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關于老年的心理問題,我們首先要設法回答以下一些疑惑:老年是不是一件令人覺得窘迫的事?老年是不是人生一個痛苦的階段,要用各種各樣的詞語來粉飾?或它其實是人生的一個必然階段,一如人的青少年、嬰幼年、中年?老年問題和人生其他階段出現的問題是不是兩樣?換句話說,在這個特殊階段,我們如何生活得好,如何保持最活躍的狀态?
人們或能意味深長地談及&ldquo生活的藝術&rdquo,或能說明衰老的藝術在整個生活藝術中亦是重要的章節,不比兒童時代和青少年時代遜色。
顯然所有的老年問題都是在現代工業社會才出現的。
一個世紀前,甚至半個世紀前,人能活到老年的幾率不大。
當時能活着見到自己的孫輩或重孫輩實乃一件額手稱慶的事,而今則變得越來越稀松平常。
很明顯老年問題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産物。
這首先是拜醫學進步之賜&mdash&mdash醫學進步隻是整個科學技術進步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認為老年不僅可以用生物學或生理學的術語去定義,而且可以從社會的角度去定義:老年是一段毋須再外出工作的時光。
這個&ldquo毋須工作&rdquo在很大程度上亦是拜工業化組織之賜。
我們親見日益加速的自動化進程不但縮短了人們的工作時長,而且縮短了總的工作年限。
也許半個世紀後,四十歲以上就可以劃歸&ldquo老年&rdquo行列,因為人們年過四十&mdash&mdash除了少數人&mdash&mdash就不需工作或者根本沒有了工作的機會。
于是我們生活在西方社會中不但壽命延長,還極為幸運地擁有一定物質條件賦予這段延長了的壽命以尊嚴、舒适和快樂。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人口過多的問題,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醫藥延長了人的生命,但工業尚未或不能生産出足夠的生活資料來與醫藥惠及民衆的部分相匹配。
此時人口在增長,但長壽群體相應的物質需求卻難以滿足。
我們生活在美國及所有工業化社會的人,總體而言,是有生活資料保障的,而且這些生活資料也在同步增加,從而可以避免上述困境。
現代工業社會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年齡段:老年。
話說老年本該是一段有保障且能夠安享幸福的時光,但現代社會同時産生的其他種種現象卻不遂人意,對人的衰老問題産生了某些特殊的影響。
我将提及其中一些社會問題,并設法将它們與老年問題聯系起來讨論。
現代社會創造了一個我之前稱為&ldquo消費人&rdquo的人種,它指的是人除了朝九晚五地工作,其他興趣主要集中在消費上。
這就像永遠在吃奶的生活狀态。
男男女女都張開嗷嗷待哺的嘴,一味地吮吸&mdash&mdash隻要能消費的,什麼都不放過,從煙酒到影視,乃至講座、書籍、藝術展覽、性;隻要能納入消費品範疇的,但用無妨。
對于出售這些消費品的人而言,他們固然沒有做錯什麼。
他們隻是盡量提升消費者的熱情而已。
但如果允許我應用本研究領域中的一些認知的話,這種做法蘊含着極大的問題,因為在消費沖動背後,折射的是内心的空虛、一種生活的無聊感。
其實這更是一種壓抑感、一種孤獨感。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了這種關聯的證據,暴飲暴食和瘋狂購物往往隻是表象,深層的原因是精神的壓抑或極度焦慮的狀态。
患者覺得内心空虛或無助,隻有通過攫取有形之物才覺得一絲心安,仿佛自己依附這些東西後變強了。
當然這不能稱為有意識的思考過程;對意識來說,它們過于膚淺輕率,它們隻能是無意識體驗的一種:用消費來補償内心空虛,而且是揮霍無度的消費。
事實上,如果不是讨論政治概念上的自由的話,我們現在體驗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購買的選擇自由和消費自由了。
在十九世紀,自由更多意味着自由地擁有私産,自由地将我的私産投資到我認為合适的行業。
但在如今的社會中,私産概念相對于工資收入而言已大大淡化。
我們感到自由的事情更體現在自由地購買和消費上。
也就是說,在面對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商品時,我們能宣稱:&ldquo我要這種牌子的煙。
我要那種型号的車。
我要這個,不要那個。
