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馬爾斯教場“大屠殺”
關燈
小
中
大
政治氣氛緊張的情形下,給當局提供了&mdash個幹涉的借口。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個人潛伏在&ldquo祖國之壇&rdquo下面&mdash&mdash可能是為了更清晰地觀賞女士們的大腿&mdash&mdash被起疑心的旁觀者拽了出來,并老實不客氣地把他們吊死在附近一個窗戶上。
下午,5萬名公民按照計劃集合起來舉行和平示威[40],其中有6000多人在軍隊趕來之前,已經在請願書上簽了名[41]。
與此同時,因為市政廳官員警告貝野要對于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戒備,于是他就實行了一個看來早已拟訂好了的計劃[42]。
戒嚴令發布了,執行武力鎮壓的紅旗展開了,在拉斐德的指揮下,10000名國民自衛軍沖向示威群衆[43]。
關于以後的情況,記述各有不同;但是人們似乎向自衛軍(包括拉斐德本人)扔了石頭,大約有50人死亡,十餘人受傷[44]。
一個裁縫在兩天後因為抗議國民自衛軍的行為在亨利四世區被捕,用他的話來說,&ldquo人們向工人開槍射擊就像掃射飛禽一樣&rdquo[45]。
很多人被捕:在馬爾斯教場被捕的隻有十餘人;在各區被捕的卻可能有200多人,其中有少數哥德利埃俱樂部會員和其他被認為是暴動領袖的人,絕大多數是敢于批評市政當局和自衛軍行為的普通請願者[46]。
有許多被捕者在一個月之内獲得釋放,其餘的在9月13日大赦令頒布後被釋放[47]。
這就是馬爾斯教場的示威和&ldquo大屠殺&rdquo。
要把這些和平請願者叫作&ldquo革命群衆&rdquo,也許我們會感到猶豫。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這個名詞是适合的;探讨一下他們是如何組成的,來自首都的哪些地區,這對于本書的研究肯定是有意義的。
這方面的直接證據盡管比十月暴動的證據充分,卻仍然寥寥無幾。
在軍隊到來之前征集的6000個簽名中,據組織者聲稱,有2000以上是屬于國民自衛軍、市政廳職員和選舉人的[48]。
另一方面,布舍和盧曾經見過被1871年大火焚毀以前的完整的請願書,他們堅持說&ldquo廣大的簽名群衆幾乎都是不識字的人&rdquo,并且舉出請願書上畫的許多十字來支持他們的論點[49]。
還有,《雜談》曾帶着慣常的惡意描寫示威者說:&ldquo在這些人中,我想,沒有一個人識字。
&rdquo[50] 即使我們認為《雜談》懷有極端黨派成見的說法中有誇大成分,而且根據文化程度來從事社會分析并不可靠,我們也應該接受布舍和盧的推論,即示威者大部分是由巴黎比較貧窮的各區居民組成的。
巴黎檔案館中僅存的不多幾件與示威參加者直接有關的文件也證實了這種情況。
例如,市政廳官員費越在馬爾斯教場附近的格羅卡尤軍醫院檢驗了在教場上被殺死的屍體,他提出的報告書表明:在驗明的九具屍體中,有三個是作坊幫工,一個是女人,穿着用&ldquo雜色布塊拼湊起來的裙子&rdquo,其餘的是一個馬鞍師傅,一個酒商的兒子,還有兩個衣履比較整齊的資産階級中人[51]。
巴黎各區的警察報告隻提到一具屍身,7月17日運到羅亞爾宮警察所那兒的一個傷兵醫院區的皮匠。
[52]不幸的是,阜爾斯監獄登記簿上的12個于馬爾斯教場被捕的人中間,隻列出了一個人的職業:他是一個名叫帕羅舍的修道院長[53]。
示威後在各區被捕的人中,隻有5個人承認那天下午在馬爾斯教場,他們是:一個廚師,一個裁縫,一個桌椅匠幫工,一個咖啡館侍者和一個擦皮鞋的失業者[54]。
在這些人當中,擦皮鞋的說,抵抗軍隊的&ldquo全是理發匠和其他工人”據裁縫說(如我們前面已經看到的),&ldquo人們向工人開槍射擊就像掃射飛禽一樣&rdquo。
