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乏意志、缺乏能量、缺乏活力、缺乏勇氣。
而且我們還要避免一種情況,如我前述,将老年人轉化成一個完全的消費人;我們不應該在老年人本身等待迫近的死神時,教他如何體面地打發剩餘的時日。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勢嫌棄老年人,至少我們對待老年人的态度和對待青年人的态度應該一緻。
我認為對任何人的貶抑都是不合法理的。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敗且到頭來無法補救,你可能對其充滿同情;但我們也可能對許多三四十歲的人就抱有同情,因為我們已經預知他們将來會遭遇挫敗且同樣無法補救。
這不是一個老年的問題,這是人類生存之道的問題,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多思考如何幫助老年人,讓他們煥發更多生機,對外部事物産生更大興趣;社會常常将老年人定位為被動的消費人,我們應該幫他們擺脫這一窠臼。
概括地說,這一領域尚有大量研究需要展開,如同在教育領域一樣。
其實老年領域和教育領域有很多共通之處。
如果一個年輕的學生隻将上課看作一件花錢購買的消費,你怎麼樣引導其轉變這一思維,将學習變成一件主動感興趣的事情?這種現象也存在于老年人。
你怎麼樣幫助老年人變得比過去更具活力,而不是任由他感到活力衰退?我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定是大有裨益的。
怎樣喚起一種積極參與的興趣?是否可以通過座談、閱讀、開始新學一門藝術?或甚至喚起老年人對參與政治的新興趣?我這裡指的政治,不是那種讓你讀報聽新聞,然後人雲亦雲地附和的政治;而是自我警醒、自我判斷,對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評判,面對現實,充滿責任感的政治;也即是說,對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作出回應,這種回應是人類成員的應盡之責。
總之,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都應該對周圍的世界反應更加敏銳,反應敏銳意味着負責。
&ldquo反應&rdquo和&ldquo負責&rdquo源自同一拉丁文respondere(回應)。
老年人應該學會将消遣(recreation)變身為再創造(re-creation),這是一種使生活具有創意的新能力&mdash&mdash他們并不需要成為畫家或詩人,也不需要擁有任何職業,唯一需要的是使自己充盈着活力,對整個世界享有真實和普遍的興趣。
[1]阿道夫·艾希曼(AdolfEichmann,1906&mdash1962),納粹德國高官,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負責者。
1961年2月于耶路撒冷受審,對其犯罪指控均回複以&ldquo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rdquo。
&mdash&mdash譯者 [2]可惜嘗試将修正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問題聯系應用的作者太少,我将不得不主要引用自己從1930年以來所寫的文章,重點參見:《基督教義分析》(TheDogmaofChrist)(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63);《精神分析性格學及其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性》(PsychoanalyticCharacterologyandItsRelevanceforSocialPsychology)選自《精神分析的危機》(TheCrisisofPsychoanalysis)(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70);《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41);《健全的社會》(TheSaneSociety)(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55);《馬克思論人》(Marx&rsquosConceptofMan)(紐約:弗雷德裡克·安格出版社,1961);《在幻想鎖鍊的彼岸》(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紐約:袖珍叢書出版社,教義系列,R.N.安申編輯,1962);這些文字開宗明義讨論了馬克思理論和弗洛伊德理論的關系。
持精神分析加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其他作者還有威廉·賴希(WilhelmReich),他是這方面最重要的作者,雖然他的理論和我的理論鮮有相通之處。
薩特也嘗試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人本主義分析,但他進行得不順暢,這是因為他缺乏臨床經驗;總體來看,盡管薩特運用了一些才華橫溢的辭藻,他對心理學的研究仍失之表淺。
[3]參見弗洛姆的《人心:它的善惡天性》(TheHeartofMan,ItsGeniusforGoodandEvil)(紐約:哈珀和羅出版社:宗教觀點系列,R.N.安申編輯,1964)中關于本觀點的詳細讨論。
[4]以資說明的例子是德國中下層階級中潛伏的破壞力,隻有在希特勒上台給了它機會時才全面爆發。
[5]這一方法首次應用于1931年我和E.夏切特爾博士,P.拉紮菲爾德博士,以及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院(InstituteofSocialResearch,FrankfurtUniversity)其他人一起合作的調查中,之後又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員合作。
調查的目的是探明在德國的工人和雇員中支持獨裁主義者和反對獨裁主義者的性格情況。
調查顯示的結果與之後的曆史發展事實非常接近。
