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考慮這些問題應該如何作答。
消費人的對立面是什麼?一個人若生活空虛、消極,将時間用于&mdash&mdash或毋甯說浪費在&mdash&mdash無謂的消磨上,他的對立面是什麼? 這亦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可以從一個廣義的概念上說,與之對立的主要是産生興趣。
不幸的是我們将興趣這個詞用濫了,它的本意已幾近喪失:&ldquo興趣&rdquo這個詞從拉丁文inter-esse而來,意思是&ldquo進入&rdquo某事裡面的狀态,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能夠超越自我,離開我的&ldquo自我&rdquo那個狹隘的包圍圈&mdash&mdash那裡圈着我的抱負、我引以為榮的财産、我引以為榮的知識、我的家人、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所有、我的一切。
它要求人們忘掉所有這些與我有關的概念,伸出雙手,擁抱一個與我相對的、在我面前的世界,無論這個世界是一個孩子,或是一朵花、一本書、一個想法、一個人,或任何東西。
興趣意味着積極主動,即亞裡士多德意義上的積極主動,或者斯賓諾莎意義上的積極主動,而不是現代社會的忙忙碌碌,似乎每人每時每刻都有做不完的事。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若能不做事情安安靜靜地坐上一兩個小時,說不定比我們大部分忙得團團轉的人都更積極主動,這顯然是更難做到的事。
所以對老年人來說,真正面對的問題就是要有能力分清什麼是外在意義的忙忙碌碌,什麼是内在意義的積極主動。
虛假活動這樣的現象不應被忽視。
它不僅在一個忙碌的層面存在問題,更是人們對感情活動的自我欺騙。
我舉個聽起來有點牽強的例子&mdash&mdash盡管牽強,但它強調的部分與上述論點是有關的:A先生正在接受催眠術,我們假設現在是上午九點。
他的催眠師對他說,下午三點他要脫去外衣,而且他要忘記受過暗示這件事,除非接到其他暗示。
現在我們再假設你在下午兩點半見到A先生。
你和他談論天氣、談論政治、談論你那時碰巧感興趣的話題。
到了三點前一分鐘,A先生說,&ldquo今天怎麼這麼熱,真是的,我得将外衣脫了。
&rdquo 要是那天恰是天熱,你不會起任何疑心,或就算天冷,但室内暖氣燒得很熱,你也覺得他的反應很正常。
但如果那天天既不熱,室内溫度也不高,你對A先生感到熱的行為會大惑不解。
你會想到他可能發燒了,會建議他去看醫生。
但不管怎麼說,你相信A先生的确感到熱,他有脫去外衣的需求。
但是如果上午A先生接受催眠術時你在場,你就會清楚A先生感到熱的這整件事隻是催眠師的暗示所誘發的結果。
但這個現象仍很有意思,因為A先生需要讓他的行為看起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解釋。
他不能在三點鐘直截了當就把外衣脫了。
他得找個理由。
你如果不在上午的催眠現場,你一定會相信他真的感到熱。
這隻是一個特别的例子,此類現象多有發生,甚至不必動用催眠術。
隻因我們跟着公衆輿論,或諸如此類的暗示,我們就會生出一些不真實的感覺。
而後我們就得找到某個理由來為似乎是由這種感覺觸發的行動正名&mdash&mdash我們得使行動合理化。
比如說,如果你屬于文化精英,你或許會感到畢加索的畫很出色,當得起偉大藝術作品之名。
但是如果你不斷被灌輸畢加索創作了極為出色的繪畫,你去觀看畢加索的作品,也會感到這些畫很偉大,雖然實際上你什麼也感受不到。
所發生的無非是你認為感受到了什麼。
很多人不能全然區别這兩者的差異:一種是真正的感覺,是基于實際的,是一個人的整個心理系統對正在發生的事物的真實反映;另一種隻是關于感覺的想法,它看上去和真實的感覺很相似,但它不是真實的感覺。
假設一個人内心隻有一個實驗室,他試圖在裡面觀察,也就是說,觀察自己的生活,他會發現他常常堅信自己感覺了一些東西&mdash&mdash興趣、愛、快樂,或其他情緒&mdash&mdash這時他擁有的其實是一些關于感覺的念想。
而在很多場合,他的感覺是一種虛假的感覺;他受到的文化灌輸暗示他應該這麼去感覺;不少情況下他感覺到了&ldquo應該感覺&rdquo的東西,卻不知真正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之間是有差别的,虛假的感覺不過是一個念想。