《雜談》的報道進一步提供了工資勞動者參加馬爾斯教場示威的證明。
它說,碼頭工人們曾經到幫工的作坊和住所去發動他們參加示威[55];當皮瑞特·韋裡勒以煽動工人到馬爾斯教場集合這種罪名被控訴時,他回答說:&ldquo根本沒有這種事&hellip&hellip因為那些聽他講話的人自己已經準備好要到那裡去。
&rdquo[56] 除此之外,我們還具有雖然大部分是間接的然而數量卻多得多的證據&mdash&mdash與馬爾斯教場示威前後數月内因政治犯罪而在各區被捕的250人左右有關的警務委員的報告和阜爾斯監獄的登記[57]。
我們承認:這些資料不能提供任何關于參加哥德利埃請願書簽字或願意簽字的确切證明。
但是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群衆運動,研究哪些階級的人和首都的哪些地方被吸引到這場以7月17日的請願和示威為其高潮的政治運動中來說,卻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料來源。
在這些人當中,隻有一小撮人是因為發表了可以勉強解釋成為反革命的言論而被捕的;差不多在每一個案子裡,那些被捕者的罪狀都是辱罵或批評了政府、國民自衛軍或者拉斐德本人。
從他們辱罵時所說的話裡邊可以看到當時民主派和群衆團體在這一時期中對巴黎的小商販、手工業者和工資勞動者發生的影響。
因此,在1791年4月14日到7月15日之間被捕的、有詳細職業可查的52個人中,有34人是就業或失業的工資勞動者;其餘的人主要是小店主、作坊師傅或獨立的工匠。
在7月16日到11月15日期間被捕的另外186人中(大多數人是因為批評國民自衛軍或市政當局對馬爾斯教場請願者使用暴力而被捕的),有102人是工資勞動者,其餘的是小雇主、工匠和其他小有産者。
這些證據雖然是間接的,卻似乎可以支持我們從研究直接與馬爾斯教場事件有關的文獻中得到的看法,即:7月17日馬爾斯教場的請願者和示威者是典型的&ldquo賤民&rdquo&mdash&mdash小商販、工匠和工資勞動者,這些人構成郊區和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區居民的主要部分。
事實上首都的哪些地區與這次運動有關系呢?就馬爾斯教場的集會來說,組織者的意圖無疑是想使它成為一個全巴黎的事件。
雖然哥德利埃俱樂部本身就設在左岸的多飛内大街,各俱樂部和聯誼會的集合地點卻是聖安東門,而第一次發出示威号召的7月16日的請願則是在聖端諾累街、聖馬丁門和聖安東郊區街等相距甚遠的地區發動的[58]。
至于這個目标究竟實現到什麼程度,由于和馬爾斯教場參加示威人數直接有關的官方文件比較少,所以現在很難斷定。
但是,就是從這些材料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顯著的事實,那就是,聖安東郊區對于這次示威的反應是微弱的。
拉斐德曾在巴士底廣場布滿了軍隊,這很能說明為什麼美洲人富尼葉發現那天清晨到那裡聚合的人非常少;市場協會派出去的委員普裡梅裡不僅發現到集合地點來的人寥寥無幾,而且當他在這一區努力喚起人們興趣的時候,遇到的反應也是不大的[59]。
從聖安東門到馬爾斯教場的直線距離為3英裡半,這可能也有些關系;此外,雅各賓派的撤銷支援也可能影響了很多人&mdash&mdash例如,在富尼葉看來,桑代爾的行為就有些躲躲閃閃[60]。
但是,我們研究一下作為間接證據的警察報告就可以看出,聖安東郊區和整個這一時期的政治運動并沒有什麼關系。
在4月到9月間被捕的,而且住址業已查明的約240人中,隻有10人住在聖安東郊區,其中僅有3人是在桑代爾那一區&mdash&mdash盲人收容院區。
