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革命前夕的巴黎
關燈
小
中
大
在革命前夕,從表面上看,巴黎正在經曆着一場根本的變化。
這種情況在它的曆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這個中世紀城市的周圍一度是菲力普-奧古斯都在13世紀建築的堅固城牆,後來查理五世向外擴大了這個城市,他在14世紀建立起巴士底城堡保護城東的通路。
路易十三時代,沿着現在的内城各大街修建了一道新的圍牆或者說一圈關卡,劃定了城市的正式入口[1]。
18世紀,建築的飛躍步伐和商業及社會生活的加速發展使人們感到有進一步改建的必要:舊橋邊的房屋被拆除或任其自行倒塌,在新的路易十六大橋&mdash&mdash現在的協和橋&mdash&mdash上開始了建築工程;從城市中心清除了中世紀的公墓,新的街燈開始代替了街角上陰森森的老式燈籠,街上逐漸有了模仿倫敦的人行道[2]。
最主要的是,城市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1785年,新的圍牆竣工,這是一圈圍繞着首都的設有54個關卡的城牆,高10英尺,全長18英裡。
它不但把市區向外擴大到東邊包括聖安東郊區,北邊包括聖馬丁和聖丹尼郊區;而且第一次把西邊的巴塞和夏約兩個村莊和南邊的聖維克多、聖馬瑟勒、聖雅各和聖日爾曼等舊郊區都劃入首都範圍[3]。
但是,建築新城的意圖不僅是想劃定新的京城外圍,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市内關稅制度和通過杜絕走私來大量增加王室收入。
它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從下列事實中看出來:1789年,巴黎關稅收入不下于2800萬裡弗到3000萬裡弗,而全國關稅收入不過為7000萬裡弗[4]。
這當然不會使當時推行這項計劃的大臣卡龍和負責制訂與實施這項計劃的總包稅人受人歡迎。
聰明人寫道:&ldquo包圍着巴黎的城牆使巴黎怨聲載道。
&rdquo[5]這種敵對情緒很快就在巴黎&ldquo城外&rdquo神父的《陳情表》中和某幾個選區的第三等級身上表現出來[6]。
這種情緒也表現在巴黎&ldquo賤民&rdquo更為激烈的行動中,這些關卡甚至在人所痛恨的巴士底監獄陷落以前就已被憤怒的人民毀掉[7]。
盡管那一時期試做過許多統計調查,巴黎新市區究竟包括多少人口仍是難以計算的:最可靠的估計是在52.4萬人到66萬人之間[8]。
正如内克爾見到的一樣,最大的一個困難是不僅要測定比較固定的人口[9](按照出生和死亡、戶口、面包證或警察局報告等各種資料計算),而且要測定較難以掌握的旅館和公寓中的流動人口,這種流動人口一年四季變化很大,很少能夠得到有關他們的官方統計資料[10]。
我們記住這一點,便可以認為内克爾非正式估計的64萬和66萬[11]之間的人口數目可能比1788年至1789年人口普查得出的52.4萬人的較低數字更接近于真實(若幹作者曾經認為這個較低數字是一個合理的估計)[12]。
在以上兩種調查中,特權階級或比較有錢的階級都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
裡·卡昂曾經試圖計算出18世紀中葉居住在巴黎的各種社會集團或階層的人口,他得出的結論是:教士約1萬人,貴族約5000人,金融、商業、制造業和專門職業的資産階級有4萬人左右[13];其餘的人&mdash&mdash絕大多數人口&mdash&mdash是小店主、小商人、工匠、幫工、一般勞工、流浪漢和城市貧民,這些人組成了後來一般所稱的無套褲黨[14]。