&rdquo正是因為參與競争的各種品牌實際上并無本質不同,消費者感到他們自由選擇的餘地非常大。
我想如果問人們什麼是理想的天堂,要是他們足夠誠實,很多人會想象天堂是一個巨型的百貨店,在那裡每天都能買到不同的新商品,或許還總能比鄰居買到的多一點。
永無休止的消費驅力含有某種病态成分,其危險在于即使消費的欲壑得以填滿,内心消極、空虛、焦慮、壓抑等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因為從某種角度看生命仍然是沒有意義的。
《舊約全書》告誡說,希伯來人最大的罪惡是他們生活在富足之中卻沒有愉悅。
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批評家亦可以這麼說,我們生活在富足之中,而且玩樂和興奮觸手可及,但我們的愉悅依然少得可憐。
我在讨論這種現象時與老年問題聯系起來隻有一個原因,我擔心人在年老色衰之後很可能變成一個&ldquo超級消費人&rdquo。
這些人有的是時間,不但可以朝九晚五地消費,甚至可以朝九晚十二地消費,他們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消費。
他們也許是年輕人眼中變得有些不堪的一群人;他們現在已經完全惰怠了,隻能去消磨時間。
我們似乎有着一種特别的天性,願意下很大力氣來節省每一點時間,但當我們将時間節省下來後,又尴尬地發現不知拿這些時間幹什麼才好。
于是我們開始打發時間。
我們的娛樂業教會我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打發時間,其實是教會我們在消費娛樂項目的同時,有意識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如我前述,我們面臨着一種在衰老嬗變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即所有這些多餘的時間極有可能将老年人轉化成完全被動的、隻會消磨時間的超級消費人,而他們消磨時間的方式在專家們的眼中還很體面。
果真如此,我認為這是令人極為痛惜的。
事實上老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極好的機會。
老年階段可以成為人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因為老年人卸下了謀生的重擔,不必擔心丢掉飯碗,更不用心事重重地想着如何讨好上司以獲得升遷;他們現在是真正自由的人&mdash&mdash想象我們睡夢中的時光,我們的夢境是多麼創意無窮、多麼遠離拘束,這幾乎就是老年的生活。
年老者,姑且定義為六十五歲年紀以上,的确還有機會好好生活,他們可以煥發活力,将過日子本身當作一門職業。
他們還能夠真誠地審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精神和宗教的問題。
我覺得在過去的人文曆史上,人們多半無法活到這把年紀而仍有精力和時間來嚴肅認真地細細琢磨這些問題。
如果你是一位體力工作者,你會感到過于疲憊;如果你不從事體力勞動,則對成功的渴慕和對成功的懷疑都可以使你同樣心力交瘁,無法真正思考生活本身的各類問題。
我們偶爾也會談論這些話題,通常在星期日: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我是誰?我在世界上處于一個什麼位置?這一生一世的所有活動究竟有何原因或目的?這些也許是你從星期日牧師的布道中能夠聽到的設問,但一到忙碌的工作日,我們既沒時間又沒精力去關心這些問題了。
未來的自動化時代,當人們最終也許每周隻須工作十幾二十小時,那時的人将第一次迫使自己面對這些關乎生存中真正精神層面的問題。
而步入老年的人們現在就有機會提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作為理論提出,而是他們确想一探究竟。
我是誰?我的生活目标是什麼?我的生活在本質上與什麼有關?他們更有機會面對死亡問題,這曆來都是生命哲學的一部分,是任誰也無從逃避的終極現實;他們能夠在生命終結于死亡這樣一個角度來審視生命。
如果我說生命終結于死亡,寄希望于來世的基督教或猶太教人士恐怕不能接受。
但我認為他們會同意我的這個觀點:即便一個人相信來世,在來世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裡享受的也不是一趟預付了導遊費的旅行。
這不是一條愉快的旅途。
我們若想通過這條旅途參與那些不同宗教體系有着不同描述的來世生活,則我們的現世生活必須要留下一些痕迹。