應當承認這些記錄是有很多缺陷的,因此可能造成一種假象。
巴黎48區有關的警察報告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個人潛伏在&ldquo祖國之壇&rdquo下面&mdash&mdash可能是為了更清晰地觀賞女士們的大腿&mdash&mdash被起疑心的旁觀者拽了出來,并老實不客氣地把他們吊死在附近一個窗戶上。
下午,5萬名公民按照計劃集合起來舉行和平示威[40],其中有6000多人在軍隊趕來之前,已經在請願書上簽了名[41]。
與此同時,因為市政廳官員警告貝野要對于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戒備,于是他就實行了一個看來早已拟訂好了的計劃[42]。
戒嚴令發布了,執行武力鎮壓的紅旗展開了,在拉斐德的指揮下,10000名國民自衛軍沖向示威群衆[43]。
關于以後的情況,記述各有不同;但是人們似乎向自衛軍(包括拉斐德本人)扔了石頭,大約有50人死亡,十餘人受傷[44]。
一個裁縫在兩天後因為抗議國民自衛軍的行為在亨利四世區被捕,用他的話來說,&ldquo人們向工人開槍射擊就像掃射飛禽一樣&rdquo[45]。
很多人被捕:在馬爾斯教場被捕的隻有十餘人;在各區被捕的卻可能有200多人,其中有少數哥德利埃俱樂部會員和其他被認為是暴動領袖的人,絕大多數是敢于批評市政當局和自衛軍行為的普通請願者[46]。
有許多被捕者在一個月之内獲得釋放,其餘的在9月13日大赦令頒布後被釋放[47]。
這就是馬爾斯教場的示威和&ldquo大屠殺&rdquo。
要把這些和平請願者叫作&ldquo革命群衆&rdquo,也許我們會感到猶豫。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這個名詞是适合的;探讨一下他們是如何組成的,來自首都的哪些地區,這對于本書的研究肯定是有意義的。
這方面的直接證據盡管比十月暴動的證據充分,卻仍然寥寥無幾。
在軍隊到來之前征集的6000個簽名中,據組織者聲稱,有2000以上是屬于國民自衛軍、市政廳職員和選舉人的[48]。
另一方面,布舍和盧曾經見過被1871年大火焚毀以前的完整的請願書,他們堅持說&ldquo廣大的簽名群衆幾乎都是不識字的人&rdquo,并且舉出請願書上畫的許多十字來支持他們的論點[49]。
還有,《雜談》曾帶着慣常的惡意描寫示威者說:&ldquo在這些人中,我想,沒有一個人識字。
&rdquo[50] 即使我們認為《雜談》懷有極端黨派成見的說法中有誇大成分,而且根據文化程度來從事社會分析并不可靠,我們也應該接受布舍和盧的推論,即示威者大部分是由巴黎比較貧窮的各區居民組成的。
巴黎檔案館中僅存的不多幾件與示威參加者直接有關的文件也證實了這種情況。
例如,市政廳官員費越在馬爾斯教場附近的格羅卡尤軍醫院檢驗了在教場上被殺死的屍體,他提出的報告書表明:在驗明的九具屍體中,有三個是作坊幫工,一個是女人,穿着用&ldquo雜色布塊拼湊起來的裙子&rdquo,其餘的是一個馬鞍師傅,一個酒商的兒子,還有兩個衣履比較整齊的資産階級中人[51]。
巴黎各區的警察報告隻提到一具屍身,7月17日運到羅亞爾宮警察所那兒的一個傷兵醫院區的皮匠。
[52]不幸的是,阜爾斯監獄登記簿上的12個于馬爾斯教場被捕的人中間,隻列出了一個人的職業:他是一個名叫帕羅舍的修道院長[53]。
示威後在各區被捕的人中,隻有5個人承認那天下午在馬爾斯教場,他們是:一個廚師,一個裁縫,一個桌椅匠幫工,一個咖啡館侍者和一個擦皮鞋的失業者[54]。
在這些人當中,擦皮鞋的說,抵抗軍隊的&ldquo全是理發匠和其他工人”據裁縫說(如我們前面已經看到的),&ldquo人們向工人開槍射擊就像掃射飛禽一樣&rdquo。
《雜談》的報道進一步提供了工資勞動者參加馬爾斯教場示威的證明。