我們說這些虛假的感覺與真正的感覺&mdash&mdash真實興趣、積極參與、熱切尋求&mdash&mdash相去甚遠。
如果生活有趣,人就會饒有興味;否則生活無聊,人就會不遺餘力尋求驅逐這種無聊的計策。
通常人們在提到令人壓抑的無意識說辭時會想到諸如戀母情結或亂倫欲念等等,但我認為也許沒有什麼比無聊的情緒更令人壓抑的了。
現代文化中,無意識的無聊狀态占了很大比重,因為人們極為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廣播電視節目和類似消費項目便大行其道。
我們的社會對人們灌輸一種觀念,即索然無趣是很不體面的,至少是失敗的象征,而&ldquo成功人士&rdquo總有其熱衷的某些事物。
正因如此,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就必須找興奮點去替代這種情緒;但在實際中我們所找的興奮點往往隻是受到教義灌輸而形成的念想,即某些場合或某些人應該是令人興奮的。
不難看出上述的興趣之于無聊問題與老年問題是有關系的,老年人正面臨興趣缺乏但又時間過多的狀況。
老年的另一個心理特點是,一個人在暮年的性格常常比在年輕時更接近本真、更率性&mdash&mdash年輕時有職業在身,必須笑臉逢迎;丢了工作得去找,找到了又不能再丢。
有時人們覺得一個人步入老年,在各方面會自動退化。
但這不見得必然是退化的因素。
尚未步入老年時,他們有必要在世人面前展現自己活力四射的英姿;到了沒有必要故作姿态時,他們流露的退化也許正是長期隐藏之物。
我們都知道在人生的工作階段,我們中即使不是大部分,也是相當部分的人,會投射一種心理學家有時稱為面具性格的東西:我們意欲凸顯自己個性中與某個正在從事的具體工作最相适宜的一幅畫面。
但如果他是一位外科醫生,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他毋須刻意表現這種外在的東西,因為首先病人幾乎很少接觸外科醫生,其次病人隻關心醫生的手術水平是否高,他們不關心醫生是否笑容可掬。
如果你是鋼鐵廠裡一位熟練技工,你亦同樣毋須滿臉堆笑,因為你的技術過硬,工友能對你信賴,這才是最關鍵的。
可是在當今大部分職場和專業中,在我們官僚主義盛行的社會裡,一個人能不能讨别人喜歡變得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其技術水平更重要。
當然如果你既有才華又讨人喜歡,那簡直是個寶;無論如何,言行舉止令人産生好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當你不再需要強顔取悅時,為什麼不将不豫之色表露出來呢?為什麼不最終松口氣:這下可以展示出真正的自我了!這樣說并不意味世間竟有衆多不快之人,隻是說有一部分人因年老而卸下面具,因此不能将老年的不甚令人愉快的性格歸咎于因衰老而退化。
事實上很多老年人第一次感到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做回真正的自己。
這種解釋不僅适用于那些脾性乖戾者,也适用于一些心地善良的人。
如果你在做生意時盡想着給人好處,别人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你一定會對此有所覺察,因為别人和你打交道時目光有點異樣。
結果你開始對内心的善意感到害羞,即使你想将一些商品白送給那些買不起的人,也得壓制這種沖動&mdash&mdash這種壓制也許你自己都不覺得&mdash&mdash因為如果你白送東西給人,就算經濟寬裕可以這麼做,但長期受到社會馴化的結果是你這樣做很傻。
而到了老年,你可以回歸本真随心所欲地行善,你會擺脫在過去受到的某種社會常态的限制,變成一個更為熱心腸的人。
我的意思是說,無論是體現你好的一面還是差的一面,老年人都被賦予機會&mdash&mdash而且他們的确也常常利用這個機會&mdash&mdash允許自己按照本來的性格生活,而不是為了出人頭地展現出某種引人注目的性格。
因此為了真正理解老年人,我認為重要的一點是了解他們性格結構的不同形式&mdash&mdash和了解年輕人的性格結構同等重要。
我建議對老年人的研究應涉及性格結構以及性格差異層面。
