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革命群衆的構成
關燈
小
中
大
&mdash&mdash在某些暴動中比在其他暴動中顯得更突出。
當一個小手工業區大部分被卷入暴動&mdash&mdash像老城區被卷入1787年和1788年的暴動及聖安東郊區被卷入其他許多暴動&mdash&mdash的時候,情況尤其如此;但這似乎也是比較有組織的政治運動&mdash&mdash如馬爾斯教場事件和武裝進攻巴士底、圖伊勒裡宮等&mdash&mdash的一個特點,這時主要推動力無疑是小店主和作坊老闆,他們在許多情況下都帶着自己的夥計、幫工和學徒一起參加。
與此有關,也許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行業如裝修、建築、五金和制衣各業的成員,特别具有持久的戰鬥精神。
在所有這些人中,最突出的是制鎖匠、細木工、家具制作工、鞋匠和裁縫;其他常常表現較突出的是石匠、理發師和雕刻匠;在從事于相對非專門技術行業的人當中,有酒商、運水夫、搬運工人、廚師和家庭仆役。
工場(紡織、玻璃、煙草、花毯和瓷器)雇用的工人們,除網紗工以外,在這些運動中所起的作用都不太顯著[17]。
對于這些記錄的研究證實了一種傳統的看法,即最經常和最熱心參加革命暴動和起義的巴黎地區是聖安東郊區和聖馬瑟勒郊區。
聖安東郊區的情況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該區的工匠和幫工曾發動并控制累維伊揚暴動、巴士底的攻占和王室的推翻,在1793年5月至6月的革命和牧月的群衆起義中也起了突出的作用;事實上,我們從警察報告中看到,隻有在1787到1788年的事變和馬爾斯教場事件中,聖安東郊區才沒有起很大作用或根本沒有起作用。
聖馬瑟勒郊區固然在1788年9月到10月的騷動中有一些實際的貢獻,并且也派出了一些義勇隊參加圍攻巴士底,然而它隻是在1791年春季和夏季才開始起有真正的突出作用。
此後,它在1792年8月和1793年5月到6月的革命以及牧月暴動中所起的作用僅次于聖安東郊區[18]。
當然,在葡月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雖然有産者和&ldquo溫和派&rdquo當時甚至已經掌握了有名的各區,但是,帶頭和掌握主動的不是這兩個區,而是傳統的屬于資産階級的累珀累提爾區(圖書館區)和布特·代·莫蘭區(羅亞爾宮區)。
另外,聖安東郊區的盲人收容院區,卻表現了自己的特色,單獨派遣了一支武裝義勇隊去對抗反革命的叛徒。
但是,即使能夠證明,除去最後一次以外,在所有革命暴動中占壓倒多數的參加者都是巴黎無套褲黨人,可是,究竟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認為是代表他們來自于其中的社會集團呢?泰讷和他的追随者雖然不否認在革命群衆中有商販、工資勞動者和城市貧民,然而卻堅持革命群衆中的主要成分是&ldquo流浪漢&rdquo&ldquo罪犯&rdquo和&ldquo無家可歸的人&rdquo[19]。
考慮到流浪漢、小偷和失業者在各個革命階段對大小有産者造成的恐懼,那麼進行這種攻擊也許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當時懷有敵意的記者、回憶錄作家和警政當局也曾不止一次地肯定這樣說。
但是,至少是把這種攻擊施之于首都,事實上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在有詳細情況可查的累維伊揚事件的68名被捕者、受傷者和死者中間,隻有3名沒有固定住所&mdash&mdash一名補鞋匠、一名車夫和一名挖掘工[20]。
燒毀關卡後預定逮捕的将近80人和4個因為打碎聖丹尼關卡窗戶而被逮捕的人全都有固定的住所和職業[21]。
在1789年7月搶劫聖拉紮爾修道院時被捕的約60個人,隻有9人是沒有固定住所的失業工人,他們是在7月革命期間對流浪漢、無家可歸的人以及公寓寄宿者進行大舉搜查時被捕的,可能根本和搶劫修道院這件事沒有直接關系[22]。
