逞,于是亂成一團,幾乎要釀成流血的複活節。
此刻市政委員會的耐心已到盡頭,它召開二百人大會,這是最高權力機關。
會上提出問題,加爾文及其他被雇傭的布道師态度倔強,公然蔑視市政委員會的命令,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滾蛋。
壓倒的多數人投票表示贊同。
這些叛逆的神職人員被免除職務,得到嚴厲的指示,在三天之内離開日内瓦城。
加爾文在最近一年半内以流亡的刑罰威脅該城這麼多市民,現在這一刑罰落到他自己頭上。
加爾文向日内瓦發起的第一次沖擊遭到失敗。
但是這樣一種挫折在一個獨裁者的一生中并不意味着什麼危險的事情。
相反,一個權力不受限制的當權者在最終登上權力巅峰之前,起先總要遭受這樣一種戲劇性的失敗。
流亡、監禁、流放,對于這些偉大的世界革命者而言,從來就不是阻礙,永遠隻是有助于促進他們的人氣,更加受人愛戴。
為了讓群衆對他們頂禮膜拜,他們首先得成為殉道者;隻有受到遭人憎惡的制度的迫害,這才能為一位人民領袖日後在群衆當中決定性的成功,先創造心理上的先決條件,因為隻有通過顯而易見的考驗,未來領袖頭上的光環才能在人民面前提高到神秘莫測的高度。
對于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言,沒有什麼比暫時退到後台去更為必要的了,因為大家一時看不見他,他就變成了傳奇;聲譽猶如一片雲霞,圍繞着他的名字,給他無上榮光,等他再次返回,面對着的是提高了一百倍的期待。
這種期待自然而然地不消他自己費勁,就仿佛自成氣候。
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英雄,都是通過流亡,對他們的民族擁有最為強大的感情的威力。
譬如恺撒在高盧,拿破侖在埃及,加裡波的在南美洲,列甯在烏拉爾,都是因為他們不在場而變得更加強大,比他們親自在場要強大得多。
加爾文也是如此。
當然,在那遭到放逐的時刻,加爾文根據人們的預見,已經徹底落魄。
他的組織都被擊潰,他的事業完全失敗,他的成績隻剩下狂熱的要求秩序的意志和幾十個可靠的朋友,此外别無所有。
他和一切政治性人物一樣,在危險關頭,不是與人達成協議,而是堅決撤退。
這時跑來幫忙的是他的繼任和對手所犯的錯誤。
市政委員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幾個馴從聽話的布道師,來取代加爾文和法累爾這樣宏大偉岸的人物。
這些馴從的布道士害怕采用嚴酷的措施會受到民衆的厭惡,甯可把缰繩放松,讓它松松垮垮地拖在地上也不要把它拉得太緊。
在他們的作用下,加爾文在日内瓦如此起勁,甚至過分起勁地開始建造的宗教改革的大廈,不久就陷于停頓。
市民在信仰問題上如此猶豫不決、把握不定,以至被排擠的天主教會又漸漸重新鼓起勇氣,試圖通過聰明的中間人卷土重來,又重新争取日内瓦回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懷抱中去。
情況緊急,越來越急。
這些宗教改革派人士原來覺得加爾文過于粗暴過于嚴厲,同樣的這些人,現在漸漸開始不安起來。
他們反躬自問,這樣一種鋼鐵般的紀律說到頭來,是不是比具有逼人之勢的混亂狀況,更符合他們的願望。
越來越多的市民,甚至于有些舊日的反對派催着逼着官方,把那些流放的布道師都找回來。
最後市政委員會眼看别無出路,隻好聽從一般民衆的願望。
最初寫給加爾文的那些消息和文件,還隻是輕聲細語,小心謹慎的詢問,漸漸地就變得更為坦率,更為迫切。
邀請已經不容置疑地變成請求:市議會不久不再寫信給加爾文&ldquo先生&rdquo(Monsieur),請他回來,幫助城市,而是寫信給加爾文&ldquo大師&rdquo(Matre)。
最後,一籌莫展的市議會的先生們簡直跪地請求&ldquo這位好兄弟和惟一的朋友&rdquo,重新接受布道師的職位。
信上已經附了這樣的允諾:他們&ldquo要這樣對待他,使他有理由感到滿意&rdquo。
倘若加爾文隻是一個格局很小的人物,這樣廉價的勝利已經可以使他滿意,兩年前人們把他這樣鄙夷不屑地趕出日内瓦城,而現在大家這樣苦苦哀求,要他回到這座城去,那麼他完全可以心情舒暢,心滿意足。
可是渴望赢得全局的人,從來不會滿足于半吊子的結果的。
對于加爾文來說,他這件最神聖的事業并不關乎個人的虛榮心是否得到滿足,而是關乎權威是否獲得勝利。
在他的事業中,他不願有任何官廳再一次來妨礙他的工作。
他若回到日内瓦去,在那裡就隻能有一個意志有效,那就是他的意志。
隻要日内瓦城不是自縛雙手完完全全地降服于他,奴顔婢膝地宣布徹底服從他的意志,加爾文拒絕表示任何贊同。
他老謀深算,以誇張的厭惡姿态,長時間地拒不理會日内瓦城提出的迫切建議。
他寫信給法累爾:&ldquo我甯可千百次地去死,也不願再一次展開這從前的痛苦萬分的鬥争。
&rdquo他一步也不向他舊日的對手走近。
等到最後市政委員會終于跪地請求加爾文回到城裡,甚至連他最親密的朋友法累爾也忍耐不住,寫信給他:&ldquo莫非你還在等待,連石頭也召喚你?&rdquo加爾文紋絲不動,堅定異常,直到日内瓦徹底投降,是生是死全憑他來擺布。
一直等到他們發誓,根據他的意志恪守教理問答和&ldquo紀律&rdquo,市政官員們向斯特拉斯堡城寫出措辭謙卑的信函,向那裡的市民像兄弟般地提出請求,把這位不可或缺的人恩賜給他們,一直等到這樣日内瓦不僅在他個人面前,而且在全世界面前降低身份,這時加爾文才做了讓步,終于宣布以嶄新的充分的權力,同意接受他舊日的職位。
就像一座被擊敗的城市在準備迎接它的征服者,日内瓦也在準備加爾文的入城式。
一切想像得到的事情全都做了,為了平息他的憤懑。
舊日嚴峻的敕令又急急忙忙地生效,隻是為了讓加爾文一開頭就發現他的宗教的命令已經貫徹執行。
小市議會親自負責在花園旁邊為這位久盼的人選擇一幢合适的住宅,并且準備好必要的設備。
聖·彼耶爾大教堂古老的講經台特地翻修一遍,以便加爾文能更加舒适地演講,而加爾文的身影随時随地都能被在場所有的人看見。
一個榮譽接着一個榮譽:加爾文還沒有從斯特拉斯堡動身,一位傳令官已經派來迎接,以便中途就能以日内瓦城的名義向他表示歡迎。
市民出資,十分莊嚴隆重地迎接他的全家。
最後在九月十三日,旅行馬車漸漸馳近科爾納文城門,大量的人群立即聚集起來,在歡呼聲中把這位重新返回的客人接進城去。
于是這座城市在加爾文手裡就像一塊爛泥一樣柔軟馴從。
若不把這座城市造就成一件符合他思想的藝術品,他絕不罷休。
從此時此刻起,加爾文和日内瓦,精神和形式,創造者及其造物,這二者就再也不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