當時巴黎的外貌正在改變,上流社會的中心區正在向西遷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增進貴族和富有的資産階級的經濟利益,迎合他們的社會虛榮心。
教士們由于有140座修道院仍然分散在舊城和郊區[15],并且在這些修道院裡擁有大宗财産,所以對大規模擴建計劃不感興趣:有人甚至說,路易十五企圖把老城區完全拆毀、重新改建,隻是由于受到教會的阻礙才沒有實行[16]。
貴族、銀行家和富商沒有這種顧慮,很早就在羅亞爾宮、萊茵宮和聖端諾累郊區這些比較現代化的西區競相建築嶄新的市内住宅。
以上這些地區是随着路易十四時代宮廷遷移到凡爾賽開始繁榮起來的[17]。
河右岸馬萊舊貴族區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時代曾經是上流社會的中心,這時已經日趨蕭條;18世紀80年代,塞巴斯梯恩·麥塞把這塊市區描繪成&ldquo滿目凄涼的地區&rdquo[18],在這裡,布爾哥尼府的塔樓和塞恩、克呂尼等邸宅都已改為商用,它們都目睹過往日的繁華,而現在看到的卻是一片荒涼[19]。
同時,麥塞寫道,在最後這25年裡,修造了一萬座房屋,三分之一的巴黎都經過重建[20]。
建築工人的隊伍是從中部各省招募來的,建設速度往往是驚人的:75天建成了歌劇院,6個星期建成了巴加岱爾宮[21]。
特别是在北區和西區,開辟了全新的街道。
研究過1789年巴黎的史學家莫南使我們對于舊制度最後15年間這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有一些了解。
在香榭麗舍大街附近(當時這裡是新式住宅區的最西端邊緣),國王的弟弟亞多瓦伯爵修建了貝裡街和盎哥萊姆街,不久之後,柯列塞街和米萊大街(今天的馬提農大街)也陸續建成。
在鄰接的聖端諾累郊區,準備修建達斯脫街&mdash&mdash雖然到1789年還沒有完成;在那些林蔭道以北和以東,銀行家拉保德獲得修建普羅凡斯街、亞多瓦街(今天的拉菲特街)、泰布街和荷賽依街的許可證。
由此再向東,是馬特爾、裡塞爾、聖尼古拉、蒙德隆、布福、朗克裡等大街。
在羅亞爾宮附近,夏巴奈侯爵和路瓦侯爵用他們的名字為其市内住宅附近修建的街道命名。
肖梭爾公爵出售了他在林蔭道上的一部分地産,這就為興建意大利喜劇院和開辟新聖馬克、托朗特、唐波阿斯和台拉斯等大街準備了條件。
革命爆發前兩年,在鮑依諾斯府舊址上建起了布累杜伊、鮑依諾斯和克羅斯涅等大街[22]。
王族中最有錢和最孚衆望的親王奧爾良公爵修建的羅亞爾宮的花園和連環拱廊,更是輝煌壯麗,很快就成了一個遊樂的中心和記者、小冊子作家以及好談政治者的聚會場所;同時,在河左岸,不久以前用300萬裡弗購買了孔德府舊址,并于1789年在那裡建成了法蘭西劇院(後來的奧地昂劇院)[23]。
不過,饒勒斯指出,在所有這些狂熱地大興土木的人士中,首都不動産最大的所有者仍是有錢的資産階級。
他寫道:&ldquo除去幾百家豪門望族而外,連貴族本身也淪為資産階級的房客。
&rdquo他下結論說:&ldquo在接近1789年時,巴黎的資産階級是市内财産和生産與消費的最高主宰者。
&rdquo[24] 盡管有這些變化,但是,中世紀舊巴黎的風貌仍然基本保存着,并且繼續保持了75年。
巴黎聖母院和聖教堂的宏偉建築仍然俯瞰着老城區的入口;無數的修道院、寺院以及拘留所仍在和那座過去封建時代的遺迹&mdash&mdash峙立着8個堡樓、獄牆達80英尺高的巴士底城堡競相媲美。