同樣的方法再次應用于墨西哥一個小村莊的社會心理研究項目,該研究由精神病學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sFundforResearchinPsychiatry)提供基金,在我的指導下進行,并得到西爾多博士、洛拉·施瓦茲博士和邁克爾·麥考比博士的協助。
路易·麥奎蒂博士使用電子計算器的統計方法,對數十萬個單項數據進行處理,使具有典型相關性特征組成的各種綜合現象一目了然。
參見E.弗洛姆《第三帝國前夕的德國工人和職員:一項社會心理調查》(DeutscheArbeiterundAngestellteamVorabenddesDrittenReiches:EinesozialpsychologischeUntersuchung),W.博恩斯編輯(斯圖加特:德意志出版社,1980);以及E.弗洛姆和M.麥考比合著的《一個墨西哥村莊的社會性格:一項社會精神分析研究》(SocialCharacterinaMexicanVillage:ASociopsychoanalyticStudy)(英格伍德·克裡夫斯:普倫斯蒂·霍爾出版社,1970)。
[6]有意思的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态》(GermanIdeology)中亦使用了&ldquo壓抑&rdquo(Verdrängung)這個詞。
羅莎·盧森堡(RosaLuxemburg)在《列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ldquoLeninismandMarxism&rdquo)一文中提到無意識(曆史進程邏輯)的出現早于意識(人類主觀邏輯),該文收錄在最近以英語出版的《俄國革命和列甯主義或馬克思主義?》(TheRussianRevolutionandLeninismorMarxism?)(安阿伯: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61)。
[7]參見《健全的社會》(TheSaneSociety)(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55)第355頁中本人關于一種&ldquo普遍物質保障&rdquo的論述。
[8]參見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EltonMayo),《工業化文明的人類問題》(TheHumanProblemofanIndustrialCivilization)第二版(紐約:麥克米蘭出版社,1946)。
[9]這個問題變得愈加複雜的另一個原因是至少20%的美國人還生活在貧困線附近;歐洲的相當部分,特别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亦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生活水平;而世界其他大部分生活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人甚至未能達到免于饑餓的水平。
任何支持減少消費的論點都會遭到反駁,因為就世界大部分地區而言,消費是呈增加需求态勢的。
這個反駁完全是事實,但危險在于現在的貧窮國家如果受到最大化消
而且我們還要避免一種情況,如我前述,将老年人轉化成一個完全的消費人;我們不應該在老年人本身等待迫近的死神時,教他如何體面地打發剩餘的時日。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勢嫌棄老年人,至少我們對待老年人的态度和對待青年人的态度應該一緻。
我認為對任何人的貶抑都是不合法理的。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敗且到頭來無法補救,你可能對其充滿同情;但我們也可能對許多三四十歲的人就抱有同情,因為我們已經預知他們将來會遭遇挫敗且同樣無法補救。
這不是一個老年的問題,這是人類生存之道的問題,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多思考如何幫助老年人,讓他們煥發更多生機,對外部事物産生更大興趣;社會常常将老年人定位為被動的消費人,我們應該幫他們擺脫這一窠臼。
概括地說,這一領域尚有大量研究需要展開,如同在教育領域一樣。
其實老年領域和教育領域有很多共通之處。
如果一個年輕的學生隻将上課看作一件花錢購買的消費,你怎麼樣引導其轉變這一思維,将學習變成一件主動感興趣的事情?這種現象也存在于老年人。
你怎麼樣幫助老年人變得比過去更具活力,而不是任由他感到活力衰退?我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定是大有裨益的。
怎樣喚起一種積極參與的興趣?是否可以通過座談、閱讀、開始新學一門藝術?或甚至喚起老年人對參與政治的新興趣?我這裡指的政治,不是那種讓你讀報聽新聞,然後人雲亦雲地附和的政治;而是自我警醒、自我判斷,對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評判,面對現實,充滿責任感的政治;也即是說,對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作出回應,這種回應是人類成員的應盡之責。
總之,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都應該對周圍的世界反應更加敏銳,反應敏銳意味着負責。
&ldquo反應&rdquo和&ldquo負責&rdquo源自同一拉丁文respondere(回應)。
老年人應該學會将消遣(recreation)變身為再創造(re-creation),這是一種使生活具有創意的新能力&mdash&mdash他們并不需要成為畫家或詩人,也不需要擁有任何職業,唯一需要的是使自己充盈着活力,對整個世界享有真實和普遍的興趣。
[1]阿道夫·艾希曼(AdolfEichmann,1906&mdash1962),納粹德國高官,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負責者。
1961年2月于耶路撒冷受審,對其犯罪指控均回複以&ldquo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rdquo。
