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差異,是一部分人傾向于熱愛生命,熱愛一切生機勃勃的東西;另一部分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傾向于熱衷死亡,吸引他們的是衰敗、無活力的事物。
我在《人心》(TheHeartofMan)一書中關于這些研究有詳細評述,在此僅就上述觀點作扼要說明。
大部分人相信所有人都是熱愛生命的,但實際并非如此。
有一小部分人的确更被衰退頹敗的東西吸引,而不喜歡鮮活的事物。
他們更喜歡所有機械的、無生命的東西。
我用了兩個詞&ldquo戀死型&rdquo(necrophilia)和&ldquo戀生型&rdquo(biophilia)來區别這兩組不同類型的人。
你有時可以從一位母親身上觀察到前一類人的影子,她喜歡談論孩子的疾病。
如果她的孩子活蹦亂跳地回家,這位母親是注意不到的,但孩子略有恹恹的神色,她馬上就注意到了。
當然你會說作為一位母親注意到孩子身體不适這很正常。
但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人眉飛色舞地談論喪葬、死亡、疾病,他們最熱衷的話題莫過于他們的病史;而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有這類傾向的人數又因披上合理外衣而極大地增加了。
當我們日漸衰老,都會關注醫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患上一種或幾種疾病,很快我們在某幾個專科就成了大半個醫生&mdash&mdash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專科越少越好。
現在如果我們周圍有一個&ldquo戀死型&rdquo的人,他看到自己患病在身,也許最多隻能活十年、十五年,死亡就會日夜萦繞在他心頭。
他發現他不再需要壓制自己的戀死傾向,他現在可以公開地大肆談論疾病和死亡。
他對周圍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不但造成一種煩擾,更造成危險,因為他在以一種具有快意的感覺來散發陰森沉郁的氣氛。
對他而言,當然不會感到陰森沉郁,這本來就是他津津樂道的話題&mdash&mdash疾病和死亡&mdash&mdash但是對那些熱愛生命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其可怕的。
倘若你無從得知面對的這種人廣義而言是一種病态,你就很容易和他一起陷入陰郁消沉的氛圍無法自拔&mdash&mdash尤其是當你對這個言必稱病痛者抱有同情心的話。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關愛老年人,就應該非常清楚這種熱衷談論疾病、死亡、喪葬等話題的現象完全不是老年過程必然出現的結果。
大部分情況下,這隻是某一類人一生都具有的某種傾向的更無遮攔的表露或顯現,也即是說,他們感到興奮的其實是一件不應該感到興奮的事情&mdash&mdash衰變。
另一個與老年過程有關的心理态度上的差異來自獨立和依靠之間的差異。
我們所有人都是獨立的。
我們有各自的工作,我們不再花父母的錢。
但我們又有依靠的一面,比如我們會依靠雇主,會依靠公衆輿論,如果你的職業是醫生,你很可能有賴于你的病人的滿意程度。
但無論如何,隻要我們能靠本事掙錢養活自己,都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
可惜,獨立或自由并不如想象的那麼唾手可得。
個人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人的個體化問題。
一個個體怎樣才能成功地從子宮中的胎兒成長為獨立的人? 這無疑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顯然一個人還在子宮裡的時候,不是獨立的,即便生理意義的獨立也談不上。
當呱呱墜地,其在生理意義上取得了獨立,而在心理意義上仍不是獨立的。
事實上新生兒最初的幾周更接近胎兒的狀态而非人的狀态。
一個新生兒必須完全依靠母親。
嬰兒不會将母親視作另一個&ldquo人&rdquo,彼時母嬰以一種共生的形式存在。
嬰兒是不能區别&ldquo我&rdquo和&ldquo非我&rdquo這些意識的,嬰兒的整個世界就是&ldquo我&rdquo。
如果母親期盼她剛滿月的孩子對她表示愛意,那委實有點異想天開。
事實上,母親即使期盼周歲的幼兒對自己表示愛意,無疑也屬奢望。
這個成為&ldquo我&rdquo的過程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單獨的個人既學會與世界發生關系、對世界發生興趣,又學會自我獨立、對自我生存負責。