特别是,巴黎仍然保存着古老的住宅、庭院和狹巷、作坊、客店,十分之九的巴黎人就在這些地方生活和工作&mdash&mdash在老城和中央市場各區,在巡禮大道以東的郊區都是這種情況(巡禮大道由聖馬丁和聖雅各大街以及它們的延伸部分組成,從北邊的聖馬丁關卡到南邊的聖雅各關卡,把全城劃分為兩部分)。
這時還沒有明顯的工人階級居住區;隻有到第二帝國時代,它們才完全出現[25]。
當時至多不過有一些街上有客店和公寓,如市政廳鄰近的毛特奈裡街或者離巴黎聖母院不遠的加朗德大街、公園大街等。
在這些地方居住着河岸工人、搬運工人、石匠和其他季節性工人,他們花1~4蘇[26]擁擠在公寓裡過上一夜[27]。
不過,一般講來,小作坊老闆、獨立工匠和幫工都是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的,在巴黎革命期間,我們将會看到作坊老闆和幫工從拉坡街或聖安東郊區街上同一所房子裡走出來,參加攻打巴士底監獄[28]。
在這一郊區,甚至有錢的制造場主如累維伊揚(他在蒙特婁街擁有一座雇用350名工人的&ldquo制造廠&rdquo)和著名的啤酒釀造商安東-約瑟夫·桑代爾都住得離他們的工人很近。
在這些地區中,作為一個集團而出現的并不是工資勞動者,而是小作坊老闆、工匠和勞工等組成的全體&ldquo賤民&rdquo。
從這些人的住所、語言、服裝、生活方式和他們每星期外出到庫提厄、鮑雪隆或新法蘭西這些酒館和小酒店中消遣一番的特征上,大緻可以辨識出他們這個社會集團[29]。
然而,某些地區已經具有了由本區居民的行業形成的顯著特征。
這裡面當然有莫培廣場和中央市場的著名的賣魚婦或女商販,有鐘表碼頭、金匠碼頭和市内多飛内廣場,或羅亞爾宮拱廊上的金匠和寶石匠。
新發展的夏約郊區因皮耶兄弟巴黎水利公司而聞名,這家公司擁有蒸汽動力設備,是法國第一家按照詹姆斯·瓦特的設計制造蒸汽引擎的公司[30]。
由倫巴底、聖丹尼和格拉維葉等大街組成的市場以北的市區是主要商業中心,在那裡住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城市的家庭工人,例如&ldquo兩萬&rdquo名絲織工人,他們曾在1791年11月向立法議會請願,抗議采用機器設備[31]。
新紡織廠(其中有一些雇用400、500乃至800名工人)大多數設在聖馬丁和聖丹尼大街兩側的北郊[32]。
碼頭工人、搬運工人和季節性建築工人使市政廳和格累夫廣場周圍的街道帶有一種熙熙攘攘的顯著特色。
一貫是群衆騷動中心的聖安東郊區[33]有幾家啤酒廠和一家雇用500名工人的玻璃廠,但主要仍然是一個典型的小手工業&mdash&mdash特别是制造家具和室内裝飾品的小作坊的中心[34]。
聖馬瑟勒郊區及其鄰近的聖雅各和聖維克多郊區的人口成分更加複雜,而且在有些人看來甚至更加不安靜。
長期以來,那裡最出名的工業就是制革,這種行業在100年前被柯爾培從老城碼頭趕到了聖日納維葉山的山坡上;不過,它們在革命爆發前幾年似乎已經衰落,因為根據1791年一項調查報告的記載,當時隻有十來個老闆,雇用的助手還不足200人[35]。
其他行業包括染坊、呢絨制造業和洗衣房,此外還有路易十四在1662年興辦的著名的戈布蘭挂毯工場[36]。
許多染工和呢絨制造者都是弗蘭德斯或荷蘭血統,他們在沿着這個郊區的主要通衢莫弗塔大街散布着的許多家啤酒館裡開懷暢飲(莫弗塔大街從楓丹白露關卡蜿蜒曲折地一直通到聖日納維葉山的外崖地方)。
麥塞寫道:&ldquo這些人可以連宵酗酒,達一周以上&rdquo,他認為這些人是危險分子,說他們&ldquo比其餘各區的人更邪惡、更容易被激怒、