我們信或不信一種宗教對來世的特定表述或教義其實倒不是至關緊要的,因為這始終意味着我們必須先在現世嚴肅地面對死亡,在這個問題上不應僞裝或逃避。
我仔細觀察了嚴肅對待生命的基本問題這件事,并
顯然所有的老年問題都是在現代工業社會才出現的。
一個世紀前,甚至半個世紀前,人能活到老年的幾率不大。
當時能活着見到自己的孫輩或重孫輩實乃一件額手稱慶的事,而今則變得越來越稀松平常。
很明顯老年問題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産物。
這首先是拜醫學進步之賜&mdash&mdash醫學進步隻是整個科學技術進步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認為老年不僅可以用生物學或生理學的術語去定義,而且可以從社會的角度去定義:老年是一段毋須再外出工作的時光。
這個&ldquo毋須工作&rdquo在很大程度上亦是拜工業化組織之賜。
我們親見日益加速的自動化進程不但縮短了人們的工作時長,而且縮短了總的工作年限。
也許半個世紀後,四十歲以上就可以劃歸&ldquo老年&rdquo行列,因為人們年過四十&mdash&mdash除了少數人&mdash&mdash就不需工作或者根本沒有了工作的機會。
于是我們生活在西方社會中不但壽命延長,還極為幸運地擁有一定物質條件賦予這段延長了的壽命以尊嚴、舒适和快樂。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人口過多的問題,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醫藥延長了人的生命,但工業尚未或不能生産出足夠的生活資料來與醫藥惠及民衆的部分相匹配。
此時人口在增長,但長壽群體相應的物質需求卻難以滿足。
我們生活在美國及所有工業化社會的人,總體而言,是有生活資料保障的,而且這些生活資料也在同步增加,從而可以避免上述困境。
現代工業社會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年齡段:老年。
話說老年本該是一段有保障且能夠安享幸福的時光,但現代社會同時産生的其他種種現象卻不遂人意,對人的衰老問題産生了某些特殊的影響。
我将提及其中一些社會問題,并設法将它們與老年問題聯系起來讨論。
現代社會創造了一個我之前稱為&ldquo消費人&rdquo的人種,它指的是人除了朝九晚五地工作,其他興趣主要集中在消費上。
這就像永遠在吃奶的生活狀态。
男男女女都張開嗷嗷待哺的嘴,一味地吮吸&mdash&mdash隻要能消費的,什麼都不放過,從煙酒到影視,乃至講座、書籍、藝術展覽、性;隻要能納入消費品範疇的,但用無妨。
對于出售這些消費品的人而言,他們固然沒有做錯什麼。
他們隻是盡量提升消費者的熱情而已。
但如果允許我應用本研究領域中的一些認知的話,這種做法蘊含着極大的問題,因為在消費沖動背後,折射的是内心的空虛、一種生活的無聊感。
其實這更是一種壓抑感、一種孤獨感。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了這種關聯的證據,暴飲暴食和瘋狂購物往往隻是表象,深層的原因是精神的壓抑或極度焦慮的狀态。
患者覺得内心空虛或無助,隻有通過攫取有形之物才覺得一絲心安,仿佛自己依附這些東西後變強了。
當然這不能稱為有意識的思考過程;對意識來說,它們過于膚淺輕率,它們隻能是無意識體驗的一種:用消費來補償内心空虛,而且是揮霍無度的消費。
事實上,如果不是讨論政治概念上的自由的話,我們現在體驗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購買的選擇自由和消費自由了。
在十九世紀,自由更多意味着自由地擁有私産,自由地将我的私産投資到我認為合适的行業。
但在如今的社會中,私産概念相對于工資收入而言已大大淡化。
我們感到自由的事情更體現在自由地購買和消費上。
也就是說,在面對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商品時,我們能宣稱:&ldquo我要這種牌子的煙。
我要那種型号的車。
我要這個,不要那個。
&rdquo正是因為參與競争的各種品牌實際上并無本質不同,消費者感到他們自由選擇的餘地非常大。
我想如果問人們什麼是理想的天堂,要是他們足夠誠實,很多人會想象天堂是一個巨型的百貨店,在那裡每天都能買到不同的新商品,或許還總能比鄰居買到的多一點。
