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單邊裁軍問題

關燈
毋庸置疑,單邊裁軍的建議&mdash&mdash在廣義上的無條件拆除一個國家的軍事設施&mdash&mdash無論對美國還是對蘇聯,在未來一段時期内都是不可能被采納的。

    因此,就本文涉及若幹軍備控制可行的建議而言,它提出另一種有限度單邊裁軍的思路,查爾斯·奧斯古德(CharlesOsgood)稱為&ldquo漸次實施的單邊行動(或撤軍)&rdquo的概念,另一種表述是&ldquo單邊啟動的朝着裁軍方向努力的可行步驟&rdquo。

    這個概念的基本要義是根本改變我們現在多邊裁軍談判中采用的方法。

    我們現在的裁軍談判基礎,是每一分裁減都必須使作為對手的蘇聯也承諾相對等的裁減;所說的改變即意味着我們放棄目前這種方法,而采取一種漸次朝着裁軍方向努力的單邊步驟以期蘇聯也采取相應步驟,這樣目前全體裁軍面臨的談判僵局才可能打破。

     我覺得沒有其他人比奧斯古德的下列描述更清楚地闡明這一單邊步驟政策的性質了;就我所知,奧斯古德是提出此見解的第一人,其觀點發表在兩篇意義深刻的文章裡。

    [13]&ldquo為了最大效力地促使敵方作出同樣的讓步回應,一個單邊的裁軍行動應該具備下列性質:(1)就軍事進攻而言,裁軍行動方應明顯處于不利态勢,但不應處于不能應戰之态勢;(2)就達到的程度而言,要使敵方清楚看到,它的外在威脅因素降低了;(3)不能使敵方增加對我們的心髒地帶的威脅[14];(4)就效果而言,要使敵方的相應削減行動是明确可以做到且明确顯示的;(5)關于此項行動的性質,其作為一項持續政策的目的,以及所期望對方的回應态度,都要事先一一公布,并在各同盟國、中立國、敵對國中廣為宣傳;(6)并不要求以敵方作出回應承諾為前提條件。

    &rdquo[15] 至于這一改革設計所采取的具體步驟,則需要有見地的專業人士作進一步大量思考。

    為了對這一政策可能采取的具體步驟提供至少一種思路,我提幾點建議(其中一些與奧斯古德的提議不謀而合):分享科學信息、停止核試驗、削減部隊編制、撤離一個或多個軍事基地、中止德國重整軍備,等等。

    期望蘇聯人和我們一樣有意避免戰争,他們會有所回應;一旦相互戒備的進程開始逆轉,就可以采取更大步驟以達到完全的雙邊裁軍。

    再者,我認為裁軍談判必須與政治談判平行展開,政治談判主要針對在承認現狀的基礎上互不幹涉。

    此外(仍主要與奧斯古德的立場一緻)其他單邊步驟,諸如承認&ldquo奧得&mdash尼斯&rdquo線(Oder-Neisseline)、承認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都将有助于蘇聯的良性回應(亦即抑制中國,保持在中遠東的不幹涉态勢)。

     向裁軍方面努力的單邊步驟這個命題隐含的前提是什麼?(在此我僅提出一些基本的前提,本文接着談到單邊完全裁軍的問題時還會涉及其他前提。

    )它們包括:(1)如前所言,因為雙方已經對對方産生了極深的懷疑和恐懼,目前的談判已不足以導向實現雙邊裁軍的目标;(2)若不能達到完全裁軍,軍備競賽将繼續,這終将導緻我們的文明和蘇聯的文明受到重創;又或即便戰争未爆發,軍備競賽将緩慢地折損并最終摧毀那些我們正冒着生存之險去捍衛的價值體系。

    (3)雖則單邊步驟構成肯定的風險(承受風險是這個行動的性質所決定的),這種每一步驟帶來的風險并不是使我們作戰無力的風險,它與我們不斷持續的軍備競賽所帶來的危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就美國和蘇聯而言,雖然更廣義的單邊完全裁軍概念&mdash&mdash而非上述漸次裁軍概念&mdash&mdash在近期尚不具備實踐的可能性,我仍認為這一立場是值得提出來讨論的。

    我這麼說首先不是因為本刊物的編輯要求我提出這一立場,甚至也不是因為我和其他一小部分少數派持有相同觀點,認為軍備競賽升級帶來的危險遠比單邊裁軍帶來的危險大。

    也許這兩個理由都不足以說明我應該發表下列言論,但我的确認為有另外一個恰當而重要的理由:對支持一種激進立場引發思考,即使這一立場實際上不可能被接受,卻可以沖破思想的藩籬,使我們走出靠威脅和反威脅手段謀求和平的危險循環。

    即便我們目前切實的目标是漸次的單邊行動,或甚至僅是由談判而來的雙邊裁軍,但認真分析一下支持單邊完全裁軍這一不被看好的立場,對開拓新的思路和眼界,确實十分重要。

    我相信達成完全裁軍的困難很大程度上出于雙方僵化的情感模式和思維習慣;在尋求出路打破目前危險僵局的努力中,任何化解這些固化模型、重新思考整個問題的嘗試,都是值得的。

     單邊完全裁軍的提議一直由一部分持宗教、道德、和平主義立場的人士在推動,如維克多·戈蘭茨(VictorGollancz)、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以及一些教友會教徒(Quakers)。

    它也得到了另一部分人的支持,如伯特蘭·羅素、史蒂芬·金&mdash豪(StephenKin