這種情況在它的曆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這個中世紀城市的周圍一度是菲力普-奧古斯都在13世紀建築的堅固城牆,後來查理五世向外擴大了這個城市,他在14世紀建立起巴士底城堡保護城東的通路。
路易十三時代,沿着現在的内城各大街修建了一道新的圍牆或者說一圈關卡,劃定了城市的正式入口[1]。
18世紀,建築的飛躍步伐和商業及社會生活的加速發展使人們感到有進一步改建的必要:舊橋邊的房屋被拆除或任其自行倒塌,在新的路易十六大橋&mdash&mdash現在的協和橋&mdash&mdash上開始了建築工程;從城市中心清除了中世紀的公墓,新的街燈開始代替了街角上陰森森的老式燈籠,街上逐漸有了模仿倫敦的人行道[2]。
最主要的是,城市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1785年,新的圍牆竣工,這是一圈圍繞着首都的設有54個關卡的城牆,高10英尺,全長18英裡。
它不但把市區向外擴大到東邊包括聖安東郊區,北邊包括聖馬丁和聖丹尼郊區;而且第一次把西邊的巴塞和夏約兩個村莊和南邊的聖維克多、聖馬瑟勒、聖雅各和聖日爾曼等舊郊區都劃入首都範圍[3]。
但是,建築新城的意圖不僅是想劃定新的京城外圍,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市内關稅制度和通過杜絕走私來大量增加王室收入。
它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從下列事實中看出來:1789年,巴黎關稅收入不下于2800萬裡弗到3000萬裡弗,而全國關稅收入不過為7000萬裡弗[4]。
這當然不會使當時推行這項計劃的大臣卡龍和負責制訂與實施這項計劃的總包稅人受人歡迎。
聰明人寫道:&ldquo包圍着巴黎的城牆使巴黎怨聲載道。
&rdquo[5]這種敵對情緒很快就在巴黎&ldquo城外&rdquo神父的《陳情表》中和某幾個選區的第三等級身上表現出來[6]。
這種情緒也表現在巴黎&ldquo賤民&rdquo更為激烈的行動中,這些關卡甚至在人所痛恨的巴士底監獄陷落以前就已被憤怒的人民毀掉[7]。
盡管那一時期試做過許多統計調查,巴黎新市區究竟包括多少人口仍是難以計算的:最可靠的估計是在52.4萬人到66萬人之間[8]。
正如内克爾見到的一樣,最大的一個困難是不僅要測定比較固定的人口[9](按照出生和死亡、戶口、面包證或警察局報告等各種資料計算),而且要測定較難以掌握的旅館和公寓中的流動人口,這種流動人口一年四季變化很大,很少能夠得到有關他們的官方統計資料[10]。
我們記住這一點,便可以認為内克爾非正式估計的64萬和66萬[11]之間的人口數目可能比1788年至1789年人口普查得出的52.4萬人的較低數字更接近于真實(若幹作者曾經認為這個較低數字是一個合理的估計)[12]。
在以上兩種調查中,特權階級或比較有錢的階級都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
裡·卡昂曾經試圖計算出18世紀中葉居住在巴黎的各種社會集團或階層的人口,他得出的結論是:教士約1萬人,貴族約5000人,金融、商業、制造業和專門職業的資産階級有4萬人左右[13];其餘的人&mdash&mdash絕大多數人口&mdash&mdash是小店主、小商人、工匠、幫工、一般勞工、流浪漢和城市貧民,這些人組成了後來一般所稱的無套褲黨[14]。