有些嚴重的患者一輩子都未能脫離那種母嬰共生的狀态。
有一類精神病患者無論情感上和實際生活中都希望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希望與母親保持這種共生的聯系,或者找一個替代母親角色的人與其保持這種關系。
這些病患達到的成長階段不同:有的仍停留于吮吸母乳的狀态;有的長大些,停留于坐在母親膝頭的狀态;有的又長大些,隻希望牽着父母的手。
我們說隻有當一個人完全成熟才稱得上獨立,也即是說因為其實際上與世界相屬,才能站穩腳跟;因為這時的人不隸屬于某一個人,而是與世界關聯,這種關聯是基于其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愛。
一個人隻有在這種關聯中才談得上真正獨立;但很多人都未能到達這一階段。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經濟能力也不差,但他們不見得就是獨立的。
這種缺乏獨立性表面上難以看出,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掩蓋了這一缺陷。
有許多商人或專業人士都得依賴他們秘書的意見、妻子的意見或公衆的意見,然而他們的意識中卻認為自己是非常獨立的。
我要着重說明老年與這種性格特征的關系,這和第一個提到的熱衷活力還是熱衷衰亡的老年問題是非常相似的:人們看到一個老年人顯露許多依賴别人的迹象,往往就認定這是他的衰老使然。
殊不知這并非衰老,而是這個人固有的依賴型性格使然,隻是到了老年他可以更無忌憚地表示而已,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老人依賴他人是無可厚非的。
這裡你可以觀察到某種類型的老年人感到無能,感到需要别人來保護他們的全部心理層面的問題。
我們的文化使他們在老年找到一個很好的借口,将依賴他人變成了一件堂而皇之的合理事,而全然不覺這種依賴傾向其實在他們三四十歲時就存在,隻是那時掩藏在意識深處隐蔽得比較好。
這再次說明我們不能屈從于問題的表面現象,而應該看看它的實質是什麼。
也即是說一個人的某種性格特征一直都存在,它應該得到矯正,甚至輔以治療手段,而不是将它作為衰老迹象。
到了老年表露得愈發明顯的性格特征差異遠不止這兩種。
另一個例子是人們可能表現的嫉妒。
一個人在奮發有為的年輕歲月,嫉妒總是控制住或者壓抑住的,因為顯露嫉妒會使别人對自己印象不佳。
假如一個人現在是個初級經理,他若想晉職就必須掩蓋嫉妒這種性格,而且他還得拼命表現得不羨慕任何東西。
然而當這個人步入老年,嫉妒心就會不加掩飾地随處流露&mdash&mdash他似乎有了更多令他嫉妒的事物。
他可以嫉妒年輕人,甚至嫉妒沒有疾病纏身的老年人。
這個問題再次說明我們不應被一種假象蒙蔽,認為人到了老年都會加重嫉妒心;其實這種性格特征之所以現在顯現,是因為老年給了這種性格特征有意識顯現和發洩的機會。
他還是過去的他,不曾改變什麼。
你也許會問,倘若你的心理剖析有道理,人們對此能做什麼?首先,我認為厘清行為表現的成因這一點,就有助于人們針對性格特征本身作出回應和改進&mdash&mdash那些看似由于年老而産生的行為表現,它的成因不是年齡,而是出于其固有的、過去藏而未露的性格特征。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即便年逾花甲,改變其性格特征仍然為時不晚。
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性格或有多少改變性格的可能性,年齡本身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能否改變性格取決于其是否有生命力、下決心改變的願望是否強烈、興趣在什麼地方,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的因素。
有人即便不是故意顯得先知先覺,仍會認為二十一歲的年輕人性格形成後是難以改變的,因為其性格中缺乏某些成分,所以不管二十歲還是三十歲,都是一樣的&mdash&mdash要是無能,就一輩子都無能。
但我見到過七十歲的老人脫胎換骨地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性格,隻因他們到了古稀之年生命力依然旺盛;而且他們覺得到了古稀之年,才第一次有機會真正作出改變,重新思考他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不相信年老本身必然成為妨礙性格改良的攔路虎。
所以我再次強調的是,一個人不應該被某些看似老年造成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将一些原本就屬于此人性格的部分歸罪于衰老的結果。