它說,碼頭工人們曾經到幫工的作坊和住所去發動他們參加示威[55];當皮瑞特·韋裡勒以煽動工人到馬爾斯教場集合這種罪名被控訴時,他回答說:&ldquo根本沒有這種事&hellip&hellip因為那些聽他講話的人自己已經準備好要到那裡去。
&rdquo[56] 除此之外,我們還具有雖然大部分是間接的然而數量卻多得多的證據&mdash&mdash與馬爾斯教場示威前後數月内因政治犯罪而在各區被捕的250人左右有關的警務委員的報告和阜爾斯監獄的登記[57]。
我們承認:這些資料不能提供任何關于參加哥德利埃請願書簽字或願意簽字的确切證明。
但是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群衆運動,研究哪些階級的人和首都的哪些地方被吸引到這場以7月17日的請願和示威為其高潮的政治運動中來說,卻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料來源。
在這些人當中,隻有一小撮人是因為發表了可以勉強解釋成為反革命的言論而被捕的;差不多在每一個案子裡,那些被捕者的罪狀都是辱罵或批評了政府、國民自衛軍或者拉斐德本人。
從他們辱罵時所說的話裡邊可以看到當時民主派和群衆團體在這一時期中對巴黎的小商販、手工業者和工資勞動者發生的影響。
因此,在1791年4月14日到7月15日之間被捕的、有詳細職業可查的52個人中,有34人是就業或失業的工資勞動者;其餘的人主要是小店主、作坊師傅或獨立的工匠。
在7月16日到11月15日期間被捕的另外186人中(大多數人是因為批評國民自衛軍或市政當局對馬爾斯教場請願者使用暴力而被捕的),有102人是工資勞動者,其餘的是小雇主、工匠和其他小有産者。
這些證據雖然是間接的,卻似乎可以支持我們從研究直接與馬爾斯教場事件有關的文獻中得到的看法,即:7月17日馬爾斯教場的請願者和示威者是典型的&ldquo賤民&rdquo&mdash&mdash小商販、工匠和工資勞動者,這些人構成郊區和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區居民的主要部分。
事實上首都的哪些地區與這次運動有關系呢?就馬爾斯教場的集會來說,組織者的意圖無疑是想使它成為一個全巴黎的事件。
雖然哥德利埃俱樂部本身就設在左岸的多飛内大街,各俱樂部和聯誼會的集合地點卻是聖安東門,而第一次發出示威号召的7月16日的請願則是在聖端諾累街、聖馬丁門和聖安東郊區街等相距甚遠的地區發動的[58]。
至于這個目标究竟實現到什麼程度,由于和馬爾斯教場參加示威人數直接有關的官方文件比較少,所以現在很難斷定。
但是,就是從這些材料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顯著的事實,那就是,聖安東郊區對于這次示威的反應是微弱的。
拉斐德曾在巴士底廣場布滿了軍隊,這很能說明為什麼美洲人富尼葉發現那天清晨到那裡聚合的人非常少;市場協會派出去的委員普裡梅裡不僅發現到集合地點來的人寥寥無幾,而且當他在這一區努力喚起人們興趣的時候,遇到的反應也是不大的[59]。
從聖安東門到馬爾斯教場的直線距離為3英裡半,這可能也有些關系;此外,雅各賓派的撤銷支援也可能影響了很多人&mdash&mdash例如,在富尼葉看來,桑代爾的行為就有些躲躲閃閃[60]。
但是,我們研究一下作為間接證據的警察報告就可以看出,聖安東郊區和整個這一時期的政治運動并沒有什麼關系。
在4月到9月間被捕的,而且住址業已查明的約240人中,隻有10人住在聖安東郊區,其中僅有3人是在桑代爾那一區&mdash&mdash盲人收容院區。
應當承認這些記錄是有很多缺陷的,因此可能造成一種假象。
巴黎48區有關的警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