當時巴黎的外貌正在改變,上流社會的中心區正在向西遷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增進貴族和富有的資産階級的經濟利益,迎合他們的社會虛榮心。
教士們由于有140座修道院仍然分散在舊城和郊區[15],并且在這些修道院裡擁有大宗财産,所以對大規模擴建計劃不感興趣:有人甚至說,路易十五企圖把老城區完全拆毀、重新改建,隻是由于受到教會的阻礙才沒有實行[16]。
貴族、銀行家和富商沒有這種顧慮,很早就在羅亞爾宮、萊茵宮和聖端諾累郊區這些比較現代化的西區競相建築嶄新的市内住宅。
以上這些地區是随着路易十四時代宮廷遷移到凡爾賽開始繁榮起來的[17]。
河右岸馬萊舊貴族區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時代曾經是上流社會的中心,這時已經日趨蕭條;18世紀80年代,塞巴斯梯恩·麥塞把這塊市區描繪成&ldquo滿目凄涼的地區&rdquo[18],在這裡,布爾哥尼府的塔樓和塞恩、克呂尼等邸宅都已改為商用,它們都目睹過往日的繁華,而現在看到的卻是一片荒涼[19]。
同時,麥塞寫道,在最後這25年裡,修造了一萬座房屋,三分之一的巴黎都經過重建[20]。
建築工人的隊伍是從中部各省招募來的,建設速度往往是驚人的:75天建成了歌劇院,6個星期建成了巴加岱爾宮[21]。
特别是在北區和西區,開辟了全新的街道。
研究過1789年巴黎的史學家莫南使我們對于舊制度最後15年間這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有一些了解。
在香榭麗舍大街附近(當時這裡是新式住宅區的最西端邊緣),國王的弟弟亞多瓦伯爵修建了貝裡街和盎哥萊姆街,不久之後,柯列塞街和米萊大街(今天的馬提農大街)也陸續建成。
在鄰接的聖端諾累郊區,準備修建達斯脫街&mdash&mdash雖然到1789年還沒有完成;在那些林蔭道以北和以東,銀行家拉保德獲得修建普羅凡斯街、亞多瓦街(今天的拉菲特街)、泰布街和荷賽依街的許可證。
由此再向東,是馬特爾、裡塞爾、聖尼古拉、蒙德隆、布福、朗克裡等大街。
在羅亞爾宮附近,夏巴奈侯爵和路瓦侯爵用他們的名字為其市内住宅附近修建的街道命名。
肖梭爾公爵出售了他在林蔭道上的一部分地産,這就為興建意大利喜劇院和開辟新聖馬克、托朗特、唐波阿斯和台拉斯等大街準備了條件。
革命爆發前兩年,在鮑依諾斯府舊址上建起了布累杜伊、鮑依諾斯和克羅斯涅等大街[22]。
王族中最有錢和最孚衆望的親王奧爾良公爵修建的羅亞爾宮的花園和連環拱廊,更是輝煌壯麗,很快就成了一個遊樂的中心和記者、小冊子作家以及好談政治者的聚會場所;同時,在河左岸,不久以前用300萬裡弗購買了孔德府舊址,并于1789年在那裡建成了法蘭西劇院(後來的奧地昂劇院)[23]。
不過,饒勒斯指出,在所有這些狂熱地大興土木的人士中,首都不動産最大的所有者仍是有錢的資産階級。
他寫道:&ldquo除去幾百家豪門望族而外,連貴族本身也淪為資産階級的房客。
&rdquo他下結論說:&ldquo在接近1789年時,巴黎的資産階級是市内财産和生産與消費的最高主宰者。
&rdquo[24] 盡管有這些變化,但是,中世紀舊巴黎的風貌仍然基本保存着,并且繼續保持了75年。
巴黎聖母院和聖教堂的宏偉建築仍然俯瞰着老城區的入口;無數的修道院、寺院以及拘留所仍在和那座過去封建時代的遺迹&mdash&mdash峙立着8個堡樓、獄牆達80英尺高的巴士底城堡競相媲美。