巴士底攻克者662人以及1792年8月由本人或家屬申請補助金的那些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住所和一定的職業[23]。
馬爾斯教場示威前幾個星期中,一名乞丐因辱罵國王和王後被捕,另一個乞丐因為贊揚他們從巴黎出亡而被捕;還有兩名是因為鬧事和侮辱國民自衛軍被捕;其他三個人被描寫成為&ldquo沒有職業的人”這一時期其餘250名被捕者看來全有固定住所[24]。
在共和國第三年芽月和牧月的被捕者中,記錄上也沒有提到流浪漢和乞丐;也許更使人感到驚奇的是,與1792年和1793年雜貨暴動有牽連的那些人中,也沒有提到這類人。
毫無疑問,這些分子在這些場合下是混在騷動者和起義者中間的,而且我們知道,他們在1789年7月革命時期引起了巴黎選舉人的憂慮[25];但是在這些運動中,看來他們起的完全是次要的作用。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失業工人或寄居在備有家具的出租房間或公寓中的工人和工匠(往往被人輕視的&ldquo無固定住所的人&rdquo),不是構成革命群衆的有力因素。
在革命初期那幾年特别是這種情形,那時,除鄉村失業者大批湧入城市外,在很多的巴黎手工業部門中都有大批的失業者;不過在1791年秋天以後,這個因素已日趨下降。
我們在累維伊揚暴動中發現,大約50名被捕或受傷的工人中,有8名是失業者,而在與馬爾斯教場事件有關的被捕者中,這個比率還要高一些[26]。
1789年7月,也有間接的證據表明,在參加攻擊巴士底的那些人中間有失業的工匠、幫工和體力勞動者(隻有極少數來自救濟工場)。
例如,我們知道在巴士底陷落以後,曾募集了相當數量的款子來救濟這個郊區的困難,而在後來請求國民議會給以失業救濟的900名石匠當中,有幾個人聲稱他們參加了進攻巴士底[27]。
我們也曾看到來自鄰近救濟工場的失業工人在破壞關卡和聖拉紮爾修道院的搶劫過程中起過一定的作用[28]。
無固定住所的人在首
當一個小手工業區大部分被卷入暴動&mdash&mdash像老城區被卷入1787年和1788年的暴動及聖安東郊區被卷入其他許多暴動&mdash&mdash的時候,情況尤其如此;但這似乎也是比較有組織的政治運動&mdash&mdash如馬爾斯教場事件和武裝進攻巴士底、圖伊勒裡宮等&mdash&mdash的一個特點,這時主要推動力無疑是小店主和作坊老闆,他們在許多情況下都帶着自己的夥計、幫工和學徒一起參加。
與此有關,也許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行業如裝修、建築、五金和制衣各業的成員,特别具有持久的戰鬥精神。
在所有這些人中,最突出的是制鎖匠、細木工、家具制作工、鞋匠和裁縫;其他常常表現較突出的是石匠、理發師和雕刻匠;在從事于相對非專門技術行業的人當中,有酒商、運水夫、搬運工人、廚師和家庭仆役。
工場(紡織、玻璃、煙草、花毯和瓷器)雇用的工人們,除網紗工以外,在這些運動中所起的作用都不太顯著[17]。
對于這些記錄的研究證實了一種傳統的看法,即最經常和最熱心參加革命暴動和起義的巴黎地區是聖安東郊區和聖馬瑟勒郊區。
聖安東郊區的情況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該區的工匠和幫工曾發動并控制累維伊揚暴動、巴士底的攻占和王室的推翻,在1793年5月至6月的革命和牧月的群衆起義中也起了突出的作用;事實上,我們從警察報告中看到,隻有在1787到1788年的事變和馬爾斯教場事件中,聖安東郊區才沒有起很大作用或根本沒有起作用。
聖馬瑟勒郊區固然在1788年9月到10月的騷動中有一些實際的貢獻,并且也派出了一些義勇隊參加圍攻巴士底,然而它隻是在1791年春季和夏季才開始起有真正的突出作用。
此後,它在1792年8月和1793年5月到6月的革命以及牧月暴動中所起的作用僅次于聖安東郊區[18]。