&mdash&mdash譯者 [2]可惜嘗試将修正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問題聯系應用的作者太少,我将不得不主要引用自己從1930年以來所寫的文章,重點參見:《基督教義分析》(TheDogmaofChrist)(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63);《精神分析性格學及其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性》(PsychoanalyticCharacterologyandItsRelevanceforSocialPsychology)選自《精神分析的危機》(TheCrisisofPsychoanalysis)(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70);《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41);《健全的社會》(TheSaneSociety)(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55);《馬克思論人》(Marx&rsquosConceptofMan)(紐約:弗雷德裡克·安格出版社,1961);《在幻想鎖鍊的彼岸》(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紐約:袖珍叢書出版社,教義系列,R.N.安申編輯,1962);這些文字開宗明義讨論了馬克思理論和弗洛伊德理論的關系。
持精神分析加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其他作者還有威廉·賴希(WilhelmReich),他是這方面最重要的作者,雖然他的理論和我的理論鮮有相通之處。
薩特也嘗試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人本主義分析,但他進行得不順暢,這是因為他缺乏臨床經驗;總體來看,盡管薩特運用了一些才華橫溢的辭藻,他對心理學的研究仍失之表淺。
[3]參見弗洛姆的《人心:它的善惡天性》(TheHeartofMan,ItsGeniusforGoodandEvil)(紐約:哈珀和羅出版社:宗教觀點系列,R.N.安申編輯,1964)中關于本觀點的詳細讨論。
[4]以資說明的例子是德國中下層階級中潛伏的破壞力,隻有在希特勒上台給了它機會時才全面爆發。
[5]這一方法首次應用于1931年我和E.夏切特爾博士,P.拉紮菲爾德博士,以及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院(InstituteofSocialResearch,FrankfurtUniversity)其他人一起合作的調查中,之後又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員合作。
調查的目的是探明在德國的工人和雇員中支持獨裁主義者和反對獨裁主義者的性格情況。
調查顯示的結果與之後的曆史發展事實非常接近。
同樣的方法再次應用于墨西哥一個小村莊的社會心理研究項目,該研究由精神病學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sFundforResearchinPsychiatry)提供基金,在我的指導下進行,并得到西爾多博士、洛拉·施瓦茲博士和邁克爾·麥考比博士的協助。
路易·麥奎蒂博士使用電子計算器的統計方法,對數十萬個單項數據進行處理,使具有典型相關性特征組成的各種綜合現象一目了然。
參見E.弗洛姆《第三帝國前夕的德國工人和職員:一項社會心理調查》(DeutscheArbeiterundAngestellteamVorabenddesDrittenReiches:EinesozialpsychologischeUntersuchung),W.博恩斯編輯(斯圖加特:德意志出版社,1980);以及E.弗洛姆和M.麥考比合著的《一個墨西哥村莊的社會性格:一項社會精神分析研究》(SocialCharacterinaMexicanVillage:ASociopsychoanalyticStudy)(英格伍德·克裡夫斯:普倫斯蒂·霍爾出版社,1970)。
[6]有意思的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态》(GermanIdeology)中亦使用了&ldquo壓抑&rdquo(Verdrängung)這個詞。
羅莎·盧森堡(RosaLuxemburg)在《列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ldquoLeninismandMarxism&rdquo)一文中提到無意識(曆史進程邏輯)的出現早于意識(人類主觀邏輯),該文收錄在最近以英語出版的《俄國革命和列甯主義或馬克思主義?》(TheRussianRevolutionandLeninismorMarxism?)(安阿伯: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61)。
[7]參見《健全的社會》(TheSaneSociety)(紐約:霍爾特,萊茵哈特和溫斯頓出版社,1955)第355頁中本人關于一種&ldquo普遍物質保障&rdquo的論述。
[8]參見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EltonMayo),《工業化文明的人類問題》(TheHumanProblemofanIndustrialCivilization)第二版(紐約:麥克米蘭出版社,1946)。
[9]這個問題變得愈加複雜的另一個原因是至少20%的美國人還生活在貧困線附近;歐洲的相當部分,特别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亦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生活水平;而世界其他大部分生活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人甚至未能達到免于饑餓的水平。
任何支持減少消費的論點都會遭到反駁,因為就世界大部分地區而言,消費是呈增加需求态勢的。
這個反駁完全是事實,但危險在于現在的貧窮國家如果受到最大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