特别是,巴黎仍然保存着古老的住宅、庭院和狹巷、作坊、客店,十分之九的巴黎人就在這些地方生活和工作&mdash&mdash在老城和中央市場各區,在巡禮大道以東的郊區都是這種情況(巡禮大道由聖馬丁和聖雅各大街以及它們的延伸部分組成,從北邊的聖馬丁關卡到南邊的聖雅各關卡,把全城劃分為兩部分)。
這時還沒有明顯的工人階級居住區;隻有到第二帝國時代,它們才完全出現[25]。
當時至多不過有一些街上有客店和公寓,如市政廳鄰近的毛特奈裡街或者離巴黎聖母院不遠的加朗德大街、公園大街等。
在這些地方居住着河岸工人、搬運工人、石匠和其他季節性工人,他們花1~4蘇[26]擁擠在公寓裡過上一夜[27]。
不過,一般講來,小作坊老闆、獨立工匠和幫工都是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的,在巴黎革命期間,我們将會看到作坊老闆和幫工從拉坡街或聖安東郊區街上同一所房子裡走出來,參加攻打巴士底監獄[28]。
在這一郊區,甚至有錢的制造場主如累維伊揚(他在蒙特婁街擁有一座雇用350名工人的&ldquo制造廠&rdquo)和著名的啤酒釀造商安東-約瑟夫·桑代爾都住得離他們的工人很近。
在這些地區中,作為一個集團而出現的并不是工資勞動者,而是小作坊老闆、工匠和勞工等組成的全體&ldquo賤民&rdquo。
從這些人的住所、語言、服裝、生活方式和他們每星期外出到庫提厄、鮑雪隆或新法蘭西這些酒館和小酒店中消遣一番的特征上,大緻可以辨識出他們這個社會集團[29]。
然而,某些地區已經具有了由本區居民的行業形成的顯著特征。
這裡面當然有莫培廣場和中央市場的著名的賣魚婦或女商販,有鐘表碼頭、金匠碼頭和市内多飛内廣場,或羅亞爾宮拱廊上的金匠和寶石匠。
新發展的夏約郊區因皮耶兄弟巴黎水利公司而聞名,這家公司擁有蒸汽動力設備,是法國第一家按照詹姆斯·瓦特的設計制造蒸汽引擎的公司[30]。
由倫巴底、聖丹尼和格拉維葉等大街組成的市場以北的市區是主要商業中心,在那裡住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城市的家庭工人,例如&ldquo兩萬&rdquo名絲織工人,他們曾在1791年11月向立法議會請願,抗議采用機器設備[31]。
新紡織廠(其中有一些雇用400、500乃至800名工人)大多數設在聖馬丁和聖丹尼大街兩側的北郊[32]。
碼頭工人、搬運工人和季節性建築工人使市政廳和格累夫廣場周圍的街道帶有一種熙熙攘攘的顯著特色。
一貫是群衆騷動中心的聖安東郊區[33]有幾家啤酒廠和一家雇用500名工人的玻璃廠,但主要仍然是一個典型的小手工業&mdash&mdash特别是制造家具和室内裝飾品的小作坊的中心[34]。
聖馬瑟勒郊區及其鄰近的聖雅各和聖維克多郊區的人口成分更加複雜,而且在有些人看來甚至更加不安靜。
長期以來,那裡最出名的工業就是制革,這種行業在100年前被柯爾培從老城碼頭趕到了聖日納維葉山的山坡上;不過,它們在革命爆發前幾年似乎已經衰落,因為根據1791年一項調查報告的記載,當時隻有十來個老闆,雇用的助手還不足200人[35]。
其他行業包括染坊、呢絨制造業和洗衣房,此外還有路易十四在1662年興辦的著名的戈布蘭挂毯工場[36]。
許多染工和呢絨制造者都是弗蘭德斯或荷蘭血統,他們在沿着這個郊區的主要通衢莫弗塔大街散布着的許多家啤酒館裡開懷暢飲(莫弗塔大街從楓丹白露關卡蜿蜒曲折地一直通到聖日納維葉山的外崖地方)。
麥塞寫道:&ldquo這些人可以連宵酗酒,達一周以上&rdquo,他認為這些人是危險分子,說他們&ldquo比其餘各區的人更邪惡、更容易被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