有研究發現人群中一個顯著的性格
消費人的對立面是什麼?一個人若生活空虛、消極,将時間用于&mdash&mdash或毋甯說浪費在&mdash&mdash無謂的消磨上,他的對立面是什麼? 這亦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可以從一個廣義的概念上說,與之對立的主要是産生興趣。
不幸的是我們将興趣這個詞用濫了,它的本意已幾近喪失:&ldquo興趣&rdquo這個詞從拉丁文inter-esse而來,意思是&ldquo進入&rdquo某事裡面的狀态,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能夠超越自我,離開我的&ldquo自我&rdquo那個狹隘的包圍圈&mdash&mdash那裡圈着我的抱負、我引以為榮的财産、我引以為榮的知識、我的家人、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所有、我的一切。
它要求人們忘掉所有這些與我有關的概念,伸出雙手,擁抱一個與我相對的、在我面前的世界,無論這個世界是一個孩子,或是一朵花、一本書、一個想法、一個人,或任何東西。
興趣意味着積極主動,即亞裡士多德意義上的積極主動,或者斯賓諾莎意義上的積極主動,而不是現代社會的忙忙碌碌,似乎每人每時每刻都有做不完的事。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若能不做事情安安靜靜地坐上一兩個小時,說不定比我們大部分忙得團團轉的人都更積極主動,這顯然是更難做到的事。
所以對老年人來說,真正面對的問題就是要有能力分清什麼是外在意義的忙忙碌碌,什麼是内在意義的積極主動。
虛假活動這樣的現象不應被忽視。
它不僅在一個忙碌的層面存在問題,更是人們對感情活動的自我欺騙。
我舉個聽起來有點牽強的例子&mdash&mdash盡管牽強,但它強調的部分與上述論點是有關的:A先生正在接受催眠術,我們假設現在是上午九點。
他的催眠師對他說,下午三點他要脫去外衣,而且他要忘記受過暗示這件事,除非接到其他暗示。
現在我們再假設你在下午兩點半見到A先生。
你和他談論天氣、談論政治、談論你那時碰巧感興趣的話題。
到了三點前一分鐘,A先生說,&ldquo今天怎麼這麼熱,真是的,我得将外衣脫了。
&rdquo 要是那天恰是天熱,你不會起任何疑心,或就算天冷,但室内暖氣燒得很熱,你也覺得他的反應很正常。
但如果那天天既不熱,室内溫度也不高,你對A先生感到熱的行為會大惑不解。
你會想到他可能發燒了,會建議他去看醫生。
但不管怎麼說,你相信A先生的确感到熱,他有脫去外衣的需求。
但是如果上午A先生接受催眠術時你在場,你就會清楚A先生感到熱的這整件事隻是催眠師的暗示所誘發的結果。
但這個現象仍很有意思,因為A先生需要讓他的行為看起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解釋。
他不能在三點鐘直截了當就把外衣脫了。
他得找個理由。
你如果不在上午的催眠現場,你一定會相信他真的感到熱。
這隻是一個特别的例子,此類現象多有發生,甚至不必動用催眠術。
隻因我們跟着公衆輿論,或諸如此類的暗示,我們就會生出一些不真實的感覺。
而後我們就得找到某個理由來為似乎是由這種感覺觸發的行動正名&mdash&mdash我們得使行動合理化。
比如說,如果你屬于文化精英,你或許會感到畢加索的畫很出色,當得起偉大藝術作品之名。
但是如果你不斷被灌輸畢加索創作了極為出色的繪畫,你去觀看畢加索的作品,也會感到這些畫很偉大,雖然實際上你什麼也感受不到。
所發生的無非是你認為感受到了什麼。
很多人不能全然區别這兩者的差異:一種是真正的感覺,是基于實際的,是一個人的整個心理系統對正在發生的事物的真實反映;另一種隻是關于感覺的想法,它看上去和真實的感覺很相似,但它不是真實的感覺。
假設一個人内心隻有一個實驗室,他試圖在裡面觀察,也就是說,觀察自己的生活,他會發現他常常堅信自己感覺了一些東西&mdash&mdash興趣、愛、快樂,或其他情緒&mdash&mdash這時他擁有的其實是一些關于感覺的念想。
而在很多場合,他的感覺是一種虛假的感覺;他受到的文化灌輸暗示他應該這麼去感覺;不少情況下他感覺到了&ldquo應該感覺&rdquo的東西,卻不知真正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之間是有差别的,虛假的感覺不過是一個念想。