而且,老年人不能改變性格的疑慮同樣是沒有根據的,不能改變性格不是因為年邁,而是因為缺
我在《人心》(TheHeartofMan)一書中關于這些研究有詳細評述,在此僅就上述觀點作扼要說明。
大部分人相信所有人都是熱愛生命的,但實際并非如此。
有一小部分人的确更被衰退頹敗的東西吸引,而不喜歡鮮活的事物。
他們更喜歡所有機械的、無生命的東西。
我用了兩個詞&ldquo戀死型&rdquo(necrophilia)和&ldquo戀生型&rdquo(biophilia)來區别這兩組不同類型的人。
你有時可以從一位母親身上觀察到前一類人的影子,她喜歡談論孩子的疾病。
如果她的孩子活蹦亂跳地回家,這位母親是注意不到的,但孩子略有恹恹的神色,她馬上就注意到了。
當然你會說作為一位母親注意到孩子身體不适這很正常。
但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人眉飛色舞地談論喪葬、死亡、疾病,他們最熱衷的話題莫過于他們的病史;而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有這類傾向的人數又因披上合理外衣而極大地增加了。
當我們日漸衰老,都會關注醫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患上一種或幾種疾病,很快我們在某幾個專科就成了大半個醫生&mdash&mdash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專科越少越好。
現在如果我們周圍有一個&ldquo戀死型&rdquo的人,他看到自己患病在身,也許最多隻能活十年、十五年,死亡就會日夜萦繞在他心頭。
他發現他不再需要壓制自己的戀死傾向,他現在可以公開地大肆談論疾病和死亡。
他對周圍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不但造成一種煩擾,更造成危險,因為他在以一種具有快意的感覺來散發陰森沉郁的氣氛。
對他而言,當然不會感到陰森沉郁,這本來就是他津津樂道的話題&mdash&mdash疾病和死亡&mdash&mdash但是對那些熱愛生命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其可怕的。
倘若你無從得知面對的這種人廣義而言是一種病态,你就很容易和他一起陷入陰郁消沉的氛圍無法自拔&mdash&mdash尤其是當你對這個言必稱病痛者抱有同情心的話。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關愛老年人,就應該非常清楚這種熱衷談論疾病、死亡、喪葬等話題的現象完全不是老年過程必然出現的結果。
大部分情況下,這隻是某一類人一生都具有的某種傾向的更無遮攔的表露或顯現,也即是說,他們感到興奮的其實是一件不應該感到興奮的事情&mdash&mdash衰變。
另一個與老年過程有關的心理态度上的差異來自獨立和依靠之間的差異。
我們所有人都是獨立的。
我們有各自的工作,我們不再花父母的錢。
但我們又有依靠的一面,比如我們會依靠雇主,會依靠公衆輿論,如果你的職業是醫生,你很可能有賴于你的病人的滿意程度。
但無論如何,隻要我們能靠本事掙錢養活自己,都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
可惜,獨立或自由并不如想象的那麼唾手可得。
個人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人的個體化問題。
一個個體怎樣才能成功地從子宮中的胎兒成長為獨立的人? 這無疑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顯然一個人還在子宮裡的時候,不是獨立的,即便生理意義的獨立也談不上。
當呱呱墜地,其在生理意義上取得了獨立,而在心理意義上仍不是獨立的。
事實上新生兒最初的幾周更接近胎兒的狀态而非人的狀态。
一個新生兒必須完全依靠母親。
嬰兒不會将母親視作另一個&ldquo人&rdquo,彼時母嬰以一種共生的形式存在。
嬰兒是不能區别&ldquo我&rdquo和&ldquo非我&rdquo這些意識的,嬰兒的整個世界就是&ldquo我&rdquo。
如果母親期盼她剛滿月的孩子對她表示愛意,那委實有點異想天開。
事實上,母親即使期盼周歲的幼兒對自己表示愛意,無疑也屬奢望。
這個成為&ldquo我&rdquo的過程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單獨的個人既學會與世界發生關系、對世界發生興趣,又學會自我獨立、對自我生存負責。
有些嚴重的患者一輩子都未能脫離那種母嬰共生的狀态。