永無休止的消費驅力含有某種病态成分,其危險在于即使消費的欲壑得以填滿,内心消極、空虛、焦慮、壓抑等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因為從某種角度看生命仍然是沒有意義的。
《舊約全書》告誡說,希伯來人最大的罪惡是他們生活在富足之中卻沒有愉悅。
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批評家亦可以這麼說,我們生活在富足之中,而且玩樂和興奮觸手可及,但我們的愉悅依然少得可憐。
我在讨論這種現象時與老年問題聯系起來隻有一個原因,我擔心人在年老色衰之後很可能變成一個&ldquo超級消費人&rdquo。
這些人有的是時間,不但可以朝九晚五地消費,甚至可以朝九晚十二地消費,他們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消費。
他們也許是年輕人眼中變得有些不堪的一群人;他們現在已經完全惰怠了,隻能去消磨時間。
我們似乎有着一種特别的天性,願意下很大力氣來節省每一點時間,但當我們将時間節省下來後,又尴尬地發現不知拿這些時間幹什麼才好。
于是我們開始打發時間。
我們的娛樂業教會我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打發時間,其實是教會我們在消費娛樂項目的同時,有意識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如我前述,我們面臨着一種在衰老嬗變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即所有這些多餘的時間極有可能将老年人轉化成完全被動的、隻會消磨時間的超級消費人,而他們消磨時間的方式在專家們的眼中還很體面。
果真如此,我認為這是令人極為痛惜的。
事實上老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極好的機會。
老年階段可以成為人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因為老年人卸下了謀生的重擔,不必擔心丢掉飯碗,更不用心事重重地想着如何讨好上司以獲得升遷;他們現在是真正自由的人&mdash&mdash想象我們睡夢中的時光,我們的夢境是多麼創意無窮、多麼遠離拘束,這幾乎就是老年的生活。
年老者,姑且定義為六十五歲年紀以上,的确還有機會好好生活,他們可以煥發活力,将過日子本身當作一門職業。
他們還能夠真誠地審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精神和宗教的問題。
我覺得在過去的人文曆史上,人們多半無法活到這把年紀而仍有精力和時間來嚴肅認真地細細琢磨這些問題。
如果你是一位體力工作者,你會感到過于疲憊;如果你不從事體力勞動,則對成功的渴慕和對成功的懷疑都可以使你同樣心力交瘁,無法真正思考生活本身的各類問題。
我們偶爾也會談論這些話題,通常在星期日: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我是誰?我在世界上處于一個什麼位置?這一生一世的所有活動究竟有何原因或目的?這些也許是你從星期日牧師的布道中能夠聽到的設問,但一到忙碌的工作日,我們既沒時間又沒精力去關心這些問題了。
未來的自動化時代,當人們最終也許每周隻須工作十幾二十小時,那時的人将第一次迫使自己面對這些關乎生存中真正精神層面的問題。
而步入老年的人們現在就有機會提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作為理論提出,而是他們确想一探究竟。
我是誰?我的生活目标是什麼?我的生活在本質上與什麼有關?他們更有機會面對死亡問題,這曆來都是生命哲學的一部分,是任誰也無從逃避的終極現實;他們能夠在生命終結于死亡這樣一個角度來審視生命。
如果我說生命終結于死亡,寄希望于來世的基督教或猶太教人士恐怕不能接受。
但我認為他們會同意我的這個觀點:即便一個人相信來世,在來世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裡享受的也不是一趟預付了導遊費的旅行。
這不是一條愉快的旅途。
我們若想通過這條旅途參與那些不同宗教體系有着不同描述的來世生活,則我們的現世生活必須要留下一些痕迹。
我們信或不信一種宗教對來世的特定表述或教義其實倒不是至關緊要的,因為這始終意味着我們必須先在現世嚴肅地面對死亡,在這個問題上不應僞裝或逃避。
我仔細觀察了嚴肅對待生命的基本問題這件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