我們說這些虛假的感覺與真正的感覺&mdash&mdash真實興趣、積極參與、熱切尋求&mdash&mdash相去甚遠。
如果生活有趣,人就會饒有興味;否則生活無聊,人就會不遺餘力尋求驅逐這種無聊的計策。
通常人們在提到令人壓抑的無意識說辭時會想到諸如戀母情結或亂倫欲念等等,但我認為也許沒有什麼比無聊的情緒更令人壓抑的了。
現代文化中,無意識的無聊狀态占了很大比重,因為人們極為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廣播電視節目和類似消費項目便大行其道。
我們的社會對人們灌輸一種觀念,即索然無趣是很不體面的,至少是失敗的象征,而&ldquo成功人士&rdquo總有其熱衷的某些事物。
正因如此,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就必須找興奮點去替代這種情緒;但在實際中我們所找的興奮點往往隻是受到教義灌輸而形成的念想,即某些場合或某些人應該是令人興奮的。
不難看出上述的興趣之于無聊問題與老年問題是有關系的,老年人正面臨興趣缺乏但又時間過多的狀況。
老年的另一個心理特點是,一個人在暮年的性格常常比在年輕時更接近本真、更率性&mdash&mdash年輕時有職業在身,必須笑臉逢迎;丢了工作得去找,找到了又不能再丢。
有時人們覺得一個人步入老年,在各方面會自動退化。
但這不見得必然是退化的因素。
尚未步入老年時,他們有必要在世人面前展現自己活力四射的英姿;到了沒有必要故作姿态時,他們流露的退化也許正是長期隐藏之物。
我們都知道在人生的工作階段,我們中即使不是大部分,也是相當部分的人,會投射一種心理學家有時稱為面具性格的東西:我們意欲凸顯自己個性中與某個正在從事的具體工作最相适宜的一幅畫面。
但如果他是一位外科醫生,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他毋須刻意表現這種外在的東西,因為首先病人幾乎很少接觸外科醫生,其次病人隻關心醫生的手術水平是否高,他們不關心醫生是否笑容可掬。
如果你是鋼鐵廠裡一位熟練技工,你亦同樣毋須滿臉堆笑,因為你的技術過硬,工友能對你信賴,這才是最關鍵的。
可是在當今大部分職場和專業中,在我們官僚主義盛行的社會裡,一個人能不能讨别人喜歡變得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其技術水平更重要。
當然如果你既有才華又讨人喜歡,那簡直是個寶;無論如何,言行舉止令人産生好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當你不再需要強顔取悅時,為什麼不将不豫之色表露出來呢?為什麼不最終松口氣:這下可以展示出真正的自我了!這樣說并不意味世間竟有衆多不快之人,隻是說有一部分人因年老而卸下面具,因此不能将老年的不甚令人愉快的性格歸咎于因衰老而退化。
事實上很多老年人第一次感到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做回真正的自己。
這種解釋不僅适用于那些脾性乖戾者,也适用于一些心地善良的人。
如果你在做生意時盡想着給人好處,别人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你一定會對此有所覺察,因為别人和你打交道時目光有點異樣。
結果你開始對内心的善意感到害羞,即使你想将一些商品白送給那些買不起的人,也得壓制這種沖動&mdash&mdash這種壓制也許你自己都不覺得&mdash&mdash因為如果你白送東西給人,就算經濟寬裕可以這麼做,但長期受到社會馴化的結果是你這樣做很傻。
而到了老年,你可以回歸本真随心所欲地行善,你會擺脫在過去受到的某種社會常态的限制,變成一個更為熱心腸的人。
我的意思是說,無論是體現你好的一面還是差的一面,老年人都被賦予機會&mdash&mdash而且他們的确也常常利用這個機會&mdash&mdash允許自己按照本來的性格生活,而不是為了出人頭地展現出某種引人注目的性格。
因此為了真正理解老年人,我認為重要的一點是了解他們性格結構的不同形式&mdash&mdash和了解年輕人的性格結構同等重要。
我建議對老年人的研究應涉及性格結構以及性格差異層面。
有研究發現人群中一個顯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