有一類精神病患者無論情感上和實際生活中都希望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希望與母親保持這種共生的聯系,或者找一個替代母親角色的人與其保持這種關系。
這些病患達到的成長階段不同:有的仍停留于吮吸母乳的狀态;有的長大些,停留于坐在母親膝頭的狀态;有的又長大些,隻希望牽着父母的手。
我們說隻有當一個人完全成熟才稱得上獨立,也即是說因為其實際上與世界相屬,才能站穩腳跟;因為這時的人不隸屬于某一個人,而是與世界關聯,這種關聯是基于其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愛。
一個人隻有在這種關聯中才談得上真正獨立;但很多人都未能到達這一階段。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經濟能力也不差,但他們不見得就是獨立的。
這種缺乏獨立性表面上難以看出,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掩蓋了這一缺陷。
有許多商人或專業人士都得依賴他們秘書的意見、妻子的意見或公衆的意見,然而他們的意識中卻認為自己是非常獨立的。
我要着重說明老年與這種性格特征的關系,這和第一個提到的熱衷活力還是熱衷衰亡的老年問題是非常相似的:人們看到一個老年人顯露許多依賴别人的迹象,往往就認定這是他的衰老使然。
殊不知這并非衰老,而是這個人固有的依賴型性格使然,隻是到了老年他可以更無忌憚地表示而已,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老人依賴他人是無可厚非的。
這裡你可以觀察到某種類型的老年人感到無能,感到需要别人來保護他們的全部心理層面的問題。
我們的文化使他們在老年找到一個很好的借口,将依賴他人變成了一件堂而皇之的合理事,而全然不覺這種依賴傾向其實在他們三四十歲時就存在,隻是那時掩藏在意識深處隐蔽得比較好。
這再次說明我們不能屈從于問題的表面現象,而應該看看它的實質是什麼。
也即是說一個人的某種性格特征一直都存在,它應該得到矯正,甚至輔以治療手段,而不是将它作為衰老迹象。
到了老年表露得愈發明顯的性格特征差異遠不止這兩種。
另一個例子是人們可能表現的嫉妒。
一個人在奮發有為的年輕歲月,嫉妒總是控制住或者壓抑住的,因為顯露嫉妒會使别人對自己印象不佳。
假如一個人現在是個初級經理,他若想晉職就必須掩蓋嫉妒這種性格,而且他還得拼命表現得不羨慕任何東西。
然而當這個人步入老年,嫉妒心就會不加掩飾地随處流露&mdash&mdash他似乎有了更多令他嫉妒的事物。
他可以嫉妒年輕人,甚至嫉妒沒有疾病纏身的老年人。
這個問題再次說明我們不應被一種假象蒙蔽,認為人到了老年都會加重嫉妒心;其實這種性格特征之所以現在顯現,是因為老年給了這種性格特征有意識顯現和發洩的機會。
他還是過去的他,不曾改變什麼。
你也許會問,倘若你的心理剖析有道理,人們對此能做什麼?首先,我認為厘清行為表現的成因這一點,就有助于人們針對性格特征本身作出回應和改進&mdash&mdash那些看似由于年老而産生的行為表現,它的成因不是年齡,而是出于其固有的、過去藏而未露的性格特征。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即便年逾花甲,改變其性格特征仍然為時不晚。
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性格或有多少改變性格的可能性,年齡本身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能否改變性格取決于其是否有生命力、下決心改變的願望是否強烈、興趣在什麼地方,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的因素。
有人即便不是故意顯得先知先覺,仍會認為二十一歲的年輕人性格形成後是難以改變的,因為其性格中缺乏某些成分,所以不管二十歲還是三十歲,都是一樣的&mdash&mdash要是無能,就一輩子都無能。
但我見到過七十歲的老人脫胎換骨地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性格,隻因他們到了古稀之年生命力依然旺盛;而且他們覺得到了古稀之年,才第一次有機會真正作出改變,重新思考他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不相信年老本身必然成為妨礙性格改良的攔路虎。
所以我再次強調的是,一個人不應該被某些看似老年造成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将一些原本就屬于此人性格的部分歸罪于衰老的結果。
而且,老年人不能改變性格的疑慮同樣是沒有根據的,不能改變性格不是因為年邁,而是因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