當然,在葡月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雖然有産者和&ldquo溫和派&rdquo當時甚至已經掌握了有名的各區,但是,帶頭和掌握主動的不是這兩個區,而是傳統的屬于資産階級的累珀累提爾區(圖書館區)和布特·代·莫蘭區(羅亞爾宮區)。
另外,聖安東郊區的盲人收容院區,卻表現了自己的特色,單獨派遣了一支武裝義勇隊去對抗反革命的叛徒。
但是,即使能夠證明,除去最後一次以外,在所有革命暴動中占壓倒多數的參加者都是巴黎無套褲黨人,可是,究竟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認為是代表他們來自于其中的社會集團呢?泰讷和他的追随者雖然不否認在革命群衆中有商販、工資勞動者和城市貧民,然而卻堅持革命群衆中的主要成分是&ldquo流浪漢&rdquo&ldquo罪犯&rdquo和&ldquo無家可歸的人&rdquo[19]。
考慮到流浪漢、小偷和失業者在各個革命階段對大小有産者造成的恐懼,那麼進行這種攻擊也許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當時懷有敵意的記者、回憶錄作家和警政當局也曾不止一次地肯定這樣說。
但是,至少是把這種攻擊施之于首都,事實上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在有詳細情況可查的累維伊揚事件的68名被捕者、受傷者和死者中間,隻有3名沒有固定住所&mdash&mdash一名補鞋匠、一名車夫和一名挖掘工[20]。
燒毀關卡後預定逮捕的将近80人和4個因為打碎聖丹尼關卡窗戶而被逮捕的人全都有固定的住所和職業[21]。
在1789年7月搶劫聖拉紮爾修道院時被捕的約60個人,隻有9人是沒有固定住所的失業工人,他們是在7月革命期間對流浪漢、無家可歸的人以及公寓寄宿者進行大舉搜查時被捕的,可能根本和搶劫修道院這件事沒有直接關系[22]。
巴士底攻克者662人以及1792年8月由本人或家屬申請補助金的那些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住所和一定的職業[23]。
馬爾斯教場示威前幾個星期中,一名乞丐因辱罵國王和王後被捕,另一個乞丐因為贊揚他們從巴黎出亡而被捕;還有兩名是因為鬧事和侮辱國民自衛軍被捕;其他三個人被描寫成為&ldquo沒有職業的人”這一時期其餘250名被捕者看來全有固定住所[24]。
在共和國第三年芽月和牧月的被捕者中,記錄上也沒有提到流浪漢和乞丐;也許更使人感到驚奇的是,與1792年和1793年雜貨暴動有牽連的那些人中,也沒有提到這類人。
毫無疑問,這些分子在這些場合下是混在騷動者和起義者中間的,而且我們知道,他們在1789年7月革命時期引起了巴黎選舉人的憂慮[25];但是在這些運動中,看來他們起的完全是次要的作用。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失業工人或寄居在備有家具的出租房間或公寓中的工人和工匠(往往被人輕視的&ldquo無固定住所的人&rdquo),不是構成革命群衆的有力因素。
在革命初期那幾年特别是這種情形,那時,除鄉村失業者大批湧入城市外,在很多的巴黎手工業部門中都有大批的失業者;不過在1791年秋天以後,這個因素已日趨下降。
我們在累維伊揚暴動中發現,大約50名被捕或受傷的工人中,有8名是失業者,而在與馬爾斯教場事件有關的被捕者中,這個比率還要高一些[26]。
1789年7月,也有間接的證據表明,在參加攻擊巴士底的那些人中間有失業的工匠、幫工和體力勞動者(隻有極少數來自救濟工場)。
例如,我們知道在巴士底陷落以後,曾募集了相當數量的款子來救濟這個郊區的困難,而在後來請求國民議會給以失業救濟的900名石匠當中,有幾個人聲稱他們參加了進攻巴士底[27]。
我們也曾看到來自鄰近救濟工場的失業工人在破壞關卡和聖拉紮爾修道院的搶劫過程中起過一定的作用[28]。
無固定住所的人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